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方形abcd中和正方形A′OB′C′是...

教师讲解错误
错误详细描述:
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O点,点O是正方形A′B′C′O的一个顶点,如果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等于1.那么正方形A′B′C′O绕顶点O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大小有什么规律?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
证明△OEB≌△OFC,得到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
【解析过程】
解:∵∠EOB+∠BOF=90°,∠FOC+∠BOF=90°∴∠EOB=∠FOC在△OEB和△OFC中,∠EOB=∠FOC,∠OBE=∠OCF=90°÷2=45°,OB=OC∴△OEB≌△OFCS△OEB=S△OCFS重叠部分=S△OEB+S△OBF=S△OCF+S△OBF=S△OBC=1×1÷4=0.25∴正方形A′B′C′O绕顶点O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大小不会改变。
∵∠EOB+∠BOF=90°,∠FOC+∠BOF=90°∴∠EOB=∠FOC在△OEB和△OFC中,∠EOB=∠FOC,∠OBE=∠OCF=90°÷2=45°,OB=OC∴△OEB≌△OFCS△OEB=S△OCFS重叠部分=S△OEB+S△OBF=S△OCF+S△OBF=S△OBC=1×1÷4=0.25∴正方形A′B′C′O绕顶点O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大小不会改变。
本题利用全等三角形求出正方形A′B′C′O绕顶点O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大小是一个定值。
电话:01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28号B座6层601
COPYRIGHT (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题谷教育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如下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点O是正方形A′B′C′O的一个顶点.如果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正方形A′B′C′O绕点O无论怎样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总等于一个正方形面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如下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点O是正方形A′B′C′O的一个顶点.如果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正方形A′B′C′O绕点O无论怎样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总等于一个正方形面
如下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点O是正方形A′B′C′O的一个顶点.如果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正方形A′B′C′O绕点O无论怎样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总等于一个正方形面积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一个正方形面积的1/41/4都忘说了我说看半天没看懂 汗别把动点想太复杂了你只要设一个特殊的好证明的情况就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了证△AEO和△BFO全等就行了∵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O=BO ∠BAC=∠ABD=45°∵∠A'OC'==∠ABC90°∴∠A'OC'-∠A'OB=∠ABC-∠A'OB∴△AEO全等于△BFO∴S四边形=S△AOB=1/4正方形ABCD
等于正方形面积的1/4这道题是发散思维题 Ipqkdn的回答 虽然不能说是错误 但是犯了数学证明中最严重的错误 就是以偏盖全...其实图中阴影部分已经很容易看出 阴影部分面积永远相等 加上中间的公共部分的面积 就是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
假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已知是2A,四边形BFOE为两正方形相交的面积,把其面积按图上划分两块,三角形OFB的面积=BF*A*O.5,三角形OBE的面积=BE*A*O.5,AE=BF,所以BF=2A-EB,四边形BFOED的面积=BF*A*O.5+BE*A*O.5=A*A,正好是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1个正方形ABCD的位置如图所示,点A的坐标为(1,0),点D的坐标为(0,2).延长CB交x轴于点A1,作第2个正方形A1B1C1C;延长C1B1交x轴于点A2,作第3个正方形A2B2C2C1…按这样的规律进行下去,第2个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第2011个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乐乐题库
& 坐标与图形性质知识点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1个正方形ABCD...”习题详情
27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8.8%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1个正方形ABCD的位置如图所示,点A的坐标为(1,0),点D的坐标为(0,2).延长CB交x轴于点A1,作第2个正方形A1B1C1C;延长C1B1交x轴于点A2,作第3个正方形A2B2C2C1…按这样的规律进行下去,第2个正方形的面积为454&;第2011个正方形的面积为5×(32)4020&.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1个正方形ABCD的位置如图所示,点A的坐标为(1,0),点D的坐标为(0,2).延长CB交x轴于点A1,作第2个正方形A1B1C1C;延长C1B1交x轴于点A2,作第3个正方形A2B2C...”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推出AD=AB,∠DAB=∠ABC=∠ABA1=90°=∠DOA,求出∠ADO=∠BAA1,证△DOA∽△ABA1,得出BA1AB=OAOD=12,求出AB,BA1,求出边长A1C=32√5,求出面积即可;求出第3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2)2√5,面积(94√5)2;第4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2)2]2×(√5)2;依此类推得出第2011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2)2011-1√5,面积是[(32)2010]2×(√5)2,即可得出答案.
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AB,∠DAB=∠ABC=∠ABA1=90°=∠DOA,∴∠ADO+∠DAO=90°,∠DAO+∠BAA1=90°,∴∠ADO=∠BAA1,∵∠DOA=∠ABA1,∴△DOA∽△ABA1,∴BA1AB=OAOD=12,∵AB=AD=√22+12=√5,∴BA1=12√5,∴第2个正方形A1B1C1C的边长A1C=A1B+BC=32√5,面积是(32√5)2=(32)2×(√5)2=94×5=454;同理第3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2√5+34√5=94√5=(32)2√5,面积是:(94√5)2=40516;第4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2)3√5,面积是[(32)3]2×(√5)2;…第2011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2)2011-1√5,面积是[(32)2010]2×(√5)2=5×(32)4020.故答案为:454,5×(32)4020.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根据计算的结果得出规律,题目比较好,但是一道比较容易出错的题目.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1个正方形ABCD的位置如图所示,点A的坐标为(1,0),点D的坐标为(0,2).延长CB交x轴于点A1,作第2个正方形A1B1C1C;延长C1B1交x轴于点A2,作第3个正方形...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1个正方形ABCD的位置如图所示,点A的坐标为(1,0),点D的坐标为(0,2).延长CB交x轴于点A1,作第2个正方形A1B1C1C;延长C1B1交x轴于点A2,作第3个正方形A2B2C...”主要考察你对“坐标与图形性质”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坐标与图形性质
1、点到坐标轴的距离与这个点的坐标是有区别的,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到x轴的距离与纵坐标有关,到y轴的距离与横坐标有关;②距离都是非负数,而坐标可以是负数,在由距离求坐标时,需要加上恰当的符号.2、有图形中一些点的坐标求面积时,过已知点向坐标轴作垂线,然后求出相关的线段长,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3、若坐标系内的四边形是非规则四边形,通常用平行于坐标轴的辅助线用“割、补”法去解决问题.
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1个正方形ABCD的位置如图所示,点A的坐标为(1,0),点D的坐标为(0,2).延长CB交x轴于点A1,作第2个正方形A1B1C1C;延长C1B1交x轴于点A2,作第3个正方形A2B2C...”相似的题目: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菱形MNPO的顶点P坐标是(3,4),则顶点M、N的坐标分别是(  )M&(5,0),N&(8,4)M&(4,0),N&(8,4)M&(5,0),N&(7,4)M&(4,0),N&(7,4)
(2006o河南)如图,把一个矩形纸片OABC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OA、OC分别落在x轴、y轴上,连接OB,将纸片OABC沿OB折叠,使点A落在A′的位置上.若OB=√5,BCOC=12,求点A′的坐标为&&&&.
已知点P(x,3)在第二象限内,且OP=5,则x=&&&&.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1个正方形ABCD...”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如图,小蓓要赶上参观革命圣地的汽车,她从点A下发现汽车自点B处沿x轴向原点O方向匀速驶来,她立即从A处搭一辆摩托车,去截汽车.若点A的坐标为(2,√5),点B的坐标为(10,0),汽车行驶速度为摩托车速度的2倍,则小蓓最快截住汽车的坐标为(  )
2已知:点A(1,1),点P在坐标轴上,那么使△OAP为等腰三角形的点P有(  )
3如图,已知正△ABC的顶点B(1,0),C(3,0),过原点O的直线分别与边AB,AC交于点M、N,若OM=MN,则点M的坐标为(  )
该知识点易错题
1已知点M(3,-2)与点M′(x,y)在同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且M′到y轴的距离等于4,那么点M′的坐标是(  )
2如图所示,点A(4,3)在第一象限内,在x轴上找一点P,使得△AOP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  )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点A(2,2),试在x轴上找点P,使△AOP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有(  )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1个正方形ABCD的位置如图所示,点A的坐标为(1,0),点D的坐标为(0,2).延长CB交x轴于点A1,作第2个正方形A1B1C1C;延长C1B1交x轴于点A2,作第3个正方形A2B2C2C1…按这样的规律进行下去,第2个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第2011个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1个正方形ABCD的位置如图所示,点A的坐标为(1,0),点D的坐标为(0,2).延长CB交x轴于点A1,作第2个正方形A1B1C1C;延长C1B1交x轴于点A2,作第3个正方形A2B2C2C1…按这样的规律进行下去,第2个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第2011个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相似的习题。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对角线交于O,点O是正方形A′B′C′O的一个顶点,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那么正方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S △BOE +S △BOF =S △BOE +S △AOE =S △AOB =
×2 2 =1:inline-table:inline-table
∵ABCD和A′B′C′O都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OA=OB:1px solid black"> 1
S 正方形ABCD = <table style="display,∠AOB=∠A′OC′=90°,∠BAO=∠OBC=45°∴∠AOB-∠BOE=∠A′OC′-∠BOE;vertical-align,即∠AOE=∠BOF∴△AOE≌△BOF∴重叠部分面积为,故答案为:middle" cellpadding="-1" cellspacing="-1">
<td style="border-bottom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1)请用直尺和圆规,作出正方形ABCD绕点A逆..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1)请用直尺和圆规,作出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45°后得到的正方形AB′C′D′(其中B′,C′,D′分别是点B,C,D的像)(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不必写出作法);(2)设CD与B′C′相交于O点,求证:OD=OB′;(3)若正方形的边长为,求两个正方形的重叠部分(四边形AB′OD)的面积.
题型:解答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解:(1)&&&&&&&&&&&&&&&&&&&&&&&&&&&&&&(2)连结B′D.∵正方形AB′C′D′由正方形ABCD旋转得到,∴AD=AB′,∠ADO=∠AB′O=90°,∴∠ADB′=∠AB′D,∴∠ODB′=∠OB′D,∴OD=OB′. (3)连结AC.∵正方形ABCD,∴∠CAB=45°.由题意知∠BAB′=45°,∴∠CAB=∠BAB′,即B′在AC上,∴△O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OD=OB′=x,则OC=.∵CD=,∴,∴x=1.∴S四边形AB′OD=S△ACD-S△B′CO=.&&&&&&&&&&&&&&&&&&&&(1)利用旋转的特征即可作出图形;(2)根据旋转的特征,可得AD=AB′,∠ADO=∠AB′O=90°,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ADB′=∠AB′D,所以∠ODB′=∠OB′D,再由等角对等边得到OD=OB′.(3)先说明△O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得OB′的长,所以S四边形AB′OD=S△ACD-S△B′CO=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1)请用直尺和圆规,作出正方形ABCD绕点A逆..”主要考查你对&&轴对称,用坐标表示平移,平移,尺规作图&&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轴对称用坐标表示平移平移尺规作图
轴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3)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轴对称的判定: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样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轴对称作用: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扩展到轴对称的应用以及函数图像的意义。
轴对称的应用: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Y对称意义如果在坐标系中,点A与点B关于直线X对称,那么点A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为相反数。 相反的,如果有两点关于直线Y对称,那么点A的横坐标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
关于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公式(也叫做轴对称公式 )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 y=ax2+bx+c 则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直线 x=-b/2a,顶点横坐标为 -b/2a,顶点纵坐标为 (4ac-b2)/4a
在几何证题、解题时,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则经常要添设对称轴以便充分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譬如,等腰三角形经常添设顶角平分线;矩形和等腰梯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边中点连线和两底中点连线;正方形,菱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角线等等。另外,如果遇到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则常选择某直线为对称轴,补添为轴对称图形,或将轴一侧的图形通过翻折反射到另一侧,以实现条件的相对集中。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改变,形状、大小不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图形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1)左右平移:原图形上的点(x、y),向右平移a个单位(x+a,y);原图形上的点(x、y),向左平移a个单位(x-a,y);(2)上、下平移:原图形上的点(x、y),向上平移a个单位(x,y+b);原图形上的点(x、y),向下平移a个单位(x,y-b)。定义: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基本形式。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可以不是水平的。 平移基本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3)多次连续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4)偶数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5)平移是由方向和距离决定的。这种将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位置移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为平移平移的条件:确定一个平移运动的条件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平移的三个要点1 原来的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和平移后的图形是全等的。2 平移的方向。(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东偏南n度,东偏北n度,西偏南n度,西偏北n度)3 平移的距离。(长度,如7厘米,8毫米等)
平移作用:1.通过简单的平移可以构造精美的图形。也就是花边,通常用于装饰,过程就是复制-平移-粘贴。2.平移长于平行线有关,平移可以将一个角,一条线段,一个图形平移到另一个位置,是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一个图形上,使问题得到解决。平移作图的步骤:(1)找出能表示图形的关键点;(2)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3)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4)按原图的顺序,连结各对应点。 尺规作图:是指限定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来完成的画图。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看似不能做什么,画一个圆又不知道它的半径,画线段又没有精确的长度。其实尺规作图的用处很大,比如单用圆规找出一个圆的圆心,量度一个角的角度,等等。运用尺规作图可以画出与某个角相等的角,十分方便。 尺规作图的中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还有:已知一角、一边做等腰三角形已知两角、一边做三角形已知一角、两边做三角形依据公理:还可以根据已知条件作三角形,一般分为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等,作图的依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SAS,ASA等。 注意:保留全部的作图痕迹,包括基本作图的操作程序,只有保留作图痕迹,才能反映出作图的操作是否合理。 尺规作图方法:任何尺规作图的步骤均可分解为以下五种方法:·通过两个已知点可作一直线。·已知圆心和半径可作一个圆。·若两已知直线相交,可求其交点。·若已知直线和一已知圆相交,可求其交点。·若两已知圆相交,可求其交点。尺规作图简史:“规”就是圆规,是用来画圆的工具,在我国古代甲骨文中就有“规”这个字.“矩”就像现在木工使用的角尺,由长短两尺相交成直角而成,两者间用木杠连接以使其牢固,其中短尺叫勾,长尺叫股.矩的使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发明,山东历城武梁祠石室造像中就有“伏羲氏手执矩,女娲氏手执规”之图形.矩不仅可以画直线、直角,加上刻度可以测量,还可以代替圆规.甲骨文中也有矩字,这可追溯到大禹治水(公元前2000年)前.《史记》卷二记载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赵爽注《周髀算经》中有“禹治洪水,……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乃勾股之所由生也.”意即禹治洪水,要先测量地势的高低,就必定要用勾股的道理.这也说明矩起源于很远的中国古代.春秋时代也有不少著作涉及规矩的论述,《墨子》卷七中说“轮匠(制造车子的工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孟子》卷四中说“离娄(传说中目力非常强的人)之明,公输子(即鲁班,传说木匠的祖师)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规矩已被广泛地用于作图、制作器具了.由于我国古代的矩上已有刻度,因此使用范围较广,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古代希腊人较重视规、矩在数学中训练思维和智力的作用,而忽视规矩的实用价值.因此,在作图中对规、矩的使用方法加以很多限制,提出了尺规作图问题.所谓尺规作图,就是只有限次地使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进行作图.古希腊的安那萨哥拉斯首先提出作图要有尺寸限制.他因政治上的纠葛,被关进监狱,并被判处死刑.在监狱里,他思考改圆成方以及其他有关问题,用来打发令人苦恼的无所事事的生活.他不可能有规范的作图工具,只能用一根绳子画圆,用随便找来的破木棍作直尺,当然这些尺子上不可能有刻度.另外,对他来说,时间是不多了,因此他很自然地想到要有限次地使用尺规解决问题.后来以理论形式具体明确这个规定的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由于《几何原本》的巨大影响,希腊人所崇尚的尺规作图也一直被遵守并流传下来.由于对尺规作图的限制,使得一些貌似简单的几何作图问题无法解决.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几何三大问题的三个古希腊古典作图难题:立方倍积问题、三等分任意角问题和化圆为方问题.当时很多有名的希腊数学家,都曾着力于研究这三大问题,虽然借助于其他工具或曲线,这三大难题都可以解决,但由于尺规作图的限制,却一直未能如愿以偿.以后两千年来,无数数学家为之绞尽脑汁,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1637年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关于尺规作图的可能性问题才有了准则.到了1837年万芝尔首先证明立方倍积问题和三等分任意角问题都属于尺规作图不可能问题.1882年林德曼证明了π是无理数,化圆为方问题不可能用尺规作图解决,这才结束了历时两千年的数学难题公案.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1)请用直尺和圆规,作出正方形ABCD绕点A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0740074115972575570889673919436308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正方形abcd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