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论文国际关系史的两道论述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笔记74-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近代国际关系史笔记74-2
俾斯麦;普鲁士王国首相(),德意志帝国;国向海外扩张,在亚洲和非洲建立殖民地;第六章1870年以前被宰割与救亡中的亚洲;一、英国征服印度;1849年英吞并旁遮普,完成对印度的全部占领,印;英征服印度的目的:a使印度成为英国“东方爱尔兰”;英国东印度公司掠夺行径有三种:强盗掠夺、赋税搜刮;双重管理制:是英国在印度实行统治治理的制度之一,;印度
俾斯麦普鲁士王国首相(),德意志帝国宰相()。执政期间采取“铁血政策”,故又有铁血宰相之称。
俾斯麦执政后,进行大规模军事改革。主张通过王朝战争,“自上”实现德意志统一。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他施展各种手腕,造成有利于普鲁士的国际局面,然后各个击破对手,建立起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其内政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现存制度,确保国家(首先是普鲁士)的权威。一方面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另一方面大肆镇压工人运动。
外交方面推行大陆政策,以争夺欧洲霸权。80年代起,他还领导德国向海外扩张,在亚洲和非洲建立殖民地。俾斯麦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第六章
1870年以前被宰割与救亡中的亚洲一、英国征服印度1849年英吞并旁遮普,完成对印度的全部占领,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征服印度的目的:a使印度成为英国“东方爱尔兰”;b将印度作为侵略亚洲的基地。英国东印度公司掠夺行径有三种:强盗掠夺、赋税搜刮和不等价贸易。双重管理制:是英国在印度实行统治治理的制度之一,即那瓦布当局管理民事,公司掌管征收赋税的权利。1773年被印度管理法案代替。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领导者是封建王公,中坚力量是印度士兵,基本力量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导火线是涂油子弹事件。失败的原因:封建王公的背叛,起义力量分散,战术错误等。意义:它是印度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遏制了英国殖民者向东方扩张的势头,迫使英殖民者不得不调回派往伊朗和中国的军队,从而打乱了英国在亚洲的侵略部署,客观上支援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大起义也唤醒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今后的民族解放斗争打下了基础。(迫使英国改变对印度的统治政策)爪哇人民大起义:(反荷兰,)由日惹苏国亲王蒂博尼哥罗领导的,由于起义的封建主叛变,荷兰殖民者采用碉堡战术并设置谈判陷阱,诱捕蒂博尼哥罗,起义失败。 意义:冲击了荷兰是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尼人民的觉醒,揭开了19世纪亚洲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的帷幕。《杨达波条约》:1926年2月,英军攻占杨达波,进逼缅甸京城,迫使缅甸国王签订丧权辱国的《杨约》。它是缅甸历史上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缅甸沦为殖民地的开始。缅甸被迫割让若开、丹那沙林,放弃对曼尼普尔和阿萨姆的宗主权,赔款1000万卢比。倒幕运动:实质是推翻幕府统治。幕府统治后期的日本,内忧外患,面临者亡国灭种的威胁,以下级武士为主的改革派联合社会群众与幕府的反动势力作斗争,又联合西南诸藩发动战争,拥戴明仁天皇登基,通过暴力一举推翻统治日本长达250余年的德川幕府。倒幕运动的胜利为接下来的明治维新打下了基础。三皇同盟:德意志统一后德国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皇、奥皇结成的同盟。1872年,三国首相在柏林会晤,最后决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日,德皇访问俄国,签订一项军事协定。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同年,俄皇访问维也纳,俄奥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机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10月德皇也加入,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1878年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恶化。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为期3年。1884年续订,1887年废除。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柏林备忘录》:1876年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为寻求巴尔干事件的解决方案在柏林草拟的备忘录。1875年,巴尔干半岛爆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起义,俄、奥、英、德都想乘机取利。1876年5月,奥匈外交大臣同俄国外交大臣、俾斯麦在柏林会谈,寻求解决办法,之后通过 了《关于巴尔干事件的备忘录》通称《柏林备忘录》。其内容有:1是宣布冲突双方停火两个月进行谈判;2是同意列强原则上可派军舰保护其公民在土耳其境内的安全。《柏》基本上反映了安德拉西的思想,实质是通过某些改革来制止民族解放运动,达到维持土耳其现状的目的。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三皇方案,但英国为制止俄国势力的扩张,唆使土耳其予以抵制。1787年柏林会议:是指1878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会议。与会国包括欧洲强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 (1877年-1878年)后,强国希望重建巴尔干半岛的秩序。故此,德国首相俾斯麦代表德国举行会议,邀请各国出席,以平衡英国、俄罗斯与奥匈帝国的利益。会后,俄奥关系却渐渐变差,而巴尔干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完满解决。最后,与会国家签订了柏林条约。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黑山获得独立;保加利亚得到自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划归奥地利管理。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步。7月13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 6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冲突埋下了祸根。 1882年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3国应协同作战。条约有效期5年,之后4次续订。三国同盟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形成,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一战爆发后,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1879年12月,英、奥、意3方达成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圣斯特凡诺条约(圣斯特法诺条约) 1878:1877年4月,俄国正式对土耳其宣战。因为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而实现了停火, 日,俄土双方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的独立;塞尔维亚完全独立;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西南部以及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巴雅西特;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其版图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起黑海、西至奥赫里德湖,并包括几乎全部的马其顿。它隶属于土耳其苏丹,由俄军占领2年。大保加利亚公国的建立是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主张。代表俄国签署和约的是伊格纳底夫1879年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1887年 6月18日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由于俾斯麦早先答应奥匈如遭到俄国的进攻就援助,又在再保险条约中放任俄国的扩展势力范围,而且俄、奥在巴尔干的厉害冲突不可调和,沙皇对俾斯麦出卖盟友的卑劣行径无法相信,所以再保险其实很不保险。英国“光辉孤立”政策: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英国在和平时期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推行均势政策以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平衡,充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以扮演调停者的角色,是最有利于捍卫英国的利益的,并为其对外扩张提供更多的机会。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英国经济实力优势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地位不断动摇。损害英国威望的事情接连发生。惟日本与英国抱有反俄的共同目标,双方于1902年结成同盟。以后又签订1904年的英法协定和1907年的英俄协定,英国“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遂告结束。 第八章
19世纪末“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终结“2C”计划:英国在亚非广大地区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伊朗、中国、埃及和南非等地,在非洲,英国为了实现对非洲大陆自北到南的控制,从而制定了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2S”计划:法国企图征服马格里布各国、东、西苏丹和刚果河流域,简历一个从塞内加尔到红海之滨索马里的法属殖民地。1876年布鲁塞尔会议:比利时国王的值非洲刚果河流域中部地带有可以通航的河流情况后,企图独占该流域。他倡议1876年9月,比英法德意俄葡奥美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在布召开成立“国际勘定和开化中非协会”会议。1878年比利时建立“国际刚果协会”,实现侵占刚果河流域的目的。至1884年比占据了相当于其本土面积77倍的刚果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布会议拉开了西方列强疯狂瓜分非洲的序幕。1884年-1885年柏林会议及《总议定书》:由欧洲强国在1884年至1885年与德国柏林举行,以准备她们在非洲建立殖民地与发展贸易。与会国最后达成了柏林会议总议定书,正式开始瓜分非洲。会议由德国发起,经过讨价还价,比利时利用各国间的矛盾,促成会议签订了有利于自己的《总议定书》,共38条,6万余字,规定列强瓜分非洲也该共同遵守的原则。会议主要解决了刚过归属问题;关于刚果河流域自由贸易与自由通航问题;关于有效占领问题。意义:柏林会议是一次赤裸裸的瓜分非洲的分赃会议,它不仅划定了欧洲列强在中部非洲的势力范围,而且也标志着瓜分非洲的斗争已由两三个国家之间的争夺变成了多变国际冲突。有效占领原则:所谓有效占领,是德、法为抑制英国的扩张所提出的原则,即规定一国占有非洲某一地区,或宣布设置一个新的保护国时,事先应通知其他缔约国,而且所要求土地必须确实占有才能有效。此原则成为此次总议定书的第34、35条。詹姆森袭击事件:1895年日,在罗德斯策划下,南非公司经理詹姆森率领一支800人军队,入侵德兰士瓦共和国,企图一举推翻德政府。结果遭到布尔人军队的围歼,詹姆森被俘,英国入侵被击溃。历史上被称之为“詹姆森袭击事件”。揭开了第二次英布战争的序幕。埃塞俄比亚击退意大利侵略和《亚的斯亚贝巴合约》:内容:日,意被迫同埃签订《亚约》,和约规定:意放弃埃为其保护国,承认埃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答应支付战争赔款1000万里拉。意义:埃抗意的胜利为非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光辉榜样,增强了抗击殖民者入侵的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埃作为独立民族国家的国际声誉,阻止意大利等列强的入侵,埃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从而使埃成为非洲大陆近代史上两个仅存的独立国家之一。英国3次(,1872)强迫伊朗签订电报租让权条约,这是资本主义列强在伊朗获得的第一批租让权。《冈达马克和约》:1878年11月英印军发动了入侵阿富汗的第二次阿英战争。日在冈达马克小镇,阿同英印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冈约》,合约规定:将阿富汗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除与英国外,阿不得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阿把两个重要山口交由英军控制,英国以后每年给阿6万英镑的“补助金”。根据这个合约,阿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英国得到了第一次英阿战争中未能得到的权益。《西贡条约》1862《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圣彼得堡条约》 1881年:是清光绪七年(1881)沙俄强迫清政府在圣彼得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80年清廷命驻英法公使曾纪泽赴俄谈判,曾利用俄国在欧洲外交中受挫之际,经过反复的谈判,折中,于1881年2月与俄方签定《中俄伊犁条约》,当时称《改订条约》,又因签约地点在圣彼得堡,亦称《圣彼得堡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九城与特克斯河一带,赔款增至900万卢布,而仍割去伊犁西部霍尔里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1891年到1892年沙俄派兵占领了帕米尔地区2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对此历届中国政府都未予承认。英国奴役拉美的方式有:贷款,直接投资,控制对外贸易,获取特权。巴拉圭之战:又称3方联盟战争。1864年,巴西入侵乌拉圭,当巴西军队正式侵入乌领土时巴拉圭的独裁者小洛佩斯认为巴也受到了威胁。11月12日巴拉圭正式对巴西宣战。其后,阿根廷接口巴拉圭军队未经允许擅自通过其领土,也向巴拉圭宣战。后来乌拉圭也转到了巴西和阿根廷方面。于是这场战争于1865年5月演变成为巴拉圭对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在英国支持下组成的同盟之间的战争。无论就人力物力而言,战争优势显然在同盟军方面。战争持续6年之久,以巴拉圭的惨败而告终。战争几乎把巴拉圭毁灭,巴的领土有一半被巴西和阿根廷所瓜分,人口锐减,还赔款。战后的巴拉圭,田园荒芜,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政治经济历经了一个长期动荡和困难时期。硝石战争:又叫太平洋战争。是因智利企图侵占玻利维亚和秘鲁的硝田而引发的一场战争。英国支持智利,法国和美国支持玻和秘,为了共同对付智利结成同盟。1881年10月智利攻占了秘鲁的首都利马,太平洋战争最终以智利获胜结束。1883年10月智利迫使秘鲁签订《安康条约》。秘鲁将盛产硝石的塔拉怕卡地区割让给智利,同意智利占领塔克纳和阿里卡10年,期满后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1884年智利又与玻利维亚签订停战协议,玻承认智利对安托法加斯塔区域拥有主权,自此之後,玻利S失去出海口,成汝F涫担拦页逋唤徽剿降哪缓蠖加行殖民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的支持,他们利用战争,争夺贸易、领土和政治控制权,反映了英美法等国在拉美争夺势力范围的尖锐斗争。泛美主义拉丁美洲各国团结争取民族独立、抵抗欧洲殖民国家侵略的政治主张和运动。泛美主义是在19世纪初提出的。泛美主义基本内容是:①美洲各国人民团结、抵抗欧洲殖民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②美洲各国在贸易、经济、社会、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③实现泛美团结并成立美洲国家联邦。经美国国务卿布莱恩建议,于年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泛美会议,决定成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1910年改称美洲共和国联盟) 及其常设机构美洲共和国商务局,该联盟成为美洲国家组织的前身。从此美国接过泛美团结的口号,利用泛美会议,宣传美洲各国有着共同利益。在加强美洲各国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下,实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目标,泛美主义则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进行侵略扩张的思想武器,这是门罗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泛美会议开过 8次,泛美联盟总干事始终由美国人独占。1948年第 9次会议决定改名为美洲国家组织。20世纪后半期,随着形势发展,美国在该组织中的霸主地位已大不如前。泛美主义及影响:泛美主义的渊源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美独立后的一些革命领袖为了抵御西班牙殖民者卷土重来而倡导的崇高理想;二是美国统治当局为了防止欧洲列强对拉美的控制,以便将来实现由美国独霸拉美而提出的主张。由于美国的强大以及拉美国家的混战和力量单薄,泛美主义才得以出笼和立足。泛美主义是美国向拉美扩张的工具,是门罗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次泛美会议,1889:日第一次美洲国家会议(泛美会议)在华盛顿开幕,有18个美洲国家出席,会议历时半年多,到日结束。会议决定简历一个总部设在华盛顿的每周各共和国国际局(也称每周共和国国际联盟),其任务是互相交换经济情报,美国国务卿任国际局的永久主席。《克莱顿--布尔沃条约》1850美国为了开发西部迫切要求开凿巴运河,但又担心英国独占该工程。日英美在华盛顿签订该约,规定运河开凿后,由英美两国共同使用,也美两国共同保证未来运河的中立,并宣布对于愿意参加保证云恶化中立的其他强国,运河也将对其开放。1901年被《海--庞塞福条约》取代。《海--庞塞福条约》1901日,美英签订该约,英同意美自由建造。控制和防守拟建中的地峡运河。《克莱顿--布尔沃条约》被废除,美国从此摆脱了英国的束缚,扫清了独霸中美地峡运河的障碍,这也是美国对英国世界霸权挑战中取得的一次外交胜利。法国开凿巴拿马运河失败的原因:法国在苏伊士运河取得的经验于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巴运,巴拿马地势险要复杂,黄热病流行;美国铁路部门的阻挠;公司管理混乱,官员腐败。巴拿马河运:。第一次委内瑞拉危机:是指英国殖民地以英属圭亚那为基地,大规模蚕食委领土而引发的边境争端,该争端又因美国的介入变得更加复杂。起因是应属圭亚那和委之间的领土争执。委认为英划出的“绍姆堡”线威胁委对奥里诺科河的主权。又后由于争执的土地上发现金矿,英捷足先登,加以强占。委希望美国出面仲裁。美为了夺取加勒比海地区的霸权,排挤英国势力,决定将委事件作为推行门罗主义政策和争夺拉美市场的契机。由于当事国际形势对英国不利,英被迫同意美调停。日,没有委内瑞拉人出席的仲裁法庭最后裁决。英、委双方以“绍姆堡线”为国界,英国获得所争执领土的大部分。第一次委危机以美国胜利宣告结束,它的解决标志着美英关系开始调整,英国实际上已承认美国是美洲的主人,英从美洲撤退之时也是美国在美洲优势地位确立之日,也进一步扩展了门罗主义的应用范围,门主义原则延伸为“美洲公法”。 第二次委危机:1901年-1903年,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发生了第二次委危机。1901年德英意3国为了强迫委偿还“借款”,共同举行海军演习,进行威胁,还封锁委海岸。阿根廷外长德拉哥对此抗议,说任何国家不得接口追索欠债对债务国进行武装干涉,这便是拉美外交史上著名的《德宣言》。美国以维护该宣言委借口公开出面干涉,并强迫3国接受美仲裁。结果委以30%的关税来偿还3国债务。美国借冲裁之机从中渔利,在委乘机扩张美势力。第二次委危机的发生,一方面说明帝国主义在拉美的矛盾非常尖锐,一方面又充分暴露了美国企图独霸美洲的野心。美国干涉古巴独立运动:日以塞斯佩德斯为首的38名种植园主召集奴隶正式举行起义,宣布古巴独立,并发表《独立宣言》。《普拉特修正案》:1901年美国陆军拨款案的附加条款 。旨在把古巴变成美国的保护国。由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普拉特()提出,故名。美西战争后,美国一方面承认古巴独立,一方面却竭力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对古巴进行全面控制。1901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普拉特修正案》。修正案的内容有8条。该修正案实际上是使古巴完全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最后,古巴制宪会议慑于美国的压力,不得不把《普拉特修正案》作为附录列入本国宪法。1903年,美国与古巴签订永久条约,美国向古巴租借关塔那摩港作为永久性的海军基地,并多次对古巴进行武装干涉和军事占领。由此,古巴沦为美国“统而不治”的殖民地。1934年美国宣布废除该修正案,但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继续被美国占领。 第十章 列强重分世界的尝试美国头号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1、工业方面,至1894年美工业生产值跃居世界第一;2、以铁路委代表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3、由于《宅地法》的颁布和西进运动的深入,产生了许多自由农场主,使灭国农业向“美国式资本主义道路”发展;4对外贸易增长。德洛梅事件:1898日,《纽约日报》以“美国历史上遭到的最大的侮辱”为通栏标题,披露了西班牙驻美大使迪皮伊.德洛梅的一封私人信件,德在信中对美国总统麦金莱作了一番极不礼貌的评头论足,称其性格懦弱,是一个“自命不凡的政客”和“哗众取宠的人”,并透露西班牙决心在古巴顽抗下去。德信件的公布,激怒了包括麦金莱总统在内的大多数美国人,使得两国关系迅速恶化,这也为美国向西班牙宣战找到了理由。美西战争与《巴黎和约》:1898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美国利用菲律宾和古巴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起义时机,于日借口德洛梅信件和“缅因号”爆炸事件向西宣战。西只得投向求和。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规定:西放弃古巴;西将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美付2000万美元作补偿。美窃取了古巴人民革命斗争的果实。影响:美西战争作为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而载入史册。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正式以世界强国的姿态登上了大国争霸的舞台,此后美国积极参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美西战争与英布战争、日俄战争,既是最早的列强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同时也是帝国主义形成、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因而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美西战争对美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战争的胜利刺激了美国垄断资本积极向外扩张的胃口,战争期间吞并了夏威夷。此后,美国积极参与了列强对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角逐。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门户开放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承认列强瓜分中国的既成事实,要求在列强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获得均等的商业机会和权利。实质是美国企图以其雄厚的资本力量为后盾,用经济手段在华与列强进行角逐,以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华的侵略权益。门策是近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石,对美国的整个远东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转而采取独立自主的侵略扩张政策。门策是美西战争后美国统治者推行新的更加积极的侵略扩张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美国一些史学家认为,门策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这种观点不仅错误而且十分有害。1、美国的门策并不反对反而承认列强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2、美国本身也有瓜分甚至独霸中国的企图,只因实力不济而作罢,并改用经济侵略来代替武力侵占;3、门策是美国政府根据自身利益单方面提出的,事先既没有同中国商量,事后也未向中国作任何解释,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4、中国之所以最终未被列强瓜分,是由于中国人民显示了反侵略的决心,是由于列强各自心怀鬼胎,矛盾重重,且处于一种均势状态。大棒政策:是美国对加勒比海和拉美地区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其代表人物是1901年美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在1900年的一次演说中表示:“说话要温和一些,但要携带一根大棒,你就会成功”。人们形象的罗斯福主义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成为“大棒政策”。杰作是使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金元外交:实质是罗的大棒政策的改头换面。由于国内出现大量剩余资本,垄断资本家迫切需要向外投资场所,美总统塔夫脱顺应形势的发展,大力推行金元。拉美是金交的主战场,其做法是利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各国的经济命脉,使拉美各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附于美国,从而为美国垄断资本带来丰厚的超额利润,同时排挤列强在拉美的势力,为美国独霸美洲的扩张战略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二次英布战争:詹姆森袭击事件后,英布关系紧张,加紧备战,但是战争使双方倍感疲惫,在荷兰的调停下,于日签订《比勒陀利亚和约》,又叫《韦雷尼京条约》,规定:奥兰治和德兰士瓦由英国兼并,在英国的管辖下实行自治;布尔人放弃独立要求,承认是英国的臣民;英国则承认布尔人有自由权和财产权,允许成立自治政府,不在南非征收特别税,并答应提供战争赔偿费300万英镑,帮助布尔人恢复家园。条约还规定:在宪法制定之前,对土著居民的权利不予考虑。和约的签订确立了英国在南非的统治权,并保证了布尔人(白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利,为双方共同压迫和奴役当地土著居民(黑人)奠定了基础。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非洲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的结果是英国全面控制了南部非洲地区,英国作为世界上头号殖民大国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东南互保指清末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东南地方督抚违背清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并同英、美帝国主义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协议。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蓬勃兴起,清室向列强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东南地方督抚立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面对义和团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为保护自己在华的侵略权益,各帝国主义国家与东南督抚相互勾结。在大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东南互保本身英国肢解中国的一个阴谋,但由于列强的介入及其相互牵制,英国的图谋没有得逞。东南互保活动,严厉镇压了国内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保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利益,并对北方的义和团运动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同时也是南方的洋务派对中央内顽固派盲目排外行动的抵制,它不仅没有出卖新的国家主权而且对抵制列强入侵长江流域、保护南方社会经济免遭战火的破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英日同盟 1902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维护其各自在中国与朝鲜的利益。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日,两国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条约有效期为 5年。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1911年两次续订条约。日宣告失效。日俄战争和《朴茨茅斯合约》 是指年间(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结果:当时俄国因国内爆发俄国1905年革命,无心再战;日本由于战争消耗,已筋疲力尽,也急欲结束战争。美国担心日本过分强大,就从中调停。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与承认。影响: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权的战争。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东北三省能以外地区严守中立,让出东北地区作战场,坐视日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为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厮杀。腐败至极的清政府无力约束交战双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这次战争很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留日知识分子的神经,让他们从中看出专制国(俄国)永远无法战胜立宪国(日本)的道理,从而促进了中国的立宪民权运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法俄同盟
: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主要内容:①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③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俾斯麦用了20年时间阻止法俄接近终于变成事实,欧洲大陆上的两大军事阵营正式形成两次海牙会议 列强召开裁军海牙会议的目的:1、为了欺骗人民群众,平息各国国内人民反战运动,用和平的烟幕来掩盖其扩军备战的行动;2为了削弱对手,它们纷纷提出于自己有利而又能削弱对手的裁军方案;3为了争取舆论的同情,并把扩军备战和破坏和平的责任推给对方。第一次:1899 年5.18来自欧亚美洲的26国代表汇聚在荷兰首都海牙;第二次:日,通过《海牙公约》。两次海牙会议在裁军上一无所获,这是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本质和目的是要夺取世界霸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对外侵略和扩张,这就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后盾,所以要帝国主义列强裁军无异于与虎谋皮。在两次会议中,后起的强国德国为争夺英国的霸主宝座,竭力反对裁军,其他国家当然不会作茧自缚。这样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就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掩盖其扩军备战活动的遮丑布。法绍达冲突(法绍达事件) 1898: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一场战争危机。1898年7月,由马尔尚上尉率领的一支法军占领了尼罗河上游苏丹的法绍达(1904年改名科多克)。同年 9月,基钦纳率领的英军也抵达法绍达。英国要求马尔尚撤出法军,遭拒绝,两国关系紧张,几乎导致战争。最后,法国由于没准备好同英国在海外作战,又担心同英国冲突会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特别是担心德国乘机再次进攻法国,便作了 让步。日,法国政府命令马尔尚从法绍达撤退。日,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基本上以乍得湖、刚果河和尼罗河流域为双方殖民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法国放弃对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领土要求,承认英国在苏丹的统治权。作为补偿,法国取得乍得湖流域和瓦达依。法绍达冲突的和平解决为后来英、法两国在1904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共同对付德国开辟了道路。阿尔赫西拉斯会议(阿尔黑西拉斯会议) 1906 :日~4月7日,欧洲列强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尔赫西拉斯举行的谋求平息德、法两国关于摩洛哥冲突的国际会议。于会大多数国家甚至美国都偏向法国,奥匈帝国是支持德国的唯一国家,德国陷于孤立。德国外交在会议上极为被动,不得不作出让步。终于在4月7日,会议通过《最后议定书》,议定书在表面文字上承认摩洛哥的独立和国家主权,但摩的实际权力中心为法国为首的欧洲列强控制的“国家银行”,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欧洲几个大国以牺牲摩洛哥主权为代价,推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一次交易。 波斯尼亚危机 19081908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居民大部分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1878年《柏林条约》规定:这两省由奥匈帝国代管,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奥匈帝国企图吞并这两省,作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基地。1908年,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国内局势动荡。奥匈帝国乘机拉拢俄国共同瓜分土耳其的属地。双方达成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黑两省,奥匈帝国则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10月 7日,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奥匈帝国的兼并行径激起了俄国以及南部斯拉夫人的愤慨。塞尔维亚政府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开始军事动员,同时向俄国求援。奥匈依仗德国的支持,拒绝召开国际会议,并在奥、塞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1909年 2月,亲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国影响下,与奥匈签订协定,以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波、黑两省名义上的主权,这使德、奥态度更趋强硬。3月,德国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对俄作战。俄国被迫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反奥战争的动员和停止一切反奥行动。3月31日塞政府被迫声明取消抗议,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趋于平息。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意土战争和《洛桑条约》 年,意大利为夺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又称利比亚战争。日,双方签订《洛桑条约》,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战争中,飞机首次被用于校正炮击、遂行侦察和轰炸等作战任务。意土战争激化了同盟国内部的矛盾,加深了意与奥德的矛盾,德国加强了同土耳其的合作,德意关系日趋冷淡。而意与英法关系密切。第十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爆发的原因: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同盟国)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当时制止战争爆发的因素还不俱备;战争性质:一战是列强争霸矛盾长期酝酿的结果。各国开战的目的都在于掠夺别国领土,重新瓜分殖民地。战争的目的决定战争的性质。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大战。尽管巴尔干人民(如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奴役和压迫起而反抗有正义性质,但局部战争只具有从属于意义,不能改变战争总的帝国主义性质。两大军事集团的作战计划:德国《施利芬计划》;法俄对德国东西夹击;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行业资料、中学教育、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近代国际关系史笔记74等内容。 
您可在本站搜索以下内容:
  唐兴贤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比较全面的考研资料唐兴贤《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唐兴贤《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近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13页 免费 唐兴贤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67页 1下载券 ...其内容涵盖 1640――1918 年期间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与实质,国际政治舞台上...  本次考试的部分考点和试题,答案请参阅《&近代国际关系史&笔记和部分简答题》 ...法国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论述题: 1、印度民族大起义及影响; 2.德意志...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二讲 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 ? ? 近代绝对主义国家制度的加强 几大列强的出现(英、法、荷、瑞典) ...  (近代卷 《国际关系史》 近代卷)笔记 国际关系史》 近代卷) (一. 三十年战争( 年) 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国际关系史笔记《.doc 第一编 近代国际关系 (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一八七一年第一章 17...   《国际关系史》 (近代卷)笔记一. 三十年战争( 年) 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 2. 导火线:...   近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13页 免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 10页 免费 近...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 8页 免费 近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要... 7页 10财富值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 10页 8财富值 近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13页 免费 战后国际关系史 ...
别人正在看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现代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