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这两求极限的题怎么做做 第4及第4*

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学的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分发一些食品。而且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今天老师要分给你们。请小组长来领礼物(12块糖)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个同学都满意)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会动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平均分。
&&&&&&&&&&&&&&&&&&&&&&&&&&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今天曙光小学的同学们到龙湾公园去春游,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从这里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同学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
(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运用学到平均分的理念,将一个数进行了按一定的数量进行分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但是在说理上与平均分还有混淆。应该再重视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动物园里有几只非常聪明可爱的大熊猫,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帮它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让学生用完整的话陈述分的结果)
(3)学生汇报:a:12支竹笋,2支一盘,可以分 6盘。
&&&&&&&&&&&&&&b:12支竹笋,3支一盘,可以分4盘。
&&&&&&&&&&&&&
C:12支竹笋,4支一盘,可以分3盘。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
1、&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讲清分的结果)。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在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对所出示的图画情境有正确的理解。而且能够提出对应的数学问题。但是在计算结果时,有部分学生因为对乘法口诀背诵的不是很流利,所以,速度较慢。&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动物园里有几只非常聪明可爱的大熊猫,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帮它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让学生用完整的话陈述分的结果)
(3)学生汇报:a:12支竹笋,2支一盘,可以分 6盘。
&&&&&&&&&&&&&&b:12支竹笋,3支一盘,可以分4盘。
&&&&&&&&&&&&&
C:12支竹笋,4支一盘,可以分3盘。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讲清分的结果)。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理解了分的过程,并能够用较流利的语言来讲清思路。但是部分学生不能有条理的进行讲解。还需对学生的说理能力进行加强。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 熊猫又要请客了,它采来了一些竹笋,准备分给客人。看看它是怎么分的呢?
&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应怎么放?
(2)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 20&4=5 &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 &∶
& & ∶
& 被除数 &除数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被除数是12,除数是6,商是2。   (  )& (  )==(  )
(2)除数是4,被除数是20,商是5。 (  )& (  )==(  )
(3)商是7,除数是2,被除数是20。 (  )&(  )==(  )
2、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的比较透彻,会根据平均分的含义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来,比较准确,同时还会表达叙述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展开学习
1、基础练习
(1)有4个圆卡片,每组2个,一共有(  )。     □○□=□
(2)有8个圆卡片,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  )。   □○□=□
(3)有8个圆卡片,每2个分成一组,可以分成(  )组。 □○□=□
2、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练习课,学生更能懂得平均分的列式过程,准确的说明算式的含义,会说的就一定会做。因此,理解算式的含义也很重要,为下步学习打基础。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请同学们列出除法算式:12 & 3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小组合作学习: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分小组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重点说说求商的过程使用了哪句口诀。
8、小结:求12&4的商,就想4的乘法口诀,4和几相乘得12,。所以商是3.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引导小组讨论: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汇报: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会利用乘法口诀进行求商,但是说得不够流利,还要多加以训练,使之熟练,这样除法计算的速度就会加快。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学内容: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
2、指名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比较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这三道算式都用同一句口诀,让学生再说出几个这样的口诀和相应的算式。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能找出哪些算式运用同一句口诀,并能理解不同的算式所表达的不同的含义。计算时速度有所提高,但还不够熟练,需要继续练习。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27、28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先同桌互相交流,再全部校对。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多指几名同学,增加熟练度。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这个办法很好,能调动积极性。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组算的又准又快。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练习用一句口诀写出4道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这节课同学们思维很活跃,对口诀和算式的关系理解的基本到位,还需要继续巩固。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
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解除法的两种含义时,学生讲述的道理不是很好。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自己找到数学信息。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学生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的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中还欠缺。
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讲述图意。并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好的提高。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巩固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道题都做对的有多少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