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国国学工作总结怎么写写

图文编辑:李艺
我在高中时读的《了凡四训》,当时就对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观点有深深的认同感。长期以来,我总是对这世界上的种种不公平很深的厌恶,因为我自己也因为户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种种我自认为不公平的待遇。我真的不愿意承认这些不公平与生俱来。对不公平的思虑使我成天神魂颠倒。因而《了凡四训》给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命运虽有定数,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改变命运的办法,就是去行善,就是去布施。
也许你会不同意这个说法。很多恶人也是家财万贯啊,对吧。但是我想说,即使这是不对的,我信它至少没有坏处:一旦我相信了这个观点,那么我便不会再作恶。因为我知道我自己的恶果会作用在我自己身上,因而,社会会少一些作恶的人。
然而大多数时候是没有人怀疑行善的重要性的。即使你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行善,你的良知也会告诉你这样做。这时,就有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如何行善?
按照佛家的说法,行善,即布施,有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法布施是将善知识传授给他人,让他人心生欢喜。财布施,显而易见,就是将自己的财富贡献给他人。最后的无畏布施,是安慰众生,是他们脱离对事物的恐惧。
行善看似很简单,分类也的的确确很简单。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行善践行却告诉我,行善并不是那么容易。原来我总是以为,给别人讲讲题,帮他们答疑解惑,便是行善,便是布施,而且还是果报最多的法布施。作为学习比较好的我来说,这也不难。但是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加上进入清华后排名的落差,让我很难适应。我找不到行善的机会了。
真的没有了么?
还是,我的我执心让我必须要比别人强,才有时间,才有心情,去布施?
然而布施不是居高临下的。
进入清华以后,我的我执严重到连和他人交流都有问题的地步。我经常独自一人,经常在脑海里翻山倒海一样想着自己的事。我太自命不凡了,然而在一群优秀的人里,我失去了自己的站位。我刚刚意识到这一点,但愿意识到会加速问题的解决吧。
最后我想引用我们高中化学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你们以一个平凡人的心态去做事情,那么你什么事情都能做好。(作者系清华大学2015级新生,国学社社员)清华国学社(tsinghuagx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方老师于5月29日19:00在清华大学新水利馆给大家讲解了他这些年来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联系到最近去世的杨绛先生生平,引用国学知识给大家介绍了古圣先贤的为人处世之道。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这句话在论文中相对容易理解,作为一名志士仁人,没有谁会为了苟活于世而宁可妨害仁道,只有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仁道的。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儒家和墨家,先秦时期的右派和左派。《春秋》这本编年体史书以鲁国史为据,故为鲁君记事,如“隐公元年”和“桓公二年”等。本文给大家大概说说隐公即位前鲁国的历史。玉渊潭游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4月10号下午,我们国学社一行人来到玉渊潭公园踏青赏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么,什么是有相,什么是无相?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是谓有相。不生不灭之物,应常留于心,是谓无相。幼子常习效长者,故长者当示之以正,不可示以欺诳。现偶有闻长者为老不尊,古风不存,令人叹惋。但此亦非全为长者之事,吾辈于更幼者之前,亦当危言危行,勿使童心蒙尘。《金刚经》是印度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佛学般若思想的最重要文献之一。《金刚经》以艰深著称,其中阐述佛教修行最重要的“般若道”和“方便道”。我们试图从比较多元的角度由此近距离体会佛学的精神,并接受古老的佛学思想的洗礼。读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前言很容易有“这个人有考据癖”这样的感受,读起来并不轻松愉快。图文编辑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全书分为德行、言这次给大家介绍的是《国史大纲》第三篇——秦汉之部的前半部分,秦朝的建立与覆灭。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等。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春秋以下,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中国,期间共二百四十六年,就是人们说的“战国时期”。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等。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读《自由革命的未来》时心情如同读《万历十五年》那样抑郁。读《万历十五年》是眼睁睁看着无限的可能性被扼杀,未来被一扭曲,恢弘的王朝一步步走向毁灭。而《自由革命的未来》则是让你看着无数可能性在明亮的彼岸等待着,却没有一条船一道桥可以载你度过。在历史上生活于亚欧大路上的游牧民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经受着东西方学者“野蛮、杀戮”等很多的负面评价。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所著《游牧民的世界史》一书,则向我们揭示了这一曾被人们所不齿的特殊群体,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所起到的历史作用。井上靖的历史小说一向名气极大,一日偶然在书店购得《楼兰》,本以为日本人对中国历史即使有研究,也是在学术层面上,其他怕是因无法身临其境,缺少些情怀,细看才知道之前是抱有偏见了。长期以来,我总是对这世界上的种种不公平很深的厌恶,因为我自己也因为户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种种我自认为不公平的待遇。我真的不愿意承认这些不公平与生俱来。对不公平的思虑使我成天神魂颠倒。因而《了凡四训》给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本周日,八位优秀校友企业家将返校举办校友论坛,与大家交流分享,借经典古籍《大学》聊一聊企业管理与创业经验的那些故事。12月12日,第五届北京大学生读书节闭幕式暨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总结表彰大会在朝阳区北京国际青年营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社前任社长李小云、现任副社长南春星和来自北京市内多所高校社团的骨干成员代表共同出席了活动。“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其时适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比小雪时节更容易降雪。周幽王死,周室分裂,平王东迁。而后周室为天下共主已威信扫地,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春秋时期为东周史的第一段。看开了一切的他,人生态度终于变得潇洒,生活处事也变得无所顾忌。在这种心灵解放中,他的文学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相比于少年时着眼于个人得失、离愁别绪,这一阶段的苏东坡更多的,或者说是自然而然的把眼光看向了时间、宇宙和人生的问题。苏东坡是个天生的诗人,他的感情太丰富,就连一次简单的例行公事都做的文采斐然;但是在官样文章里,感情充沛就埋藏了危险。朱熹注解大学的立足点是其理学体系,并由此对于格物有特殊的偏好。朱子注最终成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由此而来的则是方法论上的空虚和神秘主义。抛开朱子注解,单纯从汉学文本来看,《大学》的意蕴更加平和,符合本来面目,而朱子注显得生搬硬套。论语中第三篇章《八佾》主要是关于“礼”的问题。这里主要从礼坏乐崩的现象、孔子的态度、仁与礼的关系以及为什么礼坏乐崩四个角度进行简单介绍。小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属于冬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在公历每年11月22日或23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将知与行合在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本文主要围绕《礼记》中《曲礼》和《檀弓》两篇谈阅读感受。其中《曲礼》所记,为礼的一些细枝末节,对言语、饮食、洒扫、应对和进退之法均有涉及。上古史为全部历史之起点,应该要有一明了之见解,然人类历史总可推溯到无人可说之一境,则上古探索,终不免于只成为一种比较近理之测想。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慎思,慎取
《古文观止》第一卷总共 18 篇文章,尽选自《左传》。以发生于各诸侯国 为主,分先《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开山之作,儒学的原创第一著作。《论语》给人的印象是,文字比较浅显,但是意思非常深邃,这就决定了它是愈读愈新。它在被不断地阐释、注解、运用和发挥之后,它本来的面目究竟是什么?他绝对是中华文化史上最有才华,成就最高,分量最重的一位文学家。他是豪放派的开创者,是欧阳修之后的北宋文坛舵手,是他之后所有稍识文墨的人敬仰和模仿的对象;他代表了宋代文学的巅峰,可以说,正因为有他,宋词才能被推向如此高度。如今可能会有不知宋词究竟为何物的人,但他们也一定听说过这个人的大名。《礼记》开篇《曲礼》就提出: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那么,是该一直“俨若思”(庄重之态,若有所思),他已经步入而立了,他在一个男人事业上升最快的时期,他应该在中央施展他的惊世才华,他应该进入权力的核心,他应该帮助皇帝创造太平盛世…但事实是,他在路上。阳明心学发扬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精神,建构了更深刻系统的心学理论。阳明心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即理的人生论,一是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一是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在本次读书会中,我们对王阳明的心即理的观点有了初步认识和体悟,并互相分享了心得。大的宋词天空,如果只能留下一个人,他会是谁呢?感谢北京乾圆国学文化研究院对本次讲座的支持。北京乾圆国学文化研究院推出了一款国学智能书库(平板)产品,在此与如果说老子是“以道莅天下”,那么庄子便是“乘道德而浮游”。老子之哲学甚少谈及境界之问,而庄子哲学则围绕着人生终极着力阐扬其独特的境界观。老子理解的道不是给予,而是由人去主动领悟才能显现。庄子认为道既超越于天地万物,又周遍存在于任何个体之中。《礼记》,也称《小戴礼记》,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学文献的选集,包含《曲礼》、《檀弓》、《王制》、《礼运》等49篇。《礼记》反映的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阐释。
今天国学社的读书会就开始了,大家伙儿读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钱穆先生在近现代历史学界的地霜降近于重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节气,亦即秋季最后一节气,秋尽迎冬。因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得名。霜降一般是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今年24日凌晨1点46分入霜降。重阳之意源于《易经》,《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日前展开了优秀读书社团评选活动,共有39家社团参与评选,清华大学国学社获第一名。日国学社迎新会记录:梁宇晗
摄像:南春星
编辑:马志遥日道就存在于最朴实的生活中。这一点,与徐建委老师所讲极为贴合。我们所吃的鱼,从刺身到清蒸鱼再到水煮鱼,味道变了,但是最根本的还是那条鱼。但是,同样一条鱼,人们之间却常常因为怎么吃而产生分歧。tsinghuagxs清华大学国学社为您定期推送由国学社整理的国学知识、读书会的研究成果和讲座信息,帮助您了解经史子集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广大学子通过国学社的引领和个人领悟,在国学中探寻人生的至高境界,领悟远古智慧,完成修身养性,治国安邦知识与智慧积累。热门文章最新文章tsinghuagxs清华大学国学社为您定期推送由国学社整理的国学知识、读书会的研究成果和讲座信息,帮助您了解经史子集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广大学子通过国学社的引领和个人领悟,在国学中探寻人生的至高境界,领悟远古智慧,完成修身养性,治国安邦知识与智慧积累。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一书,不但流传于中国各地,自古即受书香门第奉为“传家之宝”,四百年来在中国民间产生了益国利民的教化作用;甚至在传布到日本之后,对于一百多年来的日本社会,也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因此,《了凡四训》实在是一本值得全民再三研读、仔细玩味的佳作。
  日本著名汉学家、阳明学大师安冈正笃先生,对于这本书推崇备至,特赞之为“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首相,将《了凡四训》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凡是有志于执政者,必须详加研究。本书对于“明治维新”时期的青少年,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到现在仍然深深地教化著日本政经界的领导人士。
  本书原文共分为四个单元,全书文句非常地优雅流畅,只要每天拨出些许时间来读诵,一年之后,非但能够增长本身的文学素养,并且对于书中所阐述的义理,更会有非常深刻的体悟与收获。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凡是有志于自利利他者,不妨详加研读,并且普传周遭,同沾法益,对于净化人心、端正风气、改造命运,必有不可思议之助益。
(本博客有发了凡四训白话文可以参阅,当然最好是书本,可以到佛堂请一本.时刻警惕,激励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以道德文化解读《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关于知命然后改命的一本古人智慧的总结。我们知道,老子通于大道,而孔子精于常道,要想真正进入大道,就必须要知于常道。道德文化是社会的基础,是做人的标准。从老子《德道经》基础拓展开来,从道德人文角度解读《了凡四训》,发现其真正的精义还是在培养我们的道德,创建道德家庭,共建和谐社会。老子《德道经》:“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了凡四训》是明朝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先生,原名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以此作了,把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倾囊传授,教育自己的子孙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
了凡四训(一): 立命之学
袁了凡童年时代就死了父亲,因此,母亲叫他放弃求取功名的学业,去学习医学,学成后可以维持生活,还可以济世利人。
后来有一天,袁了凡在慈云寺遇着一位姓孔的老人,孔先生精通命理,有“铁口”之称。对他说:“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就要中秀才了,为什么不读书呢?”
孔先生是云南人,得到宋朝易学大师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这位老人用《皇极数》为我推算,对袁了凡过去的遭遇,就是连很小的事,也都推算出来了。
这就激发了袁了凡读书的志愿。就去私垫读书。
孔先生给袁了凡推算: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试,三处的名次完全相符。孔先生再给袁了凡推算终身吉凶,说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的县令,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己丑时,寿终在家里,可惜没有儿子。袁了凡把他的话,详细地记录下来。(点评:大家注意这段孔先生的算命结论)
从此以后,凡遇着考试,名次先后,都如孔先生所算定的一一应验。袁了凡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由命注定的。而思想也就很安定,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他深信:人生一切遭遇,全都是命中注定,天命难违,个人是丝毫无能为力的。(点品:这就是一种被动“知命”,当然,作者后来明白了命并不是全注定的)。
由于他“知命”而因此畏天命,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注重积德,因此而累积了一部分“福因”。出贡(当贡生)以后,到了北京,留京一年,一天到晚总是静坐,后来进南京国子监(国立大学)。在进校以前,凭这点“善因”,他后来有幸遇见南京栖霞山的高僧云谷禅师,他就命运问题请教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和他对坐三昼夜,开示于他,。
&&&&禅师问他:"凡夫所以不得成为圣人,只因为妄想缠绕,你坐了三天,不见你起了一个妄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袁了凡答道:"我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是没有用处的。"禅师笑着说:"我以为你是豪杰,原来是个凡夫哩。"
袁了凡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云谷禅师说:"人们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就要被定数所束缚。那里会没有数呢?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数的。大善的人,数就拘不了他;大恶的人,数也是拘他不定的。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不是凡夫吗?"
袁了凡就问:"那么,这个数能逃得了吗?"
云谷禅师说:"诗书里所说的,''命是我们自己所造作的,福报也是我们自己求取得来的'',确是很明显的教训。"
袁了凡再问:"孟子说过:''求则得之。''这是一切都可以由我求得的。但我以为道德和仁义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那功名富贵,怎么能够求得来呢?"
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错,是你自己错解了。你不知道,六祖说过:''一切的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找它,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要知道,求不求在于自己,如果专诚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贵呢。内外双得,那才算是有益的求。倘使不得认真地遵循正道去求,也就是说,不从心地上去求,不从积善去恶上去求,而徒然费尽精力向外追逐名利,那虽求之有道,不违犯法律道德,但所得的还是你业命中本来有的。若是由于不顾一切,过分贪求,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那就把心里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岂不是内外双失吗?所以是徒劳无益的。"
云谷禅师又问:"孔公算你终身怎么样?"我照实告诉了他。
他说:"你自己考虑应该登科第吗?应该有儿子吗?"
袁了凡考虑了很久,回答道:
"我想,我是都不应该得的。因为科第中人大抵都是有福相的。我生来福薄,又不能积功累德以培植增福;而且不耐厌烦,不能容纳别人,有时还显出自己的才智以凌盖别人;率意行事,轻易发言。像这样的作风都是薄福之相,怎么配得上得科第功名呢?
''污秽的地土里,容易滋长生物;而清澈的泉水里,往往没有鱼类''。而我却是有好洁之癖的。这是不应有子的第一点。
"和气能生长万物,可是我却很容易发怒。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二点。
"仁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繁育的种因。我又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能舍己以救人。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三点。
"多言耗气,而我喜发议论,信口开河,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四点。
"喜欢喝酒,损伤精神,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五点。
"通宵长坐,不知道保养元气,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六点。
"仅就这几点,我是不应该有儿子的了。其他的过恶还多着呢,不能一一都举出来了。"(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在云谷禅师的启发下,袁了凡主动反思忏悔自己的所有不合乎道德规范的缺点,想过去告别,为下一步主动积善行德扫清了道路。《老子德道经》:“同于道者,道亦同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禅师接着说:"现在你既然知道自己过去的缺点,就应该把向来不合登科第,不合有子的作风,尽情改刷。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宽恕人家原谅人家!一定要和爱!一定要爱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身啊!
禅师继续说:“商朝的贤君太甲说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你不登科第,不生儿子,乃是自己前世所作的业报,这是天作之孽,是可以违反它、改造它的。你只要尽力去作善事,多积阴德,这是自己所作之福,哪里自己会得不到享受呢?《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能相信吗?”
听了他的一番议论,袁了凡拜谢禅师,接受了他的教导。就把往日之罪,在佛前尽情发露忏悔,写了一篇疏文,先求登科,誓行三千件善事以赎罪。(点评:云谷禅师开示于他,讲明命运来源于因果,剖析因果循环之理。这才使他豁然开朗,懂得了命运既是有一定之数,又是能够改迁的。袁了凡是间接“知命”,经过验证后深信不疑,注重积行累善业,主动消恶业,积福累行度人生,迁改人生原来由恶因写就的不吉经历,并为今后奠定厚薄不同的基础。)
云谷禅师取出一本《功过格》给袁了凡,教我把所做的事,逐日登记起来,善则记数,恶就退除。
袁了凡的号原来叫学海,从这一天起就改道号了凡。因明"了"立命的道理,不愿再落凡夫的窠臼了。”
从此以后,一天到晚,心地都在约束着自己,一切心念行就和以前不同了。从前只是悠悠地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的景象。虽在暗室陋屋处,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遇到别人憎恨我,或是毁谤我,自能安然容受了。(点评:我们古人可以做到“吾日三省吾自己”,遇事向内反思自己,现代人遇事总是去照他人,很少反思自己,怎么真正改变自己命运呢?)
到了次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预算的应该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他的话就不应验了。但是袁了凡检讨自身,还是有许多的错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犹豫不决,或身勉强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能操持而醉后便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从己巳岁开始发愿直至已卯岁,经过十余年,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点评:《老子德道经》:“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铁口孔先生算袁了凡五十三岁要死,虽不曾祈祷求寿,这一年居然无恙。今年已六十九岁。
袁了凡因此相信"所有幸福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这句话,是圣贤的名言。若是说,祸福是天所掌握,是天所注定的。这就是世俗浅识人的言论了。
了凡四训(二)改过之法
当幸福快要到来,只须观察他的善行就可预知;灾祸将要来临,观察他所作的不善事,也就可以预卜的。
现在,我们想要得福而远祸,暂且不论行善,第一步必须。反思悔过时,第一要发羞耻心。应思从前的古今中外圣人贤人,他们为什么百世可师?这是因为自己,在私下做了坏事,还认为别人不知道,傲然没有一点惭愧之心。因为知耻则勇于改过;德业日新,成为圣贤。
第二要发畏惧心。。每人的过恶虽在隐微之间,但是宇宙自然已经记录了这种信息了,这种信息以能量形式存在者,在有一定外因是就释放。
第三要发勇猛心。人们多是因循退缩,得过且过,不肯发心改过。我们必须奋发振作,不用踌躇、企惑,不烦等待拖延。小的过失,比如芒刺在身,要很快的把它拔除。大的恶行,要像毒蛇咬住了手指,急速把手指斩除,以免蛇毒人心。这是丝毫缓慢不得的!
如能具备以上这三种心,譬如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阳,是没有不消溶了的。实践改过的工夫,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更有从起心动念处除净的。工夫既然不同,效用也就有别。
什么是从事上改的呢?例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了;前日怒骂别人,今日不发脾气了,这就是事上而改的。但是强制于外,是会感到很困难的;而且病根还在,东灭西生,这不是究竟的好办法。
什么是从理上改的呢?善于改过的人,是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以前,就先明白了它道理。
例如,过失在于杀生,自己就想:一切的动物都爱自己生命的,把它活活地杀死,往自己嘴里送,将我的享受建筑在它的痛苦上,能忍心吗?这样一想,我的心就会感到不安,而且它被杀,当遇到屠割的时候,痛苦澈骨人髓;至于我为了贪一时的口福,珍膏罗列,食过即空,
假如自已是容易恼怒的,就应该想:凡是我所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没有修,不能感动他人,这是自己要加以反省的。如果有人蛮不讲理的来犯我,那是他自己品德的事,他自己会承担相应的后果。那末,毁谤的发生,都是磨练于我,玉成于我,我将欢然受赐。能够这样想,那还有什么忿怒可发呢?(点评:此行不可太过,因为纵容别人不利于他改过也是害他,应当以自己的善心善巧方便感化教育对方。
因一切过恶都是自害的作法,损失自己道德。
什么叫做从心而改呢?一切过失都是根源于心,是心所造的。我的心不妄动,过失又从哪里发生呢?
从事修养的人,对于好色、好名、好利、好怒,这些过失,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专注起心动念处,使正念时时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了,正如太阳本来当空,只是人心这篇乌云遮挡了阳光普照大地,
从事上,从理上,但最好是从心上修养道德。不合理的念头,才一动起,立即发觉,一觉就立即予以消灭,倘使这样做不到,就要反复明理来消灭它。或许还是克制不了,那就要用悬崖勒马的工夫,临事强行克制,坚决地禁止不犯。
了凡四训(三): 积善之方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杨少师(杨荣),是福建建宁人,他的家庭是以摆渡为生。有一次,久雨之后,溪里的水泛涨起来。洪水冲毁百姓的房屋。淹死的人顺流而下。其他摇船的人,都乘这机会捞取财物,只有少师的曾祖和祖父接连救人,不去捞取一件财物,大家都嘲笑他们是笨蛋。乃至生了少师的父亲以后,家里的经济情况逐渐宽裕起来。后来生了少师,少师于二十岁就登科,官职做到三公,子孙贵盛,到现在还有许多贤德的后裔。
宁波杨自惩,早年充当县里的官吏,他存心诚厚,守法公平。那时的一个县令办事很严厉,有一回惩罚一个囚犯,把他打得血流满面。可是那县令余怒还是不息。自惩耐心劝解,使他平息怒气,不要鞭打囚犯;自惩家里很穷,别人送他的物品,一概都不接受,遇着犯人缺乏粮食,经常设法替他们解决。有一天来了新的犯人数名,饿着没有吃,可是他自己家里又刚巧缺存粮,如果给囚犯吃了,一家人就没有吃,要挨饿了。但眼看囚犯们都饿得很可怜,自惩就和妻子商量。妻子问他:"囚犯从哪里来的?"自惩说:"他们从杭州来,一路上忍着饥饿,脸色都饿得发青了!"妻子听了也很同情,因此,取了自己待炊的米,拿来煮粥给囚犯们吃。后来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守陈,次子名叫守址,做到了南京吏部侍郎(副部长之职)。长孙做了刑部侍郎,次孙做了四川的按察使。他们又都是当朝的名臣。
上面所说的故事,虽然表现的事实不同,但归纳起来,只是一个善字罢了。
(点评:道学和佛学的祖先们,运用大智慧既揭示了“命学”和“相学”的本源,但是,在佛道性命学说中,是决不主张和提倡求签、问卦、看相、算命的。因为这些方法只是使人部分地、管中窥豹地知命和安命,仅是“知命”、“安命”,都是消极的“宿命论”,宿命论对社会进步发展和个人前途的开拓,对民族的繁荣昌盛,并无积极意义。自古以来佛道两家的圣哲们都不提倡宿命论,对宿命论持批判态度。并向后人指出:应当摒弃“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的消极悲观认识论,要实践德字所蕴含的真意:德字由双人傍,十、四、一、心等五个部分组成,其意为德乃众人(彳)应该一心做到,或解释为一心为众人做到,十种善行(指十心,这就是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四个原则(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以老子德道经为理论指导,进行行善积德。)
什么叫真假呢?
"凡是想做好事,决不可被耳目所迷,随世俗见解,应从内心隐微处,默默审察,是不是纯粹从济世利人之心出发。如果这样,那就是真。假使有一毫沽名钓誉的媚世之心,那就是假。完全是爱人之心的,就是真,行善而有一毫牢骚愤世之心,就是假。纯是敬人之心的就是真,有一毫玩世不恭,侮弄世人之心的就是假。这些都应该详细分辩的。
"什么叫做阴、阳呢?
"凡做了一件善事,为人们所知道的,叫做显德,也就是看得见的阳,默默无闻,做了善事别人不知道的;这叫做阴德,也就是阴。二者都能获得意料不到的幸福。
"什么叫做半、满呢?
"从前有一个女子来到佛寺,想要布施供养,可是身边只有二文钱,就把这二文钱捐献了,寺里的方丈老和尚亲自替她忏悔。后来这个女子选进王宫,享受富贵,带了几千两的银子,又到这所佛寺来布施。老和尚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就算了。这女子就问老和尚,我当初布施二文钱,老师父亲自替我忏悔,今天我布施数千两的银子,老师父倒不替我忏悔,这是什么缘故呢?老和尚说:''以前的二文钱;钱虽少而布施心很真,不是老僧亲自代为忏悔,不足以报德;今天钱虽多,而布施之心,不如前日的恳切,所以我派别人代为忏悔就可以了。''这是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的道理。
"汉钟离传授丹法给吕祖。这丹法能点铁成金,可以济世。吕祖问道:''以后还会还原变成铁吗?''钟离说:''五百年后,当恢复本质。''吕祖说:''这就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了。我不愿学这样的法术。''钟离心中暗喜,说:''修仙要积三千功行,你这一句话,三千的功行已经圆满了。''
(点评:有时善恶全在第一念头,所思所想念头一起,就是善念,则为人处事皆是善言、善语、善行,此为“执一以为天下牧”-----老子《德道经》,把握住德这个一就可以了。因此,老子《德道经》第二章得一(39)有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什么叫做难、易呢?
毛泽东同志也说“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凡是有钱有势的人,如果他要立功积德,却是很容易的。易而不做,这是自暴自弃;贫穷的人做福很难,难而能做,这才算是难能可贵。(点评:《老子德道经》:“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说得多好啊。老子告诉我们:”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以十善心为例:
忠孝心者,忠于国家和民族,孝敬父母长辈,忠孝乃立身处世之大节,万善之根源。
好善心者,见人之危,则扶持帮助。见物之危,则救活解脱。尽己之力而为,如不能为则委曲求其全,设法周旋,用善心满足而后已。
慈悲心者,天下人心虽然不齐,好恶有别,禽兽昆虫、草木亦同此生机,保护生态平衡,必须爱而护之,怜而惜之。
平等心者,心中无富贵,眼中无贫贱,言行无势利,一视同仁,平等待之。
博爱心者,以博大心胸,爱护世人及万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尊老爱幼,仁爱广施于人民和万物,不以识心之好恶而区分是也。我们对于所见得善行善举善人,皆能同其善,容易做到对其博爱友善,然而,对于那些误解了我们的人,就不容易做到继续以微笑友善地对待了。常常是以礼还礼,以牙还牙。要知道,我们要有博爱心啊。应该以博大心胸,爱护世人及万物,不以其心之好恶而区分,而对于不善行不善人不善心,我们还能施以博爱心吗?还能博爱万物吗?如果还能做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老子《德道经》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教化心者,见人之善行,则褒扬宣传,倡其善行,扬其善心。见人之恶,则苦口婆心,规劝其改恶向善,以己之行代为化解,以遏其恶。成人之善,如成己之善。去人之恶,如去己之恶。
忠恕心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视人如己,时时自省,以忠信宽恕之心待人处世。人前不论他人过,人后不计他人非。
和蔼心者,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待人皆要和蔼可亲,勿存亲疏,勿以衣帽言辞取人,心平气和待众生,一视同仁。
忍耐心者,心字头上一把刀,严于律己,处逆境而不退转,居顺境而不轻心,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逆境、困苦、恶行等。心如止水,平静应变,不惊不辱。
勇猛心者,凡是当为者,应该自己立定主见,见义勇为,为人排忧解难,拔困扶危,一直做去,勿为环境和他人所阻,不必等待观望,是为勇猛心也。
了凡四训(四): 谦德之效
《易经》云:"满招损,谦受益"。
赵始峰,明朝山东寇县人,童年就举于乡,可是过了很久,还没有及第。他的父亲担任嘉善县的一个官吏,他随着父亲到任,仰慕钱明吾学问的渊博,把自己的文章拿去向他请教。钱明吾把他的文章都涂抹了。赵不但不发怒,而且表示心服,完全接受。到了明年,赵就登科了。
江阴张畏岩,学识很渊博,善于作诗文,在文人中颇有声誉。甲午年南京乡试,他寄宿在佛寺里,发榜没有他的名,就大骂考官。当时有一人在旁微笑着。张就迁怒到他。这个人说:
"相公的文章,一定做得不好的"。张听了更是火冒三丈,就斥诉他: "你没有见过我的文章,怎知道我写得不好呢?"这人说:
"听说写文章贵在心气和平,现在听到了你在骂人,满腹牢骚,心气不平极了,文章怎么写得好呢?"张感到他的话有些道理,因而屈服,就向他请教。这人说:
"一个人要考中,全得靠命,命不该中,文章虽做得好,是无益的。你今后需要自己做个转变"。张问此人:
"既是命定,怎么能够转变呢?"这个人说:
"所以形成现在之命的是以前的业报,业报是自己所作的,今后的道路却在于你自己啊!只要尽力做善事,广积阴德,有什么福不可求得呢?"张畏岩说:
"我是穷人,有什么办法呢?"此人说:
"善事阴功都由心造,常存善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为什么不责自己不奋勉努力,而反骂试官!"张很佩服,从此痛改前非。一切有益于人的善事,每天努力去做,因此品德日增。丁酉年,张畏岩果中一百零五名。
由此看来,趋吉避凶,这是断然由自己作主的。因此,须要自己约束行为,丝毫不得动恶念、行恶事,这样才是受福的基础。而且只有谦虚处下才能得到无止境地进步。老子《德道经》:“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谦虚处下才能放下包袱,学习符合自然的道德规律,改变过去自己,重新开始新的人生道路。《老子德道经》:“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真正修德的人,给予他人,给予社会越多,自己也得到越多。。
对《了凡四训》四篇做一总结
第一篇:立命之学,勉励世人奋发向上,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人生的命运,气数是由前生造因而定,但是命运的好坏,是可以由你今生的善念、善行、或者恶念、恶行、而改变的,因此以立命之学,作为开宗明义。
第二篇:改过之法,要严以律己,检讨反省自己的过错,敢于面对过错,勇于改过。只有知错改过之后,行善才能收到效益,否则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改过是立命的首要任务。
第三篇:积善之方,在知错能改之后,要懂得行善的道理和方法,即是不为名利,默默恒久地行善,行善的同时必须除恶。
第四篇:谦德之效,袁先生以故事,生动地畅述积善之方。初学行善的人,当行善之后获得福报,喜悦的同时,产生骄傲情绪,是常见的毛病。袁先生训子之文中,再三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若能够谦虚为怀,时时抱着行善惟恐不足之善念,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达到改造命运的目的。
《了凡四训》的主旨,以道德修养为根本,以老子《德道经》为指导,改造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幸福,为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光明前途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总结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