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多学生放弃2015高考自主招生,选择自主呢

为什么学生纷纷放弃高考?
  提要:学生弃考并不都是因为觉得自己考不上大学,还可能是读不起大学;也并不都是有其他更好的出路,还可能是考虑到读完大学也没出路,专家却认为他们是“理性”放弃高考。高中生流失率是不是真在正常范围呢?政府应该对流失率有一个具体的调查和统计。
  继重庆市前不久曝出今年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的消息,湖北省教育厅昨天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该省约有2.6万学生放弃高考。有关专家表示,湖北弃考生比例占总数约5%,高中生流失率在正常范围内。(文汇报4月15日)
  我不清楚专家们怎样得到“流失率在正常范围”的结论,按照基本的常识,得到这一结论,首先要有对正常流失率的标准界定,即多少流失率属于正常,其次,须有对具体情况的分析,即这些学生是为什么流失的――即便在正常流失率范围的流失,也可能是非正常流失。
  对于怎样的流失率属于正常,我们找不到相关文献资料。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查到部分地区对小学流失率、初中流失率的调查,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据《义务教育法》,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流失,也是不允许、不正常的,因为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强制义务,地方政府和义务教育学校、家长有责任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而对于高中生流失率,没有见到调查与统计,对于高考报名流失,更是最近这几年才发生的事,从非义务教育角度看,高中求学期间流失以及高中毕业不报名高考,本无所谓正常与非正常之分,这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公民的正当权利。就如同初中毕业生想升学高中,但没有通过选拔考核而被迫中断学业一样,在高中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时,再高的流失率在法律范围内,应该都属正常。
  所以,我们很难清晰地知道,专家们认为的“正常”,是认为这种选择符合法律,还是这种选择可以被接受。
  而从可以被社会接受来评价弃考行为是否正常,则需要回答如下问题:考生究竟因什么而放弃高考?是因为自己实力不济,无望考上大学;还是高校学费太贵,读不起大学?是因为读完大学,同样就业艰难,前途迷茫;还是在高考之外,有着其他同样可以成才的选择,而且相对而言,其他选择更有价值,更符合个性与兴趣?这四方面放弃高考的原因,第二个和第三个导致的弃考,都可以视为情理中的不正常,而第一个和第四个原因,才既符合法理,又符合情理。
  从媒体报道看,教育部门和专家,对于学生的弃考原因,并没有全面调查,而把所有的弃考原因,都归为符合法理和情理,湖北教育界人士分析的三方面原因――包括正常流失,如参军入伍,失学打工等,这批学生多在高三前已弃学,也有少数出国学习;相当数量学生估计“高考无望”,选择中职身份;一些学生高考前觉得升学无望自动弃考――都想说明,考生是因无望成功高考,以及在高考之外有其他出路,而“理性”放弃高考。
  如果在高考之外,学生有广泛的出路,我想没有人会对高考弃考大惊小怪。在发达国家,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达到60%以上,但仍旧有相当数量的高中毕业生,不选择马上进大学,而是直接工作,或者在工作几年之后再进大学,因为在这些国家,学历不是用人的重要标准,而普遍关注劳动者的能力与素质,上大学对劳动者而言,不是为了获得作为职业敲门砖的大学文凭,而是获得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我们国家,已经在用人制度上,为所有劳动者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了吗?
  而就是在学生可以有多元成才选择的发达国家,他们的教育体系,同样要分析,学生为何会放弃高考,因为作为学校而言,只有努力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才能在教育竞争中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受教育者抛弃教育,那么学校就有关门的危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国家的大学,包括世界一流大学,纷纷降低学费标准、增设奖学金,以吸引学生报考。
  打破学历社会僵化的用人标准,给所有学生多元的成才选择,在多元的选择下,高校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这就是受教育者与社会,以及与教育者之间的健康关系,受教育有自主选择权,高校在选择中竞争。在这种健康的关系下,学生放弃升入大学,不会令人惊讶,也不会滋生“读书无用论”。相反,如果没有这种健康的关系,学生在没有更多的选择与出路之下,而是由于大学过高的学费、迷茫的未来而弃考,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让流失率从高考报名下移到高中求学,再下移到初中、小学,成为不但情理上不正常,法律上也“不正常”的低龄辍学与读书无用了。
点此推荐给QQ、MSN好友
责任编辑:吴志全
【字号:大 中 小】【】【】
近日,在大河网大河论坛、焦点民声,及天涯社区、网易社区等,频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
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频率、《河南日报?农...
(02.06) (02.06) (02.06)
(02.06) (02.05)
(06.24) (06.24) (06.23)
(04.20) (04.20) (04.20)媒体称放弃高考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多 并非出于逃避
  8月底,宗一鸣即将启程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三年前,他走进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成为该校A-LEVEL项目的首批学生,从那时起,他和他的父母就已经决定,放弃国内高考,全力冲刺“洋高考”。
  今年,是我国正式加入WTO的第11个年头,伴随教育开放的进程,中国高中生对于学业的选择也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像宗一鸣一样,不愿再走所谓的高考“独木桥”,而是转身奔赴另一条路——海外留学。
  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而参加“洋高考”的人数则飞速攀升。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自2008年开始,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呈爆炸式增长,年,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分别是17.98万,22.93万和28.47万,同比增长24.43%,27.53%,24.16%。近两年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中,放弃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伴随着“洋高考”市场的扩大,12家知名留学中介机构在2011年的业务增长多数超过30%。
  教育资源丰富的美国,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之地,同样,赴美留学也意味着最激烈的竞争和最高昂的学费。
  北京新东方学校北美考试部总监范猛注意到,近三年来,来参加SAT考试(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化测试)的人数增幅每年都保持在50%以上。学生的来源一开始集中在国际高中和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顶级名校,现在则涵盖了各个层次学校的学生,包括其他市重点和区重点高中。
  根据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局2011年发布的《开放门户报告》统计,年度,中国在美国的入学人数已达到15.8万,连续两年超过印度成为美国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约占美国海外留学生总数的22%,其中本科生56976人,增长幅度达到惊人的43%。2011年,报考托福的考生中,18岁以下的考生比例增长了一倍多。
  从“两条腿走路”转向“背水一战”
  压力之下,准备留学的高中生人群正在从“两条腿走路”转向“背水一战”:要么出国,要么高考。
  “三年前,大家基本上都是做两手准备,很多人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既申请留学,又参加中国高考。”范猛发现,近两年来,学生们在高中会考结束后,目标就已经非常明确了,出国的出国,高考的高考。“高中阶段本身学习压力就非常大,如果兼顾高考和出国的话,压力就太大了。”他认为原因在此。
  在上濒教育执行董事何雨鸿的客户里,不少都是要送孩子出国的家长,他们当中,有的根本不打算让孩子上中国的大学,也就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准备高考上;有的孩子本身在国内学校成绩也不错,去参加高考,顺便证明一下自己,但也不一定上中国的大学。“也有一些父母的着眼点是现在考大学太难太累了,我们不想去跟他们较劲了,是逃避型的。”
  在何雨鸿看来,准备送孩子出国的家庭大多家境殷实,有海外生活和学习经历的人比较多,不满足于在国内的高等教育体系里考个好学校。“他们的视野很开阔,不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就是孩子的终点,希望孩子能有幸福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自我控制和自我成就的感受。”在他看来,中美大学的差异性也是原因之一。“中国的习惯是老早就定专业,高考报志愿就要确定专业,想着我以后去干什么了。美国的通识教育并不要求高考时决定去研究什么,而是在本科一二年级时尝试了解不同的东西,以后再深入研究,做专业的发展。”
  申请人数增加导致SAT分数“通涨”
  为什么放弃高考?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因为不可能兼顾。
  “英语好的人越来越多,想出国的人越来越多,我要是不专心准备,怎么能跟他们竞争?”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林洁坦言,赴美留学需要长期的艰苦准备,绝非一日之功。同时兼顾出国和高考,时间和精力根本不够用。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大学也在“扩招”国际学生,但“扩招”的速度还是远远赶不上中国申请人数增长的速度。申请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分数的“通胀”,对SAT成绩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由现实的供需所决定的。” 做SAT培训的杜克教育总经理吴雨浓说。
  7年前赴美读本科的杨杰觉得自己很幸运,“出去得早”。当时,她以1900分的SAT成绩去了一所全美排名在30名左右的大学。现在,要想申请这所学校至少要2000分以上。“优秀的学生越来越多,分数的含金量在‘缩水’。”她说。
  吴雨浓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来报SAT培训班的大多数是初中毕业或高一的学生,他们比起那些高考后再准备申请的学生来,有很大优势。“高考失利的孩子,意味着他前三年没有为出国做过准备,比起有着充分准备的孩子来,语言、文化背景、逻辑思维、写作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差距明显。”而且由于时间仓促,他们很难拿到理想的SAT和托福成绩,不容易申请到好的学校,很多人甚至不得不选择无门槛的社区大学读书。
  “申请的难度在加大,不同的学校难度不同,顶级学校的难度就更大。但就录取率来说,美国大学录取率肯定远远高于我们的录取率。”范猛说,正因为此,尽管申请压力变大,学生们仍然前赴后继。
  放弃高考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多
  与过去不同,决定出国的孩子,并非出于逃避或退而求其次。
  此前,许多高中毕业生出国读本科,是高考失利后的无奈之举。由于成绩不理想,无法考上中国的好学校,他们选择再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准备申请出国。另一些就读国际项目的学生,出发点则是为了逃避高考,他们往往凭中考成绩无法进入一流的重点高中。
  范猛发现,这两年,来新东方参加SAT培训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参加高考也能考上一流的学校,但从初中开始就立志放弃中国高考,转而制订全程的出国计划。“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绝对数量仍然较大,但这两年的趋势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主动放弃高考的越来越多,他们参加国内高考能考上清华、北大,申请出国也能被常春藤大学录取。”
  这些学生很多都拥有出国经历,有的小时候去读过书,有的去短期交流或旅游过,更加认可西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我好像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高考。”今年刚读完高一的陈韵正很早就决定放弃高考,赴美留学。
  在小学五年级时,她跟着父亲去美国读了一年半的书,早早地就在心里播下了留学的种子。“很喜欢那边的学习氛围。美国的考试制度灵活,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也没有那么大的升学压力,更多的是启发式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很多作业都是做研究性的计划。而中国的学校给学生灌输课本上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
  她所就读的福州一中是福建省最好的高中之一,但比起一线城市来,学生出国的比例不算大,一个年级800名学生,选择出国的不过十多个。陈韵正的决定在她的同学眼中有点冒险,但她不这么觉得。“准备出国是个很困难的过程,两手准备会分心,反而不保险。”
  “跟中国高考决裂之后,我们变得潇洒了。”陈韵正的父亲说,既然决定了放弃高考,就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脱离了中国教育制度,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发展。
  李文(化名)也很早就萌生了出国的念头。和她关系很好的表姐在旧金山读本科,现在在斯坦福读研,对她影响很大,父母也觉得美国的教育更好。高一的暑假,她跟着父母去美国玩了一个多月,喜欢上了美国大学的环境。高一结束后,她转去了出国班。“读了出国班,现在没后路了,跟高考班学的已经不一样了,就得在出国的道路上走下去。不过不后悔,因为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她说。
  刚读完高二,同样在准备申请的张伟(化名)也觉得国外的环境更适合自己,因此才决定出国留学。“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出去,是在参加很多活动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到的。”张伟说,在初三、高一的时候,父母周围同事朋友的孩子出去的越来越多。后来自己去西班牙、加拿大兜了一圈,越来越坚定了出国的目标。“就算是什么都没学到,在国外的生活能力也能提高很多。”
  张伟就读的北京八中出国班有40人,班里大多数同学都是实验班转来的,中考平均成绩530分,很多都是考到550、560分的学生。“都是很好的学生,上一届的学生申请的非常好,去哈佛、耶鲁的就有两三个,进排名前50学校的人也非常多。”他对下半年的申请充满希望。“高考只有一次机会,如果在国内高考应该能上一本线,但清华北大估计没戏。国内也就那么几所好大学能学到东西,但是申请国外的学校,机会就会多很多。”(本报记者 陈竹 实习生 于楠)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北京越来越多学生放弃高考 选择出国
来源: 综合报道|查看: 1929|
北京越来越多学生放弃高考 选择出国
  高考报名人数连续6年下降  流失学生多选择出国    近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北京2012年高考网上报名情况,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报名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约为7.3万人,比去年少了3000多人,这是继今年高考报名总数直降20%以后,北京市报名高考的考生人数略有下降,这就意味着北京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6年下降。  据北京二中的老师介绍,近几年以来他们学校新生都在四百人左右,然而到了高二和高三人数会流失40、50人,这个人数还在逐年增加,流失的学生中大部分出国,为了迎合学生高考的需求,从2009年起北京二中、四中、八中、十一学校等多所知名中学都开设了出国班,今年一项针对高中生出国留学意向的调查显示,占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70%计划高中毕业出国读大学,24%计划出国以后继续高中学习,排在首位的理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其次是增强职业竞争力。  另外新东方教育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素有美国高考之称的Sat培训班,2004年只有几十人报名,而到了今年这个培训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4000多人,这些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为了避开高考独木桥,而选择出国留学导致了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  北京很多中学开设出国班  北京人大附中高二的蓝小闵(化名)今年17岁,她正在中关村的一个托福班上课,打算出国。这个班里有30多人,近半数跟她一样,是穿着中学校服、面容青涩的中学生。他们分别来自人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19中等,大家都有出国的打算。她所在的人大附中那个班里,53个同学,要出国的就有10人。  据北京二中的老师介绍,近5年来,这个学校每年都有新生约400人,而到高二、高三,人数会流失四五十人,大部分是出国了,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因为有了出国的需求,国内不少中学都开设了“出国班”,自2009年起,北京二中、四中、八中等多所知名中学都开设了这样的班级。北京二中2011年5月还成立了国际部,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周心欢说,部门一成立,就吸引很多家长来争取名额,原来的招生计划只有六七十人,最终扩招到77人。  据了解,2010年,人大附中约50人被国外高校录取,2011年就上涨到70人;北大附中约10%的高三学生选择出国;北京四中也有近百人申请出国,而2011年成绩最好的学生,均已被国外高校录取。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高考全国弃考人数为84万;而2010年这一数字接近100万,其中出国留学选择弃考的比例达到21.1%。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公布的《2011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得知,目前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占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  新东方教育集团提供的数据也显示,素有“美国高考”之称的SAT考试培训班,2004年只有几十人,而到去年10月底,这个班人数就已经达到了4000多人。  有国家甚至对中国学生发出邀请。美国是出国留学的热门选择之一,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务院官员曾表示,“欢迎中国学生来美留学,总有某个学校某个专业适合中国学生”。  有钱没钱都送出去  留学生越来越低龄  随着“洋高考”逐渐热门,出国留学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一些工薪阶层也开始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孩子送往国外。  据报道,2011年高考之后,无锡市进行出国留学咨询的孩子,就有很多来自工薪家庭。无锡市对外友好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许先生说,无锡市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长,特别是工薪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现在差不多达到留学总人数的30%”。  无锡市的赵先生和妻子都在普通企业上班,去年高考之后,孩子成绩不好,他们就打算送她去东南亚一带留学。赵先生说,虽然不是有钱人家,但孩子想出国,砸锅卖铁也会成全她,这样可以让她到国外“长长见识”。  而参加“洋高考”的另外一个特点,则是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留学人员占有不小的比例。  据报道,去年年初,某留学中介机构对北京、上海等14个大城市的1.75万名大、中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的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所占比例为19.8%。  新浪网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超过50%的90后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选择出国留学,高考不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中国教育是“大筛子”  只选好的,淘汰差的  为何中国的教育水平在提高,但依然留不住这些学子的心?  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看来,“中国教育是一个大筛子”,不把对人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是一进大学校门就搞筛选,对所谓“差生”进行淘汰。  他说,从根本上讲,国内教育的包容度不够,在教育理念上出了偏差;中国的中学教育把升入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中国还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政府又对这样的资源进行垄断,导致了中国学生升学、竞争压力很大。  杨红(化名)就是不忍心让孩子参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才替女儿选择上国际班。本来,她从女儿出生之后,就希望她自由成长。但等女儿上学后,杨红却不得不“随大流”,“别人孩子在跑,只有你在走,那种感觉很不踏实”。  她亲眼看着女儿压力越来越大,初三那年,女儿每天要写作业到晚上11点,有时,女儿还会歇斯底里地大叫。2011年中考结束,女儿的试题卷子和课辅资料,卖废品称重过百斤。此时,杨红突然明白,女儿以后最好脱离这种压力,于是,她为女儿选择了出国。  而有很多人选择出国,则是因为迫于无奈。无锡市的小益,由于高考时语文考得不好,只考了336分,上不了国内第一批重点本科院校,连二本院校也没有几所可以挑选,一家人商量后,决定送他出国,去寻找机会。  有的家长支持孩子出国,是因为出国似乎更能让孩子成功。王贤(化名)的儿子在国际班读高二,他认为,在这里,儿子能够接受“西方高中”的教育,全英文教学、外教;考试“分级制”代替了“排名”;喜欢魔术的儿子,在校成立魔术协会;还在周末做起了“义工”,而坚定他让孩子出国的决心,则是因为去年12月,中科院与中国工程院“新科院士”名单统计中,留学回国的占近90%。  低龄留学有风险  家长做主要慎重  出国有书读,可是,出国也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留学在外的孩子在国外过得一定好吗?  美国报纸曾报道,很大一部分通过中介协助,申请到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一旦开始上课,英语能力有限的人很难跟上课程。有专家分析,如果语言能力差,孩子很容易因孤独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成长会有负面影响。  比起成人留学生,低龄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生活、回国就业等方面均存在更多不确定的风险。青岛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副会长王国梅说,低年龄留学生出国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生活自理能力差,这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生活恐惧症。  19岁的广州女孩王立衡读完高一,就独自踏上了留学英国的旅程,她寄宿在当地家庭,时常会有“寄人篱下”的孤独感。有的房东有洁癖,甚至会检查留学生房间的衣柜是否整洁,这让留学生感觉隐私受侵犯。  有的学生由于经济原因,还要去打工,对自费留学的同学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外出打工得不偿失。  王子贺的女儿正在备考GRE、托福,对于女儿到国外去生活,他并不放心,“她还不到18岁。”  要减少出国后的这种无奈、孤独甚至是慌乱,业内人士建议,选择留学还是继续在国内就读,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人意愿以及家庭经济实力,家长不能“专制”地替孩子做主,切忌盲目跟风。在申请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课,不能到了国外再乱折腾。
发表对《北京越来越多学生放弃高考 选择出国》的评论
(发表评论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无关内容)
看看大家都在说什么
Copyright&&&
All&Right&Reserved.作者:袁建胜 陈彬
发布时间: 0:1:29
重庆万人放弃高考:一种“正常”现象的背后
●有人说,弃考或没有报名参加高考是一种正常现象。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温家宝说。
●2005年统计数据:城市户籍人口中有67.1%的人能够继续升学,并有15.9%的人达到大学及以上学历。而在农村户籍人口中,对应的比例则下滑到了26.8%和3%。
●大众与大学对功利性的共同&追求&,消解了高等教育作为人的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功能。
●几年前人们在谈到对高考被过分关注的问题时,大家都希望考生能用更理性的态度对待高考,进行多元选择,但真正发生这件事之后,人们的情绪又变得很复杂。
●如果放弃高考的考生越来越多,有可能成为高等教育产生转折的一个契机。高等教育应该站在一个竞争者和被选者的位置,即高校应该通过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回报来吸引学生。
□本报记者 袁建胜 陈彬
今年3月底,当高中生正在教室刻苦复习,迎接两个多月后的高考时,一条看似平常的新闻在社会上却引起爆炸性的效果,今年的高考新闻大战,就这样提前开始了。
重庆市今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与3年前的高中入学人数相比,正式报名参加2009年高考的人数减少了上万人,约占重庆市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的5%,其中大部分是农村户口考生。
弃考是一种正常现象?
重庆市一位招生负责人表示,高三学生最后放弃高考的原因很复杂。第一,有些学生受家庭经济影响,只好无奈拿个高中毕业证外出打工。第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许多学生看到这么一个现象:上完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就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第三,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会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
4月1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文天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弃考或没有报名参加高考的现象自恢复高考以来,在全国各个省市历来都有。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情况,没有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有这么五类情况:一是因为家庭原因外出务工的;二是因为今年考学无望,可能今年希望不大,自动放弃准备复读的;三是外省籍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回原籍的;四是应征入伍的;五是出国留学的。
当地教育部门认为,弃考或没有报名参加高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一是各阶段教育的正常分流,二是高中阶段的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第三是目前成才途径的多元化,高考并不是成才的独木桥,近年来,参加成人高考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逐渐低龄化,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成才的途径已经多元化。
既然这是一种久已有之的正常现象,为何消息一出便引发如此大的反响?是农村孩子距离大学越来越远,让人们担心社会不平等将进一步加剧?是这万人的决定颠覆了社会上一贯以读大学为唯一出路的价值观?还是此事件再次引起了大众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焦虑?
上大学负担重吗?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今年1月初,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一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在2005年曾发布报告称,在完成初中教育后,城市户籍人口中有67.1%的人能够继续升学,并有15.9%的人达到大学及以上学历。而在农村户籍人口中,对应的比例则下滑到了26.8%和3%。
有农村学生家长算过这样的&教育账&:培养一名大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5万元,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按照2000元计算,除去生活费,每月存款500元,至少8年才能将教育投入&挣回&。即使毕业后工资不断增加,年收入达到5万元,收回成本也要好几年。
针对贫困家庭对于学费的担心,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担心学费高的忧虑,我认为一定要消除社会上的这种误解。&
在他看来,对于目前的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在国家、学校到社会各个方面支持下建立的资助体系是可以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的。现在社会上对于这个&绿色通道&宣传不够,有些家长不大了解,甚至会将学校随录取通知书发送的资助政策的宣传当做是&广告&。
&对于确因生活困难而上学难的学生,各高校都会有一系列的资助体系。天大的校友还特别捐助了&新生励学金&,把资助前伸到入学前。在这方面,社会上要相信我们这些学校决不会让一个合格的学生因家境困难而不能上学。&龚克说。
走下神坛的大学
若干年前,大学曾在社会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是象牙塔,是知识的殿堂,在里面学习的大学生也被冠之&天之骄子&的美名。
&现在,大学在大众的心目中也不是那么神圣了。&苏州大学副教授尤小立说。
在他看来,大学越来越多地将自己追求功利的形象传递给大众。
首先,大学形象的变化是来自于自身定位的偏差,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有些矫枉过正&&由以前的不用操心学生就业,到现在一切为了就业。
从大一开始,学校就教育学生考虑就业问题,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在培养他们生存技能的同时,也在校园里造就了这样一种氛围&&上大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大学像是走向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变成了职业培训中心,使高等教育蒙上了一层非常强的功利色彩。
其次,大学内部在学术管理上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各种指标管理和应对评估的对策,对老师影响颇深,老师也间接地将这种情绪传递给了学生。
第三,自幼受到的功利性熏陶,让大学生一进入大学,似乎就天生有一种功利意识。
将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利益挂钩的学生管理模式,也让他们对学生会干部这样的&职位&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拉关系、走后门这样的官场习惯也逐步进入学生的活动中间。
&比如学生会组织某个学术活动,请老师们讲座,对那些组织者来讲,关心的恐怕未必是讲课内容,而是对自己能够请到某个级别、档次的老师,取得了相应的&工作业绩&而沾沾自喜。&尤小立说。
一方面,大众对读大学的认知,只停留在可以获得挣钱的工作上。另一方面,大学也不断地将自己功利性的一面尽量展示给大众。虽然两者取得了一个契合点,但这个契合点却带来了非常消极的结果&&高等教育作为人的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功能被无形地消解了。
&既然上大学没什么眼前的实惠,自然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尤小立说。
一种多元化的选择?
&我们要看这1万名学生最终流向何处,如果他们转向的是职业教育,而这恰恰是政策引导的。这不仅是正常,而且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做法。因为从中国的产业结构看,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也是中国教育结构调整的一个趋势。&龚克说。
在他看来,如果不是流向职业教育,那就要看这些人在高中毕业后的具体去向。如果他们的就业符合一定的社会需求的话,也不一定非要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这也是一种多元化的选择。
龚克说:&如果是选择自主创业则需要谨慎,我对没有就业经验的年轻人自主创业既不反对也不提倡,因为创业成功的多数以就业经验为基础,没有社会经验直接创业成功者虽然有却很少。即使想创业,由大学生来承担应比高中生成功机率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几年前人们在谈到高考被过分关注的问题时,大家还希望考生能用更理性的态度对待高考,进行多元选择,但真正发生这件事之后,人们的情绪又变得很复杂。
其原因在于,目前国内人才的成才模式比较单一,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高中毕业上大学是最好的出路,其他的都难以接受。在学历社会里,人们还是习惯用学历的高低来评价人才,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很多人难以用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学生的弃考。
因此目前的用人制度必须改变,提高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社会不过于关注人才的身份,而是关注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能有多元性的选择,而且每个选择都是理性的,首先要在人才培养的多元性上进行改进,这就需要在用人制度上进行改革。千万不要由于对弃考的关注,最后反而强化了对学历的重视程度,使我们最后还是回到大学的老路上。&熊丙奇说。
也许是一个契机
在熊丙奇看来,如果放弃高考的考生越来越多,有可能成为高等教育产生转折的一个契机。
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像是市场上的商品,也要讲究质量和品牌,如果质量、品牌的口碑太差,消费者不再购买,商家就要想方设法提高质量。
&现在的情况是,大学在招生和培养两个层面上,学生都无法进行自主选择。&熊丙奇说。
从填报志愿开始,考生面对的是人为划定的所谓一本、二本院校,而且不是同一批次录取,所以再差的一本学校的生源也要比二本学校好,学生追求的就是能不能进入一本,而不是考虑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多高。一旦进入某所大学之后,即使对学校不满,学生也不能再次进行选择,否则就回到高考原点。
这一点应该借鉴国外的做法: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学校,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决定进入哪所学校。如果学校招不到人,就要反思自己的办学质量,最终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在熊丙奇看来,高等教育应该站在一个竞争者和被选者的位置,即高校应该通过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回报来吸引学生,这在国外也是一个常态:国外的学生可以不选择高校,选择其他的教育形式,这也是理性的。
&高等教育也需要分析学生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通过降低学费,改革入学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本身健康的发展。&熊丙奇说,&来自受教育者多元的选择恰恰是提高教育质量最大的动力,现在教育的行政评估是单向的,几乎都是由政府来评估,但真正教育最大的动力应该是来自受教育者自己的选择,由受教育者的选择逼迫学校进一步参与竞争。&
& 《科学时报》 ( B1
发E-mail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高考自主招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