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基础不好怎么学习英,高中英语语法?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您查找的资源存在问题,因而无法显示。初中英语_学习方法:基础很差该怎样学英语呢_沪江英语
分类学习站点
学习方法:基础很差该怎样学英语呢
经常有网友询问应该怎样学习英语。他们普遍英语基础比较差。词汇量比较少,听力和阅读以及口语水平都笔记低,他们应该怎样学习英语呢。
第一:明确自己确实有必要学习英语,并且有足够的时间。
学习英语毕竟不是轻松的事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们说英语首先一门知识,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同时英语又是一种技能,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需要重复训练才能掌握。英语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特性决定了学习英语不需要很高深的智力,学习英语不是创造发明,不需要刻苦钻研,所以只要有记忆力的人理论上都可以学会英语。同时,由于大量的记忆和重复训练需要时间和精力,那么这决定了学习英语的时间将比较漫长。据调查,一个人掌握英语的时间应该在小时之间。学习英语将是一场持久消耗战,耗不起的人最好不要参加。对于只是好奇或者时间有限的人来说,学习英语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投入不了足够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掌握英语,干脆还是不要开始的好。即便开始学习,最后也必然是半途而废。
第二:树立必然可以掌握英语的信心。
了明确的学习需要,自己真的非常渴望学习英语。并且自己将会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就不要犹豫,抓紧开始学习。计划开始学习之后,要破除自己的不自信心心态。基础较差的人,一般在学校的时候就对英语有恐惧症,所以对自己的信心往往不足。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学好英语呢?这种怀疑的心头导致经不起挫折,一旦发现达不到学习目标,或者效果不显著,往往就会放弃了。树立掌握英语的自信,是基础差的人第二要做的事情。那么信心从何处来呢?一个是已经掌握了英语的人的激励,可以多了解成功掌握英语的故事,很多人文盲也可以很好的学会了英语,并且能够流畅的跟外国人交流,只不过他们也可以说是英语文盲,只能听说,不能阅读和书写。但是比较起他们来,你是不是应该有了必然可以掌握英语的自信呢?信心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不断的进步,要保证自己的学习能够让你不断感受到进步,所以很多专家要求学英语要做到量力而行,这很关键。不要上来就学一些难度太高的材料,或者信誓旦旦要背诵一本词典,或者要借助词典读一本名著。这都是不现实的,首先可以确定一般人做不到,其次基础差的人应该也是一般人,不是那么有毅力的人。所以,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想也不用想。要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可以给你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做起,并且可以短期见效的事情做起。这可以保证你能够坚持到底,坚持到底的动力就来源于持续不断的进步。
第三:寻找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学习英语。
有了需求和时间,并且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掌握英语,什么样的挫折也难不到。然后就是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和途径,以及资料来开始学习。对于自学英语的人,特别是基础差的人,对怎么样学英语不是很清楚。学习英语有哪些资料也不是很清楚,所以他们的学习非常盲目。今天听说某某方法不错,或者什么资料很热门,然后就选择什么,坚持不了两天,没有效果,那么就放弃了。过几天头脑发热了,又会寻找别的方法或资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是多数人学英语的写照。
其实,这也不能怪广大学习者,因为确实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感觉到进步,听录音,不知所云,纯粹是鸟语一样。阅读教材,又是满篇生词,单词不太认识,意思模模糊糊,即便单词都认识了,对于意思也是一知半解。这样的学习谁也无法坚持下去,太没有意思了。我想现在的教材设计是有问题的,根本不适合基础差的人学习。通常的教材都是有生词,有文章,有文章录音,还有的对文章,对句子,对单词进行一些讲解,各种学习资料的结构都是一样的。作为资料发行方来说,资料中的内容越多,讲解越详细,似乎越显得资料的厚重,越显出资料的价值。购买的人买起来也更是心甘情愿。于是,这种风气愈演愈烈,导致资料样式越来越多,容量也越来越大。再加入什么声音、视频、图象、甚至动画等等丰富多彩的东西,力求让学习者感受到全面周到的英语环境,倘佯在一个类真实的英语世界中,似乎这样就掌握了英语。可是事实未必如此,多数人并没有进去这个环境,因为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一切的声音,文字不会引起你任何的反应。因为你没有基础,根本不认识他们,你怎么可能融入这个世界。让我们设想一下,直接让你到了美国,去读书或者工作。你的英语基础非常有限。这个学习环境够真实吧。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学英语呢?真的你天天泡在美国人身边,天天听他们说话,你就自然可以掌握英语吗?恐怕很困难。你还是得需要刻苦得学习才能真正掌握英语。当前的各种学习资料的结构决定了多数人根本不可能坚持学习到底。资料设计都是循序渐进的,没有初级,很难学高级。因为高级里边满篇生词,根本就没法学习,每篇文章中的几个生词列表,对学习这篇文章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从初级开始,太过简单,简单到让人没法产生任何成就感。学习英语的人心急的程度都是一样的,虽说心急吃不到热豆腐,但是没有人愿意忍受细嚼慢咽的学习进度。所以,往往人们买到一套资料,都是从高级入手,但是高级注定是没有人能坚持下去的,因为高级资料不会对每个单词都仔细讲解,无论是阅读还是听说,没有人可以坚持下去。从初级的入手,每天学一课两课,什么时候是出头之日啊,假如发狠学上十几课,可是又能坚持几天呢,所以现在出的大量学习教材其实都被浪费了,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多数都被人束之高阁了。
第四:搞清楚学习英语的内容
经常我们会在学习过程中迷失自己,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不禁搞不清楚该怎样学英语了,更重要的是搞不清楚应该学什么内容。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不可能达到目标,对自己要学习的内容搞不清楚,那么永远也不会有任何的结果。
仔细想想,学习英语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每天跟着老师上课,一节课一节课学习,最后整个课本学完了,发现自己只记住了零星的单词和句子。自学者找一本教材,学啊学,学了很多课后,发现会出现同样的结果。英语是什么,学英语到底要学什么,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
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多数人陷入局部英语之中,迷失在其中,看不到英语的整体结构,所以前不见方向,后没有退路,只是机械的跟着课程走,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不可能好。学习英语要学习哪些内容呢?从语言要素上来说,包括单词,语法,句子,文章。从语言的效用上来说,还要包括文化。表现在语言能力上来说,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似乎谁都知道这一点,事实上,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很深入的理解这里边包含的真正内容。
1、确定范围的单词,包括音、形、义三部分是英语学习者的首要学习内容。
单词是英语大厦的砖瓦,语法是水泥,而句子或者文章就是一座座的建筑,文化则是建筑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意义,这个是通过言传和意会获得的。学习英语的内容就包括单词、语法、文化三个方面。
单词包括单词的发音、拼写、词义。学习任何一个单词,必须掌握单词的这三个方面,缺少任何的方面,都会导致一种英语能力的缺失。没有了发音,那么你必然难以有效听、说英语。没有了拼写,你无法阅读文章。没有了词义,你无法理解语言背后的意义,也就无法翻译。单词还有一个范围的问题,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单词的范围,所以整天背诵单词,也不清楚自己所记忆的单词用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用途。一个母语为英语的文盲,他的词汇量在1000左右。有很多词汇书统计了英语词汇的使用范围,挑选出来850个基本的英语词汇,还有2000基本词汇,这些词汇在英语词典中作为解释语言使用,熟练掌握了这些单词,那么就可以看的懂英语词典的解释。Voa特别英语使用1500个单词来描述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一个美国大学毕业生,他的词汇量大约在3万左右。中学要求词汇是2000左右,大学四级词汇是左右。通过这些词汇范围的对比,可以明白自己要学习的单词内容是什么。
首先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是要掌握中学词汇,还是要掌握四级或六级词汇,或者托福等留学考试词汇。还是普通生活英语,或者要听懂美国之音等英语广播,还是要求可以看懂英语原版电影,或者听懂英语歌曲。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词汇范围。确定了词汇范围,那么单词的学习内容就出来了。现在网络上很多词汇书籍,根据统计,得出了不同交流需要的词汇范围,可以很容易找到。
确定了词汇范围,也就是将要学习的单词列表摆到你的桌面上。这个列表或许是1000,或许是几千,甚至几万,你要达到你的英语学习目标,那么你必须要全面掌握这些单词,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全面掌握这些单词。无论你采用什么学习手段,你可以集中一段时间记忆,背诵学习记忆词汇书籍,或者使用词汇电脑学习软件,或者使用学习机。或者你在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或者训练听力的过程中,总之这些单词你是必需要掌握的。
2、必要的语法知识是第二大学习内容
无规矩不成方圆,语言是由单词组织起来的,那么单词的组织就必然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经过长期演化,这些规律最终成为大家默认的规则。语言学家将这些规则整理起来就成为语法。按照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句子,文章才能有效沟通,才能为同样遵循这些规则的人所理解,从而实现语言的沟通交流目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将高于实践,并且反过来指定实践。同样道理,语法从实际交流中得来,高于实际,反过来指导影响实际交流。有的人非常重视语法,有的人则很轻视语法,似乎两者都很有道理,但是都是过犹不及。
通过大量的阅读或听说训练,因为读到的或听到的都是遵循了语法规律的语言,所以不学语法,自然可以做到遵守语法规则。有所谓,学说话,而不是创造话,这就说明人们每天说的话都是跟别人学到,而不是创造发明出来的,虽然不断有新的词汇产生,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词汇是固定的,只需要学会怎么组合词汇就可以了,不会要求创造词汇,创造的词汇别人也不明白,所以创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很多人自己的母语从来没有学过语法,但是也可以顺利交流。这并不代表语法不需要学习,对于专业性的交流,深入到各个行业的语言,如果不是有很好的语法基础,那么是难以胜任的。
中国学校中普遍重视语法教育,将语法知识分门别类,逐条细解。可能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英语教学不教语法教什么呢,单词教教发音就结束了,单词数量有限,真正教起来,可能不用几天就没得说了。只有语法可以无穷无尽的教下去,虽然语法规则有限,但是将每个句子,每篇文章分解开来,结合语法规则,这是无限的,因为文章也是无限的,句子也是无限的,所以老师拿出一篇课文来,就可以津津有味的逐句讲解语法规则讲解一节课时间。结果中国的学生似乎掌握了最好的语法知识,其实掌握的是分散的语法规则,因为老师每节课都在讲语法,潜意识中会以为语法规则非常多,多到无穷无尽,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少有人能够将语法形成系统的框架。并且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习惯性的将一个句子细分语法,然后才能理解,写出来的句子,文章也是非常死板的套用语法,成了英语八股文。可是我们汉语教学,却没有这样,我记得初三之前很少讲语法规则,初三的时候语法规则一下集中学习,基本就将所有的规则学完了。英语课本的设置和教学模式,应该多参照汉语的教学,同样是语言学习,应该具有同样的规律。
这种过于重视语法的现象,同样是过犹不及的一个表现。其实语法规则数量非常有限,买一本讲解比较全面的语法书,通读几遍,基本可以了解记住,结合实际中的应用,很快就可以全面系统的掌握。而且,有一点需要注意,语法是死的,语言不需要死板的遵守语法规则,所以不用刻意要求语言遵守语法规则,所以大家需要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对于常用的语法规则要清楚明白,但不是钻牛角尖,成了孔乙己,非要将一个字有几种写法辩个明白。
买一本语法书,通读几遍,结合例句,熟悉记住多数的语法规则,语法就可以过关了,剩下的就是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学习语法规则,不要分析语法规则,分析句子的语法是为了更好的记忆和熟练应用语法,而不是为分析而分析,成了句子语法分析师,力求将每个句子的语法都分析清楚,这样做,一辈子也不会有尽头,因为句子,文章无穷无尽,永远也分析不完。中国的英语老师可能都已经成为了句子语法分析师,结果导致学生也陷入这泥沼中,挣扎不出来,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
3、英语文化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学习英语的终极学习内容
可能经常听人说,文化,文化,有学文的人是文化人。似乎文化是非常高深,玄妙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文化通俗起来讲,不过就是历史,地理,文学等等的知识。没有什么神奇。
学习语言,最终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内容是什么,不是单词,也不是语法,而是文化,也就是知识。经常我们说,话不投机半句多,没有共同语言。所谓的共同语言是什么,就是一些共同的话题,天文,历史,地理,生活,社会,娱乐,处处皆知识,到处都是学问,什么都是文化。中国人有酒文化,茶文化,现在有足球文化,说穿了,文化就是一些知识。很简单的,只要多听,多看,多熟悉,自然可以掌握。没有什么高深不高深的问题。
学习英语,单词掌握了,也懂了语法规则,也可以熟练应用语法规则了,并且可以进行日常交流,问问吃饭了吗,去哪儿了等等的一些日常事情。然后做什么呢,是不是英语学习就可以结束了。显然不是,活到老学到老,对汉语是这样,对英语也是同样的,学的并不是语言,学的是文化知识,学的是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式。这种学习是无止境的,一个人终生都在学习。学习英语有用吗,有没有用,不再也你记住了多少单词,搞清楚单词的所有意思,也不在于你分析语法分析得头头是道,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很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发现学过的英语一点用处也没有。反而小地摊上的小贩用半生不熟的英语也能跟外国人搭讪,做成买卖,自己多收三五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原因就在于是不是掌握英语的文化,英语背后的知识。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可能都是文学,语言,等等学问性的知识。对于实际应用中各个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也难以理解。其实其它专业的学生也同样会存在这个问题,学习了一些离现实很远的理论,毕业后发现同样是一无可用,因为离现实太远了。
所以学习语言,如果不学习掌握行业知识,专业知识,说高深点就是英语文化,那么这样的英语用处是不大的,就像你会说汉语,说的也很好,但是你可能还是找不到好的工作一样,因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学习英语的重头戏,开始的单词,语法等语言知识只是英语大世界的冰山一角。有了专业知识,并且掌握天文,地理,知古通今之后,英语学习也算达到大成境界。其实后边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能成为学英语了,而是学习深造行业专业知识。因为西方国家是发达国家,所以经济,科技比我们发达,我们是为了学习他们比我们先进的知识才学英语的。
站在英语文化的高度看,英语语言的学习确实是非常轻松简单的事情。就像相对于我们的专业学习,修身处事的学习,对于汉语语言的学习,文字,语法等等的学习就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语文是学好一切的基础,学不好母语,也学不好英语
作者:洪兰 尹建莉
&&&&友人给我看一份求职履历表,里面文句不通、内容贫乏、乱用成语,例如“家父自命清高,养成我们勤俭好学的个性”等,令人感叹大学生的语文能力低落,跟高中生一样。想不到第二天就看到报纸报道,高中生作文能力更低落,只会写“要努力,要加油,要认真,有志者事竟成,有恒心,一而再,再而三”等粗浅的口语式句子,无法写出意思连贯的句子。
&&&&意思不连贯,奢谈优雅;句子不优雅,遑论精练。这个现象非常令人担忧。因为作文是内在思想的组织与表达,是意识的重新建构。这一代学生写作能力低下,代表民族竞争力的下滑。过去交报告就算是抄别人的,至少还得动手抄一遍;现在计算机直接印出来,连看一遍都省了。因此,语文程度的低落,错别字满天飞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过去,有人有错误的观念,以为计算机的时代,语文能力不再重要,反正一切有计算机代劳。殊不知科技愈进步,能精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愈重要,因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需要训练的,作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思维的方式。有一次我问学生:懒惰是失败之母,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懒惰是成功之母,这种推法有什么不对,全班竟然无人答得出。我们学生的思考逻辑性、表达能力精确性之差,都已到了令人警惕的地步。
&&&&台湾目前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科技与人文的对谈,好像这是两个相对立的领域,必须透过沟通和对谈才会使两边和谐。
&&&&其实这在基本概念上就错了。科技和人文是“哲学”这棵大树发展出来的两大枝干,不是独立的融合体。一个好的科学家一定有好的文学素养,写出来的东西是众人看得懂的;好的人文学者,也总是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看待问题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教授的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书几十年来一直是青少年进入科学领域的启蒙书。只有真正懂的人才能够把很深的学问用日常生活的例子,深入浅出地介绍出来。有过硬的中文水平,才能把你的思想表达清楚,让人爱看。刘炯朗校长的著作《一次看懂社会科学》就给人这样的感觉,读起来行云流水但里面的内容很深奥。我读大陆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是这样的感觉,她在讲科学教育,但用文学方式写作,文笔流畅,说得句句有理,读来却一点不觉得她在说教。
&&&&一个人如果中文水平太差,他的成就就会有限;因为阅读培养逻辑性,而逻辑是科学思考的根本,没有逻辑性的思考,是不可能成为好的学者的。
&&&&我们过去都以为主持节目的人一定要字正腔圆、声音甜美,但是人文和科技都擅长的刘炯朗校长主持的节目让我们看到这并不是必要条件,听众真正在乎的是内涵。刘校长说话有广东腔,因为他在澳门长大,但是由于节目内容丰富,广东腔反而变成他的特色。我的朋友开车听收音机的时候,一听到广东腔就不再搜寻电台,他知道刘校长上场了,大家洗耳恭听。
&&&&教育本来就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的。在21世纪,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快速正确的表达能力是无法跟别人竞争的。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新加坡现在正极力提升他们国民的中文能力,因为他们看到25年后华人市场将占世界市场的一半,亚洲在世界贸易中将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因此提供200万元奖学金鼓励学生学中文。
&&&&21世纪的竞争是如此激烈,各个国家都看到了竞争的本钱是脑力(人才),而不再是19世纪的自然资源。因为科技整合的结果使知识进步得非常快,传统建构知识的方法已不符社会竞争的要求。现代人必须有快速浏览的能力,在网络上搜寻自己所需的知识,下载下来应用。因此,广泛的背景知识就很重要,它能帮助你判断哪些知识与你现在的主题有关,哪些可以跳过;快速地阅读、重点地吸收更是生存的本钱。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是让他拥有一辈子的好工具。
&&&&现在,中国人学英文的热情超过了学中文,英文似乎比中文还重要,很多学生和年轻人英语讲得好,国语却很差。有报道说,某市立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的大二学生,竟然有94%中文检测不及格,真是骇人听闻!他们可是即将走上语文课讲台的人啊,而校长居然说这没什么不正常,校方会再修正题目,检讨题目是否过难。我真是不理解,难道学生考不好,把题目改得简单一点就可以了吗?
&&&&教师培养不力,导致教师素质低下。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教育部的赠书会议。原来教育部有5000多万元的预算可以买书赠给公私立高中职学生看,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我在百忙中抽空去开会。可是一看到全国高中教师所勾选出来的“好书”时,我的心立刻往下沉。书单中有《丰胸100健美》《大腿100健美》《减肥教室》《开运招财好风水》《陈圆圆与吴三桂的乱世情缘》《上海女人》《巴黎女人》《塑身按摩》《精油图鉴》《韩式主厨私房菜》《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爱情纠缠》《杨玉环艳香凝露》《杨玉环花影香魂》……这些就是高中老师推荐给学生看的“好书”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学好中文要大量阅读,可读这些书叫阅读吗?
&&&&有位高中国文老师站起来告诉我,现在的学生只看漫画,根本不看其他书。这点令我更忧心。如果到了高中还只看漫画,那就更不应该再给他们看漫画书了。学生不是要讨好,而是要教育,为人师长父母者必须想办法引导他们看文字。21世纪是e世纪,什么信息都用电子信箱在传递,如果无法快速、正确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难道以后我们要用漫画治国不成?连在学校里看的都是血腥、色情漫画时,我们又怎样去要求他们的心理健康?如何要求他们的品德教育?
&&&&从高中老师选出来的书,以及高中生对粗俗低下漫画书的趋之若鹜,我认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快速向下沉沦的旋涡上,如果再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灭顶指日可待。
&&&&台湾一向是考试领导教学,上面政策不动,下面再怎么努力推动都没有用;而且台湾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念理工科的就不需要中文。
&&&&更可怕的是认为中文不重要的观念,使得现在不但学生中文水平低下,连老师的中文水平也高明不到哪里去。假如老师的水平都不好,又如何去要求学生呢?所以我一直认为提升老师的水平是教育的第一要务。老师必须多看、多读、多写,也就是欧阳修所谓的“三多”——多看、多做、多思量。做学问的方式其实是相通的。
&&&&有人或许会说,现在是地球村、国际化的时代,学中文不如去学英文,我认为这个观念是不对的。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建立在第一语言的架构上的,而且我们有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文不好,不能欣赏古人智慧的结晶实在太可惜了。
&&&&我曾遇见一位来师大学中文的印度尼西亚华侨学生,他的钱只够在台湾学8个月,就必须回印度尼西亚去打工,存够了钱再来学。“礼失而求诸野”,海外的华侨青年打工存钱来学中文,而我们自己的大学生连《石头记》(《红楼梦》)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跟我说他不是念地质学的,不需要看。
&&&&现在学生的中文程度已经低落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有些初中生居然不知道什么叫动词:他们认为“电风扇”是动词,因为它会动;“人”也是动词,因为人也会动。文字认同是民族团结的要素,也是保存和传递先人智慧的凭借。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够了解及欣赏中华文化之美,从而发展出使用汉字的自尊和自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我有一个被派到山地小学去做替代役的学生告诉我,每天早上天未亮,小学生就翻山越岭来到学校,直接去敲他寝室的玻璃窗,叫他起来开图书馆的门,因为他们想进去看书。从我们的经验中也知道,人天性是喜欢阅读的,可是现在的情况却是很多孩子不喜欢阅读。这就要反思,我们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阅读应该是“悦”读,孩子心中想要读才读得进去。因此,补救阅读必须先从学生的兴趣开始,循循善诱,先引进门再谈别的。
&&&&其实诱导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并没有那么难,也不一定要念公主王子那类大人没兴趣的书。我们一直说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有时念点有挑战性的书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与想象力。
&&&&有一次一个学生“气急败坏”地来找我,说他开午托班的大嫂前几天去医院生产了,原来请好代班的老师在路上出了车祸,家里打电话来要他先去顶一下,直到他们找到人手。他很紧张,来问我如何做“猢狲王”。我那时手边正好有一本野人出版社的《昆虫侦探》,就跟他说:“你是动物系毕业的,讲你的本行知识才能深入浅出,教学一定要生动才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这里有几个侦探故事,主角都是昆虫,带标本去,一边讲故事,一边教孩子昆虫生态。”第二天他兴奋地来找我,说:“昨天完全成功,小朋友听到连父母来接都不肯走。”
&&&&故事曲折有趣,又介绍了很多昆虫的生态,所以孩子听了不肯回家。只要会讲,内容深一点没关系,孩子反而学得多。
&&&&首先,阅读要尽早。
&&&&一位家长在我演讲完后到讲台前来问我:“新加坡为什么要求父母在孩子18个月大时,就要读书给孩子听?他又听不懂,读了不是白念吗?”很多父母脸上也有同样疑惑的表情。其实只要是正确地教孩子,就不会白费力气。
&&&&把一个孩子放在正常的环境里,没有人专门教他说话,他会说话;把一个孩子放在正常的环境里,没有人教他阅读,他就不会阅读。神经学家认为,大脑中并没有阅读中心,它是很多区域在有任务时,抽离原来的工作,合力来完成阅读任务,所以要练习久了才会熟练,才能一声令下,各个“单位”都来各就各位帮忙。所以会阅读真是件不容易的事,这件事一定要尽早做,越早越好。错过了机会,这种各个部位合力工作的状态就不容易形成,孩子就会出现阅读困难。
&&&&其次,不怕反复读。
&&&&为什么小孩子喜欢一直听同样的故事,看同一本书呢?研究者认为,这是他们还没有掌握这个新的信息,还不了解它,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读,从每一次的阅读中去建构更多的神经连结,引发更多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理解。一旦孩子理解了故事,就像最后一块拼图放上去,完成这幅画了,他们就可以把这本书放下,去挑别的书来读了。因此,这种重复读一本书的现象多半发生在低龄幼儿身上,很少在大孩子身上看到。
&&&&父母不许不耐烦。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增加孩子大脑中神经回路的连接,就像一个圆,头尾相连了就圆满成功,不需要再着力了。所以一个电动游戏破关之后,孩子就会对它失去兴趣,但是在未破前,他会废寝忘食地拼命去试,这些都跟大脑中的阿片感受体有关。
&&&&最后,选书投其所好。
&&&&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在选书的偏好上有所不同。女生喜欢故事类小说,男生喜欢非故事类的真实世界可用到的知识,如历史人物传记、如何制造汽车等,因此在引导入门时,男生女生读的书可以不一样。老师不妨从大人小孩都会喜欢的《包公传》《七侠五义》等又真实又悬疑的历史小说着手,先读一段给学生听,读到最精彩处时,放下书,请学生自己去看。
&&&&古人说“循循善诱”是有道理的,阅读是习惯,需要诱导,若能与孩子一起读,启发他、教导他思考方式,那收获岂不更大?只要有心,诱发孩子阅读绝对不是难事。
&&&&在科学上,发现、发明与创造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发现是东西已在那儿,只是他是第一个知道的人。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大陆并不因为哥伦布而存在,它已经在那里了。哥伦布的伟大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他有勇气航向“未知”,从而到达了别人所未去过的地方。
&&&&发明在原创性上的层次就比发现高,因为“发明”所需要的原料已事先存在,但它的组合却是非常的原创性,例如佛莱明发现盘尼西林。1928年佛莱明在伦敦圣玛莉医院,发现培养皿的细菌被污染了,上面长了绿色的霉。一般人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实验不成功,只好倒掉;但是佛莱明在倒掉的一刹那,看到了霉菌旁边有一圈没有葡萄球菌,因此推想这个霉菌可能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发现了盘尼西林(青霉素)。
&&&&创造是属于最高层次的原创性,它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没有这个人就没有这个东西。世界上如果没有毕加索这个人,就不可能有毕加索的画;如果没有舒伯特这个人,就不会有舒伯特的音乐。这种创造力是有独特性的,没有人可以取代,所以艺术人文方面的创造力叫作“创作”,而科学上的创造力叫“发明”。
&&&&历史上很多的发明都可以用“灵光一闪”来形容当时的情境。这个灵光一闪的奥秘现在揭开了,它就是神经学上所说的“两个神经回路连到了一起,激发了第三个神经回路”。
&&&&从神经学的研究上,我们知道我们的大脑在出生时有十兆的神经元,其实是比我们需要的多,大脑占体重的2%,却用掉20%的能源。所以人在出生后就开始把不需要用到的神经元修剪掉,以节省能源,于是“用进废退”出现了。比如,常常打的电话会有直拨的快捷方式,不再需要转接,而一个许久不打的线路,便会被别人借去用了。
&&&&我们的每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别的神经元有一千个以上的连接,因此大脑就像纽约市的电话总机一样,是个非常繁忙的网络。要有创造力,必须有四通八达密切连接的神经网络,神经连接的密度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创造力有关。“经验”可以影响神经的连接,神经网络越密的人,他的点子就越多,他的创造力也越强。“经验”即背景知识,取得有两种:自身的经历和经阅读消化前人的经验。
&&&&最早发现月球表面不是平的的人是伽利略,他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月球上的黑影一点一点地褪去,因此假设月球表面不是平的,是像地球一样有山有谷的,阴影的面积会因太阳高度而缩减。300年后的日,美国航天员登陆月球,证实了他的假设。
&&&&影子的知识可以从生活上实际观察到,但并不是每件事都要亲自去观察和实验。阅读使科学家不必亲自做每一个实验而得到那个知识。科学要进步,知识没有传承是不可能的。
&&&&又如达尔文看到海岛上有很多淡水植物,这些淡水植物是怎么传到这个无人海岛上的呢?一个最合理的解释是:鸟爪上沾有一些泥巴,泥巴中含有植物的种子,当鸟类前往海岛觅食时,不经意地把这些种子传播了出去。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到他家附近的池塘中挖了三汤匙的泥土放在咖啡杯中,带回书房去观察,每长出一棵植物就把它拔出来,使别的植物有空间可以生长。这样观察了6个月,他总共拔出了537棵植物。在这小小的咖啡杯中,可以长出537棵植物,他就确定鸟爪中若有一点点泥土,就有可能带有植物的种子,传播到远方的海岛了。
&&&&一个科学家不只要有观察力,还得有能力正确地解释他所观察到的现象,最后还必须具备做实验的技术,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它是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英国的教育部长布朗凯曾说:“阅读解放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智翱翔。”一个有创造力的心灵必须是自由的,它必须不被束缚,而阅读正是解开它的束缚、使它飞翔的金钥匙。在创造力如此重要的今天,让我们从创造力的基本做起,鼓励孩子阅读,打开他心灵的世界,获得足够多的背景知识,放他去展翅翱翔。
&&&&最近四个妹妹回台省亲,闲聊起来才发现,我们共同的童年回忆竟然都是睡在榻榻米上听母亲讲《西游记》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台湾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很少,我们最大的娱乐就是听妈妈讲故事。夏天,晚上去院子里乘凉,冬天则窝在温暖的被窝里听故事,听完故事后,心满意足,各自在心中继续自己版本的续集。那时虽然物质生活很差,但是精神生活充实。现在回想起来,母亲在忙完一天家事后还肯讲故事给我们听,真是不容易。愈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愈受教。透过讲故事,亲子拥有共同做一件事的温馨感觉,这将成为支持孩子上进的力量。
&&&&以前的父母从不把爱挂在嘴上,但是一举一动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正是这样的爱与期望激励我们上进,使我们在跌倒时,有勇气爬起来继续前进。
&&&&看到现在的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情形常觉得很难过,不知为何,他们把亲子最美好的那一块丢弃了。父母跟孩子讲话都是催促、责骂、抱怨,“功课做完了没有?”“为什么考得那么差?”“赶快去洗澡”“赶快去睡觉”。
&&&&当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说话不听、叫不动时,或许应该停下来检讨一下跟孩子的互动是不是出了问题,不要继续用原来的模式让问题加深变重。
&&&&家教中最忌的就是说教,所谓忠言逆耳,必须用别的方式让道理进入孩子的心中,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小孩子经常要求重复念同一本故事书,当故事情节深入孩子心中时,他也就学会了在那个情境中恰当的应对方式。
&&&&父母讲故事不一定要照书讲,自己可以编很多生活的经验进去。孩子都喜欢知道父母在他们那个年龄时的行为,这样说故事可以增加孩子的共鸣。我小时候台湾几乎没有任何童书,父亲给我们讲的故事是《左传》中的历史故事,他有时念有时说,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喜欢的是围在父亲身旁看他神采飞扬的样子。故事懂多少不重要,我们要的是亲子共处的时间。
&&&&后来我父亲病重,住在台大医院,小妹心血来潮,念《左传》给父亲听。我注意到,一开始,爸爸的表情很惊讶,他大概没想到小妹过了40年还记得他当年讲的故事。到后来,他开始微笑,因为他看到小妹身上有他当年的影子,那个口气就像爸给我们讲了千百次故事时的口气,我相信那天他很欣慰。
&&&&生命是个圆,大人以前讲故事给小孩子听,小孩子大了,大人老了,现在小孩子讲故事给大人听。假如我们没有跟孩子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回忆时,我们怎么期待孩子在我们年老时来陪伴我们呢?
&&&&现在的父母太忙了,忙着赚钱给孩子享用他们当年没能拥有的东西,他们忘了应该先给孩子他们曾经有过的东西。父母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爱,愈感受到父母爱的孩子愈孝顺,因为他不愿让父母伤心。
&&&&前几天报上说有个小学二年级的男孩,拖着一个跟他一样大的行李箱离家出走,因为他觉得别人的妈妈都在家陪他们,而他的妈妈要上班,不能陪他,他觉得妈妈不爱他,所以离家出走。
&&&&我们除了感叹现在的小孩早熟,小学二年级就懂得收拾皮箱离家出走之外,心中也觉很不忍,因为这个孩子渴望母爱。他太小,不了解单亲的母亲不上班衣食会无着落。对这种孩子,母亲应该念很多跟他一样情况的故事给他听,让他了解很多人其实跟他一样,看看别人是如何度过没有母亲在家的一天的。最重要的是,母亲应该让他养成阅读的习惯,使他能从书中去找慰藉。
&&&&亲子关系需要经营,透过故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透过故事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最主要的是透过故事,亲子共同做一件事的经历,这个感觉会在故事内容已经淡忘后,化成一股支持孩子上进的力量,因为他一直都有父母陪伴的温馨回忆。
&&&&朋友正在上初二的女儿本来很乖巧,放了学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跟母亲讲个不停,现在突然放学不立刻回家,而是留在学校做功课,回来后洗过澡就不再出房门,母女俩面对面时她的眼睛也避免跟母亲接触。朋友慌了,暗中察访,女儿的确是留在学校读书,并没有交男朋友;但是整个行为都不对劲,连星期天都说要去图书馆看书。她非常担心,跑来找我。
&&&&行为突然改变当然是有原因的,我细问行为改变前后家中发生的事,朋友说什么都没有,唯一就是女儿在日记中用粗话骂了弟弟,她告诫女儿说女孩子不可以讲粗话。我问她怎么知道女儿在日记中骂粗话,她理直气壮地说:“我看到的呀!不看怎么会知道?”我再问:“她给你看的吗?”她说:“当然不是。我有一天整理她的房间,换床单时在枕头底下看到她的日记,就拿起来看了一下,不过,”她加强语气说,“她小时候写的任何东西都给我看,以前学校发生什么事也都告诉我,我们母女之间是没有任何秘密的。”
&&&&我望着她,感叹天下的父母都没感觉到孩子已经长大,还以为是襁褓中万事依赖自己的宝宝,殊不知孩子一天天成长,一天天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时,她开始有一块自己内心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果被闯入,会有家被小偷侵入的感觉,说得严重些,就是心灵被侵犯。孩子叽叽喳喳说着学校的事情时,那是她愿意分享的部分,但她逐渐会有一部分只保留给自己。假如每次和父母说话都是愉快的响应,那么孩子就愿意多跟父母分享她的经验;但是如果得到的是批评,几次以后孩子就学会不再自讨没趣,会像蛤蜊一样,一回家就把嘴巴闭上。
&&&&亲子沟通管道的关闭我认为是最危险的事,这迫使孩子向外人求援;但孩子的同学都与他年龄相当、经验相仿,他们的主意多半是馊主意,结果是一步错步步错。父母想要跟孩子保持沟通管道的畅通,一定要记得他是独立的个体,在他话没说完之前不要打断他,更不可不分青红皂白随便指责。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向别人诉苦时,如果对方是同情的态度,我们会越讲越多;假如对方不耐烦地指责我们,下次我们再也不会找这个人讲心事了。孩子若能从你身上得到帮助,他会来找你;如果从你身上得到的是责骂,以后一定不会来找你。
&&&&至于日记里写的东西,父母其实不必太紧张,那原是宣泄的一个管道,在日记里骂就等于是在心里骂一样,不应该会有人知道的;一旦日记不再是安全的宣泄场所,这个孩子会更苦闷。聪明的孩子很小就懂得把自己的秘密说给别人听是件愚蠢的事,同学可能背叛,好友可能背叛,连自己最亲密的的伴侣都可能会背叛。孩子天生会觉得父母是最安全的倾吐对象(有人说中国的心理治疗师很少,是因为我们的家庭结构紧密,有家人可以倾诉,所以不必找心理治疗师),然而一旦父母不可信任,孩子会深深感到背叛的伤害。这个孩子选择逃避、不回家、不跟母亲眼神接触,因为她已无法正视母亲而不质问“为什么要偷看我的日记”。
&&&&我的朋友不认为她是在偷看,只是在关心,但是很多孩子就是被这种关心逼出了家门。真正关心孩子,就应该尊重他、接受他、陪伴他,他心中有话自然会告诉你。
&&&&许多家长总说“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样,我等一下就不怎么怎么样……”,用条件式的威胁手段要孩子就范。这种语气常会引起孩子反感,小一点的时候他们无力反抗,长大一点就开始叛逆。
&&&&这其实是潜伏的炸弹,有一天爆炸威力会很大。父母很少花时间追究孩子为什么要做出这个行为,如果了解了,通常对某个行为就不会这么排斥。
&&&&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时,一定会看到他的长处。假如用挑剔的眼光,每一个行为都不符合我们的标准。人都是要等到失去了才会珍惜,但如果父母多看书,别人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在没有失去前就珍惜它。当孩子跟父母沟通没问题时,就不会有青春风暴期了。
&&&&大脑有个“厌恶中心”,当人接触到令人厌恶的事情时,比如闻到令人生厌的气味,这个地方就会活跃起来。从大脑造影实验中我们看到,说谎时,大脑活化的地方跟我们给受试者闻阿摩尼亚(氨水)是同一个地方,即都会引起大脑厌恶中心的反应。
&&&&所以我们知道,人天生本不喜欢说谎。说谎的人,即使他嘴上不承认,心中其实是不齿说谎行为的。一般来说,孩子说谎时头会低下、不敢正眼看人。人说谎时,瞳孔会放大,这也是一个人性本善的指标——物种演化居然让我们在做坏事时生理上会作出反应。既然不齿,那为什么又会做呢?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地方。
&&&&从某个方面来讲,是我们逼孩子说谎的,因为我们没有尽到沟通的责任。一位读者来信说他孩子很喜欢说谎,已经小学三年级了,怎么打骂都无效,打时会跪地求饶,打完照旧说谎,他很头痛,不知该怎么办。
&&&&家长应该知道,一般来说,说谎是因为有个很强的欲望无法达成,所以才会想尽方法来完成它,包括欺骗在内。比如有某个玩具实在很想要,但父母不准;很想吃某个东西,父母不准;考试考得很烂,不敢让父母知道;要和同学一起去玩,而父母不让……知道说谎的原因后,对症下药就比较容易了。
&&&&对说谎的孩子,先要找出是什么驱使他去做父母不喜欢的事,然后看这件事有没有办法两全其美,在你能接受的范围内,让他达成愿望。总之,要从根源上去帮助孩子,帮他找出替代的方案,使他的欲望降低。
&&&&如果一定要拒绝,就要想一想,拒绝的理由是不是没讲清楚?我们应该好好解释给孩子听,让他知道为什么这件事不可做,它的后果是什么。这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但是这个投资绝对划得来。我的孩子小时候不喜欢刷牙,不盯就不刷,还骗我说刷过了。我带他去看我补牙,让他看到小时候不刷牙,长大一辈子受苦,之后他就不敢了。我小时候牙刷很贵,牙膏更贵,同学中很多人是用手指当牙刷,用盐刷牙的(后来才知道古人还用杨枝刷牙),而且那时没有正确的卫生概念,所以我们那一辈的人,牙齿常常不好。我让儿子看到补牙的痛苦后,从此他背包里放着一把牙刷,任何时候,只要吃过东西就刷。现在他在出外应酬时,吃过饭就会自动站起来去洗手间刷牙,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
&&&&说谎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说谎时间长了,就会养成恶习,难以一下改掉。大脑神经回路是越用连接得越紧,长久不用,连接就会慢慢松开。所以,改变一个坏习惯需要父母防患于未然,除了多观察多分析,更要用爱心理解。对于孩子说谎不要惊慌,不要打他,越打越容易阻碍孩子正常表达的愿望,说谎会越严重。一定要沟通、理解孩子,慢慢消除导致他说谎的因素。
&&&&安全感是人类的第一大需求。孩子在小的时候因为没有生存和自卫的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如果父母不喜欢他、不照顾他,他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心理学家洪妮和罗杰斯提出一个儿童情绪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如果不确定父母是否喜欢他、接纳他,会产生严重的焦虑,他们必须找出一个赢得父母欢心、让自己安心的方法。为此,许多孩子学会了揣摩上意、讨好大人,或创造出一个成绩优秀、可以博得父母欢心的“我”。
&&&&假如这个“理想的我”跟“真实的我”之间差距太大,这种焦虑就会更严重,这时孩子会用任何方式去暂时获得父母的欢心。这就是为什么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孩子说谎的最大原因是不想让父母失望,这也是学生作弊越来越普遍的原因。当大人只重视分数时,孩子只好作假,而作假会使他更加贬低自己,这个恶性循环会使他最后掉入忧郁症的深渊。
&&&&合格的父母要懂得关怀孩子心灵的需求,洞悉孩子行为背后的缘由,及时解开他们的心结,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对孩子,父母的责任不只是供给衣食,如何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同时满足孩子物质和心灵的需求,都是父母应该做到的。
&&&&在地铁上听到一个妈妈在训斥儿子,虽然是下班时间,车厢拥挤,但是母亲声音很大,大家都听得见,大意不外是“我这么辛苦赚钱,你不好好读书,花了这么多钱补习,怎么考试还是这个烂分数!”大概分数实在太烂了,母亲动了气,就骂孩子:“你实在笨得跟猪一样。”想不到原来低头挨骂闷不吭声的孩子突然爆出一句:“如果我是猪,那你就是猪妈!”大家哄堂大笑,孩子一看闯了祸,一溜烟逃到别的车厢去了,留下母亲愣在那里。
&&&&实验证明,母亲的智商决定孩子的智商。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找了107个低收入家庭,针对孩子作特别的辅导。从4个月大起到小学三年级为止,提供语言发展及拼音识字技巧的介入性训练,然后追踪这些孩子到21岁时的表现。
&&&&结果发现,一开始时,介入组(经过辅导的孩子)的表现优于对照组(无介入,即没有专门训练的),越早参加这个“介入”计划的孩子在学业、智力上的表现越优越,开始阶段介入组的大大超越无介入组的;到12岁时,仍然明显,介入组的孩子平均智商为94分,而未介入的平均只有88分。但是随着年龄继续增加,介入的效果开始减少,到15岁时,介入组只比对照组多4.1分。当实验者把别的因素都分离掉后,发现母亲的智商因素居然比参加计划的长短更能解释孩童的表现。母亲的智商可以解释12岁时介入组和对照组儿童学业差异的25%,而参与介入计划的早晚只能解释3%到6%的差异。
&&&&除了智商的遗传,上面的实验还有一个结论:母亲的个性,不管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居家环境所造成的,对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影响力都超过早期的介入计划。
&&&&如果母亲好、父亲不好,孩子不太受影响;但是父亲好、母亲不好,孩子就变坏了。所以联合国不断提倡女童的教育,因为你教育一个男童,教育的只有这个男童;但是当你教育了一个女童,你是教育了整个家庭和下一代。
&&&&美国太空总署的总工程师希坎姆在他退休以后写了一本自传《十月的天空》。在这本书中,他说他之所以能够从贫穷的煤矿小镇学校脱颖而出,拿到西维琴尼亚州科学展览的第一名,跟他的母亲有关。
&&&&他当年为了研发比较有效的炸药使火箭飞得高一点,曾经把他们家的热水炉给炸掉了。他当时非常紧张,害怕得不敢回家。当他饿得受不了硬着头皮回家时,想不到他的妈妈居然没有骂他,只跟他说:“我早就告诉你父亲这个热水炉要换了,他都不听,现在他必须要买一个新的了。”他听了非常感动,决定一定要将火箭发射成功来报答他妈妈,他母亲的态度改变了他的一生。
&&&&曾经在美国总统布什身边最红的赖斯女士也说,她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她家的东西都堆在马路边,原来她母亲付不起房租,被房东赶出来了。她当场决定辍学去做工赚钱,但她母亲不肯:“没有房子住一样可以读书,但是不读书一定不会有房子住,你要改善我们的生活只有读书,读了书以后一定会有房子住。”赖斯一路靠奖学金读书,最后,当了总统的特别顾问。她的母亲果然盼到了一栋房子。
&&&&所以不论环境怎么辛苦,母亲正向乐观的态度,是造就孩子拥有信心与信任的最大因素。我们一向说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个伟大的女人,这个研究只是更肯定这个看法而已。父母不要妄自菲薄,小看自己的孩子,找出他的长处,肯定他,他以后会十倍来报答你。
&&&&好几个心理实验都发现女性韧性强,虽然体力不及男性,但其实女性才是家庭的真正支柱。
&&&&有一个对幼猴的实验。小猴一出生,就被隔离长大,这样的猴子前额叶皮质中,神经连接密度比较稀疏,神经传导物质如正肾上腺素偏低,有明显的社会互动失常现象。但是,小猴只要出生后跟母亲共处3个月再被隔离,行为的偏差就不严重了;如果共处6个月,之后再被隔离,则几乎看不出情绪发展受损的迹象。
&&&&6个月的时间就造成了这样永久的差异,很令人惊讶。难怪美国的学者一直呼吁政府应把钱用在幼儿教育及父母成长班上,因为现在省这个钱,以后的社会成本将难以计数。
&&&&母爱是孩子的守护神。物质欲望在人年轻时好像比较重要,我们不停地与别人比较有形的外表,追求别人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但是到人老了,经历过世事沧桑后,我们才明了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家庭和美,孩子孝顺,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满足,其他的都是镜花水月。给孩子什么,都不如给他母爱。
&&&&现代的母亲多是职业女性,陪伴孩子的时间自然减少,不少妈妈在有了孩子后,担心上班没时间陪伴孩子,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妈妈和孩子早期的相处确实很重要,因为人的情绪发展的窗口开得非常的短。
&&&&但这并非意味着妈妈一定要辞职在家养育孩子。
&&&&我有一个学生是护士,当初因为“非典”被征召,不能回家照顾襁褓中的婴儿。她的先生是军人,在外无法分身,只好将宝宝交给保姆全天候照顾。她轮完值还得隔离,非常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以后情绪的发展,所以写信来求教,信中也提到了职业妇女的罪恶感与无奈。其实,从研究上看,她是多虑了。
&&&&美国的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院有一篇长期追踪的报告,探讨早期的婴幼儿照顾对日后情绪发展及认知功能的关系。这项研究追踪1300名儿童,从一出生开始。这项大型研究做得很仔细,涵盖种族、宗教、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职业妇女与全职母亲、单亲或双亲等变项,可以说是目前做得最完整的一个计划。
&&&&到现在为止,报告中没有任何一项指出“母亲上班对孩子有不良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孩子未来发展最大的因素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而不是谁来照顾婴儿。也就是说,真正影响孩子的依恋行为的是母亲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对孩子的需求做出立即的反应,而不是她在家的时间长短。如果母亲虽然人在家中,但是心不在焉(看电视或忙自己的事),对孩子不理不睬,孩子一样会有不安全感。
&&&&研究发现,最重要的是婴儿要能预期得到什么样的对待。只要找到理想的、有爱心的人帮忙照顾宝宝,自己下班后,全心全意陪孩子,就不必担心以后会有不良的后果。
&&&&看护人对孩子影响很大,忽喜忽怒会使婴儿不知所从,从而产生不安全感。上班的妈妈一定要保证请到的保姆或其他看护人不虐待孩子,也不忽略孩子。
&&&&有了核磁共振的脑造影技术,可以直接在幼儿大脑中看到神经活动的情形,因此,现在对幼儿情绪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研究指出,曾遭到严重忽略的孩子,他们的大脑比正常儿童小30%。童年受虐者长大后,储藏记忆的海马回有萎缩的现象,创伤后症候群患者的海马回也有萎缩现象;但现在不确定两者有关联(即童年受虐易出现创伤后症侯群),受虐儿在掌管情绪的边缘系统、及额叶与颞叶与情绪有关的大脑活动也不正常。所以,母亲可以去上班,但是找一个好的看护人是非常重要的事。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了这个趋势,都在大力推行幼儿教育。国外许多大企业开始提供公司内托儿所的服务,为职业母亲提供更多和孩子见面的机会。有人说,钱不用在教育上,将来必用到监狱上。那么我们的为政者是否也该为未来一代想一下,为妈妈们提供更多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呢?
&&&&现代家庭中普遍在打着一场战争,就是孩子千方百计避开家长玩网游,家长千方百计阻止孩子玩网游。在家长眼里,网游如同洪水猛兽,吞噬着孩子的美好前程。
&&&&网游是孩子的最爱,又是父母的最恨,那么网游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呢?
&&&&孩子沉迷网游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游戏有减压的作用,能使孩子暂时逃脱生活上的压力,到一个虚拟的空间去逞英豪。此外,网游还有医疗作用。1987年有报告指出,癌症病童能通过打网游减少化疗的恶心程度;而现在也有很多研究是利用游戏来治疗注意力、专注力及记忆的缺失。这些报告都与森昭雄所说的正好相反(见Larose等人在1989年的研究以及McSwegin在1988年的研究)。
&&&&目前,已有数十篇论文都显示,网游可以增加视觉选择注意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研究人员发现:打网游者通过观察、假设、尝试错误而找出游戏规则,从而增加对数学符号表征性质的了解,这是一种高度的抽象能力;学习到组织策略(注意力集中、自我评估及自我监督)、记忆策略(组块、想象及有结构的复习)及正确的猜测。最主要的,在生理上完全没有森昭雄所恐吓父母的大脑退化的证据,反而是看到网络游戏能增加大脑纹状体中多巴胺的释放。
&&&&多巴胺是个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与学习、行为和感觉运动有关(帕金森氏症就是多巴胺不足)。此外,打网游与智力测验中的瑞文氏空间推理测验有较高的相关性,打网游的孩子在测验成绩上都远高于不打网游者,他们在类比能力上也强很多。
&&&&中华民族是个勤劳严肃的民族,一般来讲,父母和老师都很不喜欢看到孩子总在玩。中国人相信“勤能补拙”,更相信“业精于勤荒于嬉”,孔子也一再强调“温故而知新”,所以中国学生寒暑假一定有作业。我们的孩子从来不能尽兴地、无牵挂地玩,整个社会文化对游戏都是一种负面的价值判断。其实游戏是认知、人格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验。小孩在游戏中练习拿捏人际关系,并且学会“礼尚往来”的重要性。分享、轮流玩、讲理是交朋友的要件。朋友不像父母有包容心,说错话、做错事,朋友就不理你了。从游戏中孩子学会了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其实是为他将来进入社会铺路。领袖能力就是在游戏中培养出来的。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小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时间与同学玩,一天8小时的课程排得满满的,下课10分钟上厕所都来不及,遑论与同学有什么互动。当觉都睡不足时,游戏更是奢谈。
&&&&其实,不论读书或游戏,过和不及都不好。现在,网游是孩子们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家长与其把网游看成洪水猛兽,严厉禁止,不如训练孩子经营他自己的时间,让他在功课做完之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适度地玩一玩,学会自制、自律。很多孩子在受到尊重后,懂得自重。让孩子学会经营自己的时间,会使孩子一辈子受用不尽,因为父母不可能永远跟在他后头“严盯死守”。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如果真的很想要一个东西,他会千方百计去得到,打骂是没有用的。我曾经有个同学,她爱上了空军官校的学生,她父母不肯,把她头发剃光,使她不能出门,结果她戴了帽子照样出去。要改正孩子的行为,除非他从心里愿意改,不然外面的防堵是无效的。
&&&&很多父母不准孩子玩网游,一个礼拜只准玩一小时,但是孩子有很多方式偷着玩,包括设定闹钟,半夜爬起来偷玩。管教孩子要从心做起,抓住他的心,放他飞,不必怕,像风筝一样,因为主控权在你手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没有赢家,尤其是父母和孩子间。“不战能屈人之兵”,用的是攻心为上。任何防范要从心做起,才能釜底抽薪。玩电脑似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何利用孩子对网游的喜好加强他对功课的兴趣或责任心,让他在游戏中练习人际交往,创造双赢,是21世纪为人父母者新的挑战。
&&&&我曾经带我儿子去荣民总医院地下室看核磁共振仪,医院地下室七弯八拐像个迷魂阵。出来后,我们站在门外等出租车,我问他:“你知道核磁共振仪在哪个方向吗?”他毫不迟疑地说:“在喷水池下。”我非常惊讶。当初的确是因为怕汽车振动力过大,才特意把仪器放到喷水池下,因为没有汽车会经过池塘。我的孩子没有任何过人之处,他是属于后进班,不过他爱打网游。
&&&&过去的数十年间,人类在智力测验上的得分随年代而增加了,这个现象因是新西兰的佛林教授发现,而被称为“佛林效应”。从19个有佛林效应的国家中可以看出来,它们都是接触到高科技、资讯发达的国家,所以这个效应可能与电脑、电视等多媒体的传播有关。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电视非常普遍,电信传播的发达使世界的距离缩短很多(当年海湾战争的情况从卫星上传送下来,清晰得好像在自家门口打的一样,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电信的发达使孩子接受的信息多了,所以认为这个IQ(智商)分数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导致了语文能力增加的缘故。
&&&&但是当佛林仔细分析荷兰新兵的资料时发现,语文的分数增加不多(荷兰的年轻人在18岁入伍当兵前必须先做一些智力测验,所以他们的记录最完整),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倒退的现象。所增加的部分主要是来自空间能力与推理能力等非语文的部分,最显著的就是在所谓“瑞文氏测验”的表现上。
&&&&瑞文氏测验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最不受到文化差异影响,最能测量出一个人真正智慧的测验。这是一个九宫格形的矩阵,上面8格有图,第9格空缺。下面有8个答案,受试者必须快速从这8个答案中挑出最适合的填到空缺的第9格中,完成这个矩阵。
&&&&这个测验十分困难,大人做都不一定做得好,但是有网游经验的孩子就不同了。那些有7年以上网游经验的孩子,都能在30分钟内做完36题,而且正确率可以达到98%;而没有打过网游的控制组都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正确率只有56%。
&&&&另外,我们用眼动仪追踪受试者解题时的策略,发现打网游者与非网游者在解题时眼睛移动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打网游者眼球扫过九宫格后,很快就抓到矩阵变化的规则,心中似乎就有了底,他们的眼睛便移到下面的8个可能性答案中扫描一次;看到心目中的答案之后,便把眼睛移回题目的空格中,再作一次比对,便按键完成了。因此,他们眼动的路线图的线条清晰可寻。但是一个非网游者,因为横看、竖看、交叉看都找不出变化的规则,只好把答案一个个搬上九宫格去试去比对,因此,他的眼动图的线条就乱成一锅粥了。
&&&&后来用成人(超过常模年龄的大学生)来作研究时,更发现两组人用的策略是非常不同的。成人用的是剔除法,把不正确的可能性一一剔除;小孩子用的是领悟法,即不知道原因却知道答案。我们也发现打网游的孩子在类比和分类能力上比一般大人还强。
&&&&例如:在一个游戏中,电脑荧幕上出现一匹马,下面有个4;一只虾,下面有个8;一个天平底下是空白,孩子必须很快输入一个正确的数字到天平底下的空白处,如果正确,地窖的门才会开,使他可以进入下一关。我们发现成人大多选2或1(以为天平有两端应是2或中间有一个支柱应是1),但是打网游的孩子却毫不犹疑地输入0,当0一出现,地窖的门便开了,表示孩子的选择是正确的。当询问他们理由时,他们都很鄙夷地望着大人,意味着这么明显的选择大人为何还要问。我儿子就回答我说:“妈妈,你怎么搞的,马有4条腿,虾有8只脚,天平没有脚呀!”的确,前两者是生物,天平是非生物,他们不受到表象的影响而直接进入问题的中心,即动物与非动物的类别。
&&&&打网游的孩子在分类及推理等逻辑性方面好像比我们大人的脑筋清楚得多,我们并不知道网络游戏给了他们什么经验,但是我们知道他们从游戏中练就了一身空间地图的推理能力。
&&&&最近一次吃饭,席间听到很多人在谈师范大学研究生在山上作研究,遇到大雪,他想坚持留在山上,并做了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可父母强要他下山,并向救助队求救。就该不该强制他下山之事,大家七嘴八舌,有的从父母的角度考虑,有的从社会成本的角度出发,所有的人都觉得应该要强制他下山,就是没有人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问他愿不愿意下山。
&&&&我觉得研究生的年龄、阅历都达到了法定成年人的标准,应该可以为自己的事负责,他如果没有开口,我们旁人不应该“为了他好”就强制他下山。
&&&&历史上有多少遗憾事都是“为了他好”而发生,为什么我们不能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很多小孩子盼长大,就是因为处处要听大人的,而大人看事情的角度与孩子不同,常让孩子觉得是“被迫”去做。心不甘情不愿时,做出来的成绩不好,被父母责骂,徒增亲子间的摩擦。
&&&&其实真的要为孩子好,就要放手让他去做,自己在后面作后援。即便他失败了,这个教训也会使他终身不忘,他的一生会比那些从来不曾犯错的人过得有意义。就动物来说,被人饲养的猪牛羊,它们的大脑都比原野上的同类小了三分之一;因为不需要为自己的生存去竞争,一切都有人在照应,脑就变小了。
&&&&我去幼儿教育研习会演讲,讲完后有好几位老师跟我讨论现在幼教的困难。其中之一,竟然是有幼儿园小朋友吃香蕉不懂得先剥皮,连皮带肉一起塞进嘴里。我听了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因为连猴子、猩猩吃香蕉都剥皮,怎么在“香蕉王国”长大的孩子反而不会了呢?一问之下,原来这些孩子从小被伺候得太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有的食物都是切好后摆在盘子里的,所以不知道吃香蕉要剥皮。
&&&&还有一个老师告诉我,她班上有个小女孩,除了苹果,什么水果都不吃,因为家中只给她吃苹果。我听了除了叹息,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是“爱之足以害之”。我们怎能保证孩子一辈子丰衣足食,有人伺候?教他独立生活,不依靠别人才是为人父母之道。尤其只给孩子吃某种食物的父母,更是限制了子女以后在新情境的适应力。因为动物天生就有“惧新症”,对于任何没有吃过的新东西都会害怕,会本能地避开它,这是一个演化来保护我们的机制。
&&&&自然界的食物很多,除非我们是树袋熊,只吃桉树的叶子,不然我们怎么知道哪些食物有没有毒,吃了会不会送命呢?所以大自然让我们演化出来一种“惧新症”,除了小时候妈妈喂食过的食物,其他新的东西,一概是先回避再说。
&&&&我们在老鼠的实验上看到,头一次接触陌生食物的老鼠会非常小心地只吃一小口。如果24小时没有生病,它再回来吃多一点,要慢慢等它习惯这个味道,确信这种食物吃了不会致命后,它才会大口地吃。这是为什么老鼠药都是剧毒的原因,因为如果没有在第一次时把老鼠毒死,它是不会回来再吃第二口的。
&&&&虽然人类不像老鼠那样,但是每个人的适应力还是会因为小时候的习惯而有不同。人类也是演化来的,我们的孩子也有这种“惧新症”。大约两岁以后,他们就只吃以前吃过的食物,对于新的种类就不太愿意尝试。所以美国婴儿食品的种类非常之多,南瓜泥、豌豆泥、菠菜泥……就是为了要养成孩子从小吃各种食物的好习惯。偏食除了对孩子的健康不好之外,对他以后的人际关系也有妨碍——女主人一般不喜欢邀请吃东西挑剔的客人。
&&&&对于智慧,现在的新定义是“在新环境中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孩子有多元化的习惯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只给孩子吃某一种食物或把他保护得太好都不是正确的爱孩子之道。真正爱孩子应该是把他训练得在没有你的时候过得也一样好。从小培养孩子接受新奇东西的习惯,他以后才能接纳异己。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英语语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