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硕士 博士升博士怎么升

  摘要:我国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体制尚不完善,为提升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博士培养之间的差异,总结出"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我国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体制尚不完善,为提升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博士培养之间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在职博士群体特征及其培养质量提升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提出观念改革、国家调控及等功奖励、无功淘汰等提升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中国论文网 /9/view-6163790.htm  关键词: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   作为学历教育的高层建筑,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也反映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水平。[l,2]博士研究生承担着用科研引领生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方面的责任。所以,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注程度应作为国家对教育方向把握的指标。   随着中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职博士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3],其培养受到越来越强的重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由于培养方式的单一,只有科学博士这一项,各大院校对在职博士的培养深感压力。又由于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是其培养质量最直接的反映,而创新能力绝大部分要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得以体现[4],但其普遍存在着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及家庭、事业不能兼顾的情况,导致论文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精力不能集中、知识获得过程没有连贯性等诸多问题。[5,6]所以针对在职博士研究生的特点,研究如何建立起系统的、新的而又富有变化性的多元培养模式来适应在职博士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建立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高效模式,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各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当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在职博士研究生现存问题   在职博士是指学习方式相对脱产形式而言,通过正常入学考试(统考或单考)取得入学资格,在培养单位教学或培养方案许可的情况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博士生。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迅猛兴起,导致我国研究生群体中以半工半读方式就读的在职博士研究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以及社会声誉。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是5万多人,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增长速度过快会导致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目前我国在职博士培养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论文选题的重大性及前沿性不足   据我国学位条例规定,博士学位获得者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博士学位论文要求能够证明学位申请人已经“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且“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7]但由于不少在职博士所在单位所承担项目不适宜做博士论文选题,因此论文要求的创新性成果的平台失去保证;还有一些论文虽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创新成果原创度不高或创新性不强,仅将思路局限于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将各家成果转化集成新方案,或者是改进已有的方法、修正已有理论;另外一些博士论文完全以完成导师任务为目标,不能按自己的创新思路来选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最终导致论文原创性及创新性达不到教学规定。   2.科研功利性强   许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目标不够单纯,除了希望能解决一些实际的工作难题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给自己的仕途添砖加瓦,[8]并且心思全然不在科研方面,不仅如此,其科研能力根本达不到教育部设定的目标。只是把这一学位作为享有社会崇高地位和特权的一种标志。所以尽管已经入学,但是从来没有出现在同学中间或课堂上。所有支撑性的论文和材料也不是个人所为,而是由他人代笔。这种风气曾一度让在职博士变成“水博士”。   3.学制方面,绝大多数在职博士研究生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形式完成学业   在职博士中相当一部分是原单位的管理、经营或教学科研骨干,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收入、晋升、福利等与原单位紧密挂钩,因此,攻读学位的同时必须承担工作任务,不可能全脱产学习。由于入学后原单位的工作任务几乎没有任何调整,所以在课程学习时因工作束缚而不能按时上课者居多,系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再加上在职博士往往已经成家,长辈和勉辈繁琐事务较多,给在职博士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精力耗费更加严重,工作、家庭需要时,学习便遭遇忽视;因工作需要,大多在职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基本课程学习后,只能回到原单位进行论文组材,而绝大多数单位又没有完成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能力和条件,再加上在单位缺乏导师指导,所以有些在职博士研究生为了保证论文的完成,又不影响单位工作任务,只得单位、学校两头跑,论文工作缺乏连续性,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1.国外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现代教育起步较晚,在职博士的研究尚无完整的体系,大部分借鉴全日制博士制度进行,并且首要参考的是西欧与美国的体制。因此对法、英、德、美的博士制度进行分析可以吸取经验发展我国博士制度。四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法、英、德、美四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分析   国家 入学方式 培养类型 指导方式 学习年限 课程要求   法国 申请 学术研究型   复合应用研究型 导师制 弹性 有   英国 申请 研究型 导师制 弹性 一般无硬性要求   复合型 导师制和联合指导   应用型 联合指导   德国 申请 学术研究型 导师制 弹性 无必修课   美国 申请为主+考试 研究型   专业型 导师制和指导委员会结合 弹性 完善的课程体系   欧美教育较发达国家对博士的培养普遍重视课程的学习,博士们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对事物分析的系统性强,而且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课程的设置均为创新服务。除此之外,博士学位淘汰率高,学制弹性特别大,博士学位规格多样化等。与我国相比,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9]
  (1)在博士招生方面,欧洲国家对博士的招生没有硬性的要求,招生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递交的申请往往是一份拟定的读博期间研究计划书,美国的博士入学前需要通过一项全美适用的考试(比如GRE),同时递交申请。欧洲注重申请者的研究能力、研究方向和个人品质,而美国则更注重于申请者的背景、发展潜力和综合素质。   (2)在导师指导方面,欧洲以单一导师制为主,师生关系比较密切,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表现在学术上,还表现在对人格修养和思想品德的指导上。美国方面则采用导师小组,注重博士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3)在博士毕业论文方面要求严格,强调论文质量。论文达不到要求的话可以延期毕业,直到论文得到导师的肯定。   (4)在培养模式方面,英美等欧美国家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对博士的培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即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学位类型的多样性。其博士学位可以分为研究性和专业性博士学位。前者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后者主要侧重于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其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从事专门业务的能力。   通过理论建设和专门训练两方面的结合,达到理论引领实践,实践指导理论的动态活性运行培养机制,从而既在哲学领域又在应用领域达到精英教育的目的。   2.我国在职博士培养障碍   目前,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博士研究生不断扩招,其规模已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而其中的在职博士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的目的性明显不同于全日制学生。我国对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低的起步阶段,各高校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至今尚未形成放之皆准的有效模式,也未能在各大机构广泛开展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正式调研。   虽然我国在职博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大都是各企业管理层,具有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良好基础,但是目前有能力在博士学位攻读期间全面而认真贯彻科研精神,做出高水平成果的人才还是非常匮乏,原因在于:   (1)创新动力不足。具有创新的品格和创新性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两大特征。在求知欲、想象力、观察力、批判性思维、毅力和决心、团队精神以及正义感等具体表现方面,[10]我国的在职博士研究生明显要逊于全日制学生。只有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沿现状及交叉学科的知识框架很熟悉,才能形成一种能够融会贯通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这些表现在我国在职博士研究生身上却很少体现,尤其在论文质量方面不能得到很好地保证。   (2)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教育工作难度大。在职博士研究生由于工作需要,完成学校要求的必修学分后就很少露面,学校及相应的学院没有充分的机会对在职博士研究生进行集中管理和政治思想教育。还有部分在原工作单位是管理骨干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入学后迫于各种压力,出现个别将论文研究工作下放给自己的下属或脱产研究生完成,最后拿着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答辩的现象,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3)缺少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来保证这一群体发展的稳定性。我国自1980年建立新的学位制度以来,博士生的培养就开始迅猛发展,并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但是,毕竟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开展的时间短,经验还不够充足,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不管是在培养的理念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在职博士研究生质量对策   我国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把控一直跟随着教育的发展在不断深入。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质量,在最近的5年内研究大多围绕招生把关、创新能力、教育资源以及科研环境方面开展。如李莉[11]等提出展开学风整顿,在业务中练本领,在生活上给予帮助的措施;王青霞[12]等提出从招生入手筛选,加强师资力量以及加强淘汰激励力度来保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王立群[13]等总结了国外在学术理念、课程设计、论文书写以及研究环境方面的优越性,提出在国内进行改变传统思维的改革,包括博士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案、方法的改革和科研环境建设等方面;李春英[14]等分析出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是由于我国在质量方面的观念淡薄,并且机制不健全、资助力度及奖励体系也不合理等4方面的原因,并给出一个核心、两层关系、三项制度的对策。   虽然各项建议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可行性,但是,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从基本观念开始,层层递进,保证个人、家庭以及单位的凝聚性,保证科研重要环节的完整性,保证自身精力的充沛,才能胜任科研任务,提升学位质量。具体建议如下:   1.改变读博观念   读博观念是社会文化观念的一个侧影。在职博士从出现以来由于没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发展道路坎坷,十多年来在群众中的影响并不积极。在职博士群体的读博观念往往是具有利益驱动的,这种利益性局限价值观决定了在职博士的发展不能走远,同时这种观念也制约和影响着在职博士对待科研的态度和行为,并且制约在职博士培养模式的形成。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所以在职博士要发展既要改变当事者观念,也要改变社会观念。   2.加强国家调控   在职博士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从属于暗流发展。宽进宽出的形式化主义在部分培养单位表现为公开的潜规则。国家教育部门如果放任这种现象的发展或者是给予不痛不痒的治疗都等于加快在职博士的毁灭。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应出台条文来明确在职博士培养所要达到的要求,以及取得学位所应获得的相应社会影响。一方面,限制在职博士的利益诱惑,打击投机分子;另一方面,为决心科研的知识分子打开大门,从而有效筛选生源,从根本上保证科研群体的凝聚性。   3.采取等功奖励、无功淘汰措施   在职博士理应获得与全日制博士等样的科研资助机会。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获得重大突破的在职博士不但给予等量的物质奖励,还应授予等同的学历、学位资格。同样地,在培养期间未能达到培养目标或者基本无成就者应取消博士资格,或者降低学位证书含金量,以此保证科研目的纯洁性。
  4.单位、家庭与科研的融合   在职博士最大的苦恼在于一方面受单位日常调遣、科研精力不足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经济负担的牵绊。传统观念中的单位与家庭的双层限制,最终导致在职博士各种决心的崩溃,各种创新思维的流产。必须要提升在职博士的培养质量的话,就必须要充分整合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化阻碍为动力,化生活为创意,整合圈内所有力量为一个方向,既满足家庭与单位之间的相互归属感又取得单位与家庭的共同理解与支持。   四、结论   考虑到在职博士研究生规模的继续扩大以及博士学历的权威性,各大科研院所以及培养单位要保持个体的竞争力和水平,必须对在职博士的培养给予重视,展开大规模、全面地改革和重组,既不能被高学历、低能力破坏我国博士形象也不能任凭各种假象冲淡国家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娜,陈迟,熊伶俐.博士培养质量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89.   [2]樊建平,刘建煌.关于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10,(1):84-87.   [3]李文灿.规制在职博士生培养的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2009,   (20):124-125.   [4]魏赤.关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问题的探讨――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汇总数据的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2-154.   [5]卢虎胜.论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及创新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31-32.   [6]朱常昆.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0,(8):109.   [7]孙大廷.改革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3-7.   [8]魏录.学而优则仕”还是“仕而优则学”――官员博士问题探析[J].领导科学,2012,(16):14-16.   [9]陈燕,田杨,马祖军.对提高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9-32.   [10]李晓娟.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谈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1-4.   [11]李莉,徐君.提高在职博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教高职研究,2007,(6):13-14.   [12]王青霞,赵会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4):146-147.   [13]王立群,王秋菊,赵芮婧.借鉴国外经验提高农林与资源经济类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林业教育,2012,(1):60-62.   [14]李春英,陈晶,马洪斌,等.论影响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156-157.   (责任编辑:王祝萍)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如何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A1叠11:A1叠11-上海
两部委发布暂行办法,各校研究生明年秋季起待遇大大提高
硕士生月补助升至500-600元
& A1叠11:A1叠11-上海 &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 作者:钱钰/张骞
  记者&钱钰&张骞&&&&晚报讯&财政部、教育部最新发布了《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为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将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这也意味着,硕士每月补助将统一调升至500-600元,博士升至元,这个数字远远大于现在各校的补助水平。&&&&根据《暂行办法》,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地方所属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参照普通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资金分担办法共同承担。&&&&同时,中央财政还将针对中央高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同时印发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对中央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所需资金,按照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8000元的标准以及在校生人数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按照规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标准不得超过同阶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标准的60%。中央高校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当年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研究生补助指覆盖每个研究生的国家补助,即“全日制硕士应届生普通奖学金”,每人补助金额均等,或略有差别,不包括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新政中,将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俗称月补助,硕士不低于6000元。也就是说,如果按每年12个月来发放,每名硕士的月补助提高到不少于500元,博士不少于1000元。有的高校则按10个月来发放,则硕士的月补助将提高至600元,博士为1200元。”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研一学生小马告诉记者,它普及到每一个在读研究生,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现有月补助。&&&&小马透露说,2012年底,“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官方微博曾发布一条《全国研究生补助大揭底》的微博,独家调查了全国40多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补助情况。这里的“研究生补助”指的就是新政中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根据调查结果,加上对1700多次转发、评论的分析和核实,其中,上海交大为240元,上海财经大学为220元,华东师大为250元,复旦大学为41.5元等。“本市大多数高校硕士生的月补助都低于500-600元,明年月补助提高将是惠及所有在读研究生的大福利,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小马说。&&&&针对这一方案,沪上高校研究生奖学金方案将会有何变化呢?复旦大学研究生招办主任吴宏翔表示,根据此次财政部和教育部新公布的方案,2014年,该校研究生奖学金方案将有重大调整。目前,新方案还未经提交讨论,尚在制定过程中。&&&&“这次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相当之大,国家从财政上保证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对研究生的待遇是很大的保证和提高。”上海交大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说。
解放牛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关于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的通知-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关于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的通知
2003484200353620076182006500/1300/2009920108
2007500/1300/20099201082009920118
200853620082009
20900/2000/
50600/1400/
30300/1100/
200993452008536
20101200992010120102
附件:西北工业大学关于《关于提高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的通知》有关问题的说明
2. 20082009
200853620082009
20900/2000/
50600/1400/
30300/1100/
200761820062009920108
20076182006
2007500/1300/
200992010820099201082009920118
Copyright& 2012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地址:西安市长安区 联系方式:029-博士[研究生学位] -
西方博士学位体系摘要博士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建立硕士、博士学位制之后,各院校相继大量招录研究生。到目前为止,中国高校的学位制,课程,答辩,录取系统基本建立成熟。仅仅数十年的时间,中国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已经为中国,也为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中国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许多已经担任重要学术领导。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在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室从事学术研究并担任学术管理。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从体制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系统,但是从学术理念,教育本质,学位定义等方面还仍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下文讨论的有关博士学位和学术研究的概念完全是基于欧美大学的和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 引言
陈丹青教授致清华大学领导的一封信中,所言大多是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弊病的和对艺术领域研究生教育的看法。他对中国教育体制,研究生培养,教学大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陈丹青是中国艺术界十分著名的画家。他对于中国教育寄予极大热情和希望。由此,他以自己多年的海内外工作,生活经历为培养艺术人才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十分值得欣赏的。
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有其独特的概念和定义。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事实上是在模仿西方的大学和学位制度。对于新型的中国高校,我们还都在摸索学习自己并不熟悉的西方教育系统。并且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概念
现代大学是一个西方文化体系中的概念博士&大学教育的目的&一文中清楚的阐述关于中国大学的。为方便起见,引用这篇文章中的一段:
“现代大学是以Newman和Humboldt模型为基础而建立的概念。这种大学与中国古典的大学概念有本质的不同。比如,中国宋代在湖南建立的岳麓书院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但这种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与现今的西方大学概念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在20世纪初才建立了一些教会大学,如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事实上就是某种意义上的Newman型大学。但是中国在50年代按照前苏联的模型建造了更加专业化的院校,比如农业学院,石油学院,煤矿学院等等。从而在20世纪下半叶停止了Newman型的人文大学。中国是在1980年之后才开始建立Humboldt型的研究大学。许多院校开始筹建研究生院,并设立硕士,博士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再没有恢复Newman型的大学教育。”
Newman&与Humboldt&模型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是分别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而言。Newman时代,研究型大学还未建立。因而Newman主要是为大学本科教育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型 。当代世界上西方大学本科教育都是基于Newman模型而建立的。Newman模型主要有一下几个与本文相关的主要论点。其一是认为大学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文明社会无法离开大学而存在。而文明社会的建立必须基于高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只有大学可以使得这些最基本的文明因素得以保障。所以,道德和价值的教育必须包含在大学之中。由于19世纪上叶的英国牛津大学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教会学校,Newman认为:社会,个人,以及大学的价值观应该由教会来奠定。事实上,基督文明就是西方世界的价值理念。而西方的大学自然以这种价值和道德来教育学生。
其二是关于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培养。基于以上论点,除了系统的建立,还必须有对个人修养和文化品味上的塑造和熏陶。这种个性的培养,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应该是内在的,心理的方面的成长。Newman认为,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培养成为真正的“英国绅士。”&他认为一个年轻人在未经过大学教育之前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人。他不懂品味,毫无风格,谈吐粗略,做派不雅,思维混乱,缺乏标准。而只有大学教育才可能赋予学生一个文明社会要求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大学应该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教育良好,品味高雅,知识渊博的绅士。如果社会上充满了这些大学教育的绅士,那么一定是一个稳定,和谐,文明的社会。也正因为此,大学是面对整个社会而提供的一种普通教育。而并不保证向社会提供卓越的精英。
其三是关于知识的教育和学习。他认为大学(本科)&仅仅是传授和已知知识而不是探讨和发现新知识的地方。那些探索与发现的活动应该在大学之外。同时他把教授与研究者分开。认为教授仅仅应该注重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和做人两个方面。那些学术研究活动与大学教育不能够混淆在一起。而对于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而应该十分的广泛,包括哲学,历史,艺术,拉丁文,宗教,文学,等等。只有广博的学识才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事实上,这种大学的理念在很大的意义上是针对古典社会的学习方式,尤其对于十分专门的技术学习。因为,在古典社会,很多专业的学习大多以小范围个人行为为多,比如师徒和家教方式。而学习仅仅注重技术本身。一个私人教师或者师傅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专业,从而无法提供其他更为广博的知识。只是到了Newman模型的大学建立之后,才开始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今天现代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就是遵循这样一个理念而建立的。比如理工科学生必须有相当一部分学时必须在人文学科。而文科的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21世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无论什么学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学,科学和工程方面的知识。比如环保,卫生,健康,法律,科学,计算机等等。如果一个社会内的成员大多受过Newman大学的教育,那么这个社会才可能是文明的,发达的,进步的。
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大学教育还必须强调每个人“自我”&的形成。建立个性与自尊,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世间万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判断能力。这种大学教育为一个社会能够保持冷静的思维提供必要的基础。从而使得各种进步的思想在社会里得以实施。
Humboldt模型主要针对学术研究。Humboldt在1810年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柏林大学。他的理念后来成为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和研究生院的模式。在Humboldt之前的大学研究,主要是由教会和政府控制的。而Humboldt首先提出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的概念,并在自己的柏林大学加以实施。这种理念的提出使得科学研究从教会和政府控制的大学里走出来,并且逐步形成完全独立的学术体系和学术团体。所以,Humboldt模型是今天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位制度奠定了学术规范和标准。更为重要的是,&Humboldt模型为“知识分子”&的形成提供了理念上和精神上的一种。“知识分子”&其实是一个十分现代的概念。这个概念在19世纪还没有清楚的定义。因为知识分子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独立的思维”&,所以Humboldt提出的学术独立思想就是知识分子意识的前身。在Humboldt模型提出之后,知识分子不仅以更为集中的团体形式&(大学和学术团体)&在社会上出现,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认同:学术独立,思维自由。Humboldt&理论的另一个观点与Newman不同,那就是教学与学术的统一。这在今天的大学里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来。
中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以欧美模型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仅仅有很短的历史。事实上,我们所说的现代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都是西方文化以及欧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西方文化,许多概念的建立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只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才有比较清楚定义,并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最熟悉的名词和概念包括:科学,民主,知识分子,硕士,博士等等。这些名词和概念在清朝末年以前无论在中国语言和社会理念里都还不存在。因为大学和博士都是完整的西方概念,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它们在上世纪初进入中国时是十分和模糊的。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无法断定中国社会,包括学术界已经深刻的理解和接受了这些西方的概念。
中国文明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哲学理念,教育系统,和方法论。中国的哲学以老,庄,孔,孟为核心,渗透于中国的文化,社会,教育,和国家。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是以学者各立门户,在众多的弟子中传播自己的知识和理念。在艺术和技术领域多为师徒方式的传授。古典教育体系为家教和私塾与科举制度。而中国传统的方法论(Methodology)&就是易经,阴阳,经络,等等。分析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发现,尤其在近代,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区别。
西方文明有三大组成部分:希腊经典,基督文化,科学民主。希腊哲学奠定了的基础,基督教建立了西方文化价值的核心,科学是寻找真理的方法,而民主是社会的基本形式。其中完善的科学体系与民主政治是西方文明在近代的产物,也可以定义为西方的现代文化。它起源于17世纪的笛卡尔哲学和18世纪的英国启蒙运动。并很快波及世界,成为现代发达社会的主要特征。由于人类对科学的接受,其它文化中的思维方法显然受到排挤甚至清除。比如中医,阴阳说,风水,古天象,和八卦。即便这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方法仍然在东方民间流行,但在科学领域内部,在科教系统,都不被承认。与其说是方法的争论,不如说是文化的冲突。即便在西方世界,所有科学系统强烈抵制,排斥非科学思维,比如预言说,算命说,古天象说。
中国自“五四”之后开始采纳西方文明中的科学理念和教育系统。比如小学,中学,大学,以至今天的研究生院。所有这些教育的理念和形式都以欧美教育模型为基础。其中包括教学大纲,学位制度,录取标准,师资培养,和校园文化。所有中国当代社会的教育体制在清末之前都不存在。因此,对于中国社会,现代教育基本上是模仿西方体制而建立的。虽然,在制度和方法上全方位的沿袭了西方,但是在理念上还存在许许多多的误解甚至错误。尤其在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和学术研究方面。这里所指的学术包括人文和艺术领域。研究型博士
对于学位制度,尤其博士学位,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在国家,以美国为例,博士是最高的学位。但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绝不仅仅是博士(Ph.&D).&美国以及欧洲的高等学位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研究型学位(Research&Degree),另外一种属于职业型学位(Professional&Degree)。为了避免中英文翻译的误差,本文将直接用英文名称解释这些学位。
研究型学位的“博士”&英文为“doctorate”.&它来自拉丁文:“doctor”.&其中有“teacher”&的意思。这个词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在那个时代,“teacher”&是一个人在大学教书的证书。而我们通常讲的“&博士”&学位英文为:“Philosophy&Doctor”&(Ph.&D).&在英国系统里称为:“Doctor&of&Philosophy”&(D.&Phil).&“Ph.&D”&是现代欧美大学中在学术界任职的基本学位要求。首先,博士&(Ph.&D)&是一个学术研究型的学位。它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有严谨的训练和考核。一个博士必须懂得什么是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服务。在美国系统里,博士生不仅要通过最基本的博士资格考试,修完固定的课时,平均B以上的分数,还要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并在世界学术杂志发表一定的论文。最后在博士委员会成功的答辩自己的学术论文才可能得到博士学位。在理工科,博士生一般要经过3-6年的时间才可能完成学业。
博士(Ph.&D)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离开了学术研究就失去的博士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学术研究呢?在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首先必须在“科学”&的范围内从事学术活动。科学除了自然科学之外还包括人文科学,比如社会学和艺术理论。在西方现代大学里没有任何可以被承认的“非科学”的“博士,”&也没有任何“非科学”&的研究活动。于是,在讨论科学研究的课题时,必须对什么是“科学”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定义。但是关于科学的定义却并不简单,它属于一个哲学的范畴。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定义“科学”为现代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学术活动,并且可以在世界正式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一切研究成果。而学术研究意指在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的探索中创造,积累知识的活动。由于我们刻意的定义这种活动属于科学范畴,那么学术研究即是基于科学概念的之上,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的系统的理论与实验活动。对于“科学”&的定义,可参见本文作者的论文“科学的定义。”
职业型学位&(Professional&Doctors)
西方高等教育除了研究型学位之外还有职业型学位。这些学位是为那些具体社会职业培养高级人士的。比如医学,法律,等等。首先,这些学位是进行职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就如同博士学位必须是做教授的基本学位一样。但是培训的目的截然不同。研究型博士是为了培养研究人员的,或者是培养学者的。而职业型学位是为各行各业训练专门职业人员的。职业型学位与研究型学位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必须在通过统一职业执照考核之后才可以挂牌行业。比如律师和医生。而研究型学位没有这个要求。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职业的法律责任要求。比如医生的职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建筑师的设计决定房屋的安全。因而有严格的执照要求。
医生和律师都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而工作的目的和性质与科学研究有本质的不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索和解译,而医生必须及时地治病救人。所以研究型学位培养的是学者,而职业型学位训练的是专家。因为这些职业,比如医生和律师,并不从事任何实验和理论性的研究工作,而是在实践中解决特殊的具体问题。比如治愈疾病,诉讼法案。但是,由于中文和的差别,把职业型的“Doctor”&都翻译为“博士”&是不够准确的。因为中文里的“博士”&往往与学术,研究,学者这些概念联系起来。而职业型学位的培训目的和以上这些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艺术博士学位
必须指出,在高等院校的学位制里面,还有一类属于艺术型的。比如音乐系里面有为表演型的学生设置的“Master&of&Music&Art&(M.&M.&A).&”&还有更高级的学位,比如“Doctor&of&Music&Art&(D.&M.&A.).”&对于音乐理论的研究,还有&Ph.&D&in&Music&Art.&在音乐艺术里,也有表演型学位和研究型学位之分。表演型的学位,比如&MMA.&和&DMA.注重表演方面的训练。课时要求大多在表演技能方面的提高(如声乐和演奏),同时也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毕业时要求一定场次的音乐演出。但是Ph.&D则没有音乐会演出的要求,而必须有论文的答辩。从中可以看出,表演类的学位主要是学生演出技能的训练,而研究型的学位与其它领域一样注重研究能力,理论分析,和学术水平。
在绘画,设计,建筑等艺术科系里,设有十分类似的学位。作为艺术专业,Master&of&Fine&Art&(M.F.A.)&一般已经是的最高学位。因而可以满足艺术职业的要求。甚至可以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担任教授的职位。西方大学的艺术专业一般很少设置Doctor&of&Fine&Art&(D.F.A.)&(建筑学也是如此).&而且DFA往往都是名誉学位。目前美国只有少数大学设有DFA。比如耶鲁大学设置有戏剧评论的DFA。其它高等院校设置电影,视觉艺术,文学创作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如果已经拥有MFA学位的人希望在高等院校竞争相应的教职才会考虑获取DFA。一般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会去读&Ph.&D,而仅仅获取&Master&of&Fine&Art.定义和划分
中国学位制度一般笼统称为硕士和博士。但是,欧美大学的研究生学位,每一个都要其清楚的定义和严格的划分,其中包括基础课范围,专业课时要求,研究内容,研究生资格,学术评审等等。一般的意义上,只要确定博士的名称,即可以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定找到其准确的定义。所以,对于中国大学每一种博士学位应该有教育部十分详细,清楚的科学定义,否则会发生类似陈丹青教授对博士考核要求的质疑。作为大学教授,我们首先应该对自己领域的学位制度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博士学位,无论是何种专业,在学生答辩之后,都应该严格的质疑该论文是否“对知识有的贡献。”
“但是在21世纪知识却是为了实用,求职,专业,甚至功利。至此,知识便从教育的内涵中剥离出来成为社会竞争和生存的手段。如果某种知识在实用中没有多少意义,就会在教学中淘汰,或者不受重视。任何一门知识的教学大多有明确的目的,比如英语于托福,数理化于出国,文史地于高考,热门专业于求职等等。而因的施教和专业训练使得大学与教育完全隔离开来,成为专门职业的训练场所。所以,高强度训练出来的学生托福可以满分,但交流能力低下。文科考试高分,然而不具备文雅的气质和高尚的理念。政治第一名却缺乏思想和激情。这正如Newman所言:知识越专业,越不成其为知识。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只具有极强的职业意识和竞争力。但是他们平淡,索味,肤浅,单一,缺乏品味和典雅,没有个性和风格。”
“如果一个人学过许多高深的课程,而且门门都是满分,获得许多学位,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受过良好的教育。除非他上过Newman型的大学。一个具备极强的竞争力与生存手段的人,比如在商业和企业方面的独特能力,不见得需要大学教育。因为有许多成功的企业人士没有本科教育。所以成功的定义在今天可以与教育毫不相关。大学的学位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地位的标签,而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保持冷静的思考,富有色彩鲜明的文化个性,具备人文精神和传统内涵,品味高尚,温文尔雅,完全是因为大学教育和它的知识群体。如果大学离开自己的本质,知识分子首先会变质变性。社会将急剧地退化和变异。而社会退化的特征是:道德沦丧,焦虑浮躁,品味低下,无视信义,假劣泛滥,破坏文化,失去自我,缺乏自信,迷失方向。这样的社会可能充斥金钱和高科技,却绝没有希望和前途。”
博士[研究生学位] -
博士生现状
首先,博士生活状态的考察。博士生,作为象牙塔最尖端的一小撮人,深受众人羡慕,他们是智慧和能力的象征,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是国家未来科技经济发展的后备军。近日,通过对大连市五所高校在读博士生的调查,发现在经济方面,由于博士生没有工资,仅靠微薄的津贴维持生活(本次调查显示,H大学的博士生人均月津贴不到300元,达不到全国中等城市的低保水平),致使其在经济上完全处于依附地位(要么依靠家庭,要么依靠导师或他人)。一小部分人为了相对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干脆就是一边读博士,一边给自考学院或者成人教育学院的学生讲课来赚取课时费,以供养自己,减少家庭的负担。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在资料收集与书籍购买、研究设备购置等方面,经济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博士生的选择(本次调查显示,博士生购买书籍等发展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不到20%)。经济压力不可避免导致博士生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谋求生存上,从而影响其个人长远发展规划。而且,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本科同学有房子有车子有孩子的时候,心里的不平衡感更甚,尤其是全脱产女博士更是“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也非常的努力,甚至比社会上做实际业务工作的拿高工资的人都还要努力几倍,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的辛苦而得不到回报呢?
有一小部分博士生,每天都在电脑旁做所谓的学术研究,据他们讲,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研究工作很累,致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既担心生活问题,又要考虑论文科研,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报道44岁的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开学不堪压力猝死在书桌前,引起了大家对博士生生活的关心。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经济压力、就业问题,是压在李开学也是所有在读博士生身上的三座大山。李开学生前的每月生活费只有不到300元,读博士期间的补助比上海的低保水平还要低一半。这不禁令我们深思: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博士生,何以进行科研创新和完成具有创新性的博士学位论文?巨大的各方面压力使他们大部分人目前的生活单调乏味,茫然且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是否能够在将来有用武之地。缺乏方向感,感觉比较迷茫,在整个商品经济的社会现实面前,为了生活,总是想方设法去考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互不相关的证,甚至有很多理工科的博士生去参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却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博士生发表文章很困难,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文章,实在难以发表。大家普遍认为,做学问搞学术就是做苦行僧,一提到论文和科研就愁眉苦脸。他们本身也不愿意整天捧着厚厚的书本,埋头于虚幻的阁楼里,建造更加虚幻的“空中楼阁”,可是现实的论文科研压力又逼着他们不得不这么做。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基本上各行各业也都是按照市场规律在运转。按照经济学原理,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任何一个产品的价格都集中体现了它的价值;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力资本的投资越大,则价值也就越大,那么其外在的表现——价格也就会越高。如果将博士毕业生看做是人力资本的话,那么,博士生应该获得的价格也相应的会更高。
其次,关于博士生的供求状况。改革开放30年,我国迅速地由研究生教育小国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据统计,硕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10778人发展到2007年的360590人,年均增幅为15.07%;博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302人发展到2007年的58002人,年均增幅23.41%,大于硕士生招生数的增幅。从1996年到2006年,11年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总体规模上发展迅速,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从5578人增加到35628人,为原来的6.39倍,年均增长率为20.4%。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指出:“2006年美国培养出了5.1万名博士,中国大陆是4.9万名。到2007年,我们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截至2007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达24万人,2008年培养博士人数将继续上升,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8年4月,中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我们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经过刻苦学习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莘莘学子,在经历了两年或者三年的继续深造之后,仍然要面对曾经暂时逃避的就业苦恼,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尖锐,博士生更是降价销售,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博士[研究生学位] -
博士生问题
博士质量下降
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层次,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国100多年的路,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对此,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来形容,长此以往,将很难保证博士生的质量。著名学者丁东尖锐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博士点和博士生的含金量便开始下降……现在,中国博士生的整体学术水平,不但不如80年代前期的硕士生,能不能超过那时的本科生,也很难说。”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也认为:“我们现在高水平的博士生不多,导师水平不够,这很麻烦”,“有些导师没有科研项目,没有项目怎么带博士生,这不是瞎带吗?”2008年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更印证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心。该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管理方式松散
目前,我国针对博士生的管理采用的是松散的导师带学生的管理模式,基本是学生一年时间上课,两年时间跟随导师做论文。由于课题项目不多,大部分的博士生都是在上课一年之后,就纷纷投入到找工作的大军当中,到各个公司去实习,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更有甚者,刚考上博士就已经在外边的公司就职,只是期末参加考试就万事大吉。这种管理方式直接导致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不足。据调查,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当下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社会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不必像理工学科那样整天泡在实验室、整天做实验,他们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的意志力来决定的,早晨几点起床、学习几个小时、学习的中途休息多长时间等,完全由自己控制和把握,这就养成了随意性。如果从事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对口,那还可以将工作看成是对学术的补充,大部分博士生的工作只是为了养活自己,赚点小钱而已。这样不仅浪费宝贵的读书时间,而且会使得博士生的读书心态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就会脱离理论研究,转而投向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博士生比较优势的领域。这不仅使个人的发展受到了时间的限制,而且也浪费了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博士教育的经费主要包括生活补助、科研经费、奖学金、培训拨款、研究拨款、出国访问、教育基金等部分,但数量上严重不足。
第一,博士生生活补助水平较低。学位制度建立之初,国家对博士生补助非常重视,博士生的补助水平相当于当时的五级工资标准,与当时生活水平、工资标准比较,相对较高。中科院教授王铮回忆说:“1989年我作为博士研究生收入是91元,这比一般人高,他们是每月78元。”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分配体制的改革,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而博士生资助标准变化不大,博士生补助水平与工资水平的距离逐渐拉开。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中等偏下户的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为6108.33元,而目前博士生补助水平大约为每人每年6000元,可见,博士生补助水平非常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2006年)对博士研究生的经济收入和开支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博士生支出高于收入,熟悉博士生生活状况的博士生导师也认为,博士生中经济困难者占有较大比例。
第二,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我国高校博士生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下拨的奖学金(主要是普通奖学金的方式),因此,目前积极推动的以科研资助为主的资助体系的资助力度不大,资助金额有限。“一方面,由于导师科研经费数量不足,博士生从这一渠道获得的科研资助比较少;另一方面,我国研究型大学为博士生设立的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普遍不足,加上我国很多大学的财务制度中缺乏明确规定,或者资助标准较低。因此,尽管几乎所有博士生都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但并不是都能拿到助研工资,能够从助教、助管岗位拿到稳定工资收入的博士生为数也很少。”(摘自教育部原部长周济的讲话)奖学金方面,不少高校的奖学金已经失去了其奖学功能和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变味为助学金,几乎人人有份。这种资助结构体系没能体现资助的初衷,也难以发挥各种资助方式的作用。
第三,从资助结构来看,文科博士生资助状况令人担忧。通过对大连五所大学的历史、金融、社会、经济、会计五大院系全日制博士生收入调查发现,各学校基本上每月发放国家补助的350元和学校补助的240元。科研经费方面,历史系博士生的科研经费几乎没有,金融学和会计学专业学生平均每月能拿到200元左右。相比之下,理工科的科研经费要高很多,基本上每月都能拿到1000元以上的科研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行体制下不同专业的博士生经济资助水平差别较大,文科博士生的资助状况更令人担忧。
第四,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每年都会公派一部分博士生进行出国访问,国家负担全部的费用,可是名额极其有限,只有极个别的博士生能够获得这个资格,资助可谓是微不足道了。
教育科研能力不足,与实际相差甚远
科研经费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教育科研能力下降。理工科的科研经费要导师自己解决,这种状况导致了“教授像商人”现象的蔓延。在发达国家这种状况有所不同,教授有国家拨款的教育经费支持,如果教授能够做出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将得到更多经费的支持。
博士生导师一般一年带2~3名博士生,主要任务是跟其做课题。一般来说,社科类的课题项目比较少,文科类博士生几乎没有课题可做,从而无法锻炼博士生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表示,由于科研项目数量有限,不少博士生从事的科研方向并不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工作,有的则长时间局限在一些低水平横向开发项目上。好不容易申请下来一个科研项目,由于经费的限制,相关的研究只能是闭门造车,没有实际的调研支持,导致科研成果不符合实际状况,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导师和博士生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出来的成果只能束之高阁,毫无用武之地。考核不准确
博士培养评价机制不符合教育规律,如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强制发表制度,除学位论文外,必须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将论文数量作为惟一的考核指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家都在凑够要求的数量,论文抄袭现象屡见不鲜,虚假论文遍地飞,粗制滥造现象严重。
新形势下博士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明确博士生的定位,还原大学的学术价值
国家、社会对博士人才的要求是什么?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今天国内的博士教育,其首要功能不是培养学术人才,而是满足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就是对“博士头衔”的畸形需要,这导致博士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质量急剧下滑。因此,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博士教育只保留“不起眼”的学术功能,从根本上把大学“还原”为教育机构、学术机构,只追求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根据学科性质,博士生教育应该是“象牙塔”里的科研学术训练,而不是大众教育。我们必须明确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博士生教育应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重视理论性、基础性学科的人才培养,而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博士生教育与硕士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目前我们所授予的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二者的学科结构很接近。这种结构雷同,一方面说明了博士生教育要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基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没有真正体现博士生培养目标与硕士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博士的就业领域应该以研究和教学为主,美国70%以上的博士毕业后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06年我国博士生毕业后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人数的比例仅为46%。该比例的下降说明更多博士进入其他领域就业,这与博士培养初衷有所偏离,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我国博士增长速度较快和结构的不合理。按照“研究者”来定位博士生,那么博士生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工资,就应该具有“指导教师的科研合作伙伴”的地位。如此,他们在经济上就能够自主,在科研上就可以独立进行研究课题的规划和设计,在研究的道路上就能够更自由地进行探索,博士生创新的限制性因素就可以大大降低。
加大博士教育的投入,多元化投入来源
中国有句俗语“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政府应设立面向博士研究生的奖助学金,包括学费和生活费两部分,大幅增加国家对博士生教育的拨款额度。国家作为博士生教育的主要受益方,应担当主要资助责任。在资助对象上,政府应给予基础研究和人文社会学科更多的政策倾斜,以扶持这些学科的发展。
现在国家资助的科研课题一般只有资料费、设备费等,而没有“科研人员工资”的财政预算。目前,我国高校博士研究生“三助”岗位的津贴主要由学校筹集资金予以解决,高校财力的有限决定了岗位工资都不高,一般是每人每月300元左右。各学校奖励资助增加部分,主要是由学校和导师共同出资,其中,学校承担绝大部分,导师从其科研经费中抽出部分给予补充,但各个高校能筹措到的经费毕竟有限,其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应改变我国目前博士研究生“三助”报酬偏低的状况,推进科研拨款体制改革。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应设立“人头费”项目,并建立相关制度来规定劳动报酬在整个科研经费中的合适比例,使为博士生的科研支付劳动报酬有章可循。评价体系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博士论文的质量。以课题为依托,考核博士生的方法掌握情况。博士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是训练博士生独立学习,以及从事研究工作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作风的手段。博士论文的题目选定、框架及实验设计、资料收集与处理等阶段,都是训练博士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将学术训练作为评价博士生的主要标准,改变现有的以论文数量为指标的标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并且导师应该负有主要的责任。实施博士论文答辩的匿名评审制度,规定每一位博士生答辩必须要求有若干位相关领域的外校博士生导师参加现场的答辩会,并提出相关的前沿问题。将硬性的论文数量转变为软性的相关专业人士的现场答辩,把论文答辩作为评价其是否能够毕业的主要标准。
重视产业部门的博士生培养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界的博士生培养能力一直为人们所忽视。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不乏一些高水平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他们不仅拥有较雄厚的本学科知识,而且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能力,这是一笔潜力巨大而且条件优越的教育资源。这些企业如果采取与高校、科研部门联合,或者为其单独设立学位授予点的方式,不仅可以为我国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开辟一条有效的渠道,而且也有利于缓解我国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产业界对专业型博士的培养能力,通过博士生的培养来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的企业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美国广泛开展的“合作”教育或称工业与大学的联合体,以及日本的向社会聘任导师等做法,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很好的范例。&
博士[研究生学位] -
部分知名博士
1、钱学森;
2、钱三强;
6、张风波-中国首位学成归国的经济学 博士
博士[研究生学位] -
博士与博士后
博士是最高学位,就是说可以作为学生得到的最高水准(有些国家博士生也是工作职位,如德国)。博士后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或者取得博士学位后的一种工作或者半工作性质的经历。博士后不是学位,只是一种经历。在发达国家,也就是博士后的起源地,很多博士毕业后难以找到固定工作位置,而准备争取固定工作位置,就到想去的单位(一般是大学或者其它科研机构),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这种经历就是博士后。在我国,在形式上更象一种博士后教育,要进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后颁发一种经历证书。你要搞清楚的是一点:包括我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最高学位都是博士,博士后只是一种工作经历(尽管在我国更象一种教育,但是还是归类于工作经历)。
博士[研究生学位] -
在职博士是指学习&方式相对脱产形式而言,既通过正常入学考试(统考或单考)取得入学资格,在培养单位教学或培养方案许可的情况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博士生。
读在职博士没有学籍。读在职博士课程考试达到要求,论文答辩通过授予学位,发学位证书,不发毕业证书。
博士[研究生学位] -
申请在职要求
(一)申请人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
(二)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奖励。
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历人员,应当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1.硕士学位证书;
2.最后学历证明;
3.达到申请学校对博士生研究生要求的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明材料;
4.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学位授予单位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
5.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其中至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
已经资格审查合格的申请人,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参加考试。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一年内完成全部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未通过课程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
博士学位授予情况
截止1990年底,共授予博士学位约0.7万人。截止日,我国共授予博士学位5万余人;截止日,累计授予博士学位33万余人。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58:4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