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自考的自考 王宁 古代汉语语要怎么复习呢?

2016古代汉语自考笔记串讲_自学考试复习资料_网校讲义-中华考试网
&&|&&&&&&&&&&&&&|&&&&&&&&&&|&&&&&&&&&&|&&&&&&&&&&|&&&&&&&&&&|&&&&&&&&&
&&当前位置: >>
>> &&&& >>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9 7 1&&
??????????
??????????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官方推荐信息:
&&免费学历咨询热线: 刘老师;
&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一年班:027-; &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一年班:027-.
高考落榜 统招同样保录取 热线:027-.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关键字: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哪里有,古代汉语复习资料2,代汉语如何复习,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题,古代汉语资料,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如何复习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A)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 汉字的结构
  1、 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三、 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 &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 &&野- &&看- &。(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 &&弃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 &&歌- &&村- &&岭- &&鞍-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 - &&享-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 &&别-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 &&无- &。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 &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 &&术- &&适-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 &&仆- & &几 &&谷-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 &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 、 &&复- 、 &。
  四、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 &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 、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关& 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 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如&防&。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时&。
  9、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2)有的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 )后来写作&懈&。(3)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如&说&(shu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 )(4)有的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
  10、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1)举纲张目,以简驭繁。2)穷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六、 同义词的辨析
  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2 同义词间的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 &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 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 &识&。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 &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
  3 、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4、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该词的全部义项。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如&盗&和 &窃&。2)词义是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的。如&履&和&屦&。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在考察同义词的时候,应该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可变性。 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别。意义有异有同的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 、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 ,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是& 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 宾&,如:&余为伯倏。&
  5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1&&&&&&&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湖北自考专题推荐
重点推荐院校
招生专业:航空地勤,总裁助理,新媒体传播,物联网与智能物流,物联网与智能物流,连锁经营管理,国际运输与物流
电话:027- 咨询QQ:
招生专业:教育学 行政管理 大众传播 国际贸易 外贸英语 会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话:027-
招生类别:机电一体化、新闻学、工商企业管理、建筑工程等
电话:027-
新闻一周最新排行
一周推荐新闻排行
湖北自考院校汇总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自考助学中心
技术支持:武汉卓文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武汉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Copyright @
我爱自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工作时间:9:00-17:30
合作.洽谈: 张老师 交流QQ: (9527897)  传真:027- 邮箱: (#换@)古代汉语自考笔讲串讲-自考-自考试题-自考指导-233网校
您现在的位置:&>>&&>>&&>>&&>>&古代汉语
海量免费模拟试题,在线测试。
各科每年真题试卷,实战演练!
逐章逐节针对练习,专项突破。
每天更新10道试题,随机练习。您的位置: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十二)
发布时间:05-17页 数:1页上一篇:下一篇:
  第二十九课逍遥游
  一、字:?{==餐,反→返,知→智,辩D辨。
  二虚词:1、鲲之大:取独用法。2、鹏之徙于南冥也。取独用法。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前二“也”,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是还是”。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且、夫”二个语气词,合用表示进一步发议论译为“再说”。“之”取独。“也”,句中语气词。6、则风斯在下矣:则、就。7、而后乃今培风:“而后”然后,“乃今”,就。8、之二虫双何知:这,(指示代词)作定语。9、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岂不…吗。(表反问的习惯说法)。10、且适南冥也:将要。11、彼且奚适:将。12、定乎内外之分:于(介)。
  三实词:1、怒而飞:奋发。2、天之苍苍:深蓝色。3、而后乃今培风:凭、乘着(动)。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阏”双声连绵词,阻隔、阻挡。“图”,计划、打算。5、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决”迅速的样子。“抢”,触、碰。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7、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到去。“莽苍”,叠韵连绵词,郊野的颜色,这里代郊野。“果然”充实饱满的样子,这里形容腹饱。(形)。8、小年不及大年:寿命。9、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月历每月初一。10、众人匹之:相比。11、绝云气:穿过。12、此大小之辩也:通“辨”,区别。1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取信。14、宋荣子犹然笑之:神态轻松的样子。15、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誉”,称赞。“加劝”,更加奋勉,更受鼓励。16、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非”,责难。“沮”懊丧。17、非数数然也:拼命追求的样子。“数”读shuo.17、泠然善也:轻妙的样子。
  四活用:1、水击三千里:名→状,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动,向南飞。3、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同上)4、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名→动,向上飞。5、彼于致福者:使到,即招致
  五、句: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则芥为之舟。(双宾语)3、莫之夭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4、奚以九万里而南为:(疑代)5、之二虫又何知:(同上)6、奚以知其然也:(同上)。6、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修辞上的互文见义。指五百年为一春秋,,即为一年。7、彼且奚适:(疑代)。8、彼且恶乎待哉:(疑代)(“且”,还要。“待”,依靠)。
  六、常用字:1、志:(1)常用义:A志向、志愿。B记载下来,如“《齐谐》者,志怪者也”。此义保存在现代汉语的“杂志”中。DD记住。(2)“志”与“意”的意义有时可以相通。但“志”偏重于外向的思想活动。“意”偏重内心想法。(3)是“识”的古文形体。
  2、图:(1)常用义:A计虑、谋取,如要课“而后乃今将图南”D设法对付。B图画、画像D绘画(动)
  3、绝:(1)本义:断丝。(2)引申义:A弄断D断绝D尽B横越、穿过,如本课“绝云气”D到了极点(形)
  4、劝:(1)古义:勉力、奋力,如本课“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2)引申义:勉励、鼓励如“以劝事君者”D劝说。(3)古代“劝”不用于消极的劝阻。都用于积极的鼓励。
  5、年:从禾千声。(1)本义:谷熟,即谷物丰收。(2)引申义:年月的年D岁数、年龄。如本课“小年不及大年”。
  6、负:会意字,从人从贝。(1)本义:恃,即依恃、凭仗。(2)引申义:背倚、背靠着D背负D受载、承受,如本课“则其负大舟也无力”D蒙受D抱持D内心抱有、餐有D失败D背弃、违背D辜负、对不起人D欠缺、缺少、亏欠D赔偿、补偿。
  第三十课秋水
  一字:辩D辨,?|==蛙,比D庇,卒D萃,豪D毫。
  二虚词:1、吾非至于子之门:如果不是(假设否定连词)。2、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大仓乎:取独。
  三实词:1、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叠韵连绵词,迷惘直视的样子。“若”,海神名。2、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前“闻”听说(动),后“闻”,见闻、学说(名)。3、吾非至于子之站,则殆矣:危险。4、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语”,谈论。“虚”,住地。5、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空、尽。6、乃知尔丑:浅陋。
  四活用:1、顺流而东行:名→状,向东。2、东面而视:同上。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意动,“认为少”,“认为轻”。4、此其自多也:形→意动,认为多,引申称赞、夸耀。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同上。
  五句:1、以为莫己若。(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2、我之谓也:代词复指宾语前置。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助动词,表被动。(被动句)4、又奚以自多(疑代)
  六、常用字:1、虚:(本义):大土山。(2)引申义:所在地、住地。如本课“拘于虚也”D都邑旧址D废墟。以上各义旧读QU,也写作“墟”。(3)还有一个常用义:空虚,(与“盈”“实”相对)DDA不真实D敞开、打开。B枉然、白白地。
  2、语:(1)常用义:告诉(动)如“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读YUD交谈、谈论,如“尔将可与语大理矣。”(2)作名词时,常用义是话、言论D谚语。(3)“语”和“言”都有说话和言论意思。“言”是自动跟人说话,“语”偏重于回答问话或交谈。
  3、比:(1)本义:并列、并排。如“子比而同之”(2)引申义:A连接、接近D及、等到B偏袒。以上各义旧读bi.C比较,如“此其比万物也”D比照。(3)通“庇”,寄托。如本课“自以比形于天地”。
  4、形:(1)本义:形象、形状。如本课“自以比形于天地”(2)引申义:形迹D形成,成为某种形象(动)DD使动,使之现形、显露D形势。
  5、方:与道、理有同义的地方。都指学问、道理、规律、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但有区别:“方”重在技巧的方式和方法。还可以指行为品质的正直,作表正在、方才、将要等意义的副词。
  三十一五蠹
  一字:?M==蚌,说→悦,??DD修,翦D剪,采→??,窦D渎,??==饷,士→仕,橐DD托,庸→?颍?有D又,上D尚。
  二虚词:1、尧之王天下也:取独。2、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用来的办法。
  三实词: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承受得起。读sheng.2、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期望、要求。“修”学习。“法”,效法。3、而民自治:自然治理得好。4、饥岁:荒年,五谷不收叫饥。5、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穰岁”,丰年。“食”拿食物给吃。6、是以古之易财:轻视。7、地方百里:两个词,土地、见方。8、执干戚舞:“干”,盾。“戚”,斧。9、中世逐于智谋:竞争。10、子言非不辩也:言辞动听。
  四活用:1、使王天下:名→动,作王,统治。2、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形→意动,以…为美,赞美、称道。3、禽兽之皮足衣也:名→动,穿。4、尧之王天下也:名→动,统治。5、故传天下不足多也:形→动,称赞。6、故人重之:形→意动,认为…重,看重。7、夫山居而谷汲者:名→状,在山上,到山谷里,表处所。8、泽居苦水者:“泽”,名→状,在沼泽地区,“苦”,形→意动,以…为苦。9、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使动,使…归附。“王”同上。
  五句:1、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双宾语。2、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3、为之政:双宾语。
  六常用字:1、备:(1)常用义是防备。如“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DD具备、准备。DD齐备DD设施,措施,如本课”论世之事,因为之备。“DD全、尽。如”备遭艰厄“。
  2、臣:(1)本义是奴隶。如“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2)引申:君王身边的官吏DD动词,臣服DD对君王的谦称。
  3、身:(1)本义是指怀孕。后写作娠。(2)另一常用义是指身体的躯干部分DD泛指身体DD自身。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DD亲自,如“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a以为民先”DD生命。(3)身、体的区别:身指躯干,体指身体的各个部分
  4、法:(1)基本义是法则,法度。A法令、制度、规章。B特指法律、刑法。(2)方法,措施。(3)取法、效法。如“不法常可”。(4)动词,依法处治。“将法太子”。
  5、遂:(1)常用义:顺利完成,成功。如“四者无一遂”。2)引申义:形容词,顺利。如“可遂破也”DD副词,竟然DD副词,于是、便。如“遂田于贝丘”。
  遂、竟的区别:在“完成”这个意义上同义,但前者强调目的的完成,后者则是过程的终结,如未遂政变,未竟事业。
  6、伐:甲骨文象用戈砍人的头,(1)本义:砍杀。(2)引申义:砍伐(树木)。如“伐木丁丁”DD讨伐、进攻,如“司马错欲伐蜀”DD批评、责备。如“伐孔子之说”DD功劳,如“自矜功伐”。
  征、伐、侵、袭、攻的区别:是一组近义词,征带有褒义,最初用于天子攻诸侯,攻无道者。侵和袭带有贬义。伐是中性的,后来由于常同征连用,也带有褒义了“征伐以讨其不然”。征和伐是公开的、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侵和袭是不宣而战的秘密军事行动,袭比侵更富于隐藏性和突然性,是偷袭。攻是攻打,多指具体攻打某个地区或城市。
  第三十二课论贵粟疏
  一字:畜D蓄,臧→藏,??==亩,政D征,贾→价,亡D无,仟D阡,佰D陌,文→纹,责→债,敖→遨,
  二虚词:1、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两次。2、明主知其然也:如此,这样(代)。3、故民可得而有之:表顺接的连词。4、民者,在上所以牧之:用来的方法。5、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如今(假设将要发生的事情。)
  三、实词:1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防备的措施。2、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不让、不亚于。3、不农则不地著:土著定居一地。4、虽有高城深池:护城河。5、不待甘旨:味美的食物。6、虽慈母不能保其子:保有。7、实仓廪:充实。8、民者,在上所以牧之:养、治理。9、盗贼有所劝:勉励、鼓励。10、中人弗胜:“中人”,一般人。“胜”,胜任。11、尚复被水之灾:遭受。12、当具:被摊派上。13、交通王侯:交结往来。14、衣必文采:锦绣衣服。15、有仟伯之得:本指田间小道,这里指代田亩。16、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前“务”要务(名)。后“务”致力于(动)17、粟有所渫:流通。18、三曰劝农功:“劝”鼓励。“功”,事。19、汤池百步;贮有热水的城壕。20、爵者。,上之所擅:专有。
  四活用:1、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使动,使…吃,使…穿。2、而国亡捐瘠者:用作名词,指被遗弃的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3、不地著则离乡轻家:形→意动,把看得轻。4、故务民于农桑:使动,使尽力地去做。5、薄赋敛,广畜积:使动,使…轻;使…广。6、在于把握:动→名,握起来的手掌。7、然而众贵之者:形→意动,把…看得很贵重。8、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形→意动,把…看得贵重;把…看得轻贱。9、乘坚策肥:“坚”“肥”形→名,坚车肥马。“策”,名→动,用鞭子赶马。10、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形→意动,把…看得卑贱;把…看得尊贵。11、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形→意动,认为…低贱,认为…尊贵。13、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形→使动,使…贵重起来。
  五句: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判断句。“所以者”就是“导致的原因”。
  六、常用词:
  1、贫(穷):(1)贫的基本含义:寡少,一般是日常生活中衣食钱财的缺乏。穷的基本含义是“困迫”,一般指处境困顿恶劣,走投无路。常用来指仕途中的不得志。贫乏连文,义相近。贫贱连文,义相关。贫与富相对为文。穷困义相近,连文。穷的对立面是达或通。(2)引申义:极、尽、寻究。
  2、文(字):(1)本义:指在人的身体上刺绣花纹。(2)引申义:泛指花纹、纹理。后造“纹”字DD泛指一切汉字DD文教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D文章,如“故为之文以志”DD法律条文DD华丽、有文采,如“其旨远,其辞文”具体的锦绣服装、花纹-,如“衣必文采”。(3)文章。指才华、文字写成的文章DD修饰,文饰。成语“文过饰非”。
  字:(1)本义:生孩子,生育。(2)引申:抚养、抚育DD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DD合体字DD泛指文字。
  3、走:(1)本义:跑。如“夸父与日逐走”。(2)引申义:特指逃跑、逃奔,如“城坏,齐人走”。亡走连文,奔走连义DD奔向某地。
  走、行的区别:行,是现代的走;走,是现代的跑。缓慢而行叫步: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快行而行叫趋。入而徐趋。比趋的速度还要快,步伐还要大,是走;比走的速度还要快是奔。走是跑,奔是飞跑,狂跑。
  4、策:(1)本义:马鞭。如“振长策而御宇内”(2)引申义:鞭策、赶,如“乘坚策肥”D计数的小筹D卜筮用的蓍草DD谋划、策划DD策略。不足。(3)通“册”,简册。
  5、亡:(1)常用基本义:逃匿,逃跑。如“桓楚亡”。亡逃连文,义近……亡匿连文。流亡连文。亡走连文。奔亡连文。亡失变文同义。存亡相对为文。(2)引申:灭亡、衰亡。亡兴相对为文。(3)亡与“无”音义相通。
  第三十三课报任安书
  一、字:罢D疲,说→悦,卒→猝,指→?d,??DD修,徇DD殉,旃DD?亍???==诉,诎DD屈,剔==剃,??==阱,枪D抢,以D已,罔→?W,摩D磨,责→债。
  二、虚词:
  1、若望仆不相师:指代对方的副词。“不相师”即不向您学习。
  2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在旁边,谦敬副词。
  3顾自以为身处秽,动而见尤:“顾”只是(转折连词)。“见”:被(表被动的助动词)。
  4士为知己者用:帮、替(介)5、适足以见笑而自点:“适”仅仅、只(副)。“见”被(表被动的助动词)
  6、行莫丑于辱先: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
  7、商鞅因景监见:凭着、依靠(介)
  8、乃欲仰首伸眉:竟然、居然(副)。
  8、主上幸以先人之故:表敬副词,表示对方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幸运或恩惠。
  9、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都、全(范围副词)。
  10、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乎”,于(介),“固”,本来(副)
  11、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同…相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12、特以智穷罪极,卒就死耳:“特”,只不过,仅仅(副)。“卒”,终于。(副)13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肯定性无定代词)。
  1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译为“导致…的原因”,“所”是辅助性代词:“以”是介词。“殆”,表推测委婉语气的情态副词。
  15、以稍凌迟…,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稍”,渐渐(副)。“乃”,才(副)。“斯”,此、这(代)
  16、所以隐忍苟活…者:同第14题。
  17、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胜”,尽(副)。“唯”仅仅(副)
  18、思垂空文以自见:来(连接行为动作的目的)
  19、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句首语气词,相当于“乃”。20、凡百三十篇:总共(副)21、然此可为智者道:“然”,但是(转折连词)。“为”,给、对(介)
  22、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直”,仅仅、只不过(范围副词)。“宁”,难道(表反诘语气副词)
  23、谨再拜:表敬副词。
  24、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虽”,即使(连)。“弥”,更加(程度副词)
  25、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且”,姑且(副)。“与”,根据、随着(介)
  26、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竟然、居然(副)。
  27、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适足取辱耳:“虽”即使(连)。“以”,来(连接动作行为的目的。)。“适”,恰好、正好(副)。
  三、实词: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不相师:“勤勤恳恳”,诚挚恳切。“望”,怨。
  2、仆虽罢驽:“罢”疲弱。“驽”,劣马。此处比喻自己才能庸劣低下。
  3、身残处秽:污秽低贱。
  4、独郁悒而谁与语:双声联绵词,忧愁苦闷。
  5、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浅”,少。“闲”,空闲。“指”,意旨,心里的想法。
  6、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冬季:“不测”,很深。“迫”,临近、接近。
  7、仆又薄从土雍,恐卒然不可为讳:“薄”,迫、逼近。“卒然”,突然。
  8、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抒发。
  9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遗憾。
  10、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阙然”,(时间)隔了很久。“报”,回答、回信。“过”,过夫。
  11、修身者智之符也:符信、凭证。
  12、爱施者仁之端也:“爱”,爱怜、同情。“施”,施舍。
  13、取与者,义之表也:标志。
  14、祸莫??于欲利:惨痛。
  15、诟莫大于宫刑:耻辱。
  16、赵良寒心:灰心失望。
  17、事有关于宦竖…而况于慷慨之士乎:“竖”,卑贱者。“慷慨”,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18、仆赖先人绪业:“赖”依靠。“绪业”,余业。
  19、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有听将搴旗之功:“行伍”,军队的代称。“搴”,拔取。
  20以为交游光宠:光耀和荣幸。
  21无所短长之效:“短长”,偏义复词,重在“长”,指长处特长。“效”,奉效、献出。22、不以此时引纲维:比喻国家的法度。
  23、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负”,缺少。“乡曲”,乡里。
  24、使得奏薄技:进、奉献。25、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知”,交往,社交往来。“室家”指妻室。
  26、竭其不肖之才力:不贤。27、接殷勤之余欢:“接”,交流。“殷勤”,情意恳切的样子。
  28、自守奇士:自守节操。
  29、躬自流涕,?i血饮泣:“涕”,泪。“?i”,用手捧水洗脸。“饮泣”,泣不成声。30、陵败书闻,主上…听朝不怡:“闻”,被听到。“怡”,愉快、高兴。
  31、诚欲效其款款之愚:“效”,献。“款款”恳切忠实的样子。
  32、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显露。
  33、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推论、阐述。
  34、塞睚眦之辞:仇怨。
  35、以为仆沮贰师…,遂下于理:“沮”,中伤、诋毁。“理”,大理,掌管诉讼刑狱的官。
  36、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拳拳”,忠实诚恳的样子。“列”,陈述、申辩。
  37、卒从吏议:判决。
  38、货赂不足以自赎:财物、钱财。
  39、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囹圄”:监牢。“告诉”,申诉、诉说。
  40、聩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聩”,败坏、毁坏。“佴”,相次,等于说紧接着。41、固主上所戏弄:玩弄。
  42、若九牛亡一毛:丢失。
  4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并比、相提并论。
  44、卒就死耳:走向。
  45、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关”套上、戴上。“被”,蒙受、遭受。“婴”,绕。
  46、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指自杀。
  47、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抢”,触、撞。“惕息”,惊恐、害怕的样子。48、所谓强颜耳:厚颜,在面子上顶着。
  49、审矣:清楚、明明白白。50、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凌迟:“绳墨”,比喻法律。“凌迟”,衰颓。
  5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世也:“粪土”,指代监牢。“恨”遗憾。“没世”,了却一生。“文采”,文辞、才华。
  52、唯倜傥之人称焉:“倜傥”卓越特出。“称”,称颂,这里用作被动,指被称颂。53、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抒发愤懑。
  54、略考其行事:事迹。
  5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察、考究。“纪”,纲纪,这指事物的规律。
  56、下流多谤议:“下流”,入在卑贱者的行列中。“谤议”,讥评议论。
  57、重为乡党所笑:“重”,深深地。“乡党”乡里、乡邻。58、曼辞以自饰:美好。
  四、活用:1、动而见尤:名→动,过错→怪罪、责备。
  2、女为悦己容:名→动,打扮容貌。
  3适足以见笑而自点乎耳:名→动,玷污。
  4、请略陈固陋:形→名,鄙陋之见。
  5、行莫耻于辱先:使动,受…辱。
  6、显岩穴之士:使动,让…彰显,即推荐。
  7、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轻”意动,以…为轻,即看不起、轻视。“羞”,使动,使…感到羞耻。
  8、舒愤懑以晓左右:使动,使…知晓。
  9、耻辱者,勇之决也:意动,以可耻。
  10、在?F茸之中:形→名,社会地位卑贱的人。
  11、随而媒孽其短:“媒”通“酶”,“孽”通“?f”,酵母、酒曲。名→动,酿、酿成。
  12、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形→名,甘美的食物,不多的东西。
  13、欲以广主上之意:名→动,推广。
  14、倡优畜之:名→状,象对待倡优一样。
  1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使动,使…受辱
  16、积威约之渐也:副→名,逐渐形成的一种状况。
  17、思垂空文以自见:使动,使…流传。
  18、以通其狂惑:使动,使…发泄出来。
  五句:1、而谁与语:(疑代介词宾语前置)。
  2、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用法同上)前一“为”介词,后一“为”是动词。
  3、尚何言哉:(疑代动词宾语前置)
  4、何以异之:(同1)。
  5、安在其不辱也:(同3)
  6、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是两个双宾语句。
  7、明主不晓……遂于下理:用的是委婉修辞手法的避讳语,避冒犯。
  8、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用典中的引事。
  9、是仆终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仆”是对己用的谦称,“左右”,是对对方的敬语。10、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用典中的引言。
  1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委婉语中的谦敬语。
  六常用字:
  1、俭:(1)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如本课“分别有让,恭俭下人”。恭俭连文,恭,待人恭敬有礼;俭,谓律已严谨而不越礼。(2)引申义:节俭,俭省DD不丰足,特指年成歉收。
  2、负:会意字,从人从贝,(1)本义:恃,依恃、凭仗。负恃同义连文。(2)引申义:背倚,背靠着。如“负青天而莫夭阏者”DD用背或肩背东西,用身子驮东西。DD受载、承受如“则其负大舟也无力”DD蒙受如“其负下未易居”DD抱持DD内心抱有,具有DD失DD背弃、违背如“田荣者,数负项梁”DD辜负,对不起人如“客果有能,吾负之”DD欠缺、缺少,亏欠,如本课“仆少负不羁之才”DD。赔偿、补偿。如“负其百金”。
  3、爱、惜、怜:(1)爱和怜在“喜爱、怜悯、哀怜”上是同义。爱和惜,在“爱惜、珍惜”上的意义相同。怜和惜则在“哀怜、哀悯”上可以相同。
  爱、惜、怜的区别:(1)、爱的本义是喜爱,怜也有喜爱的意思。在这一点上,爱怜可以同义连文。但怜的喜爱义上古较少用。爱的怜悯的意思。但在上古也较少用。(2)、爱还有爱护、爱惜、珍惜的意思,引申有舍不得,吝啬的意思,这是怜不具备的。(3)、怜有欣羡、羡慕之义,上古爱不具备此义。(4)、在爱和惜来说,A惜所涉及的对象一般都是抽象的宝贵的东西,如光阴、生命、荣誉等;而爱一般用于衣食财物之类的具体的东西。B惜不具备喜爱的意义,却有惋惜的意思,爱惜连用,也是惋惜、同情的意思。(5)怜、惜相比,惜的爱惜程度很深,还引申有贪求、贪恋义。因此,贪惜同义连文。
  4、反:(1)本义:手心翻转。如“以齐王,由反手也”。(2)引申义:反复,如“安反侧于万物”DD相反、对立DD反而如“动而见尤,欲益反损”DD反叛,叛变。DD回归。写作“返”,如“使子路反见之”。DD。写作“返”,归还。如“公子受食反壁”。
  5、复:从彳,复声,(1)本义:回来。如“不远而复DD回归,还原,如”得复见将军于此“DD重新、再次DD报复。如”纵无披坚执锐北面复匈奴之志“。
  6、要:是腰的本字。(1)本义指人的腰身。如“一??之大几如要”(2)中间。从中隔断DD中途拦截DD要挟,强逼DD要求、求取。DD重要、主要、关键的东西,yao,如“此用兵之要术也”DD总括,概括如“要之”DD简要。如“可谓要言不烦”。
在线模拟考试
&2009-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考 王宁 古代汉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