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说课稿》中最后一段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说一则有关骨气的事例...

《谈骨气》练习及答案_百度知道
《谈骨气》练习及答案
最后一段中“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作者再此连用四个动词,目的何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如何备战中考语文中考“一模”考试已结束,这是对前一阶段复习的检查,考得好,说明复习还比较充分,考得不好,要看看是哪里有问题,及时补漏。“一模”后的工作是查漏补缺。另外要总结答题技巧,怎样答题就可以得分。语文试卷主要分三大块,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本文不涉及作文)一、基础知识部分的语言运用是比较难的,这道题的主要类型为仿写。即给一个例句,仿照该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这种题要注意仿写要点:仿句子结构 、仿修辞、仿内容的哲理性。最好做到:内容要统一;结构要一致;修辞一致;语意协调(语体色彩、感情色彩、风格)。例如: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泥污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可以仿写为: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儿;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高高的树头唱出小提琴般美妙的夜曲;二、阅读部分:阅读分为三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的阅读是比较难的。(一) 记叙文阅读:记叙文阅读的知识点要记背清楚。如:什么是记叙文的六要素、过渡、照应、抒情、议论等等。主要题型:1. 选词填空。技巧:根据文段的内容和上下文的词语搭配。例如:03年天津考题《春风》的(2)题:从流、漫、灌中选择恰当的词,分别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处。从关外扑过山头, 过山梁,插山沟, 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分析:这段写春风刮得猛烈有力。这三个词语后两个漫、灌比流更能表现风的这种特点。再从搭配的角度,灌与山口搭配合适,所以答案选漫、灌。2.概括文意或段意。记叙文阅读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开明版一、二册的各个单元提示里。主要题型及答题技巧:2. 选词填空:技巧:主要看上下文意和前后词语的搭配。如:03年天津考题《春风》的(2)题:从“流”“漫”“灌”中选择恰当的分别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处,使语句流畅。从关外扑过山头, 过山梁,插山沟, 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答案:“漫”“灌”。这一段是写春风刮得猛烈的景象。山口根据搭配用“灌”搭配比较合适,在“流”与“漫”之间,“漫”更能表现风刮得有力度。,所以选“漫”。3. 概括记叙文文意或段意。概括技巧:记叙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不同,应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语言表述形式莎是主谓句,谁做什么(谁怎么样)。例如:03年哈尔滨考题《担子》的(1)题: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答案:父亲在崎岖的山路上为儿子挑担子(谁 做什么)。3.分析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技巧:修辞方法作用+结合具体语境。修辞方法的作用要记背下来。例如:03年山西省考题《捅马蜂窝》的(7)题:“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答案:比喻修辞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具体语境是马蜂窝已经被我捅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4.分析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技巧:词语的含义 用词生动形象 句子的内容 情感表达。4。分析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技巧:从句子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如果是描写人物的,要着重分析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如果是抒情议论句,要分析抒情议论句因何发生,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或表明什么观点。例如:03年海南省考题《母亲的纯净水》的(8)题:在文章末尾,“她对我说,她从来没有喝过比凉白开的味道更好的纯净水”。你是怎样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分析:此句是议论句,应分析因何发生,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或表明什么观点。答案:回想过去的日子,是散文《母亲的纯净水》让她敢于正视现实,使她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走向了美好的未来。她永远感谢母亲。5.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技巧: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暗示中心等。从这几各方面分析,就可以。6.开放性试题。语文开放性试题的考查不局限于语文知识,更侧重语文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是针对试题的答案而言,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技巧:结合具体实例,组织好语言,不要局限于一个方面答题,可以多角度,正反两方面回答,把自己的感悟说清楚。例如:03年吉林考题《境界》(7)题:游方僧人的言行和托尔斯泰的坟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生活中的哪件小事触发了你的思考?从中你有何感悟?答案:应有对生活小事的叙述和有针对性的说理,重在感悟。(二)说明文阅读需要掌握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点要记背清楚,特别是说明方法的作用。主要题型:1.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技巧: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语境现将各种说明方法及作用各举一例。(阴影为该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下定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分析: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揭示出统筹方法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使作者对统筹方法这一概念有了确切的了解。②分类别:例如——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作用分析:这里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作者以风沙这两种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为依据,把风沙向人类进攻的方式分为“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然后分别就它们如何向人类进攻及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做具体解说。因而条理清楚,界限分明,读者对风沙的进攻方式有了确切的了解。③举例子:例如——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④作比较: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⑤打比方: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作用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⑥列数字: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⑦引资料:例如——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作用分析:引唐朝的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使说明内容更充实。2. 理解说明文的内容。技巧:可以找中心句法。把各段的意思用中心句概括出来,再分析说明内容。3.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技巧:解释词语+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使说明语言准确。如课文《死海不死》课后练习四。(三)议论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知识点需记清楚。主要题型:1.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技巧:①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如课文《才能来自勤奋》。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②也有的议论文没有明确论点的语句,表述又不集中,作者的观念蕴含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当中,要仔细阅读、归纳段意、层意,然后以中概括出中心论点。③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如课文《谈骨气》开篇第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以一个判断句表现中心论点。④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2. 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技巧:分析例证法的作用,首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一个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然后加上“事实胜于雄辩,能增强文章说服力。”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从理论上证明什么,再加上“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分析喻证法的作用,明确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用来证明什么论点。加上“使论证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对比为了证明什么,最后加上“是非曲直分明,给人印象深刻。”3.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技巧: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如对定语、状语、副词等的分析。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例如:课文《纪念白求恩》“生怕人家不知道”把“生怕”换成“很怕”好不好?分析:这要从表达的感情的角度分析。答案:“生怕”就是“很怕”的意思,但在语意上表达得更深刻,感情更强烈,感觉更突出。表现了这些人出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力,就大肆张扬,以捞取政治资本。在考试中,还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尽量不要因为一道题而浪费过多的时间,等全部考题都做完(包括作文),再开始仔细检查,免得时间不够用,使作文草率结尾,影响成绩。另外,如果“一模”成绩很不理想,就不要花大量时间弄难题,而要把该记的字词、解词、诗歌、古文、文学常识等背熟,抓住这些能抓住的分。
其他类似问题
谈骨气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走错区了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2课《谈骨气》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八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除了吴晗写的《谈骨气》这篇文里的有骨气的事例,还有别的么?急用!!_百度知道
除了吴晗写的《谈骨气》这篇文里的有骨气的事例,还有别的么?急用!!
请别把《谈骨气》这篇文发过来!除了那个我要课文外的什么事例,谢谢!有没有新鲜点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屈原为报国爱民,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辞。 陶渊明清贫如洗,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顾炎武饱经忧虑,坚持抗清。 郑成功历尽艰险,收复台湾,大振台湾,大振国威。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恶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吴 晗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 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9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事 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所谓“救济 粮”是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 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的薪水月月 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 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 为困难。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 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 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当这个时候,美 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 侮辱的叫嚣。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我 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 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 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 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 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 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 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 先生。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 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 难。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 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于 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 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看 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 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 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他一看见我,也就 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记 忆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签名的。也有不签的时候,原因是 文字的火气大了一些。这次,我也曾找了另外一些教授?际瞧绞北?较熟的,或是住在附近的,大多数签了名,但也碰过钉子。有个教授 只有三个孩子,但他的答复很乾脆:“不!我还要活!”朱自清的胃 病是饿出来的,家里人口多,要他养活。在昆明的后期,有人算过帐, 我们这类人的薪水折合战前的银元仅约十几元钱。 朱自清对政治是关心的,但不大发表意见,可说是温文尔雅,没 有火气。抗战时期,消息被国民党封锁了,对于国民党对日本帝国主 义消极抗战,对共产党却积极摩擦,掀起几次反共高潮的真实情况, 大后方的人们是不清楚的。他认为只要抵抗,生活过得苦一些也应该, 很少发牢骚。昆明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到了 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闻一多,他感到极大愤慨。复员回到北平以后, 又看到美帝国主义帮助国民党发动内战,大打特打,他的态度变了, 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除了很少几次 的例外,他参加到我们的行列里来了。有几件事值得提出,一件是他 对编纂《闻一多全集》的努力,我在全集的跋文中曾指出: 佩弦先生是一多十几年来的老友和同事,为了这部书,他花费了 一年的时间,搜集遗文,编缀校正。拟定了目录……一句话,没有佩 弦先生的努力,这集子是不可能编辑的。 在当时,编印一多全集这一举动,就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抗议和 谴责。相反,和有些人相比,这些人曾经是一多的同班或者旧时同学, 有二三十年的交谊,但在一多死后,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件事,也没 有写一篇纪念的文字。另一件是他对青年学生的爱护。举一个例子, 有一回他系里的两个学生打架,一个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个是国民 党三青团的。打架的原因当然是政治性的,两人都到老师面前告状。 自清先生怕民青这位同学吃亏,背地里劝他让一点。我在知道这件事 情以后,便写一封信提出意见,请他要考虑政治上谁对谁不对,大概 措辞的口气尖锐了一些。第二天他就到我家里来了,非常认真严肃地 说明他的用意,春秋责备贤者,他说了进步的学生几句,目的是为了 保护他,免遭三青团的报复,同时,他也同意我的意见是正确的。事 后我把这情况告诉了民青的同学,这个同学也很感动。他对国民党特 务统治的反对,虽然没有大声疾呼,却也可以从我亲身接触的一件事 看出来。这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挽救濒于死亡的命运,加强了对 高等学校的特务控制。为了抗议,我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明初的学 校》,说的是明初,骂的是国民党反动派,送给学校刊物《清华学报》 发表。学报的编辑有些是国民党员,他们当然不肯发表,认为这不算 学术性文章。我和自清先生谈起,他也是学报的编辑委员,写信给主 编,极力主张发表,终于发表了这篇文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 思想感情的变化。 由于他被胃病长期折磨,身体过度衰弱,但他也明白天快亮了, 乌云就要过去了,好日子要来到了。他感到欣慰,在自己的书桌上玻 璃板下,写了两句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是从 唐人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套来翻案的。这两句诗十 分贴切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 7月23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举行“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的座谈 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的政治活动。我亲自到他家请他,和他一起 漫步从北院走到工字厅。他走一会儿,停一会儿,断断续续地对我说: “你们是对的,道路走对了。不过,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大习惯,要 教育我们,得慢慢地来。这样就跟上你们了。”开会时他也发了言, 主要一段话也还是这个意思,他说:“知识分子的道路有两条:一条 是帮凶帮闲,向上爬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这种人。一条 是向下的。知识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阶级。 要许多知识分子都丢开既得利益,是不容易的事。现在我们过群众生 活还过不来。这也不是理性上不愿意接受,理性是知道应该接受的, 是习惯上变不过来。” 自清先生在理性上知道要丢开既得利益,要过群众生活,他又进 了一步了,这是大踏步前进的一步。他拒绝购买美援面粉,在签了名 以后,这天的日记记了这件事:6月18日,此事每月须损失600万法币, 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 做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决心。 不止如此,在逝世前一天,他还告诉他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 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 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 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 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他说话了,行动了, 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 另一方面,他坚决不走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当时有人要他参 加国民党办的中间路线刊物《新路》,他坚决地拒绝了。但是他却带 病参加了我们的座谈会。 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 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 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 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 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1499 页)毛泽东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 写朱自清颂”,这是我们未死者,特别是一多先生和自清先生生前战 友的责任。这种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颂歌,还有待于未来。这 一篇文字,只能算是重读《别了,司 徒雷登》一文所引起的一些回 忆罢了。
其他类似问题
谈骨气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谈骨气》教案示例 精心收集的各类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谈骨气》教案示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骨气说课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