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怒放的生命策划一次读书会,应该做什么

泥巴传闻中心
萤火虫开始闪闪发光――“萤火虫教师读书会”德州活动纪行
[红泥巴村传闻中心]日 19:03
& &12月23日,当我们到达德州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半了。两旁的路灯亮了起来,来接我们的李师傅告诉我们,这些路灯都是太阳能的。作为环保人士,我立刻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感。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阿远、阿康、飞哥等一大批“萤火虫教师读书会”的会员老师。望着那熠熠发光的路灯,恍惚间我忽然觉得它们像萤火虫一样在闪闪发光。 & &一切都准备好了,阿远的组织能力我去年在重庆已经“领教”过。当然他和学校老师在前期花的心血我们能感受到,但其实都不彻底知晓。 & &12月24日9点(为了方便路远的老师),活动正式开始。会场中座无虚席,除了德州各地的老师,还有家长,我想儿童阅读的最重要支持应当是家长。 & &先是简单的开幕式,由跃华学校的姜副校长介绍开展儿童阅读的经验,也让老师们了解我们办这样一个活动的缘起和主要特点。例如,不是用某一篇课文来教学,而是用整本书来上课;不光是一线老师上课,研究者和作家也同台“演出”;不光是上课观摩,还有学术讲座,等等。 & &接下来就是我上图画书阅读课《我有友情要出租》。这基本上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的老师面前“献丑”,说不紧张那是假话。我想起来,我当年就是怕上课才一路读到博士的――本科毕业时,为了避免附中教书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时,为了避免大学留校考博士。如今博士毕业工作后,忽地一下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上课,心里能不忐忑吗?好在我在北京有一年多“故事叔叔”的经验,我也没有认为这是上课(甚至都忘了喊上课、下课这些礼仪),我想孩子们一定奇怪哪里钻出来这么个怪老师。我只是想给孩子们讲个关于友情的故事,只是想倾听孩子们对这个故事的反应,只是想告诉老师们不认识字一样可以阅读。当然,这节“课”和预料中的一样的――上“砸”了,甚至提前了五分钟结束(和很多做课老师的拖堂形成强烈对比!)。不过,我心里还是很高兴,我迈出了第一步,还有第二步。我以后在和老师们讨论班级读书会的策略时,更有一些实践经验了。 & &然后是阿远上《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讨论课。开始我有点担心,因为他用的是三年级学生,读这部小说显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在阿远的引导下,对文本的理解非常深入,即使有一些东西(如幽默)理解还有一些困难,但我想要允许孩子有暂时不理解的地方――就是课文,也可以留下部分空白。阿远不愧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 一上来就采用了和学生“打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然后用整本书中提纲挈领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我觉得这把握住了班级读书活动的“精髓”,即更多地是和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是“聊书”,老师要避免过度设计限制学生。这节课中最大的花絮是:当阿远问到《亲爱的汉修先生》的作者是哪国人时,有个孩子朗声答道:“外国人!” & &接下来是作家王一梅上童话的阅读习作课。王一梅是著名的童话作家,曾获得过多次儿童文学大奖,例如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我一直觉得让儿童文学作家给孩子上课,对作家和孩子都是很有趣的经验。事实上,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家都曾做过多年的老师,如王一梅、杨红樱、董宏猷。他们上课都非常好,而且又有创作经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肯定更有心得。果然,王一梅从作家的角度,分析了童话的特点、结构,并以一些创作实例给孩子做了说明。王一梅和学生的交流非常畅通,我想这和她做了十三年的老师有关吧。这些三年级的孩子,从教材中、从课外书中,已经读过了很多童话,但大概还没有一个人这么来讲童话。他们以后或许有写童话的经验,那么这节课一定能给他们更多启发。 & &上午的活动在紧张和匆忙中结束,下午一点半继续开始。先是蒋军晶(网名“我爱语文”)老师上《草房子》的班级讨论课。早就听沈大安老师说,蒋老师的课上得很好,今天终于得见。不愧是浙江省小学语文观摩课的第一名得主,上起读书讨论课来也是从容自如,游刃有余。《草房子》有很多老师上过,但像蒋老师这样设计的却不多。他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草房子》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桑桑、杜小康、秃鹤、细马。这就给了学生一种身份的“认定”,发起言来更为自如,也方便小组讨论。在上课的内容上,也是点面结合,既有重点段落的感悟,也有总领性的大问题,非常流畅、自然。我一直觉得,我们目前课堂上最大的问题是老师“端架子”的现象很严重,有时看上去很亲切、也微笑,但旁人看来,却始终和学生是“隔”的,没有真正融洽。蒋老师的课至少在如何和孩子沟通上,就能给听课老师很多启发。班级读书课的观摩和课文教学的观摩很大的不同是,听课老师对文本不像课文那样熟悉,所以不容易引起共鸣。但蒋老师这节课能上得满堂笑声、趣味盎然,的确比单纯的课文教学更难。 & &课上完后是两个讲座:我的《儿童文学和儿童阅读》、探长的《图画书的欣赏与阅读》。我主要是从儿童文学的专业出发,介绍了一些儿童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讨论运用到儿童阅读的几种方式。相对上课,我对讲座更有把握。但限于时间,很多问题没有展开来讲。我想其实也无所谓,因为更多的问题是在老师的实践中产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探长的讲座运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图画书,仔细分析了画面构成,是一个很好的普及性讲座。活动结束后,由德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孙老师对一天的活动做了总结,四点半准时结束,让路远的老师能够当天返回。
& &一天的活动下来,我们心里充满着喜悦,也充满着感动。会场虽然很挤,但秩序很好。由于活动内容很多,我们没有留出中间休息的时间,但老师们都非常安静地进出。这个活动如果能给老师们点滴的启发,了解如何跨越一本教材进行教学,那我们就非常满足了。 & &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参观了跃华学校的图书馆。里面的儿童文学作品非常“专业”,和我参观过的很多小学图书馆比起来,设施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书籍却是最优秀的。接下来,我们还到各个教室参观,其场景更让我们这些“客人”震惊。刚好是孩子们综合阅读课,几乎每个班上都在进行语文活动。有的是自由安静地阅读,有的是诵读,有的是辩论,有的在对对子,有的是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书签,把整个读书活动进行得如此有声有色。我到过不少学校参观,但如此大规模的推行儿童阅读,的确是第一次看到。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平时的阅读实践,今天孩子们在课堂上或许表现得不会这么出色。大家是如此地高兴,如此地渴望交流,所以我们当天晚上能一起聊到凌晨三点,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 &“萤火虫教师读书会”成立只有半年,引来了很多老师的关注。我们不但自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还一起讨论,介绍给学生,并努力在课堂中实践班级读书会。萤火虫这微弱的光,的确是越来越亮了。这次活动不但使本年度的活动完美落幕,而且还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活动的方式,为我们以后举办类似的活动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我们明年希望见到更多的网友和会员,就像这次见到小雨儿一样。
【相关信息】图片说明:从左至右:阿远老师――《亲爱的汉修先生》(三年级读书会)王一梅――读童话,写童话(三年级学生)王林讲故事――《我有友情要出租》右上角 蒋军晶――《草房子》(五年级班级读书会)
来源说明:
原文作者:
编辑:萝卜探长
本文被阅读3382次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来自微博@跑步心情
新浪娱乐:美媒称中国掀起《纸牌屋》热,因情节现实
  新浪娱乐讯 《华盛顿邮报》18日刊登题为&纸牌屋在中国受热捧&的报道,探究中国观众对这部美剧的观感、热映背后的原因等,以下为报道主要内容:
  在美剧《纸牌屋》中,美国国会议员弗兰克-安德伍德可能是在华盛顿最凶残、道德败坏、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了。中国观众对其颇有兴趣。虽然一些观众听安德伍德的南卡罗莱纳州口音有困难,但就是这样一部刚推出第二季的暗黑系美剧,在中国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
  一些美国的中国专家担心,《纸牌屋》成功的部分原因是,该剧对美国政坛的犀利描述,印证了中国政府对美国形象的宣传,即美国政治存在虚伪和欺软怕硬。该剧中,凯文-史派西饰演的安德伍德,这位国会领导人在被内阁拒之门外后,开始了他政治攀登以及复仇的道路。
  美国企业研究所亚洲问题专家,迈克尔-奥斯林表示:&对于中国人来讲,美国是世界上的大阴谋国,所以他们认为美国官员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以及存在政治阴谋都是可以理解的。要想真正了解美国政治,我推荐大家观看C-SPAN(注:美国非盈利媒体,以直播国会辩论等政治事件为主),但这可能有些不现实。&
  新华社曾报道称,《纸牌屋》的观众职业主要集中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一些中国粉丝表示,在观看一些特定故事情节时也会有理解困难,比如涉及到类似冗长发言等参议院规程时。其他一些观看没有字幕的人员表示,&电影中南部口音太重,使人理解起来很困难。&
  新一季的剧情中,中国相关的内容分量很重,电影中一位行贿的中国商人企图暗中影响白宫,美国对中国几乎垄断稀土的担忧、中日两国对峙及中国黑客的看法。情节的现实准确性让许多中美政治观察者惊叹不已。一些经历了不少国际外交会议的观察者认为,电影情节中总统顾问之间的争论与现实版白宫情况几乎如出一辙。
  该剧编剧之一Kenneth Lin表示,创作团队花费很多时间研究中国政策,并与专家进行探讨,但他表示做这些并不是为了迎合中国观众。Lin在电子邮件采访中表示,&《纸牌屋》体现的是最高层权力之间的角逐,如果想反映与当今世界有关的东西,必须把中国考虑在内。&他还表示,&我并不知道中国的领导人也在观看此片,我认为这部影片探讨了权力、欲望及人性中非常真实的一面。&
  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部电影影响了美国在中国的民主形象。评论人士比尔-毕晓普表示,&或许华盛顿现在也存在腐败,但事实并不是像电影描述的那么糟糕。&
  一位网友写道,&看完《纸牌屋》后我才知道美国也一样黑暗,天下乌鸦一般黑,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而另一位网友则表示:&我很好奇为什么美国的宣传部不为此片抓狂。&
  另外一些观察者则认为,中国观众和世界其他观众一样聪明,能意识到他们看到的只是虚构而来的东西。(文章有删节)
  微天下/文
苦难的到来是为了让人清醒,而非悲恸;为了让人审慎,而非遗憾。——H.G.威尔斯(英国小说家)
Affliction comes to us not to make us sad,not to make us sorry,but wise.——H.G.Wells
“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在某种处境、一种标签或体系里。不要为一个小小的荣誉做出让步。不要因为别人给你一个甜头,或者一个光环,你就去接受所谓领导或高层的握手。不要因为接受了一个体制,而失去了你自由的灵魂,这是作家最重要的态度。”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
来自微博@央视新闻
旧文重温:《少女妈咪》,一个援助交际少女的另类青春,以及她,她们所面对的家庭、学校、社会。
来自搜狐新闻-数字之道 不代表本站观点
新民晚报:从杨绛《一百岁感言》和仓央嘉措诗文被拼凑走红说起
& &  ■ 杨绛近影
  ■ 仓央嘉措画像 图 TP& & & &最近一篇杨绛《一百岁感言》的文章在网络上疯狂转发,特别是被李开复等网络名人转载后,流传甚广。有媒体查证后辟谣,该文系拼凑而成,并非杨绛原话,但挡不住网友嘉许这碗&心灵鸡汤&。无独有偶,在2011年电影《非诚勿扰》上映前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文也被网络写手续貂,并借用了诗人之名,一直误传到今。一批网文&借船出海&屡传屡盛,对经典陌生且热爱享用文化速食,恐怕是速读时代中的读者通病。&  以杨绛之名转发  提到杨绛先生,许多读者敬慕她的优雅和学识,但并未阅读过杨绛先生的原著。在杨绛先生今年102岁之际,一篇600字的署名杨绛的小文《一百岁感言》在网络上转发数量难以估计,单单李开复微博的转发评论就超过10万次。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的《杨绛文集》比对,该段落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敏锐的读者稍加辨别可以发现,这等文句不是杨绛先生的风格,一位从民国走来的散文大家,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从大白话中能透显出智慧,文气怎么像时下流行的&心灵鸡汤&?而且,2011年杨绛先生就过了百岁,此文今年才开始流行,稍加留心,便可辨明疑点。尽管有不少媒体随后辟谣,但至今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网友&节选&了伪作,当做自己的微博感言或签名,自勉的初衷是不错的,结果却贻笑大方了。&  以仓央嘉措之名代笔  &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我问佛&&佛曰&&&、&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仓央嘉措情歌的伪作与误传一直都存在,被称作&仓央嘉措最美的诗句&,但是都与他毫无关系。如果你的摘抄本里恰好有这几句诗,后面还标注着&仓央嘉措&,只能遗憾地告诉你,这都不是他写的:第一句出自扎西拉姆&多多3年前创作的诗《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第二句出自朱哲琴演唱的《信徒》;第三句出自网络拼凑诗《问佛》,其中一句系电影《青蛇》插曲歌词;最后一首,只有&第一&&第二&是仓央嘉措所作,其后都为网友演绎。遗憾的是,以仓央嘉措为名的谬误贴在网络论坛、手机微信上热传,不一而足,堪称杂烩。这位寂寞的喇嘛诗人,在300年后接受着人们的朝拜与想象,却很少有人愿意捧读他的原著。&  是否能够读读原著?  读一读原著,是识破真伪、明辨高下的最好途径。在网上读到这些&唯美&诗作进而倾慕推崇仓央嘉措、推崇杨绛的有不少&粉丝&,那么是否应该找一个版本的仓央嘉措诗集或《杨绛文集》,好好坐下来读上一读?网友@弓長悦儀认为,转帖量最多的伪作,集中堆砌了现代的华丽词藻,挺可悲的。网友@谛心深处留言道:&正经的译本也以朴实为佳。越是文艺化、润色、填充华丽辞藻、押韵等等借题发挥、喧宾夺主地加工过,越是没味儿。越接近原味的,越保留了原本情感。&  作者江南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可惜在一片&顶&、&转&、&赞&的声音背后,却少有人注意其中显而易见的谬误。那些诗作无论从格律形式、语言风格哪个角度看,都与仓央嘉措的作品相去甚远。&在文化心态上,少一点浮光掠影,多一点凝神静气;少一点急火猛攻,多一点文火慢炖;少一点人云亦云,多一点有疑之心;少一点不加辨别,多一点小心求证。文化&速食&不妨有,但没有理由抛下文化精品大餐。&  原标题 [杨绛原作可曾读 仓央诗作须寻真] 来源:新民晚报
给还在奋斗着的人们10个读书建议(来自人人网)
读书的好处时显而易见的。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要想获得发展或在职位上获得提升,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要想获得高工资,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除了在工作岗位上磨练以外,更需要读书,依靠读书在提高专业性、权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同时长期的阅读可以完善知识结构、形成气质、修炼秉性、提升魅力以及塑造人格从而提高在职场里的影响力。&
1、知识更新非常快,大学一毕业就已经有40%的知识过时,一年不读书80%过时,三年不读书99%过时。这就要求我们不间断阅读,每年每月每星期每天都要阅读,只有长期的阅读才能不被淘汰;也只有长期阅读,才能保持&知识力&和对职场的新鲜感。&
2、读书要有选择性,要读历经沧桑仍被奉为经典的书籍。书太多了可好书并不多,所以大家要有能够选择好书的能力,很多时髦的书籍炒作的成本很大而真正的可阅读价值太小。经验告诉笔者经典的书籍里的每一句话都值得咀嚼都让你有很长时间的思考,而且你读了几遍都不生厌,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可以这么说一本好书抵上一百本烂书。&
3、路上、公交车上、地铁里、吃饭时、睡觉前甚至在厕所里都可以阅读。阅读也不仅仅限于读书,看报纸、看杂志都可以,只不过那些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最好的阅读方式还是读书,书的知识比较系统而且有深度。&
4、互联网上的知识很多,可以称为知识的海洋,成本也非常低。可网上的知识垃圾也很多,很多朋友上网的大部分时间不是花在阅读上而是找知识上。网络阅读的干扰度太大使得大家的心不能静下来,影响阅读的效果。&
5、专业书籍是必须阅读的,可以提升专业性,可光光阅读专业书籍是不够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T字型人才。竖杠代表专业性,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专业性越强不可替代性就越强,价值就越大;横杠代表你知识的广度,如果两个人才专业性差不多,这时候就看谁具有更广的知识,因此多领域多个专业的阅读也能够增强职场竞争力。&
6、读书要快,拿到一本书先要看目录,先熟悉一下目录,看看哪些章节是自己不明白的,就看不明白的章节,明白的章节就不用看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时间的浪费与提高阅读的效率。&
7、读书要做读书笔记,每一本书读完以后都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总结。看明白了与写出来是两码事,很多朋友不屑于写所以很快忘记。只有写出来才能加深你对这本书的理解;也只有写出来,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8、书并不一定要买,可以借也可以与朋友互换。书价越来越高,每个月都买几本书对于有的朋友来说也许是不现实的,因此借书是个很不错的阅读方式,可以向朋友借、可以向图书馆借,成本是非常低的。&
9、读书要坚持下去,要形成一种习惯,要形成一种生活方式,要让读书成为像吃饭那样每天必须要进行的动作,要有不读书浑身就不舒服甚至是半夜醒来找书读的境界。&
10、读完一本书要学会与别人分享、了解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在交流中可以了解更加多元的见解甚至可以碰撞出火化产生新的认识。周末找三五个朋友在茶馆、咖啡厅或者山上就某本书某个话题展开探讨那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俄罗斯民谚:大棒无敌,横扫天下;如要抵抗,大棒加粗。
很喜欢这种凸显民族性格的谚语。感谢小站 四川大学学习资料分享 站长宁白的留言。
俞天任:俄罗斯历史已没有禁忌—— 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观感
&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俄罗斯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眼中,一直都属于&异质&国家,欧洲人看俄国人总觉得是在看野蛮人。实际上,只要稍微对俄罗斯有一点了解,你就会知道,俄罗斯的文明程度不比任何其他欧洲国家低。俄罗斯的建筑、音乐、绘画和文学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就是在现代科学上俄罗斯也有着一席之地,虽然在无线电等项目上一直在吵个不停,但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无可争辩的,就是在美苏冷战时期,苏联的军工水平也让美国人从来就不敢小看。&&实际上,俄罗斯之所以被欧洲主流视为是异质,在更大的程度上,应该是因为俄罗斯人信奉的居然既不是天主教,也不是新教,而是东正教。虽然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其实都是一根藤上结出来的瓜,但这种吃鸡蛋到底是应该敲大头还是敲小头的争执,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而问题一旦牵涉到了意识形态,就几乎是无解的了。而且,由于上世纪开始,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被苏俄所取代,这种信仰分歧愈发厉害了。那时,俄罗斯人干脆连东正教都弃之如敝履,举起一面无神论的旗帜搞起了共产主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纠集了一帮卫星国,和信奉上帝的西方主流还就正面抗上了。&&这种我行我素、独往独来的民族气质,也是俄罗斯人所特有的。除了必要的部分之外,俄罗斯人一般不太注意欧洲的想法,比如俄罗斯人就从不把主流欧洲人不把俄罗斯当欧洲国家这事放在心上,反而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人干脆老要往亚洲钻,公开声称自己其实是亚洲国家,因为苏联领土的绝大部分其实是在亚洲,甚至张罗着要搞一个&亚洲安全体系&来对付当时不肯服从&苏联老大哥&管教的中国小弟,弄得这位小弟当时十分紧张,成天忙着说明&某个国家属于某个洲的根据,在于其政治和经济中心到底在哪儿,而不是取决于其领土的大部分是属于哪个洲&,后来就干脆去搞&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准备打仗&去了。&&俄罗斯和主流欧洲(包括美国)之间,就是这么一种谁都看不上谁的关系。上世纪的1980年,苏联好不容易争得了一次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机会,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日本以苏联侵略阿富汗为理由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就连中国这个当时刚刚能够取代台湾重新参加国际奥委会的国家,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西方国家的阵营,给俄罗斯人兜头浇了一瓢冷水。&&这瓢冷水浇在了俄罗斯人的心里,俄罗斯人也记下了这瓢冷水。&&四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虽然苏联人带领着除罗马尼亚之外的共产主义国家以美国入侵格林纳达为理由也抵制了回来,但俄罗斯人心中的冷水并没有消失。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已经是在美国举行的第三次奥运会了,对于洛杉矶来说都已经是第二次了,美国人被抵制一下是无关紧要的,更不要说是被报复,自己出手在先了。而俄罗斯人头一次争得了举办权,就被人这么抵制了一下,这口气是无论如何也吞不下去的。&&1980年代之后,俄罗斯就一直有点流年不利,直到本世纪,才再次开始作为大国在世界舞台上亮相。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这次举办冬奥会就是对于他们这些年走过来的道路的一个总结。应该说,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7%以上的俄罗斯,以一个一张白纸般的索契去申办冬奥会,是有一定用意的,本来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有更多举办条件更好的地方,但天生目空一切的俄罗斯人,就是想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一下&只要想干就没有干不成&这么一种俄罗斯式自负,更有一种要争回当年被抵制的那口气的情绪在里面。&&但是西方国家也还是不肯给俄罗斯面子,让他们安安稳稳地办一次奥运会,这次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全体抵制索契冬奥会了,只是原来说好了来参加开幕式的美英法德四家领导人又抵制了一次,反正就是不让俄罗斯人能完满地圆奥运之梦。这次美英法德四家领导人抵制出席冬奥会开幕式的理由,是俄罗斯弄了一个反同性恋的法律出来,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有点冲突,实际上仔细查一下就能发现,严格地说,也不能说俄罗斯搞的就是反同性恋的法律。只是俄罗斯联邦通过了修改联邦法律第5条《关于保护儿童免遭有害其健康和发展信息侵害》的法案,在事实上禁止向未成年人宣传&非传统性关系&。由于这个法律并没有明确列明&宣传&的定义,根据俄国的法律实践,也确实可以把新法解释成为举行任何倾向支持同性恋权利的活动、为同性恋权利辩护的发言、散布与同性恋有关的正面材料,或者声称同性恋关系与异性恋关系平等的行为都会变成非法,与其说是对同性恋的看法分歧,还不如说是在言论和表现自由方面的分歧。&&也就是说,抵制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表示抵制的态度。&&西方主要国家中,只有最近在外交上看紧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去参加了开幕式。而且日本还不止去了一个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前首相森喜朗也去了。索契冬奥会开幕的日子很巧,正好还是日本的&北方领土纪念日&,可是,指望着普京投桃报李地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做一点让步的安倍,在出席了&北方领土纪念日&活动之后又去了索契,总让人觉得有点怪怪的。&&虽然俄罗斯为了这场冬奥会花出去了1.5万亿卢布(大约440亿美元左右),虽然有人说其实只需要一半钱就够了,虽然会场的软件硬件还有种种的小问题,比如有几家旅游酒店不能按时开业,开幕式上出现了五环变四环的故障,虽然恐怖袭击的阴影一直笼罩着索契冬奥会,虽然会场周围都大大咧咧地装备着让人看了汗毛直树的地对空导弹,但所有的人都必须承认,起码这个开幕式真的不错。&&&&&
&&&&&(图注: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出现了五环变四环的故障。)&&&这个开幕式虽说足够豪华,能看得出真花了钱,但没有暴发户的那种浮华,而是从骨子里透出了俄罗斯那种特有的壮丽之美,透出了俄国人的自信和自负,透出来了俄国人那种掩藏在笨重身躯之下的灵巧和柔软。&&一开始跳出来的由33个俄文字母打头的单词,其实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的,当然在曾经有过&对苏一边倒&的中国,知道的人可能更多一些,无论如何,在俄罗斯之外,有这么多人知道这么多有关俄罗斯的事,就说明俄罗斯有资格自信和自负,其实潜台词就是&我们不是&亚文化&国家&。&1881年被民粹党人暗杀的老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有过一句名言:&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这句话似乎也是普京的座右铭,这次,这位极为精悍的小个子俄罗斯总统干脆在这次开幕式上把这句话给具体地诠释了一下。&&&&&
&&&&&从开幕式一开始,人们看到,在彼得大帝建造的彼得堡街头,海军军官迈着刚劲的步伐;人们看到,在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年轻军官和姑娘们举行着舞会。这不是在告诉大家&俄罗斯有最高水平的芭蕾舞蹈家&,而是在提醒大家,俄罗斯的那两位盟友还在,而且曾经称霸欧洲的拿破仑&波拿巴就是败在了亚历山大一世的手里。所以,和主流欧洲扯不到一起,去对俄罗斯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整个的开幕式,除了向人们展现俄罗斯领土的壮丽之外,更诉说了俄罗斯历史的统一性,&无论是沙俄还是苏俄,都是我们俄罗斯&。举例来说,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在结束访问俄罗斯时,俄罗斯领导人会与他们共同召开记者招待会,用于这个招待会的房间,传递出的信息也是这个&&要知道,那件房间里悬挂着的,是历代沙皇的画像,而那位最后的沙皇,也就是被布尔什维克处死的尼古拉二世的画像,就挂在举行记者招待会的主人的旁边。俄国人不割断历史。&&笔者非常欣赏俄国人这种态度:他们把对内对外历史进行了认真整理,并在形成共识之后坦承面对。无论外国人对某位具体的俄国领袖或者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持什么态度,俄国人自己的态度是明确的。&&比如,在开幕式中,人们除了可以看到彼得大帝和亚历山大一世时期,可以看到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之外,人们也可以看到前苏联时期的那种忙碌、杂乱,还用&把婴儿车推上舞台&这么一种夸张而幽默的方式来展现当年的&光荣母亲&和&英雄母亲&。也就是说,俄罗人谈论历史已经没有了禁忌和顾虑,因为在清算了历史的耻部之后,俄国人已经可以从容而公正地对待历史,不需要投鼠忌器,对未来也就更加有了自信。&&&&&
&&&(本文配图均为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现场新闻图片。俄罗斯当地时间2月7日,2014年索契冬奥会拉开帷幕。)&&&&&&&&&&&&来自 腾讯&大家&& 责编:贾嘉&&&
杨早:劝人读书不一定是好话
&微博与朋友圈里,常有人转励志的段子,一般我会直接忽略那些如何发财,如何搞好办公室关系,如何育儿,以及是中国人就转的。有些段子是关于读书的,而且转的人,用王朔的话说,&挺有卤的&,我就会多留意留意。&&最近有一条转的人挺多,全转或部分转都有,摘一条完整的:&读书并不能让人一夜暴富,为什么还要读?看看下面九句话吧。&这九句话是:&&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读书,影响在潜在&&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处事等各个方面&&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是指人的情商累积和阅读相关。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不一定能让你发财,但至少会让你知道如何才能活出个人样。&&&&但凡励志系的段子,一定都是&显得很有道理&,它拼贴了各种口号,总有一两句打中你的&痛点&,于是你油然而生分享的情怀,毅然点下了&转发&。&&读书对我的影响之一,就是不相信一切未经论证的结论。所以我仔细地咂摸了一下这九句话,发现它们确实很像黄渤和沙宝亮唱的那首《男人好难》,什么都想说:温度、情趣、思考、宽容、情商、享受、人样、思考、逻辑、谈吐、为人处事(应该是&处世&),最终停留在一个肤浅的拼贴层面,有些话还彼此重复,却无耻地扮演着读书人的人大代表。这个段子,用来当&读书教&的宣传标语,都不算好。要是把它真当作读书入门期许,恐怕要栽。&&由是我评论道:&不是说夸读书劝读书就一定是好话,这九句话里,很有功利色彩,至少是遮蔽了暗黑面,让人想起晚清启蒙者说读报可以治病,可以发财。&&&果然一位朋友回复说&可是对大众来说领悟于此已经不易&。&&这正应了我说的&晚清启蒙者思维&。晚清启蒙者办报的本心,是要开民智,但是他们觉得对于大众来说,开智这事儿太缥缈,所以他们尽心竭虑地为民众找出许多&读报的好处&,希望能吸引中下层民众尝试开始读报。&&但就是在当年,这种做法的效果也应者寥寥。我想是因为你许诺了太多,就算有人为你的甘言打动,当他们看了个把月报纸,发现自己既没发财,又没治好病,就会觉得这是个骗局。&&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题主问:为什么我看了200多本书思想还没有本质的提高?如果按照上述励志段子的逻辑,这是个理直气壮的问题:我投入那么多,为啥没有回报?可是按我理解的读书逻辑,这根本就是个伪问题:你都看了200本什么书?怎么看的?不先问这些,光凭读书数量,以求思想质量,还不如问自己为啥看了二十多年春晚也没提高审美水平。&&按我的想法,劝人读书,当然是件好事,但读书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读不读书,可能是&好&和&更好&的选择,也可能是&坏&和&另一种坏&的选择。这跟劝人运动是一个道理。笼统地说,运动当然比不运动好,可是外面雾霾满天,你让人上三环跑步,或是到CBD跳广场舞,算是好建议吗?&&我所认为的负责任的做法,要么摸清对方的基础与兴趣,开出个性明确的书单,要么就把读书的好处坏处,光明暗黑,一并讲出来,至少让人的期望值不要高得像PM2.5。&&鲁迅就是这么干的。他给老友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开过《国学入门书单》,这是基于他对许世瑛的水平、愿望有所了解。一旦面对不特定的公众,比如1925年初《京报副刊》请他开&青年必读书&,鲁迅就明确拒绝开出书单,只是给了个原则&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我现在也是面对不特定的公众&&不知道都谁会看到这篇文字。我也只能好话坏话都说,任君自择。考虑到很多人很多段子都在鼓吹好处,这里主要说说暗黑面。&&王小波有一篇《思维的乐趣》,把读书的快乐说得比较清楚。但他那篇文章是防守型的&&大家都知道,他不幸赶上了不准读书的年代,所以他的纠结在于&人当然有不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现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至少表面上统治者不再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种剑拔弩张的话,反智似乎是许多民众自己的选择&&当然读过福柯与阿多诺的人大概不会这样认为。总之,除了更麻烦更费劲,&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好像是有的。&&我可以保证,读得越多,你眼里的世界会越丰富,可是我实在没法保证读得越多,你就越&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我也无法保证,只要读下去,你就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恰恰相反,你很可能会因为阅读而认识到,你身上的弱点,是人性的弱点,因此无可救药,搞多少职场培训听多少心理讲座都没用。&&读书不会让人眼里的世界更明晰(除非你只读一类书),相反,读得越多,这个世界在你脑海里会显得越混沌难解,你会了解好与坏之间有巨大的灰色地带,你会说不清个人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些恒久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往哪里去?&,阅读并不能帮你解答,书籍只能告诉你有多少人尝试解答。&&读书之路上的干扰因素实在太多。不读某些书,你或许还知道敬老守己,读了,说不定你就会给某个老人一耳光;不读书,你或许可以气壮山河地嫌恶同性恋,瞧不起女性,相信这个社会大体公正,读了,说不定更宽容,也说不定更激烈。归根结底,读书从来不能给人指明一条唯一的路,相反,读书提供了无尽的歧路,你走在这条路上,可以望见别的路上的身影,你也会想:别的路是不是才能通往问题的解决?它驱使你去了解别的路,反抗自己的思维惯性,梁启超所谓&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大多数时候,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像从自己身上撕下干结的痂壳。自然,这里面有思维的乐趣。可是我能将痛苦描述出来,却无法说清乐趣何在。&&穆旦有句诗特别好:&感谢上帝给了我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信仰这东西无法证明,所以我也只能说出这些,不能指望它能劝服某个人踏上这条苦乐相间的读书之路。&&&&&&&&&&&&&&&&&&&&【注】本文原标题为《读书之路,丰富痛苦》。&&
&&&&& 杨早,知名文化学者,作品有《野史记》等,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杨早:劝人读书不一定是好话
&微博与朋友圈里,常有人转励志的段子,一般我会直接忽略那些如何发财,如何搞好办公室关系,如何育儿,以及是中国人就转的。有些段子是关于读书的,而且转的人,用王朔的话说,&挺有卤的&,我就会多留意留意。&&最近有一条转的人挺多,全转或部分转都有,摘一条完整的:&读书并不能让人一夜暴富,为什么还要读?看看下面九句话吧。&这九句话是:&&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读书,影响在潜在&&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处事等各个方面&&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是指人的情商累积和阅读相关。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不一定能让你发财,但至少会让你知道如何才能活出个人样。&&&&但凡励志系的段子,一定都是&显得很有道理&,它拼贴了各种口号,总有一两句打中你的&痛点&,于是你油然而生分享的情怀,毅然点下了&转发&。&&读书对我的影响之一,就是不相信一切未经论证的结论。所以我仔细地咂摸了一下这九句话,发现它们确实很像黄渤和沙宝亮唱的那首《男人好难》,什么都想说:温度、情趣、思考、宽容、情商、享受、人样、思考、逻辑、谈吐、为人处事(应该是&处世&),最终停留在一个肤浅的拼贴层面,有些话还彼此重复,却无耻地扮演着读书人的人大代表。这个段子,用来当&读书教&的宣传标语,都不算好。要是把它真当作读书入门期许,恐怕要栽。&&由是我评论道:&不是说夸读书劝读书就一定是好话,这九句话里,很有功利色彩,至少是遮蔽了暗黑面,让人想起晚清启蒙者说读报可以治病,可以发财。&&&果然一位朋友回复说&可是对大众来说领悟于此已经不易&。&&这正应了我说的&晚清启蒙者思维&。晚清启蒙者办报的本心,是要开民智,但是他们觉得对于大众来说,开智这事儿太缥缈,所以他们尽心竭虑地为民众找出许多&读报的好处&,希望能吸引中下层民众尝试开始读报。&&但就是在当年,这种做法的效果也应者寥寥。我想是因为你许诺了太多,就算有人为你的甘言打动,当他们看了个把月报纸,发现自己既没发财,又没治好病,就会觉得这是个骗局。&&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题主问:为什么我看了200多本书思想还没有本质的提高?如果按照上述励志段子的逻辑,这是个理直气壮的问题:我投入那么多,为啥没有回报?可是按我理解的读书逻辑,这根本就是个伪问题:你都看了200本什么书?怎么看的?不先问这些,光凭读书数量,以求思想质量,还不如问自己为啥看了二十多年春晚也没提高审美水平。&&按我的想法,劝人读书,当然是件好事,但读书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读不读书,可能是&好&和&更好&的选择,也可能是&坏&和&另一种坏&的选择。这跟劝人运动是一个道理。笼统地说,运动当然比不运动好,可是外面雾霾满天,你让人上三环跑步,或是到CBD跳广场舞,算是好建议吗?&&我所认为的负责任的做法,要么摸清对方的基础与兴趣,开出个性明确的书单,要么就把读书的好处坏处,光明暗黑,一并讲出来,至少让人的期望值不要高得像PM2.5。&&鲁迅就是这么干的。他给老友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开过《国学入门书单》,这是基于他对许世瑛的水平、愿望有所了解。一旦面对不特定的公众,比如1925年初《京报副刊》请他开&青年必读书&,鲁迅就明确拒绝开出书单,只是给了个原则&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我现在也是面对不特定的公众&&不知道都谁会看到这篇文字。我也只能好话坏话都说,任君自择。考虑到很多人很多段子都在鼓吹好处,这里主要说说暗黑面。&&王小波有一篇《思维的乐趣》,把读书的快乐说得比较清楚。但他那篇文章是防守型的&&大家都知道,他不幸赶上了不准读书的年代,所以他的纠结在于&人当然有不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现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至少表面上统治者不再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种剑拔弩张的话,反智似乎是许多民众自己的选择&&当然读过福柯与阿多诺的人大概不会这样认为。总之,除了更麻烦更费劲,&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好像是有的。&&我可以保证,读得越多,你眼里的世界会越丰富,可是我实在没法保证读得越多,你就越&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我也无法保证,只要读下去,你就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恰恰相反,你很可能会因为阅读而认识到,你身上的弱点,是人性的弱点,因此无可救药,搞多少职场培训听多少心理讲座都没用。&&读书不会让人眼里的世界更明晰(除非你只读一类书),相反,读得越多,这个世界在你脑海里会显得越混沌难解,你会了解好与坏之间有巨大的灰色地带,你会说不清个人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些恒久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往哪里去?&,阅读并不能帮你解答,书籍只能告诉你有多少人尝试解答。&&读书之路上的干扰因素实在太多。不读某些书,你或许还知道敬老守己,读了,说不定你就会给某个老人一耳光;不读书,你或许可以气壮山河地嫌恶同性恋,瞧不起女性,相信这个社会大体公正,读了,说不定更宽容,也说不定更激烈。归根结底,读书从来不能给人指明一条唯一的路,相反,读书提供了无尽的歧路,你走在这条路上,可以望见别的路上的身影,你也会想:别的路是不是才能通往问题的解决?它驱使你去了解别的路,反抗自己的思维惯性,梁启超所谓&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大多数时候,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像从自己身上撕下干结的痂壳。自然,这里面有思维的乐趣。可是我能将痛苦描述出来,却无法说清乐趣何在。&&穆旦有句诗特别好:&感谢上帝给了我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信仰这东西无法证明,所以我也只能说出这些,不能指望它能劝服某个人踏上这条苦乐相间的读书之路。&&&&&&&&&&&&&&&&&&&&【注】本文原标题为《读书之路,丰富痛苦》。&&
&&&&& 杨早,知名文化学者,作品有《野史记》等,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日本欲为二战“神风特攻队”队员遗物申遗
原标题:日本欲为二战&神风特攻队&队员遗物申遗中新社北京2月4日电 东京消息:日本鹿儿岛县南九州市的&知览特攻和平会馆&4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递交申请书,希望将该会馆收藏的神风特攻队队员的遗书、信件等333件物品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南九州市市长霜出勘平出席了当日的发布会,还向媒体展示了申请书。他表示,此次申遗的是写有队员名字或部队名字的书信,确认是队员们亲笔写给家人的信件。日本鹿儿岛县南九州市的知览村是神风特工队的大本营,&知览特攻和平会馆&一共收藏了约1.4万件神风特攻队队员的遗物。据《日本时报》报道,这批信件将以&知览来信&的名称进行申报。1944年,日军为挽回在太平洋战场上连遭惨败的局面,组建所谓的&神风特攻队&,对美国舰队等目标实施自杀式袭击。其成员大部分是具有狂热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青年。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观看了描绘神风特攻队的影片《永远的零》后声称,电影让他&十分感动&。这一言论引发外界争议。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试图篡改历史,美化日本二战侵略行为,其中就包括混淆视听,美化神风特攻队&,把队员描绘成&为国英勇献身的英雄&。英国《卫报》等多家媒体此前曾披露,有&神风特攻队&的幸存者表示,他们中的一些人当年是被迫参战的。世界记忆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保护项目,旨在保护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和消失的文献记录,每两年评选一次。法国《人权宣言》和荷兰《安妮日记》等299件文献现已登记在册。值得注意的是,与日本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申请的世界记忆遗产全部为科学文化艺术类(如格林童话、莱布尼茨书信等),没有一件与二战有关。&
日 21:47&来源:
关于读书的几句话
【北上广打拼的游子,为何远离亲人,仍义无反顾?】
(转自微博)【北上广打拼的游子,为何远离亲人,仍义无反顾?】最近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什么年轻人,大都愿意来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的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在家踏实过日子难道不好吗?”直到昨天,一位署名王远成的回答瞬间博得了成百上千个赞同。特此我将其回答的全文推荐给您,详见长微博。
贫瘠之歌——汪峰
& & & &镂空雕花的早晨泛着马蹄水的味道
  推销员和锁匠体慰着双重幻想
  广告牌绞杀着风信子的浪漫
  排行榜散发着虚无中产的彷徨
  迟早我们会失去方向
  迟早我们会停止理想
  没有力量 没有希望
  象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将这首贫瘠之歌千遍吟唱
  你不得不失去你磅礴的下体
  现代文明终将把你诗意的阉割
  沸腾的微信群散发着福尔马林
  将你萧索的淳朴灵魂深度治愈
  迟早我们会变得麻木
  迟早我们会不再愤怒
  没有感觉 没有尊严
  象一个无可救药的人
  将这首贫瘠之歌千遍吟唱
  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恐惧和信仰
  佛陀和皮条客共享着皮质迈巴赫
  燃烧的河流推倒了祈祷者的灯塔
  告诫的引擎怒吼着圣洁的墓志铭
  迟早我们会失去方向
  迟早我们会停止理想
  没有力量 没有希望
  象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迟早我们会变得麻木
  迟早我们会不再愤怒
  没有感觉 没有尊严
  象一个无可救药的人
  将这首贫瘠之歌千遍吟唱
大家春节快乐~
“消费”西藏(来自《财经天下》)
刊于《财经天下》周刊彼岸之城特辑
记者|方婷 &编辑|陈旭
2008年,图书出版人华楠做出一个关键决策:在探险和西藏两个元素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用以包装一部不知名论坛里发现的不知名小说。这部小说背景设置为藏区,内容涵盖了寻宝、探险、密修等等,上天入地,想象奇崛,颇有畅销书的潜质。关键是,怎么把它卖出去。&对探险感兴趣的读者群只有几百万,对西藏感兴趣的人何止千万!&华楠把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一旦你追问,又会发现这组数据其实没有什么确切的出处,说到底也只是华楠个人的感觉。&这就足够了,作为读客图书公司董事长,华楠对签下的书怎么营销有绝对话语权。在华楠的主导下,小说最终被命名为《藏地密码》,打上&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的宣传语,摆进中国大小书店。&6年后的今天,另外一组数据证明了华楠的感觉。《藏地密码》陆续出到第十册,总销量超过500万册;在京东商城上,每一册底下的评价留言都超过1000条,称它为超级畅销书并不为过。读者通过它的描写想象西藏,那应该是个掩盖着巨大宝藏的神圣地方,有着难以得见的秘密信仰和各种稀奇古怪的传说。总之,它离日常生活无比遥远,离成人童话和梦幻天堂无比接近。&《藏地密码》不是第一个臆想西藏的文化产品,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封闭完整的文化系统,让它比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更适合承载文化人的想象。如果需要构建一个神话世界,还有哪里比西藏更合适呢?甚至对于许多从未踏足中国的外国人,西藏也是他们心中的&香格里拉&,一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近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夜之间,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经济时代,而西藏与内地之间的巨大反差,特别适合承载人们对过去的怀念。&总之,西藏热一直在延续,卖点被源源不断地发掘出来,画家热衷描绘西藏,歌手把《天路》和《天堂》唱到KTV,近年来大热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诗集,已经出版了几十个不同版本。&花力气和金钱最多的也许是影视人。从《可可西里》、《西藏往事》到《转山》,西藏题材屡屡被证明无法在院线市场上获得高票房,制片人、导演们却还是前赴后继,带着资金和摄制组奔赴高原,用影像呈现心中的西藏。&&拍纪录片的人都有几个特别想拍的题材,西藏是其中之一。&纪录片导演曾海若的履历表上,写着《新电影传奇》、《我的抗战1/2》。过了2014年,他的履历表将增添一部新作品&&《第三极》,由国务院新闻办策划,中央电视台、北京五星传奇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曾海若担任总导演。&有着国家级的背景和最好的纪录片播出平台,《第三极》还没拍完,就背负着许多人的厚望。&中国首部4K高清纪录大片,青藏高原地区人迹罕见的美景、不为外人所知的风俗人情以及各族群的生活智慧,将一一在片中呈现。&新闻通稿里,这部作品内容简介的官方口径很是宏大。&曾海若更愿意用平实的话语来介绍自己正在做的事,&我没打算拍成解密的片子,藏民原本的生活什么样,就拍什么样。&《第三极》采用的形式类似于之前爆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每七八分钟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那些被收入镜头的故事,说不上有多曲折离奇,与《藏地密码》极力渲染的神秘无关,更与宝藏无关。他们的题材广泛,既到海拔最高处的推村拍摄村民在艰苦条件下怎么耕种,也会把科考和环保的故事列在拍摄计划上,&这是非常当下的故事。&&曾海若的不同之处是没有把自己的想法、想象投放于西藏之上,而是打算还原真实的西藏故事。&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之后,源源不断的游客带着对西藏的不同想象进入藏区,我们不妨把他们归结为以下三类:纯观光,疗心伤,还有一种是久居的&嬉皮士&。筹备《第三极》初期,曾海若在书店买了很多西藏题材的书当资料,结果发现大部分都是浮光掠影的旅游介绍。疗心伤的人们解读自己臆想中的秘境,在西藏游荡个十来天就写出一本书,用以指导纯观光的游客,为他们的旅程刷上点浪漫色彩。&而那些真正贴近西藏的人忙于生活,成了沉默的少数派。与旅行书上将西藏浪漫化的倾向相比,网络上出现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声音,爱调侃的人们通过一篇篇吐槽解构小清新圣地,西藏又成了廉价艳遇代名词。&在曾海若看来,以上哪一种都不是真正的西藏。当下的西藏正在急剧变化中,藏民逐渐脱离原有的生产方式。旅游的驱动只是看得到的表象,地区经济的发展才是主因。在转经筒、玛尼堆之外,藏民们也用微信、开好车、玩苹果手机。年轻的一代离开贫瘠的地区,到拉萨、林芝工作,最远的还会到成都。他们的许多生活方式,已经跟父母辈截然不同。&&这种变化无所谓用好坏来评价。&曾海若说,就像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三十年,经济发达,农村变为郊区,再变为城市,孩子走过童年的稻田,散落在都市里。曾海若的目标是用影像形式记录下西藏变化的此刻进程,因为他深知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这就是西藏,它就在那里,有它自己的轨迹。但不同的人对它有一百种解读的方式,不同时代对它有不同的需求。
10529人关注
10529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