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探究题课的有效性有哪些方面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文章-金台教研网
【】【】【】【】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6:10:17&&作者:&&来源:&&浏览次数:67&&文字大小:【】【】【】
《科学》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有几个实验活动不落实,感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假如每个实验活动都要落实,教学时间不够,也达不成明显效果。我常常思考:教材上安排的内容怎么处理呢?怎样使《科学》实验课上得既有高容量,又有高质量?经过《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对教材作合理调整,对实验小组作合理安排,对实验器材作有效选择,对探究实验作有效指导,都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些因素都需要教师来有效组织。下面结合四年级科学《溶解》单元的实验教学,谈谈教师如何有效组织,使《科学》课教学达到既节省教学时间,又提高教学密度,实施最优化教学。一、抓住中心环节合理调整内容,集中实验& & & &依据小学生爱玩、贪玩的特点,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时,要让学生人人都有任务,要让学生尽兴地探究,要激发出探究的兴趣,而且要有所收获。有些科学实验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来上,课堂上很难完成任务。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探究实验中的核心环节,有目的地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合理安排好实验小组,把做做停停的分散实验改为人人有事干的集中实验,以节省探究实验的时间。便于化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上升到对概念的理性认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有结构的活动。活动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活动二,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活动三,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第一次教学时,按照教材的安排,实际操作时分了五次学生实验。活动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分别将食盐与沙子放入两杯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现象,初步感知“食盐在水里溶解”和“沙子在水里不溶解”这两种不同现象,得到对溶解的初步感知。活动二: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这里实际要分两次实验,首先观察面粉在水里溶解的情况,面粉在水里变成了乳白色的浑浊液,过了一会儿有一些沉淀了,判断面粉是否在水里溶解了,然后用过滤实验分离面粉与水,鉴别出面粉没有溶解。活动三: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这里既要观察高锰酸钾溶解又要观察砂糖的溶解显得很乱,实际操作时也得分两次实验活动。每个实验活动是分四人小组,结果发现四个人对着两个杯子,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就会无所事事。再则组织学生做五次分散实验,做做停停,化费时间很长,学生实验不能尽兴,也不利于归纳分析。如果分两人小组实验,准备各种物质和过滤实验器材的工作量很大,分发实验材料也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第二次教学时,也分四人小组实验,把某些教学环节稍作调整,变五次实验活动为三次实验活动,减少活动环节,学生探究更尽兴了,时间也节省了。先在四个一次性塑料杯子中分别装好食盐、沙子、砂糖、面粉,分给四根筷子,先安排第一次实验活动。四个人每人负责一个杯子,在四个杯中加入半杯水后搅拌,观察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有任务,实验很认真,还不断去观察别人杯子中的现象。搅拌三分钟后,停止实验,请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这时,学生的汇报内容丰富,对不同的现象引起了更多地思考。学生发现食盐、砂糖这两杯水中的颗粒变小到肉眼看不见了,溶解了;沙子的水变浑浊,沙子颗粒没有什么变化,沉淀在杯子底部;面粉水变成乳白色,杯子底部有一些沉淀。引导学生分类,一种物质是在水中溶解,另一种物质在水中不溶解。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从而明白鉴别物质是否溶解的一种方法是看是否沉淀。食盐的颗粒变小到肉眼看不见了是溶解了;沙子颗粒没有变化,沉淀了,所以是不溶解于水的;面粉有部分沉淀,但大部分学生认为面粉,有一部分是不溶解的,还有一部分溶解了。那么面粉到底有没有溶解,这是本次探究实验的矛盾焦点,是学生最想研究的,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怎样研究?可以让学生先想想办法,最后引导学生用过滤的方法来检验。指导学生第二个活动──过滤实验。先认识过滤器材及过滤操作方法,再让学生自己过滤面粉水与过滤食盐水作比较。学生通过实验后发现面粉与水完全分开了,过滤后的水很清,面粉粘在过滤纸上了。盐水过滤后,尝一尝过滤后的水还是咸的,说明盐溶解在水里不能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这个比较实验让学生真正明确了过滤是用来鉴别物质是否溶解的另一种方法。接着再组织第三个实验活动,观察紫色的高锰酸钾在水里溶解的过程变化,目的是进一步认识溶解的物质最后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像这种观察一个过程变化,观察细腻的实验,而且要控制一定的量,适合单独实验。最后让学生比较完整地描述对溶解的理解:物质在水中颗粒会变小,均匀地分布在水中,肉眼看不见了,这样就说这种物质在水里溶解了,这种液体就叫某某溶液。学是为了应用,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后的再探究,在上完《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学生对奶粉、咖啡等物质是否能溶解有疑问,可找来这些物质,让学生做过滤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判断。首先明确过滤是用来鉴别物质是否溶解的一种方法,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与水进行分离的则是不溶解的,反之不能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的则是溶解的。结果通过实验,发现奶粉水过滤后仍旧是乳白色、咖啡水过滤后仍旧是咖啡色的,因此确定奶粉、咖啡都是在水里溶解的。二、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主攻重点实验《科学》教师都有同感,《科学》教材有些章节的编排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安排偏多,但仔细分析教材,发现有些内容是同类实验,教学时完全可以有选择地加以选用。教学时,一堂课上抓住一些重要的探究实验,做透这一部分,可以带动这一类实验,同样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环节,一是“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糖块溶解的时间记录”、“加快食盐溶解的研究”。在一节课中无论如何是完成不了这三个探究活动的。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充分探究体验“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的全部过程,把这一部分做透,做细,学生不仅能在知识与技能上得到收获,而且更能增强学习的有效性。课后让学生自行探究糖块溶解、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应该不是困难的事情了。《怎样加快溶解》一课可以这样上。第一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说出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溶解,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说出“用搅拌、加热水、切碎肥皂”等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比较用“搅拌”与“不搅拌”、用“热水”与“冷水”、用“切碎”与“不切碎”等不同方法,要在同等条件下做好比较实验,要作好“水量、水温、大小、同时性”等量的控制,再探究肥皂块溶解的快慢变化。这个环节的指导很必要,也很重要,关系到学生下一步探究实验的成败。接着第二个教学环节,分两人小组,让学生完成三个探究实验,每个实验只需观察2分钟,再分析描述3分钟,整理2分钟,接着再做下一个实验,实验效果很明显。比如可以先做“热水与冷水”比较实验。用两个一次性塑料杯,分别装半杯热水和冷水,同时放入两块大小相同的小肥皂,一人负责一个杯子观察,结果观察到肥皂在热水中浸泡很快发生了变化,热水中的肥皂好象在冒烟,乳白色从杯子底部向上扩散,肥皂块在变小,液体变成乳白色浑浊;而冷水中的肥皂有少量溶解,乳白色不明显。不用等肥皂完全溶解,学生就能汇报说出结论,“热水比冷水溶解得快”。汇报分析得到结论后,接着做“搅拌与不搅拌”实验,让学生倒掉前面的肥皂水,取同样多的半杯水,同时放入两块大小差不多的肥皂,一杯用筷子搅拌,另一杯不搅拌,比较哪杯溶解得快。搅拌的一杯液体一会儿就变成乳白色浑浊了;而不搅拌的乳白色不明显。停止实验,汇报分析现象得到结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最后做“切碎与不切碎”比较实验,也只需6分钟。这里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对实验效果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每次实验结束后,都必须组织好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静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个教学环节,最后用几分钟指导学生去完成教材中的另外两个探究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书上和作业本上作好记录,下一节课检查。科学探究实验,实验小组的安排也很重要。《怎样加快溶解》就不适合做集中实验,更适合安排两人小组实验。肥皂材料便宜,容易准备。采用两人实验小组,实验操作面广,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活动;便于近距离观察,看到的现象更清楚,便于描述;更便于管理,课堂秩序好;可以使教学环节安排得非常紧密,节省了很多时间。三、选择实验材料,侧重探究实验后分析教材包括材料,材料是教材最重要的部分,一套好的材料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教学中材料选择得当,可以使探究实验省时而又有效。要使探究有实效,让学生做好探究前的方案设计很必要。但是设计实验方案很化时间,在一节科学课中既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好实验方案,又要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还要引导学生作好实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要照顾到个别现象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更需要教师要有精明的组织,合理选择好有结构的材料。《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材研究计划中是用“50毫升水能溶解几匙盐”,是否一定要用50毫升的水呢?我觉得用50毫升水太浪费时间,也浪费食盐。课前我作了一次实验,100毫升的烧杯装50毫升冷水,每次加2克食盐(粗盐),不断搅拌整整做了一节课,才溶解了16克食盐。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尽管是一个定量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只须知道一个粗略数据即可,不必强求太精确。方案设计中关键的一个要素是对材料的选择。《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研究的问题是“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首先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我先给学生两个思考题“选择怎样的杯子?这一杯水应该取多少?”,再出示三个杯子“一个250毫升烧杯装150毫升水,另一个100毫升烧杯装50毫升水,一个100毫升斜口量杯取25毫升水”,问学生选哪一个更合理?让学生一边讨论一边选择材料,并说出理由。因为学生没有实践过,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是很盲目的。有的学生认为杯子选得小一些,水少可以节约时间,节省用盐。有的学生认为杯子选得大一些,水多食盐溶解得快,但肯定浪费时间、浪费用盐。但一致认为水在杯中不能太满,也不能太少。“选择怎样的杯子?这一杯水应该取多少?”这也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寻找材料,发现实验室有250毫升、100毫升、50毫升玻璃烧杯、三年级上册工具箱里有100毫升的大口小底的斜口塑料量杯,学生学具袋中有20毫升的量杯等。因为玻璃烧杯准备不方便容易碰破,所以放弃了。为了便于研究,决定让第一个班级统一选用“100毫升的大口小底的塑料杯取25毫升的水”,因为它搅拌很方便,也便于观察,但是量杯数量有限,只好分四人小组。决定让第二个班级选用了学具袋中20毫升的量杯,因为用它可以分两人小组做,“用20毫升的量杯取15毫升的水”,比较节约时间,但搅拌有点不方便。&&“如何加盐?什么时候加盐?怎么记录?”这是操作方法的指导。如何加盐?选择用克计量、用勺计量,还是用包计量,说说选择的理由。“用克计量”精确度高,但分小组活动时每组都要称出一定的量化费的时间太多,很不实际。“用勺计量”速度快,但每一勺有多少不等,如果统一标准办法是可取的。因此,我们用学生学具袋中的一把勺子,先用天平称出平平的一勺盐,大约为1克,实验时大家都控制取平平的一勺盐,几勺就是几克。什么时候加盐?等前一勺盐搅拌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盐,直到加入最后一勺盐,到搅拌很长时间盐无法溶解为止。怎么记录?学生建议用记“正”字记录次数。通过讨论后,学生对实验材料、方法、要求基本统一意见后,再开始充分实验,这样的实验很有效。第一个班级,分四人小组,用100毫升斜口量杯取25毫升水,大部分实验组可以溶解9勺—10勺盐(每勺约1克),即25毫升水中大约可以溶解9—10克盐,也有的溶解11勺的。实验完成了,但没有时间对个别现象作进一步分析,实验中还发现分四人小组实验,学生要抢着做。第二个班级,小组作了调整,分两人小组。实验材料也作了调整,“用20毫升的量杯取15毫升的水”,经过较短时间的溶解食盐的实验探索,学生大部分得到15毫升水中大约可以溶解5勺—6勺盐,即15毫升水中大约可以溶解5—6克盐,学生得到了这个共同的认识。可是出现了两组特殊情况,有一组溶解了8勺盐,另一组只溶解了4勺盐这两组与众不同,相差太大了,必须要弄清是怎么回事,才可以揭开学生心中的疑团。请学生来分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比较这两杯食盐水,结果发现这两杯水的水位相差3毫升左右,8勺的杯子底部有很多盐沉淀,而4勺的杯子继续搅拌盐又溶解了。部分学生认为有可能15毫升水取得不准。还有学生认为这是实验时不同心态的表现,一个缺乏耐心,没等前一勺盐完全溶解就加下一勺盐,多了4勺盐水位当然相差一大截了;另一组,过于谨慎,搅拌速度慢,还可以溶解就停止了实验。实验结束后,不仅要重视多数人的结论,也要重视分析个别现象。因为这些特殊现象背后隐藏着学生的疑惑,也隐藏着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情感态度,揭开疑惑可以对知识作更进一步的了解。正因为教学中对实验材料作了调整,学生在取得同样的学习效果下,才有充足的时间对特殊情况作具体的分析,照顾到个别现象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按教材要求用50毫升水,学生又将如何实验呢?每次加多少盐?用克先称好食盐,还是用勺子来计量,还是用包来计量?分几人实验小组?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不同材料的不同选择将会影响着课堂的不同结构,也决定着课的成败,所以教师为学生选择好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很重要。《科学》新教材注重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探究活动的落实要靠教师的有效组织。《科学》教学提倡“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敢于树立“用教材教”意识,学会取舍。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只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合理调整探究活动内容,合理安排实验活动小组,善于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组织好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授学生于渔,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责任编辑:
本文引用地址:&
     
金台教研网
联系我们:地址:宝鸡市金台区店子街4号 金台区教研室
电话: 邮编:721001
版权所有:金台区教研室
备案号:陕ICP备号-1
Copyright (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利用探究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温十五中精品资源库
一节课,一页面,页页精品
利用探究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浏览: 633 views
摘要: 利用探究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主题与背景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
利用探究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主题与背景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以探究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验设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我就高中化学必修一《氯气的性质》一节中氯水成分检验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氯气溶解于水后是否与水发生反应?氯水中溶质的微粒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本节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
教师先展示一瓶氯水,让学生观察氯水的颜色。在学生回答之后让学生通过氯水的黄绿色说明氯水中肯定含有一些什么成分?学生回答:“氯气和水。”教师进一步引导:“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实验证明氯水中含水。”学生动手利用无水硫酸铜证明氯水中含有水。教师进一步提问:“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我们是通过它的颜色加以猜测的,能否用科学实验加以证明?”在学生思考不出方法之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利用下节课才学到的KI淀粉试纸来检验。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利用KI淀粉试纸检验氯水中是否含有氯气分子。在学生证明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和水分子之后,教师进一步设疑:“氯气和水是简单的混合还是相互起反应,在氯水中有没有其他的物质呢?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学生将氯水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上,发现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得出氯气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而且具有漂白性。学生猜测酸性的物质最有可能的是盐酸,利用实验桌上已有的AgNO3溶液证明氯水中含有盐酸。教师再设疑:“盐酸是否具有漂白性呢?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呢?”学生将实验桌上的盐酸滴在红纸上不褪色。教师继续设疑:“既然盐酸不具有漂白性,那么有漂白性的到底是什么物质?是氯气还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其他物质呢?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是氯气有漂白性还是新的物质有漂白性。”在学生讨论出各种不同方案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一瓶干燥的氯气及红纸,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把一块红纸的下部用水浸湿,上部保持干燥,投入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结果下部褪色,上部不褪色,证明氯气不具有漂白性,而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的物质具有漂白性。有漂白性的新物质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有哪些化学性质,让学生看书后归纳。最后教师再设疑:“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在成分上有何区别?”在学生回答之后让学生用实验证明久置的氯水中不含有次氯酸。学生通过加热新制的氯水后看是否还具有漂白性,从而来说明久置的氯水不具有漂白性。
本案例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利用探究性实验,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业上都能有所提高,真正实现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目的。探究性实验是指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在探究性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在的因素去影响研究对象,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出现什么样的现象,产生怎样的结果。在探究性实验中,化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以实验探索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求尽可能用边讲边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事实探究物质的本性及其变化规律。因此,探究性实验注重的是体验,既包括成功的体验,也必须包括失败的体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
在本案例中,教师多次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及探究性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基本上采取了教师引导设疑—学生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程序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能会占用了课堂很多的时间,所探究的知识点可能不是课本的重点;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生所设计的一些实验还不是很科学,如氯水中氯离子的检验,学生只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用AgNO3溶液来检验,不能排除CO32-的干扰;还有一些实验根据原有的知识可能会设计不出来,如氯水中氯分子的检验,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实验。但这些都不是关键问题,本案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至于细节上的一些不完善,学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慢慢完善的。采取探究性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这种方法,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杂乱无章变为有序规律,强调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充分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这种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不仅使掌握的知识更加扎实,而且在此过程掌握的学习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法可以终身受用。
诠释与研究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在以下方面有比较大的收获和体会:
1、深入钻研教材,提高实验设计的有效性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的教学资源可挖掘,教师应在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方面,做出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对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做一些调整。这不但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作为教师,我们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探索者,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既要善于钻研教材,又要注意摆脱应试观念的束缚,不做教材的奴隶。因为教材无非是一种范例,我们应根据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实际需要适当突出教学内容的实际价值。分析各国的高中化学课程和教材,其指导思想和内容呈现方式各有特点,但似乎都将“通过实验学化学”作为共同追求的一条线索。无论是学习原理的课程,还是偏重生活的课程,化学实验都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从化学实验的设计到问题解决,融入了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基于这一点,本案例中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变一些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而且增加了一些书上没有的实验,真正将化学实验搬进课堂,实现化学实验为教学服务,实现实验设计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过程。
2、利用探究性实验,提高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化学实验设计及组织的有效性,课堂组织和学生参与的有效性等等。但不管是哪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如何创设有效地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持久的保持,有效的办法是顺兴趣趋向展开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生成往往由学生的兴趣而触发,时而如洪水汹涌,时而如细流涓涓地把学生想要了解的知识要掌握的技能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能真正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习的时效。而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讲解和演示的太多,学生很容易成为知识的接受容器,很少自己动脑,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纠正化学教学中不科学用脑的偏向,应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让学生多思、多动。这里的“思”指的是让学生多思考,参与到学习过程,在本节中是指多设计实验。这里的“动”是指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做实验的过程体验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才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并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水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利用探究性实验,提高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既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实现由无效的学习方式向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启辉.《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学习手册》[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曾晖.《思维·实验与化学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吴星.《走进高中新课改—化学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版权所有: 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阅更新: 您可以通过
还没有和本文相关的文章
才能评论!
电子邮箱: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
会员总数: 262 位
文章总数: 184 篇
评论总数: 0 个
Copyright (C) 2013 温十五中精品资源库 All Rights Reserved.您的位置: &
强化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提高小学科学中年级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实验探究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在一些科学实验课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如课堂纪律一片混乱,学生“放羊式”的探究,小组内成员之间争夺材料的吵闹声等。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对探究式的实验教学理解不深、不透,从而导致的无效实验探究,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在实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关键词:小学科学 中年级实验 探究   什么是有效的实验探究呢?它是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其发展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实验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制订计划—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形成结论—汇报交流。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能锻炼和培养分析能力和想像能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记忆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各类开放性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依据客观事实得出结论,敢于接受不同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敢于动手发明小创造,能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直至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中年级学生正出于一个转型期,俗称“三猢狲”。一方面他们充满激情和热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探究实验的效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的达成。   一、学生探究实验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科学实验中时间分配的比例问题   一般教师在实验课上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来讨论,但是往往时间到了,学生仍然在讨论,给出的答案一般跟实验无关,这样教师就要再给学生留时间,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材,快速实验,然后得出结论。   科学课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探究中会转移注意力。导致实验时间难以控制,因此科学探究活动既要安排好时间又要保证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2.对探究实验的兴趣浓厚,但实验目的性不明确,缺少切实可行的计划   2.1 把“玩”看作科学实验的兴趣体现   学生在小学阶段“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实验教学为他们提供了玩的机会,丰富多彩的实验更深深吸引了学生,因而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实验活动非常感兴趣,实验成为他们对科学兴趣的源泉。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实验常常停留在“玩”的层面,在经历真正意义的探究时兴趣就消磨殆尽了,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人人都在动手,但是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实验玩的开心玩的高兴但是收获却甚少。   2.2 把“乱”看作是科学实验的本质特征   现在小学的班额大,再加上小学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开展探究活动往往会出现乱的场面,致使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时非常费劲的。   当教师根据教材拿出学习模型时,学生对学习模型非常感兴趣。学生实验时只顾好玩,不听教师指导,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课堂纪律乱,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做完试验后扔一无所获。   3.分组不协调,组员不合作,缺乏积极性。   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大部分小组都反映了合作中分工不协调、学生不听从安排、学生无视探究活动等现象,这样就使实验探究效果打了折扣。   二、构建实验探究有效性的策略   1.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我们课堂只有40分钟,时间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更不要说有效了。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讲解,减少无谓的演示,留出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探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所以,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充分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才能提高科学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2.加强实验目的性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针对性   教师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实验,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不能有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调动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固定小组,统一实验方案,统一实验材料等学习方式,合作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也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去完成。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和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4.强调实验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同时在学生中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科学就会积极主动,探究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   总之,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学生的地位与价值获得了充分的尊重与肯定。有效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创新性,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同时必定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全面提高,终身受益。   高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本期精彩导读
小学新人教版第六册教学设计
用户分享的文章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