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以幸福为题的作文论文,思考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求思路!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1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考试;交易费用;应试教育 中国论文网 /3/view-794490.htm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应试教育则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1]在任何社会中,教育的最终价值都不是为了培养考试能力强、考试分数高的人,而是造就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教育本身应体现为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但在教育实践中,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及家长以学生升入下一个阶段学校,特别是优质学校作为目前学习的直接目标;学校以学生升入下一个阶段学生的多少、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学校的目标;社会评价学校也以升学率高低作为主要指标。在此过程中,学生参加考试次数多、学习负担重、压力大,身心和发展受到影响;同时,学校关注少数学生升学,忽视许多学生的培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形成冲突。   在人类发展中,平等始终是一些思想家追求的理想,同时也是近现代社会许多国家制定社会规范所追求的目标。不同职业、不同劳动者,应该一样得到社会尊重。但在现实中,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到,不同职业实际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它们在地位、财富、权力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为个人拥有不同收入。在决定个人收入差异的多种因素中,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人力资本差异,或者说文凭差异。在教育中,家长鼓励和支持孩子成为卓越人才、追求更高社会地位;儿童树立远大抱负和理想,希望成为社会卓越人才;学校追求向高层次学校输送更多生源,进而培养更多卓越人才。家长、学生、学校对卓越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收入的追求,它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下面先分析应试教育产生的机制,力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减缓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      一、教育、学生素质评价、考试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个人从童年入学,到成年就业,一般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社会赋予教育两方面职能:一方面,教育承担社会化职责。在社会中,社会要求他成为高尚的家庭成员,掌握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具备公民资格,以促进公共福利。教育任务就是培养人、造就人,使儿童成人后,更好地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另一方面,社会又是复杂的分工体系,知识是分工的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分工从家庭、社区和狭小地域向大型组织、城市、全国、全球化方向发展。处于不同分工链条阶段的劳动者,存在权力、财富、声望、地位的差异。传统社会主要通过先赋地位实现社会分工,现代社会分工则主要通过教育实现。个人接受教育的差异体现了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水平,教育成为现代初级社会分工和劳动力配置的基本工具。一个人在社会接受的教育不同,不仅标志他有不同的教养、掌握不同的方法和知识,而且还意味着他有、或将来有不同的权力、财富、地位和声望。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其目标是追求卓越。培养质量高、数量多的学生是学校卓越目标的体现。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既取决于学校的师资、设备、图书,又取决于所培养学生的素质。①因此,为实现学校的价值,学校在录取学生中,既考虑得到尽可能多的学费收入,②进而招聘优秀师资、购买设备和提供图书,又考虑学生素质。获取学费收入和招收到高素质学生,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2]在学校学费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学校就去招收高素质的学生,甚至牺牲一些学费收入去招收高素质学生;学校为了增加学费收入,也可能招收素质较低的学生。    学生进入一个学校接受教育服务,是学生及家长在其约束条件下,优化选择的结果。其目的无论是使学生的人力资本增值,还是通过文凭信号,使其同低学习能力的人相区别,都是为了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得到人力资本使用方的认可,获得更高收入。学生选择进入提供教育服务品质不同的学校,在于不同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所产生的教育回报率不同。在进入不同学校接受教育服务的机会成本差异不大的条件下,学生会选择能提供高品质教育服务的学校,以实现更大收入。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教育投资,同社会经济活动的其他投资一样,只有在教育投资的边际回报率等于其他投资的回报率时,家长和学生才不会增加教育投资,学生及家长之所以用高额的额外支出,获得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其动因在于他们从优质学校获得的回报高于投资于其他方面的回报。    如果一个学校招收数量小于报考数量,在学费收入不变、或者增加的学费收入不足以弥补学生素质差异的条件下,学校会通过选择学生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体现在任何一个学校的招生规则中均有一条:择优录取。而择优录取的前提就是基于学生素质对学生进行评估与排序。   对物体进行评估与排序,要以测量为基础,如果你不能测量它,你就无法评估它,更不能将它们排序。学校要对报考的学生进行排序,依次要解决学生素质测量的内容、如何测量、如何排序。    学校作为教育组织,是从其他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担负传承文明的专业机构,它通过培育人才,担负文明传承使命。不同文明在个人身上体现为不同的理想、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由于文明再生产同生物再生产对人类再生产中的影响逐渐加大,随着社会演化,在分工体系中,人的地位、财富和声望就与其理想、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紧密相联。学校要择优录取,就要测定学生已有的理想、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以及潜质。个人理想、道德品质决定了个人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异同,学校将学生的理想、道德品质要求,作为录取的必要条件。个人身体决定了社会和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时间长短、以及通过教育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可能性,它作为限制性条件,也是录取学生的必要条件。③在学校将不满足必要条件要求的申请者排除后,才能、技巧的差异就成为学校录取学生的依据。   才能、技巧在学校教育中等价于学生智力,才能、技巧的评价就转化为智力评价。个人掌握、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通过学习逐步获得的,它依附在人的身上,无法直接测量。虽然个人智力无法直接测量,但个人掌握、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在其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社会通过评价实践效果间接测量个人智力。在测量的基础上,又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对不同人的智力进行排序,故智力评价是一种间接性评价。   通过评价个人社会实践效果来评价智力,严重耗费资源。一个人完成一件工作的具体情况,体现了个人在这类工作中智力的高低,要全面衡量一个人,就需要观察和测量他在多方面工作的具体表现,观察和测量这些表现要耗费资源;同时,一个人完成一件工作,除自己投入以外,还需要投入其他资源。为了减少资源耗费,人类社会演化中出现的考试制度,就成为评价个人智力的替代物,它通过人为设计的相同问题、测验程序和评判标准,以分数或等级的方式测量出一个人智力与其他人的高低。它以这样一种形式存在:高素质、高学习能力,高分数的概率就大。教育发展也说明了以上逻辑。教育发展演化出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素质的方式。从考试历史看,考试是中国隋唐时代建立起来选拔官员的相关制度,它一经建立,就稳定地确立了它在官员选拔中的主导地位。耶稣教士于16世纪将考试制度引入欧洲学校,后来,欧洲大学广泛将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标准的手段。随着时间推移,德国、法国、英国在19世纪建立的大学,为录取到能够凭借自己真实本领而非家庭关系的青年,相继推行大学入学考试。欧洲各国考试的并行发展使其殖民地以及美国的大学相继出现了此类考试,考试逐步担负起选拔学生、调节学校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功能,并且学校通过考试确定学生交费数量的依据。[2]
  学校通过考试挑选入校学生,目前在中国的典型方式是在学区④内,由高到低挑选,下面对这种方式进行分析。      二、学区内分数选择替代素质选择可能出现的结果      当用考分高低替代学生素质高低,只有在分数与学生素质的关系是充要关系时,两者才一一对应。在充要关系下,通过分数挑选与通过素质挑选相一致。在现实中,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学生素质高,学生高分概率就高;相同素质学生,接受过考试技巧训练,其高分概率高于未接受过训练的学生。   当学校凭学生考分录取,而不是凭学生素质录取时,学生、学生家长以及为学校输送生源的学校就会花费资源以重新分配进入高一级学校、或优质学校的机会,即花费资源重新分配收入。假设有两种教育方式甲和乙,甲和乙对学生素质提高有相同效果,只不过甲比乙在考试时,高分概率高于乙。同时甲比乙要学生付出更多努力、或家长耗费更多资源、或学校花费更多成本。从定义看,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方式。如果甲比乙使学生有更高的高分概率,而录取学校不能区分考取相同分数的学生是采用了甲、还是乙,或者学校要获取这方面信息,要花费相当高的成本。学校在录取学生时,只能根据学生考分高低,从高到低依次录取,那么甲比乙具备竞争优势。   假设存在某一开始时间,采用甲和乙的学校对于学生及家长是无差异的,学生随机、均衡分布在两类学校。学生在两类学校学习,在毕业进入高一级学校、或优质学校的考试中,采用甲的学校(以下简称甲类学校),同采用乙的学校(以下简称乙类学校)相比,有较高平均分数和入学率。那么,学生就读甲类学校,意味着其投资能比就读乙类学校具有更大升值空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当学生及家长拥有择校权时,选择进入甲类学校的学生及家长增加。由此,生源或学校获得的资源在原有学校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甲类学校成为学生及家长的优先选择,其价值增加。   甲类学校一旦面临多于自己学位的学生,会利用增加的价值,在入学申请者中选择优秀生,或提高学费,增加收入。优秀生源和更多的收入将拉大学校培养学生质量的差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学校分化加强。同时,学校分化会延伸,如分析的学校为高中,那么学校分化将从高校到高中、从高中到初中、从初中到小学。   学生及家长的竞争,迫使学生及家长选择甲类学校;学校之间的竞争,迫使所有学校模仿、参照甲类学校。甲和甲类学校,在演化过程中,其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乙和乙类学校,在演化过程中,其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   在普遍采用甲的条件下,学生考分得以提高。在以上逻辑下,采用甲的学生,同采用乙的学生,相同考分⑤所包含的素质减少,如果学校仍按恒定比例录取学生,学生入学平均成绩和最低成绩逐渐升高。   学校之所以挑选学生,是由于学生素质而不是考分给学校带来价值,那么,甲似乎增加了学生、家长、学校的负担,浪费了资源,因为甲只比乙增加了考分,却没有提高素质。如果社会能够轻而易举地禁止甲,那种只增加考分而不提高素质、增加学生及家长负担的教育方式就会消亡,学生及家长负担就可以解除,也可以消除浪费。如果政府可以低成本消除公办学校采用甲,甲在私立学校、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又如何得以消除?如果政府通过增加行政投入、行政管制,基本消除了甲,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讲,社会福利最大化并不一定实现,可能在有些条件下,还不如减少管制。只有在增加管制甲的边际成本低于社会更多地采用甲所浪费的资源增量价值时,增加管制甲才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换言之,在增加管制甲的边际成本,高于社会更多地采用甲所浪费的资源增量价值时,减少管制甲反而能够增加社会福利。   如果采用甲,没提高学生素质,只增加考分。而在考分增加没有改变学生考分排序的条件下,学生进入高一级或优质学校的机会并没有增加,学生、家长、学校处于囚徒困境,社会通过教育投资得到回报减少。   采用甲要比采用乙,需要多投入,现假设投入是学生的学习时间。一方面,随着学习时间延长,学生增加单位学习时间的机会成本逐渐加大;另一方面,在边际递减法则成立的条件下,随着学习时间延长,学生增加单位时间所增加的分数逐渐减少。因此,当学生考试达到一定分数后,学生增加考试分数的边际成本逐步上升,这种逐步上升的边际成本会产生一种自动抑制力量,抑制采用甲造成的浪费。   学习时间构成学生提高素质和增加考试分数的成本,但它不是学生所在学校的成本,但能通过增加考试分数给学校带来价值。故不论延长学习时间,是否有利提高学生素质,只要延长学习时间,会提高分数、或延长边际学习时间所提高的分数大于零,相互竞争的学校就尽可能地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在实践中,体现为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⑥所以,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并不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即使没有应试教育,只有素质教育,在择优录取的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仍然会存在。既然不论学校教育模式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学生过重学习负担都将存在,那么应试教育并不构成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逻辑前提。那么,在学校招生制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转变教育模式减轻学生负担是不可能的。   假定应试教育会损害学生素质,而素质越高,高分概率越高的假设仍然不变。在此条件下,随着学生学习时间增加,一方面,学生熟练地掌握应试技巧,会增加高分概率,另一方面又通过损害学生素质,降低高分概率。单纯从考分角度看,它同不损害学生素质的应试教育假定相比,含有一种更强的自动抑制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力量,学生学习时间会少于应试教育不损害学生素质的情况。   假定应试教育不但能够提高高分概率,还能够提高素质。在此条件下,随着学生学习时间增加,学生通过熟练掌握应试技巧,增加高分概率,同时又能通过增强素质,间接提高高分概率。在此条件下,应试教育所引起的浪费减少,但同时却会减轻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自动抑制力量,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当然,在用考试测验学生素质的条件下,如果显示一种教育模式只增强学生素质,而不能通过考分体现出来,此种教育模式也不会采用。      三、结论与建议      有效率的教育组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挑选高素质学生入学以实现卓越目标,在教育演化中,考试是测量学生素质的替代手段,节约了学生素质的考核成本;考试分数或等级是显示学生素质高低的信号。由于分数或等级毕竟不是学生素质本身,当用分数或等级替代学生素质挑选学生时,学生、学生家长以及为学校输送生源的学校,自然会花费资源以重新分配进入高一级学校、或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   在一个学区内,通过考试分数或等级挑选学生,学生、输送生源的学校、学生家长为实现最大化价值而选择在约束条件下能够实现分数最大化的教育方式。结果之一:如果一种教育方式,只有利于增加学生考试高分概率,不提高学生素质,甚至学生素质受到一定损害,这种教育方式会被采用,而且将占据主导地位。结果之二:在存在高校(或名牌高校)挑选学生的条件下,即使在某一开始时间,高中、初中、小学阶段的学校处于均衡发展水平,在这种招生制度下,会将高中分化;如高中按同样方式挑选,分化会延伸到初中、依此类推,会延伸到小学、直至幼儿园,逐步形成名牌初中、小学、幼儿园。对于名牌小学、初中,社会弱势阶层的子女不可能同其他阶层享有相同的竞争机会,这同公办义务教育的宗旨(所有公民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和通过平等教育发展自己的权利)相违背,义务教育对社会进步作用降低,社会阶层分离在学前教育就会出现,纵向流动减少,进而影响社会和谐。
  结果之三:在名牌学校从高中向小学延伸中,学生学习负担同样从高中延伸小学。竞争过于提前,使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偏好的时间,让位于知识记忆,儿童在品德、身体、美育方面的培育受到削弱,最终损害学生的素质,这种弊端在接受中等教育的人群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较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所占比例相当低的条件下,对社会中大多数成长的青少年影响较小;而在接受中等教育的人群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较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所占比例较大的条件下,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其一、在工业生产中,纵向一体化能有效地减少交易费用,民办学校主要是社会投资、学生家长承担教育成本的组织,政府通过规制使办有小学、初中、高中的民办学校,逐步转为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一贯制学校。其二、改革公办高中,特别是名牌高中的招生制度。将高中招生指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按学校(学生学籍所在学校)报考人数,按比例分配;第二部分,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在录取过程中,先根据报考学生所在学校考试分数,择优录取,完成第一部分指标。再根据所在学区学生考试分数,择优录取,完成第二部分指标。其三、两部分招生指标根据义务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状况,适当超前进行调整,第一部分指标所占比例由小到大,第二部分招生指标所占比例由大到小,发挥招生制度改革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注 释:   ①学生素质包括学生的理想、道德、学习能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对学习的偏好,以及个人的身体状况。   ② 这里的学费收入是广义学费收入,除学生直接交给学校的学费外,还包括学校根据学生人数从政府获得的拨款、以及根据其在校园管理中的垄断地位而得到的收入,如教材回扣、高价出租学生宿舍等。   ③ 为了简化,这里不讨论招收体育特长生。   ④ 在中国普通教育中,高中招生的学区,一般以县、市为单位,大学招生以省为单位。   ⑤ 假设考试采用同等难度的试卷,在以下讨论时,如不特别说明,学生的考试分数均假设使用同等难度考试所得分数。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日   [2](美) H.M.Levin.提高教育生产率[K]// (美)M.卡诺依.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u Wentao Peng Shiping2Abstract: As for modern education, a school in pursuit of excellence should take personal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ability as a decisive factor when enrolling students. Examination is an alternative arrangement for testing personal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ability. Such arrangement saves trading costs on one hand, but generates waste in social resourc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ciety spares no efforts not in all-round development but in improving the test scores, which leads to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school enrollment system would restrain the waste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 all-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 收稿日期:
责任编辑:邓康林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7)11-0063-07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学科教育论文
&&&&来源:河北博才网&&阅读:239次
岚清同志、开轩、至立同志就实施素质教育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我在这里作个补充性的发言。
首先是对基础教育形势的认识问题。对基础教育形势如何认识,对素质教育如何认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是完全统一的。当然,应该看到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同志接受了素质教育这个观念,赞成基础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同志赞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提法。但是不同意见还是有的,有个县请某教授作报告讲素质教育,这个教授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问:素质教育有没有法律依据?从法律的角度向素质教育提出挑战。我觉得奇怪:应试教育为害甚烈,影响极广,没有人问一问是否有法律依据,一提倡素质教育,就问起有没有法律依据来了!素质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张因材施教,主张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都是它的法律依据。相反作为素质教育对立面的应试教育却是既违背教育规律,又没有法律依据的。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并不否定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形势大好,这是有目共睹的,也可以说是有口皆碑的。从校舍的改造、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的大幅度提高,从我们的几项主要的改革: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实行义务教育的督导、评估、验收制度,一直到教育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哪一个方面没有取得显著的成绩呢?所以,谈到这些大家都是非常高兴的,认为现在是基础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这一点我想大家是有共识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
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提出的新的任务。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是满足于现状,津津乐道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是不行的。我们不能认为基础教育发展到目前这个程度就是尽善尽美了。我们的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了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基础教育的明天会变得更加美好,会让全社会更加满意。向新的素质教育目标努力,向新的高度奋进,应当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加紧努力思考、实践、探索的问题。
有的同志问: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是不是否定了基础教育的成绩?回答是十分明确的,转轨的提法不否定成绩。为什么要提转轨,因为事实上有一个转轨的问题。应试教育面向少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是不是一个转轨呢?由只重视智育或者是只重视分数转向在重视智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重视全面发展,这是不是转轨呢?由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猜题压题,使学生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转向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是不是转轨呢?我认为应该承认这都可以说是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在这里,应试教育不是对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只是对现行基础教育当中某些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否定现行的基础教育。而且,我认为真正要把素质教育搞好就应当是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同时,还要继承现行基础教育的很多优良的传统。只有继承现行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否定现行教育的某些弊端,我们才可能真正地走向素质教育这个宏伟的目标。不采用“转轨”这个提法,采用“向素质教育转变”或“走向素质教育”的提法,当然都是可以的。我认为,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是不至于在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政策措施方面出现太大的错误或危险的!
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40年来基本上没有间断过,每一次改革都是基础教育的自我完善,不是自己否定自己,而是在新的阶段,根据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是基础教育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请大家向一些还有疑虑的同志把这些问题讲清楚。
素质教育的发展形势是很好的。到目前为止仍处于实验阶段,起步阶段,但应该说出现了一个素质教育探索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有河北、江苏、山西、安徽、天津、浙江、广西、北京、湖南、黑龙江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盛市召开了全省的会议或者是发了全省的文件。各个省都有一些具体的、力度比较大的措施。如江苏盛浙江盛山西省,他们都有很具体的措施。抓了若干个试验区,而且抓得很有成效的就更多了,像上海市、辽宁盛江苏盛湖南省这样一些地方,就有很好的典型。可以说30个盛市、区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都在动,而且都有自己的一些典型、自己的试验区。
烟台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大会参观的这几个点,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工人子女小学,原来的生源是很差的,办学条件也不好,能够办成现在这个样子不容易,张裕铢这位校长教育方法很好,她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百分制改等级分制,她的认识比我们的很多同志深刻得多。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阶段的考试,选拔的功能已经消失。不是要选拔学生,而是要全面地培养学生,要因材施教,针对有差异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主动地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好素质基础,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而且顶住了很多压力,坚决地把百分制改成等级分制,并且改革了评语的内容和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很不简单的。另外就是大窑中学,李培植校长的办学思路和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他用他多年的教学效果证明了这样做是成功的,是社会认可的。我十分赞赏他的“学业后进,职业先修”的指导思想。当然,不光是指导思想对头,而且有一整套的办法去实现他的指导思想。
龙口实验小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典型。小学生在几十分钟内,能够写出那样好的作文,而且思想非常开阔,不是死记硬背或者是固定的模式化的东西,一个题目,学生会从各种角度来构思、选材,进行表述,又快又好。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能够打到这个样子,学生们今后的发展是没有限量的,因为语文是学习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也是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矗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表现。
招远的经验,凡是了解情况的人,大多数认为是好的。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没有反对者的措施、政策是不存在的,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所谓善者,就是指利多弊少,择其利多弊少者而从之。招远的中考招生经验,应该说是到目前为止利多弊少的一个方案,可以解决不少问题。这个改革方案现在为越来越多的地方接受。有的地方如大连等地,在招远经验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发展。
所以,我认为到目前为止,素质教育的形势非常好。这次会议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是一次很好的会议,是一次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会议。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于抱住应试教育不放的一些错误观点,当然也还要进行一些批评,但重点是鼓励探索,树立典型,推广好的实验。实行“三不”,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鼓励试验,鼓励探索,鼓励创造。充分地尊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首创精神,让他们成为教改的主人,使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我想,形势之所以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然更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大背景。这个大背景就是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
形势很好,但素质教育目前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路程还很长,困难还很多,阻力仍然不校因此,我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要有充分的估计。
我认为,素质教育不是几年,甚至也不是十几年的事情,恐怕要有几十年的思想准备。几年里面能够初见成效,十几年里面能够中见成效,几十年里面能够大见成效,那就很不错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操之过急。教育内部除了思想观念的问题外,还有体制问题、步骤方法问题,教育外部还涉及劳动人事制度、就业渠道等许多制约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急于求成是不切实际的,但是等待观望,认为现在我们什么都不必做,等外部条件具备以后,我们再来实施素质教育这种观点则是更加错误的。总之,还是事在人为,素质教育由不完善到完善,总要有个过程。不从现在起步,那么几十年以后,素质教育还会等于零。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要看到。
我之所以讲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之所以讲转轨的提法还是可以提的,就是因为应试教育尽管它不是对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只是对现行基础教育弊端的概括,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普遍的,不是个别的;是带全局性的,不是局部的;应试弊端不是已经解决了,而是远未解决。
“应试”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政府领导部门和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及部分家长。所以对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可低估。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今后如何来推进素质教育,我想讲这样几点:
第一,转变观念是前提。首先要抓观念转变。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损失,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现在教育观念不能说完全统一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取得共识。比如现在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什么不同。理由是素质教育也要考试,应试教育也讲素质。第二种是:大同小异,或小有差异。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点点差异,差异就是少一点活动,少一点音乐和体育,所以不必作什么大的改动,加一点就行了,对应试教育作点修补就可以了。第三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互相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我是应试教育我就是应试教育,说我是素质教育我就是素质教育。于是把升学率的经验改一改,贴个标签,就成了素质教育的经验。第四种是:素质教育重要,应试教育也重要,同等重要。实际上,这些看法都是要混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差别,尽量把应试教育说成是素质教育,如果都这样搞,那实施素质教育很容易,贴上标签,全国一下子都是素质教育了。
我看这样不行,必须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深刻的变革。要认识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都是对立的。各种形式的同一论,都是企图回避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所以我们首先还是要抓转变教育观念,这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舆论宣传,办学习班,办培训班,开现场会,通过这样一些措施来把这个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情做好。尤其是要使各级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我们的教委主任。多数教委主任在积极地探索改革,也有一部分地市县教委主任,还在顶牛。第二,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关键。我们的教育评价原来基本上是分数评价,为什么大家重视百分制?百分制评价得很精确。现在要改变单纯的分数评价,必须下功夫。首先一点是“不唯分”。如果评价“唯分”,就和应试教育很难区别开来,很难划清界线。我们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评价制度要有新的指导思想。我看工人子女小学抓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确实抓住了要害。他们的“等级+特长+评语”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创造多种模式,不限于这一种。
关于新的评价制度,一是要对德、智、体、美、劳各育在评价过程里的权重,进行有效调控,以改变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过程中的各育之间结构性的缺失,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二是新的评价制度一定要简便易行。如果太繁琐,搞很多指标,就会很难操作。太繁琐了就没有生命力,推广不开。有的同志主张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去搞素质教育,不学什么就考什么,中国的足球不是弱吗,就在中小学把足球列入升学考试。这恐怕是不行的!归根结底,素质不是考出来的,素质的提高是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去培养,去熏陶,去诱导,去推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结果。不能什么都用考试去解决问题。品德怎么考?事实上,有的品德课得高分的人却成了犯罪分子。思想情操、感情、意志,与人合作共事,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这些都不能用考试去解决。所以,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去提高素质是不行的,还是要建立素质教育新的评价制度。要请大家去进行建立新的评价制度的探索和实践。
第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高待遇与高奉献,是三位一体的。所以我们要继续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继续解决好教师住房和工资待遇问题,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收优秀教师进入人大、政协等各级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还要讲高奉献,只讲待遇不讲奉献也是不行的。教师这个词的本质含义,我认为就是“奉献”两个字。为什么大家用很多优美的词汇来赞美教师?人梯、蜡烛、绿叶、老黄牛、都是一个意思,说明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质含义就是“奉献”,如果丢掉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所以,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方面,素质要高,待遇要相应提高,还要强调有高度的奉献精神。
目前,教师的主流是好的,多数教师是非常好的,他们的事迹令人激奋,令人鼓舞。像王思明、田沛发、刘让贤等这样一批艰苦创业的优秀教师的典型;像辽宁的魏书生、江苏的李吉林、上海的顾泠沅、刘京海,这样一批教书育人的好典型,中小学非常需要,我们的整个教育事业非常需要。要创造条件进一步让他们提高,让他们能够写书,帮助他们出版,给他们提供进修、讲学、著书立说的机会。各地都要树立这样一批典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当前仍要把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作为重点。文化素质当然也要继续提高。
第四,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在某些方面搞一点小修小补的行动就行了。加强体育、加强美育、加强劳动教育非常必要,因为它们是薄弱环节。但这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来讲只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要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
在这里首先是要改革课程教材,要编写出版一套质量较高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材。
目前教材仍偏难偏深,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现在小学9门课,初中14门课,如果加上增加的环保、法制、国防、禁毒、计划生育、计算机等许多读本或配套教材,实际上是20几门,学生负担怎么能不重?所以近期要对现行教材进行必要的精简、调整。从长远的发展方向看,还是要搞自然科学的合科教材和社会科学的合科教材。
现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严重,什么都背。我不反对背诵,有的背诵是必要的,唐诗、宋词、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背一些怎么行?小学的乘法口诀 不背怎么行?珠算口诀也要背。不是笼统地反对背诵,现在的问题是什么都背,那就不行了。死记硬背与考试方法,尤其是与标准化的考试方法有很大关系。标准化考试方法是从国外引进的,标准化试题,也叫客观题,好处是客观、准确、易于评分,但缺点是量大而且死板、机械,容易把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我们的标准化考试由高考影响到中考,影响到初考,现在小学都搞标准化考试。利弊得失,谁大谁小是要研究的。
常常有人向我反映,标准答案并不标准。学生的答案有时比标准答案更好,但判卷的结果是得零分,因为这个答案不符合标准答案。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牢记一些结论是需要的,但面向21世纪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面向21世纪,这个挑战,那个挑战;这个需要,那个需要,怎么应付?我们只能从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方面作不懈的努力。用这样的办法才能应付时代不断发展、知识迅猛增长、行业工种经常变换的局面。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
孩子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有个故事,猴子掰棒子,猴子掰了个棒子夹在腋下,走着走着发现个西瓜,就去抱西瓜,棒子就丢掉了,抱着西瓜,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兔子,就去抓兔子,西瓜又丢掉了。老师问:“你们说这猴子怎么样啊?”有的学生说这只猴子真笨,见异思迁,贪心太大,结果什么都没捞着。也有的说这猴子永远都不满足现状,总是有新追求,有新的目标,这种进取精神非常可贵。这两种学生的回答都反映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为什么一定要褒一贬一呢?
还有一个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雪化了,变成水;有的说雪化了变成泥巴;有个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大诗人雪莱就说过:“现在是冬天,那么春天还会远吗?”雪化了变成春天答得不是很好吗?但是,根据标准答案他是要得零分的。
还举一个例子。年轻的爸爸妈妈总是给孩子搞一点智力测验:树上有5只鸟,猎人放了一枪,打下两只鸟。问,树上还有几只鸟?如果孩子说还有3只,爸爸妈妈一定很失望。他们是希望孩子回答没有鸟了,因为放了一枪,鸟都吓跑了。在这里,父母总是不满意子女那5减2等于3的符合标准答案的回答,因为在这种情况下,5-2=0,虽然不符合数学逻辑,却是符合生活逻辑的。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看到孩子思想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不要弄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去套,套上了就是100分,套不上就是0分。何必搞得那么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应当是大有可为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比较高的水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智育人是重要的,但只是以智育人是不够的,还要重视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化人。当前,要特别强调的是以情化人。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师生方面的感情交流太少,以情化人应是优化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就一些实际情况讲点意见,把它们归纳为三个突破口,不一定准确,只是为了把重要性强调一下。
第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突破口。我不是说薄弱学校问题解决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就解决了,有些学校本身不是薄弱学校,但是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种情况当然更应加快解决。就整体而言,加强薄弱学校,是实现面向全体的突破口。一定要下功夫把薄弱学校的问题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不要搞重点学校,不要搞快慢班。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这个问题如果下了决心,有个三年五载,是可以解决的。不外乎是政府行为,从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配备一个好校长,再配备一支好的教师队伍,然后保证它和那些好的学校有同等的生源。如果能这样做,薄弱学校的面貌就可以较快改变。一个好校长是关键,工人子女学校、龙口实验小学、大窑初中不都是有个好校长吗?
一个好校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当然,还要有队伍。岚清同志十分强调要把国家教委、中组部、人事部关于从机关抽调干部支教这个文件精神进一步贯彻好,从而尽快地解决薄弱学校的班子和队伍问题。希望各地一心一意先把薄弱学校搞好,下力量尽快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目前的择校竞争问题,对少数择校愿望强烈的学生可向民办学校引导。省里、市里、县里增加的资金投入应优先用到薄弱学校上来。三种择校方式都是不利于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的。以分择校,有利于把好学生都集中到好学校里;以钱择校还是好学校得钱多,薄弱学校得不到;以权择校仍然是好学校备受关照,薄弱学校受不到关照。所以这三种择校都是扩大校际差距,不利于解决目前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问题,不利于贯彻教育方针。
第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要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改善办学条件,改革课程教材,优化师资队伍,等等。但是,当前要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就是说,首先要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问题。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一下解决复习资料的问题,解决复习资料问题最重要的一条是管好自己的人,抓好我们教育内部的事,这是关键。为什么呢?各种复习资料编写者是我们教育系统的人,使用的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是我们的教师,只有出版是在出版部门。两头在教育系统内,为什么管不住?我们教育系统的同志,尤其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方向,宁可牺牲局部利益,也要顾全大局。决不要因为一点小利而耽误了大事,为了一点编写费,滥编复习资料,为一点回扣,强行统一征订。这种事情,如果我们下决心管,显然是管得了的,谁这么干就处罚谁,坚决一点。
第三,改革考试制度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突破口。要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让老师能够优化他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不要用考试的“指挥棒”把他们捆得太死。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坚决地取消各种名目的统考、统测。小学升初中应该创造条件,尽快地实现免试就近入学。中考应当大力地推广招远、大连、营口、哈尔滨这些地方的经验。高考是需要改革的,但是在这里必须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不能完全寄托在高考改革的基础上。高考是要改,而且已进行了多年改革研究和试验,但高考改革难度比较大。高考无论怎样改,也不能改变它的本质功能,高考的本质功能是选拔,选拔总是跟素质教育有一定矛盾的。我们还是应先把小学、初中的考试制度改革搞好。高考主要是希望不要像目前这样过分集中,高度统一,12亿人口的国家,一次考试,一张卷子。我们只能希望改革高考,但不能取消高考,只能要求高考更科学、更合理,不能要求它改变选拔功能。我们只是希望高考将来在考试次数和试题方面能够多样化。考试多样化了,要“应试”就比较难,有不同的卷子,有一次到两次的招生考试,它就不易“应付”,就必须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才能适应多种多样考试的要求。这就可以减少高考对中小学的负导向作用。--博才网
猜您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您还有150字可以输入
更多资讯请点击&&&&&&
热门关键字:,,,,,
【打印文章】
高清:女生纪念毕业在寒冬拍最美宣传片走红
美国火辣女郎让军营沸腾
情侣拍大尺度婚礼视频 堪比三级片
范冰冰82岁鹤发苍颜 还原垂暮武则天
“武当妹妹”舞拳抚琴展清纯侠女气质 网上走红
俄罗斯美少女COS装网络窜红 可爱不输日韩女生(图)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幸福为题的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