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改造世界需要从正确思维什么时候做出发对不对

您现在的位置: >>
数学世界观(上):数学思维到底是什么
“不就是养个娃吗? 放!轻!松!” 珊爸的第 3篇严肃教程 数学世界观(上) 上一篇我和大家分析了几个关于奥数的常见误区,那奥数实际上在教给我们什么呢?让我们把话题扩大一点,先把数学学习涉及的
“不就是养个娃吗? 放!轻!松!”
  珊爸的第 3篇严肃教程
  数学世界观(上)
  上一篇我和大家分析了几个关于奥数的常见误区,那奥数实际上在教给我们什么呢?让我们把话题扩大一点,先把数学学习涉及的框架搭起来。
  从我的理解来看,数学学习分为四个层面,借用道家学说的理论,即“道、法、术、器”。
  数学之“道”,即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能力,或者说的更缥缈一点,是一种感觉。但是它又是搭建数学世界最重要的根基,可以说它不存在,但是又无处不在。
  就好比学音乐的人需要的乐感,往往很难形成一门课程进行培养,但是偏偏又是学习音乐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成就高低的一种能力。有的人天生就有很强的乐感,但是一般人也可以通过长期接触音乐进行培养。数学思维亦然。
  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空间抽象思维等。
  逻辑思维用于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和对或然正确命题的推理等。逻辑思维的非数学应用非常广泛,例如说话、思考的周全缜密,有条不紊就需要用到逻辑。
  那逻辑思维需要专门训练吗?在日常生活中不是都能学到吗?看看下面的例子就知道了:
  下面这些说法对吗?
  1.1 小明的妈妈长得很高,所以长得很高的都是小明的妈妈。
  1.2 数学学得好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所以逻辑思维好的数学都学的很好。
  2.1 小明病了,躺着床上——《走进科学》:为什么躺在床上会让人生病?
  2.2 经济发达的地方劳动力都很紧缺——《XX日报》:为什么劳动力紧缺的地方经济发展更好?
  3.1 我们宿舍有三个艺术系的都是美女,艺术系全部是美女啊。
  3.2 我身边三个射手座都劈腿了,射手座就是一个爱劈腿的星座。
  4.1 大脑里面主要是水构成的,多喝水就能让大脑发育更好。
  4.2 骨骼里面有很多的钙,多吃钙片就能长得更高。
  5.1你每次测验都100分,这么聪明怎么连扫个地都不会!
  5.2 你不是读了博士么,层次这么高怎么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上面1-5组的逻辑题分别犯了:充分必要混淆、因果倒置、以偏概全、错误归因、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这些貌似愚蠢的错误,难道不是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吗?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别人说“你这话说得没有逻辑!”但是就像头顶上的地中海一样,每个人都只能看到比自己矮的人,想象不到高个子看自己也是一样的景象。这时候,理科专业背景的人往往有些优势,能站在逻辑的制高点(谢天谢地!终于能为“数学无用论”的反对者挣回一分)。
  形象思维是理解、运用、变化平面图形的能力。例如之前说的数形结合,就对图形理解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时候我们解释某些复杂的关系时会画一些结构图,这也是形象思维在起作用。
  那你的形象思维如何呢?试试下面这个小题目。
  形象思维题
  5秒内找到答案,完全不需要任何辅助,选项看一眼就知道对不对:超常!
  10秒内找到答案,在选项和题目之间来回比对两三次就能看出来:优秀!
  30秒以内找到答案,或者需要用手指之类进行辅助才看的出来:不错!
  30秒以上,或者选错的:需要加油咯!
  看正确答案,请在公众号回复:形象思维题
  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如果你的脑海中自动浮现出上面的图案根据需要自由旋转并拼到下面的选项中去,那恭喜你!说明你的形象思维过人。
  空间抽象思维则是将平面图形和空间立体图形相互转换、将立体图形变化分解的能力。
  举个例子,试试下面这道题吧:
  空间抽象题
  下面的图形都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沿粗线剪下来以后,哪些可以折叠成正立方体(骰子形状)?
  15秒内全部判断完,并且完全正确:超常!
  30秒内全部判断完,并且完全正确:优秀!
  一分钟内全部判断完,并且错误不超过1个:不错!
  一分钟以上,或者错误超过1个:需要加油咯!
  看正确答案,请在公众号回复:空间抽象题
  这项能力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中被极大地运用,很多被虐得很惨的高中生,都是由于这项基本能力没有掌握。
  另外,空间抽象思维在认路方面也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认路是采用平面记忆的方式,也就是将一条路线在哪里拐弯,拐弯处的景物长什么样子记下来;有的则是采用立体记忆的方式,将自己理解为在地图上行走的一个点,最后能画出一张平面地图上的线路。后者的好处是最终在脑海搭出一个立体地图,对于里面新的路线也能快速掌握,随时切换,这就是空间抽象思维在起作用。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上面讲的这些数学思维,本身的含义是比较广和比较飘渺的,举的这些例子只是试图盲人摸象一样抓取其中一个点来展现而已。
  数学思维本身不是数学的一个知识点,但又贯穿在数学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就像是数学这棵大树的庞大根系,虽然看不见,却给每一片枝叶输送赖以为生的养分。
  数学之“法”,即数学理论,包括数学概念、定理。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呈明显的螺旋上升方式进行的。例如小学学习数字,先学0-9,然后拓展到两位数、三位数;高年级学小数、分数,“数”的概念就被扩大了;高中学习了无理数,这时候实数轴就被填满了;大学还会虚数,然后复平面也被填满了,发现“数”不仅是代数概念,还可以跟几何打通,最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每次学习新的概念,都是对旧概念的“传承”和“创新”,特别讲究融会贯通。
  另外,有时候新的知识不仅是对旧概念的扩充,还会进行重构。
  很多人很好奇,大学数学系都学什么啊,高中数学已经难得不要不要的,大学的画风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恰恰相反,数学系学习的数学,有时候简单得让人吃惊——不是难度上的简单,而是形式上的简单。
  以我们本科数学基础课《数学分析》为例,课本(《数学分析》,A.Zorich,第二版)的第一章标题是——基本概念(集合、函数等),第二章标题是——实数。是不是感觉高一就学完了?
  但是书里将实数和加、乘法运算从另外一个重新进行了定义,运用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方法——现在我们要找一个同时满足加法公理、乘法公理、序公理和完备公理的集,满足这些条件的集可能有很多个,我们常用的实数集刚好符合要求,里面的0、1、加法、乘法刚好能用上,挺好,就你吧。
  就好比我们平时描述地球,会说上面有山有水,住着人和动植物。数学分析会这样去描述:为了找一个能产生生命的星球,星球温度要在2℃以上,氧气含量在28%以上,有液态水,引力适中巴拉巴拉。定义完了以后,在宇宙搜一圈发现地球刚好满足,挺好,以后就你了。
  这并不是数学家们的矫情。
  虽然实数是我们天天在用的概念,但是要给它作一个定义,其实是很难的。这本书一耙刨到这个概念的根子里面去,顺带挖出实数一些有用的性质,在此之上再衍生出其他变化万千的性质、定理等等,最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代数世界。
  这里可以看出数学非常重视概念的定义,同时也看出了它的严谨性,那就是定义之外别无它物。类似的还有欧几里得几何理论体系,用一些基本概念和五条公理推导出我们常见的整个几何体系。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公理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石,还可以挪动,例如将第五公理改写,可以搭建出黎曼几何、罗氏几何等完全不同样子的大厦!
  所以,学数学的人在争辩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说“这要看你怎么定义XXX”,因为在他们眼里,没有清晰的定义,整个讨论就无从谈起了。
  数学概念和由此推导而成的定理,是使用者从无到有的创造,然后又利用这些创造去约束其他的万事万物,类似于道家中“法”的概念。
  这些数学理论构成了数学大树的枝干。所有细枝末叶,都是从枝干延伸出去的。枝干一圈一圈地增长,支撑着树冠长得越来越繁茂。
  (未完待续)
  珊爸@不严肃育儿,大观家庭公众号(id:thedaguan)出品
本文链接:
更多 ""相关的资讯
[北京协和医院]
告诉您哪些营养素是高龄准妈妈的准妈准妈必需品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哲学生活第一单元检测;1.哲理小说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其中重要原因就是;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2.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A.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B.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层次;C.惊
哲学生活第一单元检测
1.哲理小说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那些人生哲理是如此贴切地表述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精神家园??哲理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表明(
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
2. 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螺弄下来,非常生气。于是他问姑姑:“海螺会思考吗?”姑姑回答:“我不知道。”“那你就应该学习。”罗素说。这说明 (
A.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B.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层次
C.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
D.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3. 国际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投资者要走向成熟,一定要逐渐树立起一些能经得住漫长岁月考验的哲学信念。”这说明 (
A.哲学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
B.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C.真正的哲学是万能的科学
D.学好哲学是人生的主要任务
4. 有学者指出,人是有智能的,如果能认识天道、顺应天道,改破坏平衡为维护平衡,寻求循环永久之法,也许就能真的实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说明 (
A.“道”对个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世界观是人们自觉研讨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
5. 下列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② 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来源于哲学
③ 不同哲学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④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6. 拥有哲学思维的人看问题、想问题能站在宏观角度上,脱离具体问题的形式困扰,化繁为简,直达问题的本质。所有具体科学的发展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哲学的王国中。这是因为(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能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
C.哲学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功能
7. “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钱学森这段话告诉我们(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具有自觉接受哲学指导的性质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8、日在北美正式上映的《盗梦空间》连续三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并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在影片中男主人公不仅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对其植入思想,而且认为这些思维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靠思维就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时空,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思维来进行犯罪。这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
①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②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③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④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9.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心灵极为丰富。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旷古愁思。这说明(
A.存在离不开思维
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
C.存在决定思维
D.思维再现存在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________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1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生活上,这一思想对很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从哲学角度看,“心远地自偏”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2.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① 我的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②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③ 存在即是被感知
④ 气者,理之依也
⑤ 上帝创造一切
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A.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
1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因为 (
① 人们认识世界需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② 人们改造世界需要从正确的思维出发
③ 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有正确思维的指导
④ 人们的衣食住行需要发挥思维的指导作用
D.①②③④
14.日,我国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说明 (
A.思维和存在是相互决定的
B.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
15.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做世界的本原
16.调查显示,不少中学生相信星座与命运有关。他们将自己的出生日期与所谓星座相连,再从自己的星座推算出自己将来的前途和命运。从哲学上看,材料中的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17、对右图关系理解正确的有 (
①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③ 形而上学始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辩证法始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
④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18.伟大的事业产生崇高的精神,这说明 (
A.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B.一定形态的思想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C.精神因素都是人们对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
D.只要具有崇高的精神,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19.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各种哲学思想异彩纷呈,其中不乏很多真正给人智慧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才真正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们 (
① 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 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③ 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 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利益
20.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
B.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C.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D.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这表明它 (
A.包括人类的全部智慧
B.对实践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C.能帮助人们解决一切问题
D.能保证人们在实践中不犯错误
22. 钱学森带研究生,一开始不上专业课,而是让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经考核合格后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这样安排学习顺序的哲学道理有(
①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④ 不善于处理主客观世界的关系,就无法在科学上取得成就
23. 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时说:“凡是思维的东西,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存在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是
①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 自然科学的进步
③ 德国古典哲学
④ 客观唯心主义
24、随着时代的转化、实践的深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增添新的内容,以新的理论观点、理论体系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5、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多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生活第一单元检测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5分)材料一:远古时代,由于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水平所限,地震预测难以实现。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包括震源、震级等。 材料二:近年来,公共建筑中越来越多地被融入了风水因素,各地的“风水楼”不断涌现,其实,在公共建筑兴建过程尤其在政府建筑工程中,无所不在的“长官意志”几乎决定了任何一个细节。不断出现在“风水宝地”上的公共建筑,绝大多数来自主政官员的“构思”。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的哪些基本观点?(6分)
(2) 请你运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19分)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检测题41等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检测题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4最新版教材配套使用,质量很好,非常实用 哲学生活第一单元检测 1.哲理小说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其中...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一政治月考试卷考察范围:必修四第一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 分) ) 制卷人:曾玲 本试卷...  (新)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  人教版必修四政治第一单元检测题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一共4套,还有一套第二单元第八课的内容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1) 一、单项...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试卷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试卷一.选择题 1.古语说:“智人则哲。”这句话蕴含的道...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测试题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二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30Х 2=...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各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卷 班级___ ...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检测_高二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只是自己出...”运用 所学知识,回答 5-6 题 5.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一切唯物主义...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 题意。30Х 2=60 分) 1.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事...新课标培训――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 &&&&&&&&主讲专家:孙熙国 《生活与哲学》主编,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人:杨 灵&&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高级教师
【杨灵】《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我们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上的一门课。教材的《致同学们》中有这样一段话:哲学,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门,打开智慧的窗,它微笑地注视着我们,说:“来吧,让我带你去看一个新世界,访问一种新生活!”的确,在探寻新世界、访问新生活中,我们教师与我们的学生一起问辩人生,一次又一次感受着哲学的智慧与魅力。今天,我们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教材的主编,北京大学的哲学专家一起探讨《生活与哲学》教材。&&& 孙教授您好!首先请您就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做一个介绍。&&& 【孙熙国】编写《生活与哲学》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的基本依据是200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新课标,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依据的基本精神是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4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基本精神。新教材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全面贯彻2004年教育部新课标的各项要求,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指导教材编写。&&& 【杨灵】这次政治课程改革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老师,我们怎么理解三贴近原则呢?
【孙熙国】新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三个贴近”。第一个贴近是贴近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是孕育哲学的母体和沃土,离开了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就没有哲学。只有脚踏现实的土地,理论才有生命力;只有跟上时代的节拍,理论才有说服力。因此,贴近时代,对《生活与哲学》模块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位历史学家说,历史是哲学的姥姥家,离开了历史时代,哲学就是无根的水,无本的木。&& &第二个贴近是贴近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一种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哲学产生于人们对于生活、实践所提出问题的追问和反思,因此,从社会实际出发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如何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致力探求的重要问题。
第三个贴近是贴近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孔子曾经问他的儿子,“你学周礼了吗?”,他的儿子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同样在今天,我们不学习思想政治课,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贴近学生,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上好思想政治课是他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不上好这一课,就无法很好的立足社会,无法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思想政治课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编写《生活与哲学》时着力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贴近学生,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识发展规律来编写教材,把对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用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原理方法写进教材,选取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杨灵】新教材是如何体现“三贴近”原则的呢?【孙熙国】新教材有三个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果说,简单的应试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对知识的掌握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要求则更进一步,即首先是掌握知识,其次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还要把能力转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把这一过程称作“化知成识”,即把“知”转化为“识”。我们不仅是“知分子”,还要是“识分子”,仅仅有做到“知”,对新教材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把知转化为“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进而转化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教材的三个目标和三个原则是统一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教科书特别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呈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新教材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再生成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知识不是老师或书本告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的形成的,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精神系统的一部分,成为他的血液,流动在他体内,知识为什么考完就忘,往往是因为学生没有把知识变成他自己的一部分。
所以当然,新教材并不是要求所有的结论都要通过探究活动这一过程来完成。这样作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有些比较简单的不必要这样做,而且所有的都采取这样的方式课时也不够。但是,我们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结论,应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完成,形成学生牢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杨灵】这本书的书名就叫《生活与哲学》,那么,哲学与生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孙熙国】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用一句话说,就是哲学是时代问题的形上解答,也可以说哲学是生活和实践问题的形上解答。这个形上指的是孔子说的“下学上达”的“形上”,是《易传》里“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形上”.
许多人抱怨这个时代没有哲学家?我认为,任何时代的哲学家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要回答时代的问题,第二,仅仅是回答时代的问题还不够,而且还要在形上的层面的上回答。哲学必须解答时代问题,不解答时代问题的哲学,就不是这个时代的哲学。但是,哲学对时代问题的解答和关注,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这就是以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反映时代问题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上解答。没有时代问题,不关注时代问题的形上玄思,不是今天的哲学;进到时代问题中出不来,陷入庸俗事务中,没有理论的提升、抽象和创新,没有“下学”的“上达”,也不是哲学。换句话说,离开了生活、实践,不是哲学;仅仅有生活、实践,不对生活和实践进行理论抽象和理论概括,不能把生活实践中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以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抽象和概括出来,也不是哲学。生活、实践是哲学的土壤,哲学是生活、实践的最精致的精神财富。
【杨灵】我想再追问一下:其他三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也就都讲生活,该如何怎样理解其余三个模块与哲学教材的关系呢?
【孙熙国】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相比,哲学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更高的理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我们说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什么是时代精神?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任务和客观要求,时代精神就是这些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哲学则是对这些“反映”的反映,也就是说哲学要对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的时代精神,进行再思考,从中抽象出关于这个时代的问题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说,经济、政治、文化都是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哲学不能仅仅定留在这些反映上,哲学还要向前走,还要对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最进一步的思考,进行理论的提升和概括,在形上层面上,寻找解决时代问题的解。具体的说,该模块要求老师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杨灵】听了您的讲解,我们对本书的编写思想和编写原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那么,您能否介绍一下全书的理论框架?您能否总体说明一下哪些知识属于唯物论、哪些属于辩证法、哪些属于认识论、哪些属于价值论、哪些属于人生观呢?&&&&&&&&&&&&&&&&&
【孙熙国】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我们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划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比如说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的哲学相比有什么重要特点?这是全书的概论。可称为哲学概论或哲学导论。
第二单元:回答世界是什么?宇宙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主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这一单元基本上属于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其中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属于唯物论部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属于认识论部分。
第三单元:回答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以怎样的形式发展,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做事的能力。这一单元属于辩证法部分。其中第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主要讲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主要讲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第四单元:着重回答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问题,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一单元主要属于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其中第十一课讲历史观,第十二课讲价值观,综合探究讲人生观。
四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哲学模块核心问题的回答。这是我们课程的主线,也是我们设计这一模块的基本思路。&&&&&&&&&&&&&&&&&
【杨灵】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首先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请您介绍一下第一单元的内容框架。
【孙熙国】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则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重要特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说明这一主题,首先就应当知道,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它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它的当代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所以,我们要用一个单元来讲。
基于以上考虑,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了哲学,懂得了宇宙的奥妙,把握了人生的真意,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杨灵】听了您的讲解,我们对第一单元的框架结构比较清楚了。关于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还有几个问题想与您沟通。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有关哲学史的内容。请问,为什么《生活与哲学》要增加了哲学史的内容?
【孙熙国】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说到底,它就是教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宇宙、看人生的学问。今天的哲学是今天的人对宇宙人生的体悟和认识。历史上的哲学则是历史上的人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如果我们知道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怎样看宇宙人生,对我们今天如何看宇宙人生无疑是及其有益的。这是我们引入哲学是内容的第一层考虑。&&&&&&&&&&&&&&&&&
第二层考虑,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但后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人类史上优秀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创立的。树有根,水有源。只有追根溯源,才能真正厘清一种学说的思想脉络,也才能真正理解一种学说。而且通过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上其他学说的异同,我们可以感受到究竟孰长孰短,有句俗话叫做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与古今中外不同哲学思想的比较中,我们会感受和领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无比巨大的力量。
比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原本是一个哲学味道颇浓的问题,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在“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中,通过对案例、情境和问题的思考,引出结论:哲学院与人们的实践和在实践中对世界的思考,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有生活和实践,就会思考,因而就会不自觉地和哲学发生关系,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我们在“专家点评”栏目中,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供给学生。这师徒二人认为哲学起源于“惊讶”、“惊异”、“迷惑”,这对不对呢?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谁更高明?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惊讶”、“惊异”、“迷惑”等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怎样产生的?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可见,柏拉图师徒对哲学起源问题的追问停留在了半路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问题追到了根子上。
总之,新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
【杨灵】教材第三课中提到了“真正的哲学”,一些同学对此有迷惑,如何理解这句话?更进一步说,唯心主义是不是真正的哲学?比如说黑格尔的哲学,能叫做真正的哲学吗?
【孙熙国这是一个令许多人困惑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如前所述,哲学实际上就是人们对时代问题的形上解答,是人类在形上层面上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时代的精神”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任务和要求的反映和体现,只要我们对反映和体现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的那些“精神”在形上层面上做出回应和解答,在形上层面上做出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就是“真正的哲学”。这里判断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是否回答了时代的问题,二是是否是在形上层面上回答的。因此,对“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句话,不应简单地抓住“精华”不放,以是否属于“精华”作为判断哲学的标准,而应该以“形上”和“形下”,以是否反思和概括“时代的精神”作为衡量是否是哲学的标志。真正的哲学应该是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这样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历史上的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上的精华,因而应该有那个时代的“真正的哲学”。在今天,称得上我们“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用这个标准来看黑格尔哲学,它当然是真正的哲学。所以,恩格斯才说: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必须从他的本来的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爻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所以,不能说唯物主义是真正的哲学,唯心主义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只能说唯心主义对宇宙人生的把握不正确,唯物主义才在形上层面上真正正确的把握了宇宙人生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杨灵】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结合教材来看,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那些方面呢?我们老师该怎样理解呢?
【孙熙国】简单地说,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的基本内涵是,世界看作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的世界是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的,而且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是在矛盾着的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只讲物质的世界,不讲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矛盾,这就是旧唯物主义;只讲联系和发展、矛盾,不讲物质世界,就会沦入唯心主义。你讲联系、讲发展,那么,联系和发展的主体是什么?是物质世界的联系、发展,还是黑格尔说的精神、概念、原理的联系和发展?中国哲学家朱熹说,万一山河大地塌了,山河大地的理还在。这样看,离开了唯物主义讲联系发展,就是唯心主义。你讲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究竟以何种状态存在?是在联系、发展和矛盾中存在,还是相反?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物质世界是在矛盾、联系和发展中的物质世界;它所讲的矛盾、联系和发展又是物质世界的矛盾、联系和发展。所以,他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杨灵】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实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结合教材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一点呢?
【孙熙国】希望教师们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唯物史观是怎样创立的,或者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如何认识社会的本质、社会存在的本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里说道,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客观的,所以,社会就是客观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这是社会存在中最主要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客观的。所以,社会就是客观的。
【杨灵】实践是客观的,好理解。但是,为什么说社会的本质是实践呢?您能否再进一步说明一下?
【孙熙国】实践是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对象化自己本质力量和意志情感的物质过程,这个过程明明有人的主体作用,为什么是客观的呢?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你想一想,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什么?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史,研究历史就是研究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首先就是物质生产实践,既然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史,社会历史的本质理当是实践。这是第一点。第二,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文化,都是通过实践生成的。改造自然的实践形成经济生活,调整社会关系实践形成了政治生活,探索物质世界奥妙形成了社会的文化生活;第三,全部社会关系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例如我和你,我们和学生的关系等。而学生为什么要不断学习,考硕士博士,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实践能力等等;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都是因为有了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生成;第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通过实践生成的。人类需要吃穿住行,从物质世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这就需要工具。人、工具、对象,这就是生产力,工具是谁的,工厂是谁投资的,那块地是谁的,生产交换分配中谁说了算,生产力之上产生了生产关系。是别人的我不去拿,这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意识。别人用武力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实践,然后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就是经济基础,然后是政治上层建筑,社会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关系。由此,第五,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实践。
【杨灵】有人说,革命性、阶级性是和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它必然会妨碍科学性。这样说来,“科学性”和“革命性”还能够统一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在一起的?
【孙熙国】不能抽象地说二者能不能统一。我们怎么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举个例子说吧。如果两个同学吵架,让老师来处理。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通常情况下,占理的的同学总是尽其所能极力完整把吵架的客观过程完整、真实地再现出来。而不占理的同学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遮盖吵架的完整和真实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不一定是因为前者觉悟高,也不一定是因为后者的觉悟低。而是因为真实再现吵架的过程,对占理的同学来说是有利的,符合他的利益;真实再现吵架的过程,对不占理的同学来说,是不利的,不符合他的利益。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阶级、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呢?也是如此。如果这个阶级自身的利益和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相一致,那么,这个阶级的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就能够统一。不仅能够统一,而且这种利益性还是驱动他从事科学认知的强大动力。如果一个阶级自身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方向和面貌不一致,其阶级性就会妨碍他对物质世界的真理性的认识和把握。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所以,这个阶级的科学性和阶级性,就能够统一。社会历史按照谁的愿望发展呢?有的人往前,有的人往后,但大多数人的愿望往前推,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这就是社会历史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了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就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所以,恩格斯才说,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他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因为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共产党宣言》最后马恩说到的一句话,无产阶级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整个世界。&&&【杨灵】那么,教材第41页讲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说,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是不是正是二者统一的体现?&&&&&&&&&&&&&&&&&
【孙熙国】是的。高度的革命热情会推动我们更加积极地认识客观事物,保证我们认识的科学性。发挥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二者是一致的。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中国有个成语率性而为,是不是说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其实不然,“性”是个很重要的中国哲学概念,《四书》的《中庸》里边的一句话“天命之谓性”,古人所讲的“天命”就是物质世界的原理、法则、规律,按照物质世界的原理法则规律做事情,这样才叫率性而为,和尊重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正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体现,也就是哲学家喜欢说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体现。
【杨灵】为什么说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呢?
【孙熙国】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都来自实践,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之所以有科学性就是因为他来自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性来自实践。人的阶级性、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想情感等社会内涵,人之为人的所有的东西,也是在实践中产生,因此无论科学性还是阶级性,还是人所具有的所有社会性的内涵,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因此,离开实践性就不会有科学性,离开实践性,也不会有阶级性、革命性,人的一切社会属性无从谈起。所以,我们才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杨灵】教材第76页讲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也是对革命性的一个阐述和说明吗?您能否介绍一下?
【孙熙国】革命性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革”是改造、变革的意思,“命”是法则、秩序,改造变革旧的秩序、旧的法则、旧的关系、旧的社会,就是革命。既然是变革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这本是就是前进和上升,教材第76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就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革命性的第二层含义是阶级性,这一层含义是由第一层延伸而来的。建立新秩序,前进和上升也必然和一些集团或个人的利益相联系。这就是它的阶级性内涵。第一层内涵是第一位的,第二层内涵式延伸出来的。
【杨灵】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从主客体关系入手,引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握世界的本质。请您介绍一下这一单元的总体结构。
【孙熙国】第二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什么,或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理解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和能动的反映观点,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把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第四课和第五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六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综合探究主要讲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实事求是(综合探究)。
【杨灵】可不可以这样说,这一单元涉及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内容?
【孙熙国】可以这样说。第四课、第五课讲唯物论的内容,第六课讲认识论的内容,但不太完整,因为这样一个结构安排还有另一层深意,这就是突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位置。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共性,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也讲物质世界的先在性,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马克思眼中的世界和旧唯物主义眼中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呢?马克思在1845年的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说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引入了实践概念,从实践出发看待周围的世界。恰恰在这一点上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不同,一句话,实践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世界的理论。
【杨灵】什么是现实世界?
【孙熙国】这个问题问得好。现实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实世界的对立面是抽象世界。现实的世界是进入到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世界,即客体的世界,也叫作我们周围的环境、人化的自然、活的有机体。抽象的世界是指和人没有发生任何关系的世界,甚至连它存在与否,我们都不知道的世界。而如果说没和我们发生关系,但我们知道它的存在,这就已经是现实的世界了。比如说,外星人存在与否?我们不知道。比如说,喜马拉雅山上有一瓶登山运动员丢弃的矿泉水,我们也不知道,它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这就是抽象的存在,没有进入到人的实践活动的领域。用中国哲学的话来说,这是六合之外的世界,“存而不论”,这就是抽象的存在。什么是抽象的存在,什么是现实的存在,区分的标准就是实践。
【杨灵】第四课的物质观涉及到三个重要概念:物质、运动、规律。这三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孙熙国】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但是,物质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不同的唯物主义往往会有不同的回答。辩证唯物主义既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又承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和规律。这也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佐证。物质、运动、规律,三者的关系可做如下表述,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规律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三者是分不开的。
【杨灵】人类的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我们怎么把握“思维、意识、精神、认识、意志”这些概念的异同?
【孙熙国】“思维”(作为存在对立面的存在)、“意识”、’精神”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但是,“认识”和这几个概念就有所不同。认识是相对于实践来说的,实践是客观的活动,认识是主观的活动。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的物质的活动。但是,作为名词使用的“认识”概念,与“思维”是相同的。“意志”是人的意识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其外延要比思维、精神窄很多。
【杨灵】对物质和意识的学习,共同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引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做到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是这样吗?
【孙熙国】是的。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者不矛盾。我们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在尊重规律的大前提下讲的。违背了规律,超出规律的限制,肆意妄为,那不叫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讲尊重规律,也不是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而是在尊重规律,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孔子到了70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距”就是指必然性和规律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矛盾,而是完全统一。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过来说,只有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人事物的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也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杨灵】探索世界的过程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真理的知识在教材理解上是大家的难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一种意识,而目题又强调“真理是客观的”。对此,我们怎样理解呢?
【孙熙国】真理是一种意识,没错。我们说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是物质现象,而是说真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真理是一种认识,但不是普通的认识,而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认识。这就是真理的客观性。这里的客观性,不是在物质性的意义说的,而是从它正确地反映了物质世界的规律这一意义上来说的。在这一意义上说,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真理的绝对性。教材第六课第二框第一目讲“真理的客观性”,也是讲真理的绝对性。第二目“真理的具体性”,也就是讲真理的相对性。
【杨灵】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强调的是真理的绝对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强调的是真理的相对性;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就需要不断的追求真理。
【孙熙国】非常正确。我们教材第六课第二框第一目讲“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就是真理的客观性,第二目讲“真理的具体性”,强调的就是真理的相对性。但是,考虑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这两个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所以,教材中没有明确出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这两个概念,但这个思想表达出来了。
【杨灵】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就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请您就第三单元的总体结构作一个介绍。
【孙熙国】第三单元是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怎样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对立统一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共设计了四课、一个综合探究。基本结构是: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第七课、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综合探究)。
【杨灵】矛盾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中居于什么地位?我们经常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究竟如何理解这句话?&&&&【孙熙国】我们通常把辩证法理解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但是,简单的讲联系和发展并不构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关键是人们所说的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形而上学也讲联系和发展,但他们对联系和发展的理解与唯物辩证法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的联系可以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的联系,他们的发展可以是场所的变更和位置的移动。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处于矛盾统一体事物中的联系,而不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之间的莫名其妙的联系,不是人为的形而上学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发展是在对立统一的推动下所产生的事物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作为旧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作为新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因此,我们才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物质世界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用矛盾的观点来规定理解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才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内涵,才会与形而上学形成原则的区别,才会构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对立统一规律视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离开了矛盾统一体的联系,可能就是抽象的联系,如我自己上大学时同学问老师的美国的狗和中国的一棵树的联系,“美国的狗――粪便――周围的土壤――太平洋的水――中国的土壤――校园里的树”,这就是类似于蝴蝶效应,和一个钉子最后丢了一场战争的故事一样。如果没有矛盾统一体做中介,可能就是抽象的联系。离开了矛盾统一体的发展也是一样。发展的原因是矛盾。没有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没有两个不同、甚至是相反事物的互相限制、否定和推动,就没有显示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有差异和对立,才会有发展。老子讲,夫和实生物,通则不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讲辩证法必须抓住矛盾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我们讲辩证法就要讲是矛盾着的事物在联系和发展着,不能割裂开来看。
【杨灵】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那么,“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学说、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全面的观点、”,这些说法能不能划等号?
【孙熙国】“规律”和“观点”不一样,规律是客观的,属于“客观存在”的范围。“观点”、“学说”、“方法”等属于理论体系的范围。但是,对立统一学说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表达。对立统一学说、矛盾观点,大致是在同一意义上说的。矛盾分析法是矛盾观点的运用。如果说矛盾观点是世界观的话,矛盾分析法就是方法论。全面的观点,是矛盾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杨灵】关于矛盾还有一个问题,当我们在一般意义上讲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而当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放在一起讲时,则是强调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这样说是不是准确?
【孙熙国】可以这样说。我们在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这里的所说的矛盾的普遍性,就不仅仅具有“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的内涵,而且还指事物的共性、一般。同样,这里的特殊性也不仅仅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还指“个性”、“个别”。毛泽东同志说:“然而这种,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这一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就是在这意义上使用这一对概念的。
【杨灵】新教材对“创新”的解读也有比较大的变化,原来一般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创新,而新教材则特别强调“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怎么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创新的关系?
【孙熙国】我们把树立创新意识看作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在这一高度上看创新,在这一高度上理解第十一课,就会把创新、把第十一课看最做是整个唯物辩证法部分的一个落脚点。创新是发展,创新是批判地继承,但是,从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角度看,创新恰恰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必然结果,唯物辩证法的每一个原理都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杨灵】辩证法的知识比较庞杂,新教材考虑到减轻学生知识负担,对某些内容做了简化处理。这些简化处理的内容有哪些呢?
【孙熙国】您说的很对。教材不能仅仅做加法,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减法。比如说“度”的概念和适度原则的理论,我们就没有讲。也有的老师说内外因的理论在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因为内外因的关系,在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中出现了。综合探究和课文一样,都属于我们的教学内容。
【杨灵】在综合探究中还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命题,一个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一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这两个内容我们怎么把握?
【孙熙国】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两个非常大的问题,几乎涵盖了书中涉及到的全部哲学原理。那么为什么放在第三单元,主要是因为涉及到第三单元的多一些,矛盾、联系、全面的观点是涉及到科学发展观点的重要哲学依据。但是“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指人民群众,必须把第四单元的人民群众观点拿到这里来理解。此外还涉及到第二单元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有人说从人的出发,从人的主体出发,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会和可持续的从自然出发的观点冲突。我们说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因为我们讲的人,是社会规律中的人,自然规律中的人,是符合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的人,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然的发展有其规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尊重规律。人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改造物质世界,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认识以人为本。当然,科学发展观放在第三单元,主要是对应于第三单元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因为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容在这里有充分的体现。
而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基本上可以用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来回答:联系、发展、全面的或者说矛盾的观点。在此,我重点说明矛盾的观点。之所以提和谐社会,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不和谐的地方,那么怎么克服这些不和谐的方面。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一提和谐,就不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出现,这实际上是不明白和谐统一发展恰恰是通过对立斗争实现的。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于我们理解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只要讲和谐,就会有差别对立,就一定有矛盾和斗争,只有通过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才能前进,没有差别对立不能发展。那么没有统一呢?不构成矛盾统一体,例如师生之间,学生不听,有视频不打开看,不构成统一体,那么也没有发展。所以,想到和谐,就要想到既对立统一,对和谐的理解就更深入了。中国人讲的和,和的对立面是同,和是反对同的,必须要万紫千红丰富多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才“同和不和”。为什么说“同则不继”,因为“同”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例如:我们中国人熬粥,也要把不同的米放在一起;黑格尔说的正和反,达到合的阶段;象成语文质彬彬的由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质结合在一起,达到一个彬彬的境界。我们讲合和,不同的事物达到合的境界,和就是我们最终指向的目标。因为有万紫千红不同的在里边,才推动了事物的前进。这样我们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解就更深入了。因此我们在教材中把唯物辩证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杨灵】第四单元《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我们进入了马克思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学习。先请您介绍一下单元总体结构。
&【孙熙国】第四单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因为我们在前面各单元讲“世界是什么”,
“世界怎么样”,应该如何对待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帮助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两课、一个综合探究。基本结构是:
●社会历史观(第十一课)
●价值观(第十二课)
●人生观(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杨灵】价值问题是现在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内容。教材从“物的价值”谈到“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这个地方应该怎么理解?
【孙熙国】我们这本教材对人的价值的基本理解是,认为人的价值是对社会的贡献或奉献。一些老师和同学想不通。但是,仔细想一下,价值是什么?就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的功能和属性,或者说一事物所具有的积极的意义。一个苹果、一只钢笔,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他满足了人的需要,满足的需要越多,其价值也就越大。物的价值是这样,人的价值也是这样。此时,满足老师们的需要、解答老师们的一些问题,就是我们的价值。一个老师当他讲台上的时候,其最主要的价值就是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其传道授业的使命。
当然价值是分层次的。一个人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如体现父母兄弟亲人这一层面,是一种价值;体现在同事、朋友的层面,也是一种价值;体现在家庭、单位、社会、国家、民族、人类等不同层面,皆有其不同的价值。人的最高价值是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贡献。
【杨灵】“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老师们觉得不好区分,二者语义上的差别是什么呢?
【孙熙国】我们教材中的“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是在同一意义上讲的。有一种说法:认为创造价值是讲一个人的奉献,实现价值则既要看一个人的奉献,还要看社会对个人的奉献的满足和认可程度。在这一意义上,学界有人在谈到人的价值时,主张讲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是社会对个人贡献的满足。这种说法,恐怕有很大的商榷空间。因为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是社会的价值,而不是个人的价值。或者说,这是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评价。我们不能把价值评价和价值本身混同在一起。
【杨灵】教材在讲到人的价值的实现路径时提出了一个命题,“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孙熙国】马克思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连劳动都说得这么浪漫。但他的浪漫是有理论依托的。我们用什么证明我们是人?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特点就在于我们具有不同动物的思想情感,不同于动物的精神系统,不同于动物的社会性内涵。但是,人的这些情感、精神这些社会性内涵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怎样产生的呢?没有别的办法,是劳动。从历史上说劳动创造了人,而现代劳动也正在创造着人。人的各种各样的属性,包括生理的和精神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都是通过劳动生成的。所以,我们说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没有劳动就没有人。
那么劳动者的人为什么会快乐呢?我们知道,实践或劳动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它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说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有幸福感,是因为,人可以通过劳动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实现出来。人所具有的各种思想、情感和意志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真正实现出来。劳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人是实现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的过程。种地、做工、讲课、栽花、装饰等,人通过这些活动实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实现出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有愉悦感,中国古代有句话“立象以尽意”。语言很难表达,立一个物象来表达自己,怎么立呢,就是通过实践。而实现不了就会郁闷、难过甚至痛苦。在这意义上,我们才说“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这里的劳动,是自由自觉地劳动,不是异化的劳动。如果为了养家糊口,被迫的,那种劳动当然是不幸福的。
【杨灵】最后我们想请您再就全书做一个总结。
【孙熙国】正确看宇宙、看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在这本书最后一个综合探究我们选取了中学生最为关心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问题,以“坚定理想,铸就辉煌”为题,进行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就是为了升华和突出这门课程的主题。通过这个探究对全书进行总结。
作为全书的结尾,这一探究应将《生活与哲学》这门课中讲到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综合地展现出来。
在这一综合探究中应讲清楚四层意思:
第一,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各不相同,但根本的途径是劳动和奉献;
第二,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对社会奉献的同时个人也会得到发展;
第三,人的价值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主要应当看他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什么。
第四,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用总理的一句话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个人的理想必须植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中,把个人和社会统一起来。在今天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讲到这里,我们一开始提出的“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主题便走到了它的逻辑终点。我们从生活、实践的观点出发,讨论了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了“世界是什么”:物质?意识?实践;讨论了“世界怎么样”: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最后讨论了社会和人生是什么: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最后,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杨灵】借用刚才专家的话,“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思考的人也是幸福的,谢谢专家的指导,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了哲学的魅力,体会到思考的价值.
作业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生活与哲学》的积极性。
作业二:谈谈你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化知成识”的做法。
作业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处理好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您读过此篇文章后的感受是:
上一篇: 下一篇:
<font color="#10-05-06 19:53:35
<font color="#10-05-06 19:51:13
<font color="#10-10-28 20:27:40
<font color="#10-10-28 20:17:56
<font color="#09-12-04 16:44:50
<font color="#09-12-04 16:44:14
<font color="#09-12-04 16:43:28
<font color="#09-12-04 16:42:41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请输入您的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这样爱你到底对不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