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如图所示的纸带,他舍弃密集点后,从O点开始

希望有人帮忙,急)如图所示是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是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时得到的一条纸带,测出AB=1.2cm,AC=3.6cm,AD=7.2cm,计数点A、B、C、D中,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有四个小点未画出,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___m/s^2,打B点时物体运动的速度vB=_________m/s.希望有人帮忙,..用什么公式求加速度,一步一步都要解析....图
△S=aT^2 其中T是指相等的时间间隔,△S是指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在本题中T=0.1s ,△S=1.2cm,这样算出来第一个问a=1.2m/s^2B是AC的时间中点,用中时刻速度=平均速度即VB=AC/t可以知道AC=3.6cm,t=0.2s 所以B点速度VB=1.8cm/s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匀变速直线运动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习题,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影子长度随时间变化
影子长度随时间变化
范文一:混凝土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微裂缝的影响第3卷 3第 1 期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然 科学版 )J u n l f b i o tc nc nv ri Na rl c n eE io ) o r a    e P leh i U ie s y( t a S i c dt n  o He   i   t u   e iVl .3 NO  0 3  】 .2  年 2月 0  1 1F b2 1   e .0   l文章编号 :17-2 22 1)I04 —4 6 40 6 (0 1o -180混 凝 土 强 度 随 时 间变 化 趋 势及 微 裂 缝 的影 响张贺峰 ,刘大鹏 ,屈华静 ,邢峻伟 4 ,宋 珂( .河北 理工 大学 1 建 筑工程 学 院 ,河 北 唐 山 03 0 ) 60 9关 键词 :混凝 土 ;强度 ;微 裂缝摘要 :混凝 土在 各类 工程 中应 用越 来越 广泛 ,混凝 土 的强度 随时 间增 长趋 势及其 影响 因素有 必要去 掌握 。结合 试验 对其 强度增 长进行 了阐述并 对微裂缝 的影 响进行 了分析 ,对混凝 土施 工过 程有 一定 的指 导作 用。中 图分 类号 :T 2 . U5 81文献标 志码 :AO 引 言随着社会 的进步 , 经济的发展,混凝土应用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工程材料 , 越来越多工程对混凝土的强  度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确 , 往往在施工过程 中混凝土就 已经承受一定的荷载 ,因此有很大的必要性对混  凝 土 的抗压 强度增 长趋 势进行 分析研究 混 凝土 的影 响 因素是 多方 面的 , 包括 自身 的材 料组 成养护 条件等 ,而 不可 避免 微裂缝 对其 强度 的影 响也是 不 可避免 的 。1 实验 室混凝土 配合 比的确定混凝 土 的强度 主要取 决于 :水 泥 、水 灰 比、集 料 、集 灰 比及 养 护条件 等 因素 。水泥 的化学 成分 主要是  硅酸三钙 ( )   和硅酸二钙 ( ) 其中  决定水泥的早期强度 ,   ,   决定水泥的后期强度 ;同时水泥  的细度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一定成度的影响 , 细度高水花速度快 , 强度上升快。水灰比也决定着混凝土的  强度 ,水灰 比越大 混凝 土 的强度越低 ,特别 是水灰 比一 空 隙率 的关 系 ,即水 灰 比和振捣 程度 的关 系 ,充分  密实的混凝土随水灰 比降低二增高。集料的影响取决 于集料的形状、结构和集料的级配,而粗集料的抗压  强度要高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集料的形状、结构和级配是影响粗细骨料和水泥粘接强度的主要因素, 最大粒径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影响 ,当含粗骨料粒径大的多时 , 混凝土强度高。集灰比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  很大的影响因素 , 在水灰 比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集灰 比的增大混凝土的强度提高。养护条件决定着混凝土  强度的上升与能否达到设计强度 ,特别是温度和湿度 ,在一定条件下 ,温度 (  ̄ - ≥5C) 越高混凝土前期强  度 上升越 快 ,湿度越 大 水化越 陕,混凝 土 的强度 上升 的也 陕。   在实 验室 配制 的混凝 土强度 需满 足设计 强度 等级 [,即 ,不 考虑实 际施工 条件 与试 验条件 的差别 ,根  1 】 据 《 普通混凝土配合 比设计》(G 5—00 ,强度配制公式. : J J520 ),。,+t " O混凝土 配制强 度 ,MP ; a  厶 r一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MP ; -   a H 虽 度保 证系数 ,当强度保证 率为 9 %时 ,t 1 4 ; 5 取 . 5  6一收 稿 日期 :2 1.42  0 00-6()第 1 期张贺 峰 ,等 :混凝 土强 度 随时 间变化 趋势 及微 裂缝 的影 响19 4搅拌时放置顺序 :石子-水泥一砂子 水 ,首先待石子 、水泥、砂子充分搅拌均匀后再加水搅拌 3 ÷ + 分  钟后 浇 筑 ,经振捣 台振捣 6S ( 0 具体 以混 凝 土表面 不再 明显逸 出气 泡 为准 )密实 成型 ,2 4小时后 脱模 。2 混凝 土 的 强度及 分 析混凝土的结构形成过程 :浇筑密实成型期、养护和硬化期及使用期。在浇筑密实成型阶段为沉降收缩  和 塑性 收缩 ,养护 和硬 化期 及暴 露 在环 境 中 的失 水收 缩和 吸水膨 胀 。在水 中混凝 土膨胀 ,而在 空气 中混凝  土成 型 硬化过 程 收缩 。[这 样 在外 界条 件影 响下 微裂 缝便 产生 了 。 2     为 确定 混凝 土 的抗 压 强度 ,我 国 国家 标 准 ( /50 1 02普 通 混凝 土力学 性能 试验方 法 》 ( T 0 8— 0 GB 2 :按标 准  方 法制 作边 长为 10 m 的立方 体试 件 ,在 标 准养护 条件 下 ( 0C±2E,湿度 >9 % ) 护 2 5r a 2 ̄ ' O ,养 8天后 自然()10 5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 学版 )第 3 卷  3养 护 。而本 实验 采用 的是边 长为 10 m 的立 方体试 件 ,取折算 系 数为 09 [。 0r a .5     本 实验采 用 液压式 压力 试验机进 行实验 如 图 I   一图 I 液 压 式 压力 试 验 机采集 得到 的数 据见表 2表 2 混 凝 土 强度 测 试 数 据 ( N ) K时 间  6  O 9  04 56 7 .57 448 8T50 1抗 压强 度 ( a   Mp )4l .  5756 04 6 45 O l4 52 6 .5 8 050 2强度类 型5 .9 675 .5 76  6 -2 837 .6 09劈拉 强度 ( a   Mp )5 .9 797 .2 555 .8 126 .4 316 .O 327 .7 087 .0 845 .9 90注:=9  5=. .5= o86 7- .5 3 o8其中:P 一为边长 10 m 的立方体破坏荷载 ; ——为立方体截面面积  0r a处理后 得 到 的强 度数据 如表 3表 3 4 立方体强度 ( a   C 0 MP )()第 1 期张 贺峰 ,等 :混 凝 土强 度 随时 问变 化趋 势及 微裂 缝 的影 响11 5试 验数 据 的 图线 分 析 即混凝 土 的强度 变化 趋 势 :日 鱼趟氍出擐时间d图 2 2 天后 强 度 变 化 趋 势    83 结  论根据 混 凝土材 料 的特 点 : 在承 受荷 载 或外 力之 前 , 内部 就 已经 存 在少量 分 散 的 、 向不 定 的微裂 缝 ( 方 宽度一 般 为 2 1~~5 1—TT,最长 可达 1 rm  x0 x 0 1I II ~2 a o裂 缝 的发 展需 经历 一个 时 间过 程后稳 定 的 , 据强 度趋  根 势试 验 结果 ,说 明裂 缝到 10天 时趋 于稳 定 ,9 2 0天 正是 裂 缝延 续发 展过 程 ,这样 由于裂 缝产 生 了 ,进 一 步  加 强 了混凝 土 的水 化 反应 。 当裂缝 稳定 后 ,其水 化反应 又 趋 于平缓 。这 就是 我们 看 到 的试验 结果 ,2 8天 ,   6 0天趋 于上 升 ,而 9 天 反 而有 下降 的趋 势 ,1 0天又 有所 上升 。即  0 8霉一 一||/02   86   0901 80 ( ) 无图3 混凝土2 天标养 、后 自然养 护强度变 化趋 势  8参考文献 :[】 张正 雄 ,姚佳 良. 木工 程材 料 【 . : 民交通 出版社 , 0. I 土 M] 北京 人 2 82 0   [】 过 镇海 . 凝土 的强 度和本 构 关系— — 原理 与应 用 [ . 京: 2 混 MI 北 中国建 筑工 业 版社 ,04 20  [】 普 通 混凝 土力 学性 能试 验方 法 ( BT 0 8.0 2   3 G /50 1 0 ). 2图 4 混 凝 土 的微 裂缝Thes r ng h o  o r t   ih tm e c ng ng t e  t e t   fc nc e ew t  i   ha i  r ndsa   i r   r c     nd m c o c a ksZ NG H — n , I D —e g Q H a ig XI   nwe, O     HA   ef g L U  ap n , U  u -n , NG J — iS NG Ke e j u( ol e f c i c r l nier g b i oyeh i Unv r t T n s a   e e 0 3 0 ,hn ) C l g   Ar t t a E gn ei , e P lt nc i sy a g h nH b i 6 0 9 ia   e o he u   n He   c   e i,   CK e   r :c n r t ; n e st M i r   r c s y wo ds o c e e i t n i y; c o c a k   Abs r t t ac :Co c e e i  d l   e  n alki d   fe i e i ,   e d o  o r t  te t  n r a i   ve  i   n r t swi ey us d i   l n s o  ng ne rngt t n   fc nc ee sr ng h i c e sng o rtme   her a d isi fu ncng f co sa e n c s ay o ma trt sa tc eba e   n is s e t  e ta   n l e  he g o ng n  t n e i  a t r  r   e e s r t   se ,   ri l  s d o  t t ng h t s  nd a ayz d t   r wi   l hi ri lu n eofm ir  r c , nf e c   c o c a ks whih  sac ra n r et  h   on tuci n p oc s . c ha    e t i  ol o t e c sr to   r e s原文地址:
范文二:教案: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学习目标:1.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会使用打了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3. 掌握△S=aT2的物理含义,知道怎样判断一个直线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4. 知道怎样利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求某点的瞬时速度。5. 理解和掌握通过打点纸带用逐差法、v-t图象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学习重点:1.打点计时器的的使用。2.纸带上数据的处理。学习难点:对纸带的处理。 主要内容:一、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实验原理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是4~6V,电源 频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 小孔而显示出点迹的计时仪器,使用220V交流电压,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 隔0.02s打一次点。如果运动物体带动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就记录了物体运动 的时间,纸带上的点子也相应地表示出了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 点子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在不同时间里,物体发生的位移和速度的大小及其变 化,从而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注意事项①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
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片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②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③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④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之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目的①进一步熟悉怎样使用打点计时器。 ②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2.实验原理①理解和推得△S=aT②用逐差法求加速度: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a,在各个连续相等2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是S1、S2、S3……,则有 S2- S1= S3-S2=…=Sn-Sn-1=△S=aT,2由上式可以得到:S4- S1= S5-S2= S6- S3 =3aT,所以,测出各段位移sl、s2、222s3……用逐差法求出a1 =(S4- S1)/3T,a2=(S5-S2)/3aT,a3=(S6- S3)/3aT。再由al、a2、a3算出平均值a,就是所要测的加速度。 ③v-t图象法求加速度 3.注意事项(1)钩码的质量适当大一些,使绳对小车的拉力始终远大于小车所受的摩擦力,保证外力基本恒定。 (2)调整滑轮架的角度,使小车的拉绳与长木板板面平行。(3)开始时,应将小车位置摆正,使纸带与拉绳的方向一致,且不与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边相摩擦。(4)先启动打点计时器,再释放小车,小车行至终点时切断电源或脉冲输出开关。 (5)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定滑轮相撞。(6)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点子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多少秒。 4.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2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台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 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图。(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 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使用, 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 方找一个开始点,我们把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 间的单位,也就是T=0.02×5=0.1s,在选好的开始 点下面标明0,在第六点下面标明1,在第十一点 下面标明2,在第十六点下面标明3……标明的点O,1,2,3……叫做记数点,两个相邻记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S1,S2,S3 (5)测出六段位移S1,S2,S3,……S6的长度,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6)根据测量结果,利用前面的公式,计算出a1、a2、a3的值,注意T=0.02×5=ls。 (7)求出a1、a2、a3的平均值,它就是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例一】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造成各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不是一个恒量的主要原因是
A.长度测量不精确
B.打点间隔不均匀
C.运动中受摩擦力作用
D. 木板未调成水平【例二】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小车运动加速度的相对误差,下列列举的措施中,哪些是有益的? A. 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一些
B. 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的钩码个数C.在同样条件,打出多条纸带,选其中一条最理想的进行测量和计算; D.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然后选取计数点,进行计算。【例三】如图是小车在斜面上滑动时,通过计时器所得的一条纸带,测得各段长度为OA=6.05厘米,0B=13.18厘米,0C=21.40厘米,OD=30.7厘米,0E=41.10厘米,OF=52.58厘米,根据这些数据,可判断小车做_________运动,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例四】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赫兹。如图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的纸带上记录的一些点,在每相邻的两点中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0、1、2、3、4、5六个点用尺量出1、2、3、4、5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是:(单位:厘米)8.78
28.94由此得出小车加速2度的大小为_________米/秒,方向__________。课堂训练: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______(交流?直流?)电源的________仪器,它的工作电压是__________伏特。当电源频率是50赫兹时,它每隔________s打一次点。2.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A.时间间隔
D.平均速度。 3.下列有关小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A.小车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对间里的位移相等,小车的运动一定是匀加速运动; B.若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里的位移之差,一定相等:C.若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里的位移之差不断增大:D.若小车通过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的时间之差相等,则小车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4.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纸带,他舍弃密集点后,从o点开始每隔两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每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_________s,测2得OA=3.20厘米,DE=9.27厘米,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米/秒。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二个课时学习目标:1.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2. 掌握速度公式的推导,并能够应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3. 能识别不同形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学习重点:1. 推导和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2.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运用。学习难点: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物理意义的理解。 主要内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匀加速直线运动: 2. 匀减速直线运动: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1.公式:vt?v0?at2.推导:①由加速度定义式变形:②也可以根据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和矢量求和的方法推出: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且时间t内速度的改变量△V=at,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0,则t秒末的速度为Vt= V0+△V= V0+at3.物理意义:4.由数学知识可知,Vt是t的一次函数,它的函数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直线斜率等于a,应用速度公式时,一般取V0方向为正方向,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0,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0。2【例一】汽车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的加速度加速运动,问10s后汽车的速度能达到多少?2【例二】一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5m/s,加速度大小为3m/s,求:①汽车第3s末的瞬时速度大小?②汽车速度刚好为零时所经历的时间?2【例三】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5m/s,加速度大小为3m/s,求:①汽车第6s末的瞬时速度大小?②汽车末速度为零时所经历的时间?【例四】火车从A站驶往B站,由静止开始以0.2m/s加速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经1分钟达到最大速度Vm后匀速行驶,途中经过一铁路桥,若火车过桥2最高限速为18km/h,火车减速的最大加速度为0.4m/s,则(1)火车的最高行驶速度为多少?(2)火车过桥时应提前多长时间开始减速?【例五】如图所示,在一光滑斜面上,有一小球以V0=5m/s沿斜面向上运动,经2s到达最高点,然后又
沿斜面下滑,经3s到达斜面底端,已知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恒定,试求:(1)小球运动的加速度。(2)小球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3)画出小球的速度图象。2课堂训练:1.矿井里的升降机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经过3s,它的速度达到3m/s,然后作匀速运动,经过6s后,作匀减速运动,再经3s停止。求升降机上升的高度,并画出它的速度图象。课后反思: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学习目标:1.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2. 掌握位移公式及它的推导,会应用公式分析计算有关问题。3.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会应用公式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4. 灵活运用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进行有关运动学问题的计算。学习重点:1. 推导和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2.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运用。学习难点: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主要内容: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某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运动的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即:?vt?v02【例一】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在第一秒内的平均速度为lm/sB.质点在第三个2秒内的平均速度等于5秒时的即时速度C.质点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等于6m/sD.质点运动中后1秒的平均速度总比前1秒的平均速度大2m/s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公式:s?v0t?12at222.推导:①②根据速度-时间图象也可以推导出位移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位移的大小。运用几何求面积的方法可推导出位移公式。3.物理意义:4.由数学知识可知:s是t的 二次函数,它的函数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应用位移公式时,一般取V0方向为正方向,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0,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0。2【例二】一质点做匀变速运动,初速度为4m/s,加速度为2m/s,第一秒内发生的位移是多少?2【例三】一辆汽车以1m/s的加速度加速行驶了12s,行程180m,汽车开始加速前的速度是多少?【例四】一架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为60m/s,滑行20s停下,它滑行的距离是多少2【例五】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18m/s,紧急刹车时的加速度为6m/s,4 s内发生的位移时多少?2【例六】一辆汽车以lO m/s的速度匀速前进,制动后,加速度为2.5m/s,问:3s后的位移、10s后的位移。【例七】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初速度越大的质点,位移越大。
B.末速度越大的质点,位移越大。
C.平均速度越大的质点,位移越大。
D.加速度越大的质点,位移越大。5.注意:目前已学过的矢量有v0、a、s、vt,对这些物理量的符号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规定v0方向为正方向,若与v0方向相同取正值,相反取负值。所求矢量为正表示与v0方向相同为负表示与v0方向相反。课堂训练:1.在公式Vt=Vo+at和s?v0t?12at中涉及五个物理量,除t是标量外,其它四个2量Vt、Vo、a、s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这四个矢量的方向都在一条直线上,当取其中一个量的方向为正方向时,其它三个量的方向与此相同的取正值,与此相反的取负值。若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取负值 B.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取正值 C.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取正值D.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a都正值2.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秒内经过的位移是s,它的初速度为Vo,t秒末的速度为Vt则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 A.stB.vt?v0tC.vt?v0tD.vt?v023.物体沿直线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在第3s内的位移是4.5m,在第10s内的位移是11.5m,求物体运动的初速度和加速度。课后反思:阅读详情:
范文三:科学实验: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科学探究实验: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摘要:新课标中的物理科学探究,是指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过程中的曲折与乐趣,体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与科学的结论相比较,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更重视的是科学过程,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探究
规律新课标中强调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对于一些物理规律的习得过程,教材中特意设计成了探究式的实验,如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高中物理教材所选的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注意适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探究特点,同时在数量上也做了合理的安排。新课标中指出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以下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一个教学片断只有包含一两个这样的要素,这段教学就有了科学探究的精神。要想探究一个物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须知道物体在一系列不同时刻的速度。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先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再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在生活中,人们跳远助跑、水中嬉戏、驾车行驶、高山滑雪;在自然界里,雨点下落、鸽子飞翔、猎豹捕食、蜗牛爬行、蚂蚁搬家......这些运动中都有速度的变化。那么物体的速度变化存在规律吗?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呢? 在钩码的牵引下让小车运动,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可能做什么样的运动。二.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注意把实验过程和已学过的”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相对比。在动手操作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在头脑中实验,提前思考实验顺序和注意事项;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和已学实验进行对比,使学生很好地应用了比较法,且有助于加深记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可拿出来让全班同学参与解决,比如:”有的同学先松手,再开打点计时器电源;有的同学则反之。哪种好?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参与讨论,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研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需要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让小车拖动纸带运动,然后我们再研究所打纸带上的点,从而得出小车的运动情况。为了得到打点清晰、较好的纸带,最好是多打几条纸带。分别选两个、三个、四个钩码来牵引小车,看小车的运动快慢情况,速度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熟练地摆好器材,进行合理、准确的操作,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三思而后行”,注意实验逻辑性、合理性及其相关注意事项,而且确保准确,并巡视全场,对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三.处理数据1.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了若干条纸带,采集了第一手资料,面对打出的纸带如何研究小车的运动呢?让学生参与讨论怎样选择纸带,如何测量数据,如何设计表格,填写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测量数据,测量包含某个所研究的点在内的一段时间内的位移△x,同时找出对应的时间△t,根据v=δx/δt算出该点附近的平均速度,把它当作计时器打下这个点时的瞬时速度,记录结果。计算各点的瞬时速度,填人设计的表格中,可参考课本中表格的设计。2.作出速度一时间图象。原始数据,确定运动规律的最好办法是作速度一时间图象,这样具体的运动规律才能更直观地显现出来。学生回顾上一章中描画手拉纸带的速度一时间图象的情景,讨论如何在本次实验中描点、连线。讨论与交流: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所描画的这些点的分布规律。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这些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不能用折线连,速度的实际变化应该是比较平滑的,所以,要用一条平滑的曲线来”拟合”这些点,这样曲线反映的规律应该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在连线时,还要注意使连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有的点明显偏离绝大部分点所在的直线。那一点的速度值可能是测量或计算出了问题。这个点我们要仍然保留在坐标纸上,因为我们要尊重实验事实,这毕竟是我们的第一手资料,是原始数据。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体现科学探究要尊重实验事实的严谨科学态度。通过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究的方法。四.评估、交流与合作展示问题:怎样根据所画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求加速度?1:从所画的图象中取较远的两个点,找到它们的坐标(v1,t1)、(v2,t2),然后代人公式a=△v/△t =(v2-v1)/(t2-t1)2:在找两个点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已测的数据、已描画的点的坐标,直接代入公式就行了。求加速度的这两个方法,一个是公式法,可以直接用两组数据代入公式;另一个就是图象法。总之,小车的运动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均匀地增大,我们可以用图象法定量求出它的加速度。这里答案不唯一,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正确的地方表扬,不合适的地方应引导、纠正,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印象,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创新意识,开阔思维。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用计算机绘制速度一时间图象,演示给大家看,观察计算机作图,了解计算机作图的优越性。教师用excel软件演示作v-t图象。学生认真观察、体会并和手工作图加以对比。学生可以增强感观认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来探究规律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主要是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用打点计时器来测量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象的方法、原则,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为后面学习这种匀变速运动打下了基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动脑、动手,引发疑问、进行思考、实验操作、相互讨论,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观察与推理的能力,而且会逐渐形成一种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因为探究活动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培育一种能力。阅读详情:
范文四: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选择题1.关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长木板不能侧向倾斜,也不能一端高一端低B.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紧靠在打点计时器上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D.要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答案 A2.在实验过程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来说,下列方法中有益的是(
)A.选取计数点,把每打5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C.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与点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D.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答案 ACD解析 用计数点的方法,利用点迹清晰、点与点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可减小测量误差,故A、C正确;小车的加速度不能太大,但也不能太小,应当适中,故B错;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可以减小因速度变化不均匀带来的误差,故D正确.3.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小车运动加速度时的误差,下列措施中哪些是有益的(
)A.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一些B.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的钩码的个数C.在同样条件下打出多条纸带,选其中一条最理想的进行测量和计算D.舍去纸带上比较密集的点,然后选取计数点,进行计算答案 BCD解析 实验中如果加速度太小,会导致各段位移差太小,计算中会使误差增大,所以要适当增加钩码来增大小车的加速度;为了便于测量和减小误差,应该选择点迹清晰的理想纸带,舍去纸带上比较密集的点.4.关于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打点计时器应固定在长木板上,且靠近滑轮一端B.开始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一端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D.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越多越好5.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得到的纸带打的点很稀,这是由于( )A.接的电压太高
B.接的电源频率偏高C.所挂钩码太少
D.所挂钩码太多6.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纸带上可以每隔任意相同数量的点选取一个计数点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进行估读C.作v-t图象时,所描曲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D.在数据处理时,常用公式法和图象法7.如图所示为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两条纸带,由纸带可知A.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小C.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D.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8.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tanα求出加速度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象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9.图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2)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s=______;C点对应的速度是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0.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x1=1.40 cm,x2=1.90 cm,x3=2.38 cm,x4=2.88 cm,x5=3.39cm,x6=3.87 cm.那么:(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________cm/s,v2=________cm/s,v3=________cm/s,v4=________cm/s,v5=________cm/s.(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速度-时间图象.(3)分析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阅读详情:
范文五: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txt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2. 会应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3. 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4. 巧用 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5. 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2. 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3. 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想、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4. 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5.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2. 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3. 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 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申到各物体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5. 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教学重点: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教学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研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物体的运动通常是比较复杂的。放眼所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各不相同。在生活中,人们跳远助跑、水中嬉戏……在自然界了,雨滴下落,猎豹捕食,蚂蚁搬家……这些运动中多有速度的变化。物体的速度变化存在规律吗?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呢?要探究一个物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须知道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先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在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新课教学一、 进行实验1、 步骤(略)2、 实验注意问题①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②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应及时关闭电源③ 需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④ 钩码个数适当,以免a过大点太少。应以50cm的纸带取得20~40个连续点为佳二、 数据分析1、 纸带的选取和处理① 多条纸带中选取一条点迹清晰且点迹排成直线的纸带进行处理。② 舍掉开头一段过于密集的,找一个适当的点做计时起点,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和便于计算,每隔4个“计时点”选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时,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1秒③ 测量距离时从选取的计时起点到各个计数点的距离提问: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2、 数据处理:用描点法做速度—时间图象① 把各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位置编号012345时间t/s速度② 做v—t图象⑴建立坐标系,纵坐标轴为速度v,横坐标轴为时间t⑵对坐标轴进行适当分度,使测量结果差不多布满坐标系⑶描出测量点,应尽可能清晰⑷用一条光滑的曲线(直线)连接坐标系中的点明显偏离的点视为无效点,连线时应使连线两侧的点分布大致相同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在黑板上描出图象⑸从最终结果看出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三、 对v—t图象的认知1、 图象的物理意义:反映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2、 可以从图象上得到任一时刻的速度3、 可以求物体的加速度:4、 可以求出物体一段时间内的四、 例题分析例1、为了计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公式 算出加速度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 求出加速度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对应的速度、时间,由公式 求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例2、一辆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以一定的初速度86km/h冲上一段倾斜的长直公路,每隔5s读取一次汽车速度表的示数,记录如下切做了响应的单位换算:时间t/s051015202530速度v/(km/h)86817670655954速度v/(m/s)23.422.521.119.418.116.415.0由以上数据用描点法作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线。作业:书后习题1、2、3、45、如图所示,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质点分别在AB、BC、CD段的运动;(2)质点在2s末的速度多大?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中学学科网阅读详情:
范文六: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txt37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一) 能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二) 会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三) 会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四) 会设计表格并用表格处理数据。(五) 会用v-t图像处理数据,表示运动规律(六) 掌握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语音描述运动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一) 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某种规律的研究方法。(二) 经历实验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调整。(三) 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 体会实验的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二) 培养根据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探究目的: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让学生猜想】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有几种可能:变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变化等。可结合速度图象描述猜想。【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提示如何测量出不同时刻的物体运动速度;最后确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学生活动】实验过程:1、 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 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3、 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三次。【学生活动】处理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处理数据过程中注意事项:1、纸带要选择打出的点清晰的2、舍掉开始过于密集的点3、用每打5个点的时间为时间单位即T=0.02×5s=0.10s这样既可方便计算,又可减少误差。参考表格一:计数点编号0123456时间t(s)00.10.20.30.40.50.6相邻两计数点间S01S12S23S34S45S56距离s(m)对应计数点速度m/s参考表格二:计数点编号0123456时间t(s)00.10.20.30.40.50.6各计数点到0的距离s(m)相邻计数点的距离S(m)S01S12S23S34S45S56各计数点速度(m/s)v1=v2=v3=v4=v5=4、不要直接去测量两个计数点的距离而是要测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5、速度的计算方法: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是用计数点内的平均速度来代替:v1=
v2=【学生活动】做出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精讲:运用图象来处理物理实验数据,这是一个难点,作图象时要标明横纵坐标轴代表的物理意义,选择合适的标度,以各点瞬时速度为纵轴,时间 t为横轴,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尽量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学生活动】得出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通过v-t图象计算加速度,你能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你作出的图像吗?①(时间增加相同的△t,速度也会增加相同的△v)②从函数关系:v=kt+b
v与 t线性关系。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变化)小车做匀变速(a不变)的直线运动。【创新拓展】1、某同学用以下方法绘制的小车的v-t图象,先把纸带每隔0.1s 剪断,得到若干短纸条,再把这些纸条并排贴在一张纸上,使这些纸条下端对齐,作为时间轴,标出时间,最后将纸条上端中心连起来,于是得到v-t图象。请你按以上办法绘制这个图象。这样做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剪下的纸条长度表示0.1秒时间内位移大小,可近似认为速度v= ,纸条长度可认为表示速度。)2、某组同学实验过程中将固定打点计时器一端的木板垫高,使木板有一倾斜角度,是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画出的图象有什么不同?(无;图象与时间轴的夹角不同)【练习反馈】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下列哪些器材是本实验必须的?___①打点计时器 ②天平 ③低压直流电源 ④细绳 ⑤纸带 ⑥小车 ⑦钩码 ⑧秒表 ⑨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 ① ④ ⑤ ⑥ ⑦ ⑨ )达到实验目的还需器材是:(低压交流电源 刻度尺)2、在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我们采用的正确方法是:A 舍掉开头过于紧密的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B 、为了实验精确,选取纸带上第一个点作计时起点C 、每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只能取0.1s。D 、每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可视打点密度而定,可取0.02s 、0.04s 、…n×0.02s均可。( A D )3、图中给出了从0 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0,1,2,3,4,5,6均为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间有4个点未画出)。S1=1.40cm
S6=3.78cm那么①计时器在打出1,2,3等点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
cm/s ; v2=
cm/s ; v3=
cm/s ; v4=
cm/s ; v5=
cm/s②在坐标纸上画出v-t 图象③分析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参考答案:( v1=16.50cm/s
v2=21.40cm/s
v3=26.30cm/s
v4=31.35cm/s
v5=36.30cm/s)(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中学学科网阅读详情:
范文七: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2.
会应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3.
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4.
巧用 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5.
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2.
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3.
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想、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4.
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5.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2.
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3.
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
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申到各物体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5.
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教学重点: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教学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研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物体的运动通常是比较复杂的。放眼所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各不相同。在生活中,人们跳远助跑、水中嬉戏……在自然界了,雨滴下落,猎豹捕食,蚂蚁搬家……这些运动中多有速度的变化。物体的速度变化存在规律吗?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呢?要探究一个物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须知道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先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在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新课教学一、
进行实验1、
步骤(略)2、
实验注意问题①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②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应及时关闭电源③
需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④
钩码个数适当,以免a过大点太少。应以50cm的纸带取得20~40个连续点为佳二、
数据分析1、纸带的选取和处理①
多条纸带中选取一条点迹清晰且点迹排成直线的纸带进行处理。②
舍掉开头一段过于密集的,找一个适当的点做计时起点,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和便于计算,每隔4个“计时点”选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时,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1秒③
测量距离时从选取的计时起点到各个计数点的距离提问: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2、
数据处理:用描点法做速度—时间图象①
把各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位置编号012345时间t/s速度②
做v—t图象⑴建立坐标系,纵坐标轴为速度v,横坐标轴为时间t⑵对坐标轴进行适当分度,使测量结果差不多布满坐标系⑶描出测量点,应尽可能清晰⑷用一条光滑的曲线(直线)连接坐标系中的点明显偏离的点视为无效点,连线时应使连线两侧的点分布大致相同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在黑板上描出图象⑸从最终结果看出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三、
对v—t图象的认知1、
图象的物理意义:反映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2、
可以从图象上得到任一时刻的速度3、
可以求物体的加速度:4、
可以求出物体一段时间内的四、
例题分析例1、为了计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公式 算出加速度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 求出加速度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对应的速度、时间,由公式 求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例2、一辆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以一定的初速度86km/h冲上一段倾斜的长直公路,每隔5s读取一次汽车速度表的示数,记录如下切做了响应的单位换算:时间t/s051015202530速度v/(km/h)86817670655954速度v/(m/s)23.422.521.119.418.116.415.0由以上数据用描点法作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线。作业:书后习题1、2、3、45、如图所示,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质点分别在AB、BC、CD段的运动;(2)质点在2s末的速度多大?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中学学科网阅读详情:
范文八: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报告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实验报告一、探究(实验)目的: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研究小车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二、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电火花计时器、纸带、刻度尺等三、实验步骤:1、将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挡板的一端,然后将固定打点计时器这端用物体垫高让长木板成为斜面。2、将纸带连接到小车的尾部,然后将纸带的另一端穿越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接着将小车移动到靠近打点计时器处,等待施放。3、调整好小车所处的位置,打开连接好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并打开开关,待打点稳定后,施放小车,进而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迹。4、打完纸带后立即关闭打点计时器的开关。5、跟换纸带重复实验2-3次。四、实验数据处理记载:1、从打出的纸带中选取点迹清晰,并基本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纸带进行标号测量。2、为了处理方便并尽量让能够处理的数据多点,我每隔一个打印点选取的计数点。如下图:3、利用刻度尺测量需要的数据:以第一个计数点作为小车运动时的位置坐标的原点。并打点计时器打下此点时作为计时起点。并利用平均速度近似表示瞬时速度的思想求出除掉始末两计数点的其他各点的瞬时速度。4、设计表格记录数据5、利用表格中的数据用计算机软件做出图像如下:一、小车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我们得出小车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符合:y=367.03x2+181.7x+0.0282的函数关系,即在物理学上为:S=367.03t2+181.7t+0.0282也就是说小车的位置坐标与时间呈现二次方关系。二、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我们可以得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符合:y=730.98x+182.4的函数关系,即在物理学上为:v=730.98t+182.4也就是说小车的速度与时间呈现线性关系。阅读详情:
范文九: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txt如果不懂就说出来,如果懂了,就笑笑别说出来。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幽默就是一个人想哭的时候还有笑的兴致。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2. 会应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3. 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4. 巧用 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5. 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2. 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3. 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想、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4. 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5.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2. 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3. 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 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申到各物体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5. 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教学重点: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教学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研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物体的运动通常是比较复杂的。放眼所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各不相同。在生活中,人们跳远助跑、水中嬉戏……在自然界了,雨滴下落,猎豹捕食,蚂蚁搬家……这些运动中多有速度的变化。物体的速度变化存在规律吗?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呢?要探究一个物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须知道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先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在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新课教学一、 进行实验1、 步骤(略)2、 实验注意问题①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②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应及时关闭电源③ 需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④ 钩码个数适当,以免a过大点太少。应以50cm的纸带取得20~40个连续点为佳二、 数据分析1、 纸带的选取和处理① 多条纸带中选取一条点迹清晰且点迹排成直线的纸带进行处理。② 舍掉开头一段过于密集的,找一个适当的点做计时起点,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和便于计算,每隔4个“计时点”选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时,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1秒③ 测量距离时从选取的计时起点到各个计数点的距离提问: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2、 数据处理:用描点法做速度—时间图象① 把各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位置编号012345时间t/s速度② 做v—t图象⑴建立坐标系,纵坐标轴为速度v,横坐标轴为时间t⑵对坐标轴进行适当分度,使测量结果差不多布满坐标系⑶描出测量点,应尽可能清晰⑷用一条光滑的曲线(直线)连接坐标系中的点明显偏离的点视为无效点,连线时应使连线两侧的点分布大致相同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在黑板上描出图象⑸从最终结果看出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三、 对v—t图象的认知1、 图象的物理意义:反映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2、 可以从图象上得到任一时刻的速度3、 可以求物体的加速度:4、 可以求出物体一段时间内的四、 例题分析例1、为了计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公式 算出加速度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 求出加速度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对应的速度、时间,由公式 求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例2、一辆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以一定的初速度86km/h冲上一段倾斜的长直公路,每隔5s读取一次汽车速度表的示数,记录如下切做了响应的单位换算:时间t/s051015202530速度v/(km/h)86817670655954速度v/(m/s)23.422.521.119.418.116.415.0由以上数据用描点法作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线。作业:书后习题1、2、3、45、如图所示,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质点分别在AB、BC、CD段的运动;(2)质点在2s末的速度多大?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中学学科网阅读详情:
范文十: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8§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了解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位移公式x=vot+ at2/2.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4.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5.能推导并掌握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2-v02=2ax.6.会适当地选用公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2.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增加物理情感.2.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增强科学能力的价值观.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ot+ at2/2及其应用.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v02=2ax及其应用.教学难点1.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2.微元法推导位移时间关系式.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ot+ at2/2及其灵活应用.教 学 活 动[新课导入]师:匀变速直线运动跟我们生活的关系密切,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很有意义.对于运动问题,人们不仅关注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希望知道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我们用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思想方法来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新课教学]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师: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人手,讨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我们取初始时刻质点所在的位置为坐标原点.则有t时刻原点的位置坐标工与质点在o~t一段时间间隔内的位移相同.得出位移公式x=vt.请大家根据速度一时间图象的意义,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学生动手定性画出一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2—3—1和2—3—2所示.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画的图象,求图线与初、末时刻线和时间轴围成的矩形面积.生:正好是vt.师:当速度值为正值和为负值时,它们的位移有什么不同?生:当速度值为正值时,x=vt>O,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矩形在时间轴的上方.当速度值为负值时,x=vt师:位移x>o表示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位移x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思考与讨论栏目,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一问题.(课件投影)在“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的测量记录中,某同学得到了小车在0,1,2,3,4,5几个位师:能否根据表中的数据,用最简便的方法估算实验中小车从位置0到位置5的位移?学生讨论后回答.生:在估算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代表它附近的一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小时,这一瞬时的速度越能更准确地描述那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快慢.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各段的平均速度乘以相应的时间间隔,得到该区段的位移x=vt,将这些位移加起来,就得到总位移.师:当我们在上面的讨论中不是取0.1s时,而是取得更小些.比如0.06s,同样用这个方法计算,误差会更小些,若取0.04 s,0.02 s,,,,误差会怎样?生:误差会更小.所取时间间隔越短,平均速度越能更精确地描述那一瞬时的速度,误差也就越小.[交流与讨论](课件投影)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关于刘徽的“割圆术”.分割和逼近的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早在公元263年,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首创了“割圆术”——圆内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其周长和面积就越接近圆的周长和面积.他著有《九章算术》,在书中有很多创见,尤其是用割圆术来计算圆周率的想法,含有极限观念,是他的一个大创造.他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圆内接正192边形的周长,得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π=157/50(=3.14);后来又计算了圆内接正3 072边形的周长,又得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π=3 927/1 250(=3.141 6),用正多边形逐渐增加边数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早在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首先采用,但是阿基米德是同时采用内接和外切两种计算,而刘徽只用内接,因而较阿基米德的方法简便得多.学生讨论刘徽的“割圆术”和他的圆周率,体会里面的“微分”思想方法.生:刘徽采用了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思想.圆内一正多边形边数越多,周长和面积就越接近圆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动手用剪刀剪圆,体会分割和积累的思想.具体操作是:用剪刀剪一大口,剪口是一条直线;如用剪刀不断地剪许多小口,这许多小口的积累可以变成一条曲线.师:下面我们采用这种思想方法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课件展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2—3—4中甲所示.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物体的速度一时间图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该物体的运动情况.生:该物体做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师:我们模仿刘徽的“割圆术”做法,来“分割”图象中图线与初、末时刻线和时间轴图线所围成的面积.请大家讨论.将学生分组后各个进行“分割”操作.A组生1:我们先把物体的运动分成5个小段,例如t/5算一个小段,在v—t图象中,每小段起始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由相应的纵坐标表示(如图乙).A组生2:我们以每小段起始时刻的速度乘以时间t/5近似地当作各小段中物体的位移,各位移可以用一个又窄又高的小矩形的面积代表.5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近似地代表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B组生:我们是把物体的运动分成了10个小段.师:请大家对比不同组所做的分割,当它们分成的小段数目越长条矩形与倾斜直线间所夹的小三角形面积越小.这说明什么?生:就像刘徽的“割圆术”,我们分割的小矩形数目越多,小矩形的面积总和越接近于倾斜直线下所围成的梯形的面积.师:当然,我们上面的做法是粗糙的.为了精确一些,可以把运动过程划分为更多的小段,如图丙,用所有这些小段的位移之和,近似代表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从v—t图象上看,就是用更多的但更窄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可以想象,如果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得非常非常细,很多很多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准确地代表物体的位移了.这时,“很多很多”小矩形顶端的“锯齿形”就看不出来了,这些小矩形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梯形OABC,梯形OABC的面积就代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0(此时速度是v0)到t(此时速度是v)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求解梯形的面积,指导学生怎样求梯形的面积.生:在图丁中,v—t图象中直线下面的梯形OABC的面积是S=(OC+AB)XOA/2把面积及各条线段换成所代表的物理量,上式变成x=(Vo+V)t/2把前面已经学过的速度公式v=v0+at代人,得到x=vot+at2/2这就是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师:这个位移公式虽然是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景下导出的,但也同样适用于匀减速直线运动。 师:在公式x=vot+at2/2中,我们讨论一下并说明各物理量的意义,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生:公式中有起始时刻的初速度vo,有t时刻末的俊置x(t时间间隔内的位移),有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a,有时间间隔t师:注意这里哪些是矢量,讨论一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生:公式中有三个矢量,除时间t外,都是矢量.师: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矢量的方向性可以在选定正方向后,用正、负来体现.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时,矢量取正值,方向与规定的负方向相反时,矢量取负值.一般我们都选物体的运动方向或是初速度的方向为正.师: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如刹车问题中,尤其要注意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相反.教师课件投影图2—3—5.师:我们在本节课的开始发现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能反映位移。下面我们也看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是否也能反映这个问题.师:我给大家在图上形象地标出了初速度、速度的变化量,请大家从图象上用画斜线部分的面积表示位移来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请大家讨论后对此加以说明.学生讨论.生:at(是o~t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v,就是图上画右斜线部分的三角形的高,而该三角形的底恰好是时间间隔t,所以该三角形的面积正好等于1/2·at· t=at2/2。该三角形下画左斜线部分的矩形的宽正好是初速度vo,而长就是时间间隔t,所以该矩形的面积等于v0t.于是这个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积”之和,就等于这段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或t时刻的位置).即x=vot+at2/2.师:类似的,请大家自己画出一个初速度为vo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从中体会:图象与时间轴所围成的梯形“面积”可看作长方形“面积”v0t与三角形“面积”1/2·at· t=at2/2之差.[课堂探究]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方向抛出,得到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2—3—6所示.试求出它在前2 s内的位移,后2 s内的位移,前4s内的位移.参考答案:前2s内物体的位移为5 m,前4s内的位移为零.解析:由速度一时间图象可以用图线所围成的面积求物体的位移.前2s内物体的位移为5 m,大小等于物体在前2 s内图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前4s内的位移为前2s内的三角形的面积与后2 s内的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但要注意当三角形在时间轴下方时,所表示的位移为负.所以这4s内的位移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差,由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所以其总位移为零.教师总结对此类型的试题进行点评.(课件投影)特例:如图2—3—7所示,初速度为负值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位移由两部分组成:t1时刻之前位移x1为负值;t2时刻之后位移x2为正值;故在0~t2时间内总位移x=|x2|一|x1|若x>0,说明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正;若x(课堂训练)一质点沿一直线运动,t=o时,位于坐标原点,图2—3—8为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由图可知:(1)该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是:x= (2)在时刻t= s时,质点距坐标原点最远.(3)从t=0到t=20 s内质点的位移是;通过的路程是 参考答案:(1)一4t+0.2t2
40 m解析:由图象可知v0=一4m/s,斜率为0.4,则 x=vot+at2/2=一4t+0.2t2,物体10s前沿负方向运动,10s后返回,所以10s时距原点最远.20s时返回原点,位移为0,路程为40m,[实践与拓展]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为x=vot+at2/2,我们已经用图象表示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图象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呢?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图象来表示,怎样表示,请大家讨论,并亲自实践,做一做.同理可以由x=一4t+0.2t2 ,得出v0=一4m/s,a=0.4师:描述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叫做位移一时间图象、x—t图象.用初中学过的数学知识,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x=vot+at2/2的位移一时间图象的草图.学生画出后,选择典型的例子投影讨论.如图2—3—9所示.生:我们研究的是直线运动,为什么画出来的位移一时间图象不是直线呢?师:位移图象反映的是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以根据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移在x—t坐标系中描点作出.直线运动是根据运动轨迹来命名的.而x—t图象中的图线不是运动轨迹,因此x—t图象中图线是不是直线与直线运动的轨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例题剖析](出示例题)一辆汽车以1 m/s2的加速度行驶了12s,驶过了180m.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是多少? 让学生审题,弄清题意后用自己的语言将题目所给的物理情景描述出来.生:题目描述一辆汽车的加速运动情况,加速度是lm/s2,加速行驶的时间是12s.问开始加速时的速度.师:请大家明确列出已知量、待求量,画物理过程示意图,确定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己画过程示意图,并把已知待求量在图上标出.[课堂训练]1、 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 m/s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提示:7.5s后停下,故位移是56.25m,不能带入10s做题。2、骑自行车的人以5m/s的初速度匀减速上一个斜坡,加速度的大小为0.4m/s2,斜坡长30m,骑自行车的人通过斜坡需要多少时间?提示:减速运动加速度是负值,解得t=10s或15s,讨论得出15s不合题意。3、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若汽车刹车后第2s内的位移为6.25m(刹车时间超过2s),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是多大?提示:第二秒内位移=x2-x1=6.25m,由此求得a,再求6s内汽车的位移是20m4、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关闭油门后后做匀减速运动,经过6s停下来,求汽车刹车后的位移大小。提示:30m[阅读]梅尔敦定理与平均速度公式1280年到1340年期间,英国牛津的梅尔敦学院的数学家曾仔细研究了随时间变化的各种量.他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一结论后来被人们称为“梅尔敦定理”.将这一实事求是应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并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是均匀增大的,那么,它在某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就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之和的一半,即:v平=v-v0.以下提供几个课堂讨论与交流的例子,仅供参考.[讨论与交流]1.火车沿平直铁轨匀加速前进,通过某一路标时的速度为l0.8 km/h,1 min后变成54km/h,再经一段时间,火车的速度达到64.8 km/h.求所述过程中,火车的位移是多少?2.一辆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6 s(汽车未停下)汽车行驶了102m.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多少?3.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 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20s,行进了50m.求汽车的最大速度.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讨论与交流]展示问题:射击时,火药在枪简内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我们把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子弹的加速度是a=5Xl05m/s2,枪筒长;x=0.64m,请计算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解题思路.师: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推导可以看出,如果问题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利用位移一速度的关系v2-v02=2ax可以很方便地求解.[例题剖析]1. (出示例题)一艘快艇以2 m/s2的加速度在海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快艇的初速度是 6m/s.求这艘快艇在8s末的速度和8s内经过的位移.师:(1)物体做什么运动?(2)哪些量已知,要求什么量?作出运动过程示意图.(3)选用什么公式进行求解?生1c由题意可知,快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生2:已知;v0=6m/s,a=2m/s2,t=8 s求:vt、x生3:直接选用速度公式v=v0 +at和位移公式x=vot+at2/2求解。师:我们知道,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三个物理量都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使用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进行解题时必须先选取一个正方向,再根据正方向决定这些量的正负.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写出求解过程.生:解:选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因快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一辆载满乘客的客机由于某种原因紧急着陆,着陆时的加速度大小为6m/s2,着陆前的速度为60m/s,问飞机着陆后12s内滑行的距离为多大?(300m)3、一辆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经过路口时,其速度为36km/h,经过路口后以2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求:(1)加速3s后的速度和距路口的位移(2)从开始加速到达该路所限制的最高时速72km/h时,距路口的位移。(1)16m/s
39m(2)75m小结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对应着v-t图像中的一块矩形的面积。2、公式:x = v t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对应着v- t图像 中图线与时间轴之间包围的梯形面积。2、公式
x=vot+at2/23、推论
v2-v02 = 2 a s4、平均速度公式 v平=(v0+v)/2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