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读书笔记,书名是《中国哲学简史下载》。字数3000字以上!!!!

[中国]52《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52《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写在《中国哲学简史》读后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 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 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 选出而叙述之”。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知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然而从全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和撰写《中国哲学史》二册时的认知已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对儒道释法等百家的阐叙更多的是从基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亦即“中国哲学的精神”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而放弃了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所沿用的“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的强硬划分。出于这种以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 冯友兰在对先秦道家的发展进行概括时比《中国哲学史》显得更进一步,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核心;以老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中国哲学的精神与问题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和核心观念,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提出了以下的看法: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都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以冯友兰的观点来看,中国哲学中一直是两种传统所并行的,即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态度。正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探寻一种平衡,完善了中国人和精神内核:“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从这个关于中国哲学精神核心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已经完成了他本人新儒学思想的构建。表面上看,这个表述是基于贯穿中国思想史历程的儒道两家的互补作出的综合评价,然而冯友兰随后提到。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这里提到的宋代的新儒家,恰恰是冯友兰自身“新理学”体系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对于“入世”和“出世”和平和与统一的追求,既是中国哲学精神的核心,更是冯友兰先生在将程朱理学继承改造之后对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内圣外王”终极追求的演进。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简史》对于中国哲学的认知和表达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同情之了解”(陈寅恪审查《中国哲学史》时所作的评价),而是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融于其自身“新理学”的体系中后作出的风格更趋统一的再现。人生的境界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中,冯友兰先生提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划分来自于“觉解”。“觉”就是自觉,“解”则是了解。这种自觉的了解首先是知识的。在这里,哲学的三条主线——即认识论、知识论和宇宙论被统一到了一种自我了解和反思的层次中去,这恰恰和开篇第一章中所提出的核心哲学观相对应,即“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中国哲学的作用或任务就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冯先生看来人的精神境界有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52《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_中国哲学简史暇思一二读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仿佛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思想海洋中畅游了一番。耳边时时回荡着先哲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表述,或睿智机辩,或大巧不工,无不展示了在漫漫时间长河中中国人的思考与追求,引人遐思。陈寅恪先生在审查《中国哲学史》两卷时曾言,“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对于著史之人来说如此,对于读史之人又何尝不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固然是中国哲学史著中的精品,然而若不能知人论世,上溯冯先生执笔之时的精神面貌,便信以史书为史实,而全然不知作者于其中灌注的精神和风骨,岂不谬哉? 又,冯友兰先生是有风骨的,他在《新原人》自序中写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水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然而先生如此大才,历经文革坎坷之后所著之《中国哲学史新编》,自称是写“自己在现有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竟而将一部中国千年思想史变成了一部阶级斗争史,将一部皇皇巨著弄得满目疮痍,岂不可叹!
上一篇:下一篇:
"中国"相关文章原创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
一、总体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名家:公孙龙和惠施。
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法家:韩非子。
三、中国哲学与宗教
儒、道、佛并不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与道教不同;佛学与佛教有区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我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四、中国哲学的精神
内生外王之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和心理学中的自我完善非常相似。
五、人生的四种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    【】
延伸阅读:关键词:
你可能想找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不能使用此页面的全部功能。
请换用其他浏览器或者开启对javascript的支持。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by:吕可可
《中国哲学简史》是由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时,将英文稿整理改编成的书,这本书较之于其他的哲学理论书显得更加浅显易懂,总的来说,这本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史记载以来哲学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像西方的那样成体系,中国古代哲学是在激烈的思想观念碰撞中产生的,渐渐的,持有不同思想的学者被分成不同的派系,因而古时有百家争鸣这样的现象,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基于前人得出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将古代“百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他们分别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冯先生对这主要的六大派系进行了诞生背景的介绍,各家主要的人物的介绍,谈论了各家的主要思想成果以及对各家思想上的冲突进行对比和辩证,除此之外,对各家思想的功能性也做了评论和比较,其功能性包括该思想在它所处的时代中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以及在当下该思想能够起到的作用。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也是由冯先生经过整理前人的文献,再加上自己的独到的观点整合而出的著作,评论性的著作一般都带有作者自身的主观思想,这种形式其实跟古时候的一些学者为一些名著做注解是一样的,基于自身原有的理论基础,通过学者自己的认知将其解读。事实上,个人主观或多或少的也会对原著本身想要表达的意志造成一定的曲解,对于解读中国古书籍更是这样,中国古文较之于西方语言显得更加晦涩难懂,仅仅几个字往往能表达出一定的人生道理,之乎者也在不同的情景下用法也大不相同,一字的多义可能会让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是这个意思,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也都深藏于此。
相对来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更多的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客观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派系的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辨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这是冯先生对古代六个主要的思想学派的评价。我以为,儒家为百家之首确实有其内在的理由,儒家的思想较之于其他学派在社会层面上有更多的服务性,孔子提倡“仁义忠恕”,就是提倡人要有德并且行使这种德,与道家的“无为”正相反,道家用“避”和“隐”的方式出世,儒家则强调积极入世,相比之下,我更欣赏中后期的儒家,这段时期的儒家思想更加睿智和符合时代需要,比如儒家对“葬礼”的理解就很有趣,礼葬是对逝去人得一种送别仪式,本身具有一定的鬼神色彩,然而这个时期的儒家是理智的,可以算的上是无神论,但却仍然注重“礼”,外人看来这是自相矛盾的,在儒家的解释来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情感能感知,身边的亲人去世,在感情上需要寄托,这个时候强调理智就显得很不人性,礼葬刚好能够给悲痛的人一个释放的出口,以一种仪式去对逝者告别,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满足了情感的需要。儒家经典中有两部是专讲“礼”的,《礼仪》和《礼记》将原本礼中含有的迷信和神话净化,将其中的宗教成分都转化为诗,不仅将其美化而且显得更加科学和理智。儒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刚好杜绝了中国本土宗教的诞生,从另一方面来看,儒家是以哲学形式存在的宗教,它没有西方宗教繁琐的教义和神话般的人物,儒家的内在任务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一来较之于其他派系就要显得更加有现实意义,这可能是几千年以来儒家学派遭遇很多变故仍经久不息的原因,也是儒家思想在当下仍然能给人以启示的原因。
除了儒家,道家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在,能对人的心态有很好的影响。墨家显得攻击性太强,名家就显得有些滑稽,公孙龙的《白马论》在我看来虽然有一定的内涵和思维逻辑在,但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从书中举得名家例子中,更让人觉着名家的言说有很浓烈的诡辩的味道。
这本书所介绍的各家学说在当下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一些现象也跟古代思想有些关联,比如书中说,庄子以为,在辩论中,什么也不能够决定。他说,即使有人获胜,胜者未必正确,败者未必错误。但是在后期墨家看来,庄子说这番话,正是表明他不同意于别人,他正是在和别人辩论。他若辩赢了,这个事实不就正好证明他错了?庄子又说:“大辩不言。”还说:“言辩而不及。”所以“言尽悖”。庄子还进一步认为,万物各从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见来看,都是正确的,这个不应当批评那个。若是照这样的言论来说,在当下有一位学者的思想观念与庄子的很像,就是网络上人称“打假英雄”的方舟子。方舟子以不管我是对的还是错的我都是对的这样的观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与他有过节的辨者,实属当今网络一大笑话。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虽然已经是哲学书中的浅显版本,但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多的陌生的名词,古文的理解上也有些吃力,若是多年以后重温这本书,我想它会给我更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结合时事分析,是亮点。
把看到的和当下现实相结合,真正是看懂了这本书,有一定的吸引。选择了本书里面各派进行重点解读,有详有略。
可可这篇读笔写的很有内涵,很有深度,跟你头像的气质不太符。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合现实 思路清晰
文章结构完整。立意也比较深刻。很好。
论点明确,条例清晰。
将书上所说的结合以自己的观点,可见对书本和现实能有一定的联系能力
超客观,超理性,超逻辑,超正统。
你的最后一段我很有同感。这本书不仅给了我一个哲学的启蒙,还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感触良多。果真是“简史”,我们需要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
非常赞成最后一句话,很多书不是看一遍就能说是看过了的,对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对人生的感悟一点点的增加,相信书本的价值会日益彰显,对于这本书,更是如此!
理解深刻,文字很有说服力。哲学,这个似易似难的不灭主题,或许真的像你所说的那样。每个人,每个学派都有他自我的见解。而哲学之魅力正寓于此。
看前三段 书本介绍 完后 内容介绍 但方舟子引起我的兴趣 思想与当代结合 价值体会更深
阅历之深刻,存在即是被感知,引发共鸣。
有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赞
看了前半部分还以为你在为这书打广告呢(笑~)因为你的个人感情太少了,不像是心得啊,像是简介。对于看过这本书的人来说没太大必要。亮点在最后两段,可惜匆匆结尾了,显得头重脚轻。应该找个点具体地分析一下。不过能够结合当下,臧否人物的确很有意思。
比较活的应用网络段子来衬托庄子的诡辩,不错
简介写的不错,但是真是很枯燥,心得较少。但是结合方舟子那部分还是不错的。具体分析的点太少。
理论结合很好
这篇《中国哲学简史》的前言写得不错--
看完第一段后,觉得你很认真,全面的记录下杨姐所讲。后文分析细致,内容丰富。
整篇文章没有什么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感悟,整体来说是一个不错的。
能结合现实问题加以思考,很好,前面几段显得有些累赘
给我两个好评~
儒家神话般的人物叫孔子。各地孔庙就是最好的佐证,孔子只是一个老师,但却是先师
理解深刻,条理清楚~
不错很有思想~征文:读书笔记之中国哲学简史三则 (毛建清)-4.2读书学习活动-文明单位验收专题网站-Powered by KTWZ
您现在的位置: >>
征文:读书笔记之中国哲学简史三则 (毛建清)
时间: 12:22:03 点击:
读书笔记之《中国哲学简史》三则
&&&&&&&&&&&&&&&&&&&&&&&&&&&&&&&&&&&&&&&&&&&&&&&&&&&&&&&&&&&&&&&&&&& 毛建清
冯友兰先生认为,庄子将快乐分为“相对快乐”和“至乐”,《庄子?天地》云:“物得以生谓之德”,冯老认为“德”令万物成为万物,令人成为人,是万物固有之性,我将这里的“德”理解为现在我们说的天性,本性。冯老认为,人得以充分并自由地发挥其“德”,便觉得快乐――相对快乐。不过我以为,这其中的“自由”并不是人的天性的无节制地寻求满足,因为这里人的天性的含义接近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我”,而“本我”是完全利己的。的确,“本我”的满足会带来快乐,甚至可以说,只有“本我”的满足才会带来快乐,但是“本我”如果不加节制,则是灾难,因为人在自然性之外,还是社会性的,社会性要求我们的“本我”在争夺的同时还要相互妥协,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对立和妥协就产生了“自我”,也就是现实中的人们;此外,我们并不孤独,我们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共享地球,这不妨看成是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我们在和它们争夺生存资源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相互妥协――即使我们有了主宰他们命运的权力,于是这种对立和妥协也相应地产生了现在的人类,现在的其他千千万万的物种。
到这里,我觉得可以对庄子所说的“德”的内涵重新解释一下,所谓“德”,不仅仅是万物各自的固有之性,万物各自的本质属性,还有万物在长期共存中所需要并产生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有种族内的,更有种族外的,这种联系的规律也是“德”。在这一层面上,“德”的“充分并自由地发挥”所产生的快乐,是“自我”的快乐,为现世所接受的快乐。不过古代众多大家追求的快乐,往往是在现实中无法自由充分地发挥其“德”之后,退而追求心灵的自由,是一种解脱或超然,心无羁绊,随心所欲,乐由心生,孔子自云七十乃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这种快乐也的确不易。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充分说明了“德”存在实现程度的差异,因而快乐也就有不同的程度了,但是程度不同,本质却无不同。
然而庄子对乐似乎有更高要求――“至乐”,冯老认为,所谓“至乐”是基于人对事物更高一层的理解,是庄子在《逍遥游》篇中发挥的观点――“天人合一”,无所凭恃,即《庄子?物论》中的意旨;这种快乐,冯老称为“纯然快乐”。
但是我怀疑“至乐”存在的可能性。如老子之说,凡事都有两面,且物极必反。乐应是哀的对立面,不知哀,乐又如何感觉,哀和乐也是相反相成,而且我觉得这里谈论的哀和乐,应比我们平常所说的哀和乐要宽泛得多:心能适意,便是乐;心有郁结,便可算是哀。知乐然后知哀,知哀然后知乐,真切地感知快乐,应是有一个悲哀的底色,如同白之见于黑,若二者无差别,则混淆而不察,乐之于哀,亦如此理。既然这样,“纯然快乐”还会有吗?此其一也。其二,如庄子所言,“至乐”在于人超越普通事物的界限,万物齐一,天人合一,这种快乐无所依凭,但是庄子又说合于自然本性,应六气之变,这是否前后有所矛盾?人是现实的存在,人的快乐因而必定也是现实中的存在,而现实中的一切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凡事皆有因果,快乐因而也不会是超然物外的。其三,作为高境界,在泯灭物我之后,“至乐”与“道”合一,所谓“道”,《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乐”也是万物中的,及为“至乐”,却又还原为“道”,那么“乐”也不再是乐,是什么?也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了,反过来看,便是“乐”无“至乐”。总之,“乐”有程度,但无层次,而且“乐”还是只存在于“道”化出的“万物”之中,在现世之中。
如果活得好好的,大概谁也不愿意想自己离死还有多远,因为死实在不是件愉快的事,然而死又是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捉摸……更重要的是它总会来,因为从出生那天起,我们就在他的阴影里了。
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可能就是“死后会怎样?”,因为人唯一无法探究的事情就是死后的事情,没有人在死后还会告诉存者他死后的经历见闻,因为死是最彻底的完结,不留任何痕迹,而且死亡出现时,总是带来巨大的不幸与痛苦,一件永远未知的、不祥的事物总是令人恐惧的,分析到这里,人对死亡的恐惧因而也就很自然了。
既然无法知道,天生的好奇会促使人们不时地思考它,猜测死后种种,想到好的和坏的方面,于是有了天堂和地狱;还有人觉得人生也还是不错的,想再来几次或不断延长,于是有了佛陀的轮回转世,有了道家的长生不老;有人的地方,无论人间还是幻境,就必然需要秩序,需要管理者,遂有诸神各司其职;人永远是不安分的,总有故事发生,遂有神话……区区一个死,带来多少东西!假若死后可知,或是没有死亡了,人就失去了一大想象的题材,我们的生活将失去多少乐趣啊!
《庄子?养生主》里,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批评那些过于悲痛的吊唁者,有一句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丧妻,箕踞鼓盆而歌,谓惠子:“是其始死也,我独保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无本性,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年内又变而之死,是相怀为春秋冬夏之行也。”这话大意是说,妻子刚死的时候,庄子是难过的,但是想到妻子她来到世上之前,并没有确定可感的的存在,是虚无的,在现世里从无到有,到具备了人的一切,有了生命,现在由生变成死,又成了虚无的,这正像四季的轮回一样自然,又有什么好伤心难过的呢?
在两千多年前,庄子便能于“生”“死”二事有着如此达观通透的的见解,实在是令人叹服了。今天,我们当然对生死荣衰知道得更多,了解得也更透彻些,但能勘破生死超然生死者终究寥寥,人们依然执于生死,终不得解脱出来。抟土为人,虽是传说,其实也差不多,人为人之前,虽非空无,却是无形,无定;既而人出,有形,有定,百年之后,淹然归无,亦复本原,形变也,而非形灭,既如此,何忧生惧死之甚耶?
当然,从古到今不在意生死事的也有不少,古有豪士如聂政,如荆柯,得知遇之恩则愿为赴汤蹈火,“轻生死,重然诺”;更有人为了他人甚至民族、天下从容赴死――我们今天依然感佩于其人格气概,只是死生事亦大,不惧死却也不要轻生死,生命毕竟是只有一次,是无价的机会,生死之事一定要慎重的。如今不时听到有人自杀,实在替他们惋惜,生活总是充满坎坷,我们只有从容些,大气一点,洒脱一点,不要执于得失和荣辱,不要执于生死,生命才不会被轻易地浪费,当我们走到尽头时,才会少一些遗憾。
《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人之有欲,本是生命存在的意义的一部分,犹同草木需要水和能量,欲,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源泉,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为,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法则通过竞争来表达,在这样的世界里,无为只能导致毁灭。所以,我们无须迂腐地强自清高而寡欲、绝欲,甚至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那样做也违背了生命的意义。
欲有很多种,基本可分为两个层次,有基本的生存欲望,如求生欲、食欲之类,还有发展欲望,是比基本欲望高一层次的。在人们的观念里,欲望总是带贬义的,的确,人的犯罪和欲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图财,或贪色,等等。其实,生存欲也好,发展欲也好,乃至贪欲,都只是欲的不同发展层面,没有绝对意义的善恶本质之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饱暖思淫欲”等等,这些古话也反映了欲望的扩张条件,所谓“淫欲”,是指过度膨胀的欲望,它基于基本需要(基本欲望)已经得到满足这一前提,欲望的自发扩张来源于生命本身的扩张性,简单地讲,就像物种的繁殖,如果某种生物获得充足的生存条件(基本欲望得到满足),它就会以几何速度繁殖(发展欲望),直到资源规定的上限,这些都是自然法则使然,所以我们无须刻意贬低欲望。
认为欲望的扩张是基于生命的扩张性,并不是为人的贪欲寻找合理性,而是说,我们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来努力控制不合理欲望的扩张和影响;同时也是说,人并非生而完人,发展地看,可以说人的自然本性里埋有“贪”、“恶”等的种子。历史上,已有前车之鉴――文艺复兴后期,在中世纪的压抑之后,人过度释放了自己的欲望,导致社会混乱,道德败坏,物欲横流,社会风气污浊不堪。今天,在我们要求复归“本性”、要求“解放”的同时,我们也得提防欲望膨胀导致的堕落,不要重复前人的悲剧。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认为人生而有“四端”,加以充分发展就成“四德”,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荀子则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又说:“涂之人可以为禹”。由此观之,在人性本善本恶的理论之外,他们都强调了后天修养的作用,这和今天的看法颇有一致之处,只是无论孟子的性善论,或是荀子的性恶论在界定人生来是善是恶方面,都失之偏颇,已不足为据了。君子,小人,非取决于天性,而且也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广义),再将其积累、内化为人生理想,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这是一个延续一生的过程,而其直接的、时时处处的表现则是对欲念的取舍和过滤,从善,造恶,往往只在一念思量。
参考文献: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2004年第1版,新世界出版社,第七章,63页,第十章,93页,第十三章,127页。
作者:不详 
上一篇:下一篇:
没有相关文章
文明单位验收专题网站() &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哲学简史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