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我爱你怎么写岳铭铭怎么念?

所有分类(共0件商品)
价格(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有1件商品,
合计:1000.00元
该商品的库存为1件,您最多只能购买1件!
购物车共有1件商品,合计:1000.00元
$(function(){
$("#top_back").click(function(){
$('body,html').animate({scrollTop:0},500);
var host = window.location.
var urlAdapter = {
"local": "http://zhangxinde.shop.branches.v2.local/",
"neibu":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 host + "/",
"onLine":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 host + "/"
"local": "http://zhangxinde.pm.branches.v2.local/",
"neibu":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onLine":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local": "http://lianran.user.trunk.v2.local/",
"neibu":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onLine":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search" : {
"local": "http://zhangxinde.shop.branches.v2.local/product/",
"neibu":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onLine":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cart" : {
"local": "http://zhangxinde.shop.branches.v2.local/product/",
"neibu":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onLine":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var rootType = location.href.replace(/(.+(local|neibu)).*/i, "$2");
rootType = rootType.length > 5 ? "onLine" : rootT
var URL_CART = urlAdapter["cart"][rootType];
var URL_SHOP = urlAdapter["shop"][rootType];
var URL_PM
= urlAdapter[ "pm" ][rootType];
var URL_USER = urlAdapter["user"][rootType];
var URL_SEARCH = urlAdapter["search"][rootType];
var URL_SEARCH_SHOP = URL_SHOP + "product/";
var URL_SEARCH_PM
+ "product/";
var URL_SEARCH_SEARCH = /product/.test(URL_SEARCH) ? URL_SEARCH : URL_SEARCH + "product/";
$(function(){
$(".closeBtn").bind("click",function(){
$("#addCartOverWin").hide();
$(".cancelBtn").bind("click",function(){
$("#addCartOverWin").hide();
$(".balance").bind("click",function(){
$("#addCartOverWin").hide();
var url = URL_CART + "shopping_cart/shopping_cart.php";
window.open(url);
$(".btn_buy").bind("click",function(){
var p = $(this).parents(".result_box:eq(0)"),
"itemId": p.attr("book-id"), // 商品id
"shopId": p.attr("shop-id"), // 书店id
"imgUrl": p.attr("img-url"),
"num": 1 // 购买个数
for (var k in data) {
data[k] = (data[k] || "");
url: URL_SHOP + "book/shopcart/add/",
type: "POST",
data: data,
cache: false,
dataType: "json",
success: function(data) {
var status = data.
if(status == true) {
var price = data.data.
var number = data.data.
var insertStr = '';
var message = data.
if(status == true && message == '') {
insertStr += '图书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购物车共有' + number + '本图书,合计:' + price + '元。';
} else if (status == true && message != '') {
insertStr = ' ' + message + '购物车共有' + number + '本图书,合计:' + price + '元。';
$("#cartText").html(insertStr);
$("#addCartOverWin").show();
$(".btn_cang").bind("mouseover",function(e){
var p = $(e.currentTarget);
p = p.parent().parent().parent().parent().parent();
if (o.attr("href") !== "javascript:;")
var tObj = p.find(".result_tit:eq(0) > a:eq(0)");
= URL_USER + "member/manage_favorite.php?";
= URL_USER + "index.php?";
"m": "User",
"c": "FavBook",
"a": "add",
"bookId": o.attr("book-id"), // 图书id
"favShopId": o.attr("shop-id"), // 书店id
"favShopName": o.attr("shop-name"), // 书店名称
"favBookName": tObj.html(), // 图书名称
"favBbookUrl": tObj.attr("href"), // 图书详情url
"favPrice": o.attr("price") // 图书价格
for (var k in data) {
url += k + "=" + (data[k] || "") + "&";
url.replace(/\&$/, "");
url = encodeURI(url);
o.attr("href", url);
$("a.btn").click(function(){
history.back();
function getSort(url,obj){
location.href = url+"v"+$(obj).attr("param-select-item")+"/";中南民族大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中南民族大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 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大学横跨民族大道,位于武汉“光谷”腹地。学校西面南湖,北临雄楚大道。东临武汉纺织大学,南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对面即为华中农业大学。 学校占地1446亩,现代化校舍面积68.94万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学校馆藏图书237.6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学校主页:中文名:中南民族大学外文名: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中南民大 民大校训:笃信好学,自然宽和创办时间:1951年(中南民族学院)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民族主管部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现任校长:李金林所属地区:中国武汉主要院系:经济学院
民族与社会学学院 美术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国家重点学科:14个硕士点:121个博士点:5个主要奖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708号邮编:430074目标定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部属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是国家一类院校。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把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446亩,校舍面积73万余平米,馆藏图书28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4000余人,招生范围扩大到了31个省(市、自治区),在湖北、河南、内蒙、新疆、广西、西藏、云南等7个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90%,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1%以上。现有教职工1923人,其中专任教师1240人。教师中正副教授57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36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9人,省部级专家32人,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9%,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 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了10大学科门类的65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18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有72个专业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8个专业学位点共14个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欢迎报考!详见我校2012年硕士生招生考试目录。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理学、医学、农学、艺术学等。学校现有20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4门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品牌专业,8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省部级科研机构。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设有少数民族经济、女书、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等48个研究所(中心)。“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授权专利14项,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89项,科技成果奖励169项,累计批准经费和合同经费7680余万元,教学科研人员出版各类书籍172部,发表论文4229篇。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近60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0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南民族大学杰出的办学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的威斯康星Plattville州立大学、La Crosse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加拿大的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德国路德维希堡财政与公共管理大学,日本的东京学艺大学、文理大学、文教大学,韩国的全北大学、全州大学、庆熙大学、全南大学,法国波尔多四大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近年来学校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2008年,学校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至今连续10年5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1950年,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 中南民族大学区的工作需要,满足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办民族学院,并对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费来源、学生生活待遇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1951年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国家政务院颁发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委托中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并由中原大学副院长孟夫唐(1951年―1953年11月)兼任院长。同年四月开始选择校址,经过三次移动,于12月最后确定校址在武昌洪山南麓(现湖北省军区大院内)。1951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全中南地区总数为200人,征调对象以行政干部为主,主要培养县、区级干部(其中也有县级文科科长及其他教育行政干部),他们学习期满后仍回原籍工作。所有学员全部学习6个月。从征调的学员身份来看,一开始学校的定位在于干部培训方面,而学校也就相当于干部进修“基地”。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于1951年八月开始入学,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包括苗、瑶、壮、黎、回、侗、毛南等11个民族。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主要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还有的是文盲。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民族众多,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互异,文化水平悬殊、宗教信仰不一,这给学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能做好这方面工作,在当时来讲有着极大的政治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52年7月新校舍的建设工作正式动工,同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首批建成行政楼、学生宿舍、教室等四栋楼房,这时学院迁入新校址。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院长仍由孟夫唐兼任。第二期学员336人包括19个民族于1952年10月开始入学,并在洪山新校址举行开学典礼。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南民族学院,决定将1953年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 中南民族大学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迁入中南民族学院。1953年7月,学院教职工达130人学员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三级改为院、处、科三级组织系统。另外还设立了院刊编辑委员会,领导院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南民族歌舞团则是院长领导下的附设机构,后并入中央民族歌舞团。1953年十一月,孟夫唐辞去院长职务,后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熊寿祺兼任院长。1954年调李守宪出(1954年8月―1958年4月)任院长一职。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民大校训为“笃信好学 自然宽和”笃信好学。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忠实、忠诚、专一之意。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小民笃于农,则财厚而备足。”(《管子?君臣下》)等。“信”在《论语》中共出现过38次,孔子认为,“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治病、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其“刚、毅、恭、敬、忠、信、宽、敏、惠、勇”等“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笃信好学”中的信,指的是“信仰”、“信念、”“信心”之意。“笃信好学”,意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并勤奋学习。孔子认为,“笃信”与“好学”是一个人道德修养过程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对真理的服从既要绝对“笃信”,还要“好学”。“学”指的是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充盈其身。“人不学,不知道”。每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完善道德修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一个人尽管有上述“六言”的美德,但如果不学习,就会偏而不舍,产生“六蔽”,所以君子必须“学以致其道”。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好学堪为表率,正是他对学习重要性充分认识的缘故。自然宽和。“自然”引自蔡元培先生“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发展个性,崇尚自然”是他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强调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来进行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为此,他反对在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己研究的方法。“宽和”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虽不是一个独立的名词,但“宽”与“和”分开来用,含义颇丰。“宽”在古代哲学中是“仁”的内容之一,有宽弘、宽厚之意。宽弘意在宽之范围、广大,与宽广相通。对物的宽弘表现在与万物同体,不设界、不分内外、不分物我、与整个世界合而为一。对人的宽弘表现在能由己及人体谅别人,以为人皆有所爱,故扩充自己的爱,以为人皆有所短,故包容别人的短。宽厚意在宽之深度、深厚。《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厚德”实际上一种宽厚、博大、充实的内容之美,与儒家的仁爱有内在关联。坤代表土地、母亲。在大地上,“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大地使万物生于自身,聚于自身,各种事物繁荣发展、生生不息、无不美好。所以,宽的根基是对于万物(包括人)的爱,其表现是爱万物,无条件的爱,爱自己、爱别人,甚至爱别人的缺点,展示出人内心的深厚、博大、充实。“和”的观念发生很早。在《周易》之前,“和”的含义其一指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睦相亲。其二指与“同”相对的“和”,意为杂多的统一、有差别的事物的和谐。《国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意即相同的事物在一起不能发展,不同的事物在一起相互作用,物才能充满生命力,世界才有多样的统一。在《周易》中,上述观点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大和”的思想。“各正性令,保合大和”,是说万物各有不同特性的生命,如果各按其特性而发展,彼此不相妨碍,万物就能繁荣。《周易》的“和”把宇宙自然生命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看成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和”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据。老子的《道德经》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乐记》也讲“和,故百物不失”,“和,故百物皆化。”《荀子》也讲:“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说:“德莫大于和”,朱熹也说:“大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因此,“和”作为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是以万物内部有相反、相异的力量的存在为前提的,而“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差异、个别性为前提的。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说君子在承认人的差异、不同的基础上寻求统一、理解,而小人则强求同一,抹杀人的个别性。只有把个别性、差异性都包含于自身,才是真正的“和”。“宽和”作为校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包含有对人与物的爱、包容、理解,展示出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厚、博大、充实;同时包含有对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解与追求,又展示出“和”的根基:一定要承认万物的多样性、个别性,这是“宽和”思想中所能发挥出的最有现代感的要素。校内环境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区域:教学区,宿舍区,教工区。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代建筑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精致环境。 住宿学校内现有宿舍32栋,公寓15栋和民大学生公寓社区。餐饮校内有包括学生食堂5个(第一、二、三学生食堂、清真食堂、大学生食堂),教工食堂两个(大礼堂后为教工一食堂,东家属区内有教工二食堂)。 网络社区现有中南民大论坛、南湖虫子论坛、第四食堂以及中南民族大学百度贴吧等。文化传统南湖杯;社团活动月;大学生第二课堂;挑战杯;早操晨跑签到;卓越走廊晨读;图书馆英语角、日语角;南湖园交流;五月底、六月初跳蚤市场(卖旧货)党委书记 陈达云校长、党委副书记 李金林党委副书记 徐柏才党委常委、副校长 雷振扬党委常委、副校长 罗建生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常一青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金林党委副书记 白江源党委常委、副校长 段超日,经中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常委会批准,文学院正式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 中南民族大学学院。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52年建校之初的文化班,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教学单位之一。1956年设语文师范专修科,1958年秋创办中文系,1965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停办,1981年学校重建后恢复,设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95年增设了新闻学专业。1998年随着学校新的专业调整,在原中文系的基础上,吸纳原美术系的艺术设计专科专业、民族学系的广告学专科专业,1999年1月整合组建成文学院。2004年,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成为美术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科专业涉及文学、新闻传播学两大门类。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校级品牌专业)、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对外汉语教学5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1460余人;拥有文艺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新闻传播学、民俗学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113人。学院设有文艺理论、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及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广告设计、大学语文等10个教研室。另有女书文化研究中心、古典文学研究所、美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学院配有资料室1个,藏书2万余册。建有新闻广告综合实验室和摄影实验室,其中新闻广告综合实验室为我校文科最大的实验室。配有40套先进的非线性编辑系统、30套方正报刊编辑系统及三维虚拟演播室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目前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现有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教师队伍中,校首席教授1人,省级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人,省管专家2人,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博士及在读博士23人,博士后2人。学院还聘请了曾繁仁、王先霈、曹顺庆、玛拉沁夫、李传锋、阿来、李鸿然、江作苏、张泽勇、罗以澄、张金海等知名学者、作家为客座教授。已故著名语言学家、中国音韵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前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严学l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著名《左传》语言研究专家、《汉语大字典》编委陈克炯教授,曾任中文系副主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突出。曾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并在东方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4部,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校级科研课题15项,各类科研成果20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成果奖、图书奖。学院拥有《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汉语》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新闻学概论》和《广告学概论》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意引导和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在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贵州民族报社、南宁电视台、湘西电视台等数十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学院倡导和创办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月亮化石”剧团、采风文学社、五色土文学社、广告协会、影评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8个学生社团,其中“月亮化石”剧团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第二届百佳大学生社团。学院建有专门网站,还支持学生创办了《文苑》、《先锋团报》和《采风》等报刊,以及《长空》、《激扬》、《浅草》、《那些花儿》等多种班刊,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学院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作为平时学习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学院特色和专业特点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才导航工程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导航工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在学院内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科研创新风气。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04级马艳、吴芳等同学的《广西壮族民歌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调研报告》获全国铜奖,湖北省特等奖。05级范娜在湖北省英语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特别值得骄傲的是我院师生继多次在全球华人“金犊奖”大赛中取得金犊、银犊奖等优异成绩外,还连续在第一、二届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其中第二届全国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上刘柏因、王中法等40名同学和9名老师共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5项的辉煌成绩,获奖级别和数量在全国600多所参赛高校中排第二,湖北省高校中排第一位。在学校“共青杯”系列比赛中我院更是摘金捧银,表现不俗,年分别荣获总分第一、第二名。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成立于 2001 年,由原政法系发展而来,现有教职员工 64 人,专业教师 57 中南民族大学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26人,法学专业中有16名硕士生导师;20 人拥有律师资格,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1人,在读博士8人;青年教师全部具有专业硕士学位; 2 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 1人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2 人获首届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奖,1 人获湖北省劳动模范,1 人获湖北省优秀教师,5人为校学科带头人,1 人为部级学科带头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1300余人。现有法学一级硕士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授权点。设有民族法制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始建于1993年的中南民族学院美术系,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于2004年成立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院的总体办学思路是: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主导、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教学管理为手段、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学院成立两年来,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办学条件稳步改善,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教学管理日益规范。美术学院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等三个专业,其中艺术设计学具有硕士授予权,美术学专业设有油画、国画、民族民间美术等三个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设有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四个专业方向。学院面向湖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南、江西、广西、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11个省、市、区招生。目前在校生有1016人,2007年计划招收本科生240人,到2010年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1200人。本科毕业生90%以上顺利就业。美术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教师4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讲师10名。计划到2010年时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达到10名、副教授职称的教师达到20名、讲师职称的教师达到35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实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该院教师在全国和省级专业展览中获奖6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著)100余篇(本)。共有40余人次的学生在全国和省级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美术学院为发扬民族民间文化精髓,设立了民族美术研究所和民族服饰艺术研究所。为加强实践教学,学院建立了四个实验中心,下设十二个专业实验室。我院还在安徽、江西、四川、贵州等民族文化较浓厚的地区建立五个专业实习(写生)基地,为实践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新建成的5600平方米的中南民族大学光谷美术馆设施精良、功能齐全,将为教学、科研提供一流的学术交流环境。美术学院秉承教书育人这一理念,配合学校“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总体目标,结合本院的自身特点,力争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美术学院。于1999年由原经济管理系和财经系部分专业合并而成,是我校具有较大规模和鲜明特色的教学单位之一。学院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有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三个硕士点,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设有经济学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两个研究所,三个经济学类综合实验室。 学院现有本科生2440余人,硕士研究生160余人。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湖北省跨世纪骨干教师1人,校学科带头人4人;教师中现有博士32人,硕士43人,教师中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87%。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客座教授,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讲学。学院近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373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编著(含教材)4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1项,其他奖励8项。 为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我院提出了“立足中南,服务社会,面向全国,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明确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保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把经济学院建设成一个在民族地区有重要影响、全国同类学院中有一定地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了“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经过不断努力和发展,我院在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加强研究生教学,积极争取博士点。学院积极推行部分课程双语教学,开设了金融英语、经济英语、外贸英语、保险英语等专业课程,在历届本科毕业生中,我院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均在91%和43%以上,居我校非英语专业前列。同时,学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专业学习之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湖北省“挑战杯”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两年来,在校学生获科研基金资助项目72项,参与者占学生总数的12%;多次组织学生外出进行社会实践;各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也均在90%以上。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成立于 1985 年 , 由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部组成,开展英语、日语、德语、法语、韩语五个语种的教学。有英语、日语两个本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和与美国大学合办的英语教育硕士点。现有教职工 148 人,专业学生 1346 人。 外语学院师资雄厚,现有教授 5 人,副教授 24 人,硕士 66 人,外教 7 人。经常派教师出国考察、学习和交流。学院办学条件先进,拥有多媒体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 15 个,同时可容纳 840 学生。外语自主学习中心有计算机600 多台,网络资源丰富,办公自动化程度高,网上教学、科研和课外活动频繁而多彩多姿。 学科建设是龙头。学院设有 3 个研究所,承担各级科研项目 20 多个,出版专著 40 多部、教材 7 套,发表论文 300 多篇,体现了较强的群体科研实力。 教学质量是生命。学院严格教学管理,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标准培养学生,注重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培养了一批批深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升研率和就业率保持同类学校的领先地位,学生在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 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素质。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四个专业。计算机学院党政领导及专家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硕士点。截止 2006 年 6 月,学院有普通本科生 2400 余人,研究生 105 人。学院现有教职工 130 余人,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学术氛围好,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中有教授 8 人,副教授 32 人,硕士指导教师 17 人,博士 10 人(含博士后 1 人)。我院学科带头人陆际光教授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 范,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王江晴教授、段汕教授、康东升教授均为中南民族大学学科带头人;宋中山副教授为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 术骨干。 近3 年来,本院共完成和承担科研项目 42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 12 项,获省部级奖的科研项目 4 项,科研项目经费 300 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 1 部,出版教材 7 部,发表论文 30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收录 40 余篇。 学院始终把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扩大学院知名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努力开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已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加拿大泽威尔大学、韩国全北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学校的相关学科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日经中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组建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81年学校恢复重建时的数学系,是中南民族大学办学史上历史最悠久的教学单位之一。学院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2006年获得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点。学院下设应用数学、基础数学、信息科学和统计学四个教研室及应用数学研究所。学院现有在校生708人,其中本科生681人,硕士研究生27人。目前,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共有教职工4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总人数的80%以上,他们承担了学院各专业及全校本科生、硕士生所有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科研队伍已初具规模,拥有偏微分方程、数论与密码、大偏差理论、随机过程、动力系统、控制论、优化决策论、小波分析与图像处理等研究方向。近年来,学院学术研究团队在上述各个方向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等收录达100余篇次,多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多次引用。在科研资助方面,最近3年来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民委自然科学基金3项,经费总额近80万元。在本科及研究生科研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五年,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数学建模型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指导的学生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7项。在学校历届领导的支持下,经过中南民族大学数学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项建设初具规模,各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均衡发展。始建于1981年,2001 年更名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004 年成立中南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理工科兼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并重的格局。现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本科专业,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单位,能够招收与化学相关的材料、环境和生命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学院有教职员工 84人,其中专职教师 52 人 ,教授 14 人,副教授 15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2% 。因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有 4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 人为省管专家,8人为校学科带头人。 学院现有两个重点实验室:催化材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学院下设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应用化学研究所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化学实验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2006年获准建立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研发推广中心。在学科建设方面,分析化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本科课程“物理化学”及“ 物理化学实验 ”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学院现有建筑面积 13000 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200平方米的资料室,拥有价值近3000万元、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如:FEI Tecnai G20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康塔公司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分析仪、耶拿分析仪器公司TOC/TN 分析仪、Nicolet Antaris 近红外分析仪、Axon公司膜片钳操作系统、Beckman P / ACE MGQ 毛细管电泳仪、Agilent 5973N 气质谱联用分析仪、VG Multilab 2000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Bruker D8 X-射线衍射仪等,为我院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各类研究项目 4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 项,参加国家“863”项目2项,“973”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 19 项。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318 篇,其中 SCI 、 EI 、 ISTP 收录 11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4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获省部科研成果奖 6 项;转让科研成果8项,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加强合作,促进学术交流,学院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高等学校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湖北省化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实现共建。从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美国西肯塔基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聘请了多位专家来校长期参与学术研究工作。2003年以来,本院邀请了日本东京理工大学教授、南非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2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与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建立互派研究人员的合作关系,先后派出 10 余名研究人员出国研修、访问。该院现有本科生1100 余人,研究生 80 余人。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2003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铜奖一项,2004年第四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铜奖一项,2006年第五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银奖一项;学生考研录取率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在全校名列前茅;全院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评比中屡创佳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5年湖北省翻译大赛中获一等奖、优秀奖各一项;2006年湖北省首届大学生化学实验与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二项;2006年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荣获优秀奖一项。9902班、04材化班分别获年“湖北省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0202班荣获2004年“湖北省学习许志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十一五”期间,本院将申报“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硕士点、“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博士点。在校本科生将达到1500余人,研究生120余人,博士生20人。拟引进2-3名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声誉的专家作为领军人物,重点推动“分析化学”、“催化材料科学”等方面科研工作和本院的师资队伍及学科。成立于2004年,前身是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 中南民族大学较早开展生物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自1988年创办第一个生物化学(现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以来,已为我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各民族(包括汉族)生物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自1988年以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高校具有特色的生物科学与技术和民族药物的重要教学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现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专业招收硕士生,遗传学和药学硕士点正在建设之中;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药学和药物制剂4个本科专业。 生命科学学院拥有一栋16000M2的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大楼。有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药学综合实验室、民族药物研究所和湖北省首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民族药物研发推广中心等科研教学机构。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包括透射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系统、荧光光谱仪、差热扫描分析仪、DNA序列分析仪、凝胶成像系统、高速、超高速系列离心机、成套高压液相色谱系统、气质联用系统及荧光显微系统(Cold CCD)。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植物分子生物学、稀有放线菌分子生物学、比较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植物发育遗传学、植物抗性代谢与基因工程、模拟酶工程、微生物次级代谢与生物工程药物、植物次级生物活性物质与药物开发、民族药物资源与利用等。近3年来,承担和参加的“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等项目共20余项。近5年来,先后共派出10余名研究人员去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国进行中短期研修、访问及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与日本国立生物资源研究所生理机能部、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基础学部等建立了长期的研究合作 (包括互派研究人员与研究生)关系。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汉油料研究所、国家天堂寨森林公园以及湖北省众多的中小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与共建关系。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强化学科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院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含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21人,助教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100%,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含在读)比例达到78.57%,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80.95%。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管专家1人,湖北省部属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梯队成员2人。校学术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生40余人,本科生近900人。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整合资源,构建学科建设平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不断提升竞争力;正处在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将为培养高素质的祖国建设人才做出新的贡献。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中南民族大学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有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四个本科专业和民族学(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社会学、中国古代史、宗教学、人类学九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其中民族学学科是国家民委1989年确定的重点学科,民族学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创新学科,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007年民族学本科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我校第一个专业博士点――民族学专业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51人。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博士导师6人,硕士导师18人。教师中高学历占绝大多数,其中有博士后3人、博士19人、硕士20人。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相结合,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素质和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队伍。此外学院还先后聘请了著名学者郝时远、杨圣敏、马戎、乌丙安、何星亮、王铭铭、林超民、何光岳、李绍明等先生为兼职教授。培养高质量人才一直是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的重要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十年来,为我国的民族事业输送了大批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科研、教育和社会管理人才。除了负责本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外,学院还承担全校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公共课教学。本院开设的“南方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史”和“民族理论与政策”分别被评为湖北省优势、品牌学科和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民族理论与政策”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学校确定的科研教学型的学院,科研工作是立院之本。民族学是学术根基深厚,学术传统悠久的一个学科,早在中南民族学院刚刚成立的1951年,学校即建立了以著名的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民族研究室。我院一批学者,深入民族地区,收集、整理、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民族史、民族学的宝贵资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为国家识别和认定京族、毛南族、仫佬族、土家族等民族成份提供了科学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民族学学科的中青年学者以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土家、苗、瑶、黎、畲、壮、回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成绩斐然。近十年来,学院共承担了3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40余部,在《民族研究》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共计获省部级奖项40多项。丰硕的科研成果奠定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以及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我国有相当影响的民族学、人类学教学与研究机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81年学校重建后恢复的物理系,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教学单位之一。1984年,物理系设置电子技术专业(专科)并开始招收首届学生。1988年,物理系更名为电子工程系,电子技术专业升格为本科专业,成为学校最早设置的工科院系。2001年初,学校将原来的电子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合并成立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年10月,由于专业与学科发展的需要,原有的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成立新的电信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从原来的电信学院分离另立学院。学院现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506人。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等离子体技术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校硕士研究生78人。在本科教学上,学院设有电路与系统、应用电子技术、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号处理、计算机、大学物理7个教研室;实验设备和办学条件优良,建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大学生科研创新4个大型综合实验室,下设32个分室,实验室总面积5000平方米,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并成立了专职的实验教学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学院还建有8个研究型实验室:图象处理与智能系统实验室、无线通信与通信信号处理实验室、智能光通信技术实验室、现代交换与宽带通信实验室、现代电子技术、激光光谱应用实验室、等离子体技术实验室、电子与信息工程研发中心,为广大师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专业资料室拥有中、英文图书10万余册,中文专业期刊131种,英文专业期刊45种。学院拥有一支团结奋进、爱岗敬业、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现有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教授6人,副教授23人;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有硕士学位教师29人,其中9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2008年入选新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评组专家;有硕士生导师14人。学院始终坚持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全力提高办学层次,近期准备申报“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启动了“电路与系统”硕士点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点的筹备工作。学院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任务,近3年先后主持了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2项和20余项横向项目,在图象处理与多媒体通信、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及其应用、激光光谱、电力电子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等学科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学院学术氛围活跃,学术研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通过部级鉴定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仅在国际、国内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超过150余篇。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支在职称、学历、年龄、学缘、专业等方面配置合理,发展态势良好,作风严谨、敢打硬仗的优秀教师团队。多年来,我院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如何让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上受到科学系统、严格正规的训练是我们办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学院千方百计地争取经费,对3个专业连续3次成功申报国家财政专项1400万元,先后建设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大学生科研创新4个大型综合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学院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和思路,深入开展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建设中,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信息技术实验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学院拥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目标明确,定位于重基础、重应用、重创新,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在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以及在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评奖、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评奖活动中,我院学生捷报频传,近5年获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奖励107项。仅在刚结束的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就取得了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此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德、智、体、美上得到全面发展。如连续举办六届的“求真杯”系列竞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人数众多,早已成为电信学院的一个品牌;在学校运动会上,我院学生摘金夺银、取得了骄人战绩,已连续多年摘取了男子团体冠军、总分亚军的奖杯,充分展示了电信学子的阳刚之美;电信学院文工团每年2场高水平的汇报演出,一改理工科学生严谨有余、才艺欠缺的形象,不仅让学校广大师生难以忘怀,还经常被新闻媒体或者兄弟高校邀请友情客串。活泼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挑战自我的机会,同时还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院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宽广的就业领域,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雄踞全校前列,即使在因受全球金融危机而最困难的2009年,年底就业率达到95%,名列全校第一。学院考研录取率逐年递增,在名毕业生中,有109人考上研究生,其中70%的学生被国内著名的211大学录取,有40人被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985学校录取。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是电信学院的一大优良传统,学院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大力提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倡导教师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强调教书育人在教学环节中的落实。学院十分注重管理建设,建立了一套具有学院特色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严格、规范在学校享有盛誉。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电信学院认真、负责、严谨、务实的院风,全院教职工爱岗敬业、爱院如家,涌现出一大批各级先进集体和个人。2008年,电信学院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这是国家民委第一次将此荣誉授予二级学院单位;在学校历届优良教风教研室评选活动中榜上有名字;有2人分别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民委文明职工,1人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党员,2人分别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关山度若飞,2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20年光阴目睹了电信学院几代师生艰苦创业、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值此因专业调整、新的电信学院成立之际,我们拥有了更多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热烈欢迎立志成才的莘莘学子来学院学习,在如诗如画的南湖畔度过最难忘的青春岁月;我们真诚期盼海内外事业心强、有团队精神的优秀同行来学院工作,为你们施展才华创造条件。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为中心,奋发努力,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公交:538 590 570到茶山刘站下车(南三门)732 733 572 583到中南民族大学站(正门)、武汉纺织大学站下车(南一门) 驾车:武昌方向:1.武汉南出口――武青高速公路――武汉中环线(民族大道出口)――民族大道(由南往北左手边)2.武咸公路(G107)――武泰闸立交桥――雄楚大道(由西往东)――民族大道(由北往南右手边)汉口方向:汉口火车站――青年路――武胜路――江汉一桥――龟山南路――武汉长江大桥――武珞路――珞瑜路――光谷广场――民族大道(由北往南右手边)
相关分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语我爱你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