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的问题不正确安全期会不会怀孕误人子弟呀

出台“误人子弟”标准是一种反讽!
 |   |   |   |   | 
?日报新闻热线:
?晚报新闻热线:
[当前位置]:->&-> &
出台“误人子弟”标准是一种反讽!
来源:东楚论坛&时间: 10:30:00&&文字大小:【
  本文由“”发表于东楚论坛
经过一年多时间酝酿,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于6月12日出台了教师“误人子弟”的14条评判标准。讽刺、挖苦学生,上课照本宣科、整堂课以放录相代替教学,批改作业写一个“阅”字了事,教学内容陈旧、对实验过程不熟悉、指导实习不认真、教学出现常识性错误等,凡是涉及一条,均会被认为“误人子弟”。(中国新闻网6月13日)
学校出台“误人子弟” 评判标准,其良苦用心可嘉。只是,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误人子弟”标准更像是一种反讽。
14条“误人子弟” 评判标准,无一不是在约束老师的工作态度。可以说,只要老师用心于教学,“误人子弟”标准的戒尺是打不到他们头上的。就是这样一些老师们最该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学校还需要反复地酝酿,并以“误人子弟”的旗号打出来,真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叹:师道之不存,久矣?
蓦然发现,也难怪学生在抱怨一些老师变成了“老板”、“走穴明星”。 其实,老师用自己的智慧、知识去追逐正当利益本身亦无可指责。只是,作为一名老师,请别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有人愿意脱下老师的外衣,堂而皇之地专心于自己的创业或者说是从事其他行业,大家都会抱以敬重。只是,若有人占着教师的编制,虽偶尔登上讲台,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务正当,则未免让人反感。我想,学校出台“误人子弟” 评判标准估计也正是为这些人所设吧!也不知道那些老师看了这个“误人子弟”标准后,脸上会不会有些发烧。
再说,“误人子弟”评判标准本身是一个无法用数据指标来衡量的考评标准,且会涉及到降档,甚至是解聘等处理,其执行的难度可想而知。正如学校的老师所言,教师可以把“14条”评判标准作为对自己教学的一种“警示”。这种“警示”在逐利心态的作用下,又有多少作用呢?这让人怀疑。对“误人子弟”标准,我们真不必寄予太高期望。
还是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的那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学校还是少些老板、明星,多些大师为好!要出大师,学校须在保障教师拥有合理待遇的前提下,必须注重师德的培养和良好氛围的营造。
【】 【】【】【】
[相关新闻]
[热点新闻]
页面已删除!
[黄石日报推荐新闻]
[东楚晚报推荐新闻]
| &| &| &| &| |
[| &| &| |
?[嚣张龙龙]
[天天信息]&
[热辣图库]& |
[新闻专题]
[网上黄石]&| &| &| &| &|
[中国审计网]
[中国酒业新闻网]
[中国金融网]
[中华合作时报]
[常用查询]
  & & &
  & & &
  & & &
  & & &
  & & &
  &  &&
  &  &&
主 管:中共黄石市委宣传部 黄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 办:黄石日报社
电 话: E-mail:@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
鄂新网备1101号 网站建议浏览分辨率|专注经济视角下的互联网
This content is password protected. To view it please enter your password below:
原谅我近几日的pretty busy,顺带原谅我回信的简略……不过今天看到了一篇paper,有点意思,想说说,就又跑到落园来了。
这篇paper是Yuki Kumagai, 2010."Networks and Markets. The dynamic impacts of information, matching and transaction costs on trade," Discussion Papers 2010-07, The Centre for Decision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其实开始只是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觉得很有意思。后来下下来一看就乐了,CeDEx的working paper,真巧。记得当初无奈放弃CeDEx的时候,还在给Chris的邮件中写道会一直follow他们的paper,没想到以这种形式follow了,也算无意中的缘分吧。文章大概回答的问题就是,人们为什么更多依赖网络(人际网络)进行贸易往来而不是直接通过市场?文章中一连串的博弈模型,不过没有基于我预想中的social network analysis的approach,而是基本就是重复的多人博弈。呃,略有失望。不过结论指出,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greatly focused on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mong traders in achieving eciency of trade.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demonstrate that independent of the monitoring structure matching friction is another factor that brings self-enforcing mutually bene cial transactions over time in the personal-information game.
算是有点新意吧。然后讨论了一下各种贸易的情形下的均衡结果。
有意思的是今天还看到一篇blog,是Jordi的,说的是,可能是UPF做宏观的多而微观的少……呃,嘿嘿,看到这儿的时候可乐坏了我了,要知道像我这种人,最喜欢的就是人少的课,三五人的像讨论课似的最好。呃,咱一向喜欢走小众路线,哈哈。希望不会被狠狠的打击,祈祷中……
This content is password protected. To view it please enter your password below:
前几日收到Yihui兄转发的邮件,第二届中国R语言会议的新闻稿已经发在今年的R Journal上了。虽然已经多少看过这篇稿子,但是最终看到排版好的还是感觉很有意思。就单独把这两页的新闻稿从长长的R Journal里拎出来了,可以在这里下载:。当然也可以下载全部的R Journal:。
恩,顺便广告一下,第三届中国R语言会议上海会场也开始call for papers了,而这次转战上海财经大学足可以见到上海滩竞争之激烈。同样的,请持续关注COS官网的更新:。
好了,广告做完了,提一下最近让我颇为眼前一亮并有所感悟的一篇文章: 《理解矩阵(一、二、三)》。这篇文章虽然看到的时候已经很晚,但是让我有时间好好的思考学过了那么多线性代数高等代数到底学到的是什么,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计量里面的一些东西,免得总是觉得被灌了很多“三明治”矩阵们却不知道他们到底玩的是什么。因为我傻傻的给落园定位了一个“原创”,所以转载的此文就放在后花园了,请移步:(原文见)。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人貌似是搞计算机图形的,所以很多东西都带有计算机思维的色彩。然后就有若干学数学的人跳出来说“你这东西如何如何不严谨”。但对于我这种只喜欢站在门外凑热闹的人来说,足够了~矩阵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从大一的时候就傻傻的搬回来一本《矩阵论》,然后傻傻的发现自己完全理解不了……现在依旧理解不了,可见四年的学习也没啥进步。
这两篇文章发表于去年的4月。在第二部分结束的时候,我说:
“矩阵不仅可以作为线性变换的描述,而且可以作为一组基的描述。而
作为变换的矩阵,不但可以把线性空间中的一个点给变换到另一个点去,而且也能够把线性空间中的一个坐标系(基)表换到另一个坐标系(基)去。而且,变换点
与变换坐标系,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线性代数里最有趣的奥妙,就蕴含在其中。理解了这些内容,线性代数里很多定理和规则会变得更加清晰、直觉。
这个留在下一篇再写吧。
因为有别的事情要做,下一篇可能要过几天再写了。 ”
然而这一拖就是一年半。一年半以来,这两篇粗糙放肆的文章被到处转载,以至于在Google的搜索提示中,我的名字 跟“矩阵”是一对关联词汇。这对于学生时代数学一直很差的我来说,实在是令人惶恐的事情。数学是何等辉煌精致的学问!代表着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是人与上 帝对话的语言。而我实在连数学的门都还没进去,不要说谈什么理解,就是稍微难一些的题目我也很少能解开。我有什么资格去谈矩阵这样重要的一个数学概念呢? 更何况,我的想法直观是直观,未见的是正确的啊,会不会误人子弟呢?因此,算了吧,到此为止吧,我这么想。
是时不时收到的来信逐渐改变了我的想法。
一年半以来,我收到过不下一百封直接的来信,要求我把后面的部分写出来。这些来信大部分是国内的网友和学生,也有少数来自正在国外深造的朋友,大部分是鼓 励,有的是诚挚的请求,也有少数严厉斥责我不守承诺。不管是何种态度,这都表明他们对我这一点点小小的思考成果的鼓励,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思维的视角和尝试 的鼓励。他们在信中让我知道,尽管我的数学水平不高,但是我这种从普通人(而不是数学家)视角出发,强调对数学概念和规则的直觉理解的思路,对于很多人是 有益的。也许这条路子在数学中绝非正道,也不会走得很远,但是无论如何,在一定的阶段,对一部分人来说,较之目前数学教材普遍采用的思路,这种方式可能更 容易理解一些。既然是可能对一部分人有帮助的事情,那么我就不应该心存太多杂念,应该不断思考和总结下去。
所以,下面就是你们来信要求我写出来的东西。
首先来总结一下前面两部分的一些主要结论:
首先有空间,空间可以容纳对象运动的。一种空间对应一类对象。
2. 有一种空间叫线性空间,线性空间是容纳向量对象运动的。
运动是瞬时的,因此也被称为变换。
4. 矩阵是线性空间中运动(变换)的描述。
5. 矩阵与向量相乘,就是实施运动(变换)的过程。
同一个变换,在不同的坐标系下表现为不同的矩阵,但是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本征值相同。
下面让我们把视力集中到一点以改变我们以往看待矩阵的方式。我们知道,线性空间里的基本对象是向量,而向量是这么表示的:
[a1, a2, a3, ..., an]
矩阵呢?矩阵是这么表示的:
a11, a12, a13,
a21, a22, a23,
an2, an3, ..., ann
不用太聪明,我们就能看出来,矩阵是一组向量组成的。特别的,n维线性空间里的方阵是由n个n维向量组成的。我们在这里只讨论这个n阶的、非奇异的方阵, 因为理解它就是理解矩阵的关键,它才是一般情况,而其他矩阵都是意外,都是不得不对付的讨厌状况,大可以放在一边。这里多一句嘴,学习东西要抓住主流,不 要纠缠于旁支末节。很可惜我们的教材课本大多数都是把主线埋没在细节中的,搞得大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先被灌晕了。比如数学分析,明明最要紧的观念是说, 一个对象可以表达为无穷多个合理选择的对象的线性和,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也是数学分析的精华。但是课本里自始至终不讲这句话,反正就是让你做吉米多维 奇,掌握一大堆解偏题的技巧,记住各种特殊情况,两类间断点,怪异的可微和可积条件(谁还记得柯西条件、迪里赫莱条件...?),最后考试一过,一切忘光 光。要我说,还不如反复强调这一个事情,把它深深刻在脑子里,别的东西忘了就忘了,真碰到问题了,再查数学手册嘛,何必因小失大呢?
言归正传。如果一组向量是彼此线性无关的话,那么它们就可以成为度量这个线性空间的一组基,从而事实上成为一个坐标系体系,其中每一个向量都躺在一根坐标 轴上,并且成为那根坐标轴上的基本度量单位(长度1)。
现在到了关键的一步。看上去矩阵就是由一组向量组成的,而且如果矩阵非奇异的话(我说了,只考虑这种情况),那么组成这个矩阵的那一组向量也就是线性无关 的了,也就可以成为度量线性空间的一个坐标系。结论:矩阵描述了一个坐标系。
“慢着!”,你嚷嚷起来了,“你这个骗子!你不是说过,矩阵就是运动吗?怎么这会矩阵又是坐标系了?”
嗯,所以我说到了关键的一步。我并没有骗人,之所以矩阵又是运动,又是坐标系,那是因为——
“运动等价于坐标系变换”。
对不起,这话其实不准确,我只是想让你印象深刻。准确的说法是:
“对象的变换等价于坐标系的变换”。
“固定坐标系下一个对象的变换等价于固定对象所 处的坐标系变换。”
说白了就是:
“运动是相对的。”
让我们想想,达成同一个变换的结果,比如把点(1, 1)变到点(2, 3)去,你可以有两种做法。第一,坐标系不动,点动,把(1,
1)点挪到(2,
3)去。第二,点不动,变坐标系,让x轴的度量(单位向量)变成原来的1/2,让y轴的度量(单位向量)变成原先的1/3,这样点还是那个点,可是点的坐 标就变成(2, 3)了。方式不同,结果一样。
从第一个方式来看,那就是我在《理解矩阵》1/2中说的,把矩阵看成是运动描述,矩阵与向量相乘就是使向量(点)运动的过程。在这个方式下,
的意思是:
“向量a经过矩阵M所描述的变换,变成了向量b。”
而从第二个方式来看,矩阵M描述了一个坐标系,姑且也称之为M。那么:
的意思是:
“有一个向量,它在坐标系M的 度量下得到的度量结果向量为a,那么它在坐标系I的度量下,这个向量的度量结果是b。”
这里的I是指单位矩阵,就是主对角线是1,其他为零的矩阵。
而这两个方式本质上是等价的。
我希望你务必理解这一点,因为这是本篇的关键。
正因为是关键,所以我得再解释一下。
在M为坐标系的意义下,如果把M放在一个向量a的前面,形成Ma的样式,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向量a的一个环境声明。它相当于是说:
“注意了!这里有一个向量,它在坐标系M中度量,得到的度量结果可以表达为a。可是它在别的坐标系里度量的话,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为了明确,我把M放在 前面,让你明白,这是该向量在坐标系M中度量的结果。”
那么我们再看孤零零的向量b:
多看几遍,你没看出来吗?它其实不是b,它是:
也就是说:“在单位坐标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直角坐标系I中,有一个向量,度量的结果是b。”
Ib的意思就是说:
“在M坐标系里量出来的向量a,跟在I坐标系里量出来的向量b,其实根本就是一个向量啊!”
这哪里是什么乘法计算,根本就是身份识别嘛。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重新理解一下向量。向量这个东西客观存在,但是要把它表示出来,就要把它放在一个坐标系中去度量它,然后把度量的结果(向量在各个坐标轴 上的投影值)按一定顺序列在一起,就成了我们平时所见的向量表示形式。你选择的坐标系(基)不同,得出来的向量的表示就不同。向量还是那个向量,选择的坐 标系不同,其表示方式就不同。因此,按道理来说,每写出一个向量的表示,都应该声明一下这个表示是在哪个坐标系中度量出来的。表示的方式,就是
Ma,也就是说,有一个向量,在M矩阵表示的坐标系中度量出来的结果为a。我们平时说一个向量是[2 3 5 7]T,隐含着是 说,这个向量在 I 坐标系中的度量结果是[2 3 5 7]T,因此,这个形式反而是一种简化了的特殊情况。
注意到,M矩阵表示出来的那个坐标系,由一组基组成,而那组基也是由向量组成的,同样存在这组向量是在哪个坐标系下度量而成的问题。也就是说,表述一个矩 阵的一般方法,也应该要指明其所处的基准坐标系。所谓M,其实是 IM,也就是说,M中那组基的度量是在 I
坐标系中得出的。从这个视角来看,M×N也不是什么矩阵乘法了,而是声明了一个在M坐标系中量出的另一个坐标系N,其中M本身是在I坐标系中度量出来的。
回过头来说变换的问题。我刚才说,“固定坐标系下一个对象的变换等价于固定对象所处的坐标系变换”,那个“固定对象”我们找到了,就是那个向量。但是坐标 系的变换呢?我怎么没看见?
我现在要变M为I,怎么变?对了,再前面乘以个M-1,也就是M的逆矩阵。换句话说,你不是有一个坐标系M吗,现在我让它乘以个M-1, 变成I,这样一来的话,原来M坐标系中的a在I中一量,就得到b了。
我建议你此时此刻拿起纸笔,画画图,求得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比如,你画一个坐标系,x轴上的衡量单位是2,y轴上的衡量单位是3,在这样一个坐标系里,坐 标为(1,1)的那一点,实际上就是笛卡尔坐标系里的点(2, 3)。而让它原形毕露的办法,就是把原来那个坐标系:
的x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2,而y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3,这样一来坐标系就变成单位坐标系I了。保持点不变,那个向量现在就变成了(2,
怎么能够让“x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2,而y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3”呢?就是让原坐标系:
左乘。而这个矩阵就是原矩阵的逆矩阵。
下面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对坐标系施加变换的方法,就是让表示那个坐标系的矩阵与表示那个变化的矩阵相乘。”
再一次的,矩阵的乘法变成了运动的施加。只不过,被施加运动的不再是向量,而是另一个坐标系。
如果你觉得你还搞得清楚,请再想一下刚才已经提到的结论,矩阵MxN,一方面表明坐标系N在运动M下的变换结果,另一方面,把M当成N的前缀,当成N的环 境描述,那么就是说,在M坐标系度量下,有另一个坐标系N。这个坐标系N如果放在I坐标系中度量,其结果为坐标系MxN。
在这里,我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一般人在学习线性代数是最困惑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矩阵的乘法要规定成这样。简单地说,是因为:
1. 从变换的观点看,对坐标系N施加M变换,就是把组成坐标系N的每一个向量施加M变换。
从坐标系的观点看,在M坐标系中表现为N的另一个坐标系,这也归结为,对N坐标系基的每一个向量,把它在I坐标系中的坐标找出来,然后汇成一个新的矩阵。
至于矩阵乘以向量为什么要那样规定,那是因为一个在M中度量为a的向量,如果想要恢复在I中的真像,就必须分别与M中的每一个向量进行內积运算。我把这个 结论的推导留给感兴趣的朋友吧。应该说,其实到了这一步,已经很容易了。
综合以上1/2/3,矩阵的乘法就得那么规定,一切有根有据,绝不是哪个神经病胡思乱想出来的。
我已经无法说得更多了。矩阵又是坐标系,又是变换。到底是坐标系,还是变换,已经说不清楚了,运动与实体在这里统一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已经消失了,一切 归于无法言说,无法定义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矩阵是在是不可道之道,不可名之名的东西。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伟大的线性代 数课本上说的矩阵定义,是无比正确的:
“矩阵就是由m行n列数放在一起组成的数学对象。”
好了,这基本上就是我想说的全部了。还留下一个行列式的问题。矩阵M的行列式实际上是组成M的各个向量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搭成一个n维立方体的体积。对于 这一点,我只能感叹于其精妙,却无法揭开其中奥秘了。也许我掌握的数学工具不够,我希望有人能够给我们大家讲解其中的道理了。
我不知道是否讲得足够清楚了,反正这一部分需要您花些功夫去推敲。
此外,请大家不必等待这个系列的后续部分。以我的工作情况而言,近期内很难保证继续投入脑力到这个领域中,尽管我仍然对此兴致浓厚。不过如果还有(四)的 话,可能是一些站在应用层面的考虑,比如对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算法的理解。但是我不承诺这些讨论近期内会出现了。
我承认这将近半年的时间有点荒废,没有好好的踏下心来坐在书桌前看书做题,最多就是飘飘然的看几篇paper,然后飘飘然的把论文写的跟散文似的……
刚刚收到了Barcelona GSE的director的一封信,当然是群发的,就是提醒大家暑假到了不要荒废,来之前好好学学数学……然后给了两本书,一本是经典的蒋中一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考虑到上学期数理经济学已然把这本书学过,故直接无视之。然后是一本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Mathematics for Economists,作者: Carl P. Simon / Lawrence E. Blume。搜了搜既没有影印版又没有中译本,只能无奈地去下了一个电子版,但是越看越没味道。
有意思的是,前阵子有被警告说我“不要再过多关注技术层面的东西”,弄得我这么一个被稀里糊涂灌了一堆数学却实际上一知半解的人好无奈。我还是想搞明白实变到底是个啥子东西,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打开实变的书都没有看下去的动力,又不像去年云里雾里修泛函分析的时候那么被动的非看不可。总觉得还是规规矩矩的上课比较好,要不我就不指望能深刻理解实变的深刻含义并漂亮的运用到经济学中了……
毕竟有句话在那里,技术上的东西是好学的,经验上的东西也是能积累的,唯有灵感和嗅觉可能是更依赖天分。于是我就一直在探究自己对经济学到底有几分灵性。可惜,越探究越受打击,感觉还一时无法逾越经济学和数学完美结合的鸿沟,其他的就更像是外行扯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我总不能仰天长叹,说一句“不是在下没有想法,只是一时难以实现”吧?当然,每年都会有人跳出来争论“到底是数学更重要还是经济学本身更重要”,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没必要再争了……想发论文吗?学数学吧!不想发论文么?那你也得看懂别人充斥着数学符号的论文吧!什么?你压根不屑于他们的论文?好吧,那你自己跟自己玩吧,拜拜~
落园里曾经有段时间大量、密集的出现一堆同时标有“经济学”和“数学”的文章。那是当年迷茫的时候,当然我也不能说现在不迷茫了,只是懒得纠结了索性先选条路子随便学点数学吧。现在我在琢磨“经济学之美”到底在哪里……呃,这就像是一个相处很久的恋人,看着看着也没啥特别的感觉了,我总得找点新鲜感来保持对经济学的兴趣和渴望,否则就真的只是把“我爱经济学”挂在嘴边却不知道到底爱它有几分。努力的让自己觉得“公式和推导不boring”,努力的让自己沉浸在经济学的小世界里面,坐井观天。可惜,世界这么五彩缤纷,选择太多、太多,相比而言不受诱惑就太难、太难……
一点点声明
怕下次找不到门?直接google“落园”呗。
落园是我的非学术博客,只是为了娱乐大众。此外,还有一个不常更新的。
长篇连载系列希望下学期不觉得是在误人子弟
时间: 22:55 来源: 阅读:次
  关于这次考试,心很慌。虽然预见了结局,每每听身边人提起都有种心痛麻木的感觉。这是我的错误。
  明年再来?可能以后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可这群孩子的高一上学期已经结束。因为我,有些学生&怕&数学、有些学生不学数学、要掰回来谈何容易!这样想着想着&我不要再误人子弟了吧、还想荼毒多少学生、这种无力感越来越强烈
  今年年前和去年没什么区别,多了种自责多了层内疚&
  自责自己的不努力得过且过推卸责任、内疚学生在我手上没有进步只有退步
  反思确实是我不努力,教学中遇到问题却不去想方法解决、或没有想法或有想法而不去实施不去坚持、无所为而无作为。高中懒懒过去了、大学没有约束也没有自控&懒&是个的字眼、现在恨不得把&懒&撕成碎片。
  明年能做好吗?我很恐慌、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尽自己努力做好每一天的事吧!有什么问题及时记录及时想办法解决、不要得过且过然后不了了之&对自己狠一点才是对自己好。
  反思教学方面,常有准备不足的感觉,是我浪费太多时间、到很晚匆匆备课睡觉。这个问题在讲必修四时改善了些,但复习时太随便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没有规划,备一节上一节,只是跟着大家的进度走
  不能掌控课堂,五班的学生很活跃、有时太活跃了 控制不住。常觉得有些学生听我的课很辛苦,因为太吵了、都听不清老师讲话。不会管学生,学生完成我的作业很随便,我的要求是&白&要求。
  关注学生不多。只有学生找我我才注意到才关心。可学生和老师之间毕竟是有隔阂的,会找老师的只是那些成绩好的自己爱学的学生、或者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学生、还有胡扯的&混混&学生&中间一部分学生都被我&忽略&了&学生不习惯走过来的情况我应该伸出手&
  觉得各方面都有问题呢T T接下来会不会有进步就看自己了,先要对自己从严要求!!希望下学期不觉得是在误人子弟,希望下一年的心境不是这样。
转载请注明链接:老师心倦神疲岂能不误人子弟--教育--人民网
一项对京沪穗深四地共600名教师的调查显示,认为自身存在“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的教师占27%,“有一些”的占36%,“偶尔倦怠”的为37%
老师心倦神疲岂能不误人子弟
】【】【】【】【】
  两年前陈露大学毕业。虽说学的是生物,可家人朋友都觉得“女孩子还是当老师好,工作稳定”。这样的意见听得多了,她自然而然地找了份中学生物老师的工作。  才工作没几年,她已经开始觉得“干不下去”了。“每天去教室上课我都像是在应付差事。那么浅显的东西,学生们听来听去还是一脸迷茫,哪儿还有什么心情讲下去,太没意思了。”陈露说,当初站上讲台时的神圣与激情,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负担,她不知道今后的方向在哪里,只是感觉以这样的心态继续教书,迟早会误人子弟。  像陈露一样“倦怠”了的教师并不是少数。今年上半年,可锐职业顾问调研中心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共600名教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身存在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的教师占27%,“有一些”的占36%,“偶尔倦怠”的为37%。  可锐职业顾问卞秉彬表示:“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九成以上的职业人都出现过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多发于白领阶层,可以说是一种都市病。”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记者发现,在以往类似的研究中也有这样的结论:48.5%的教师感到“工作太累”,具体表现为工作时间长、任务重、难题多等等。  本次调查发现,感到“压力非常大”的人占了33.4%,觉得职业给自己造成“一定压力”的为43.7%。其中,教龄6~1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最严重的阶段,也是教师感觉自身压力最大的阶段。他们当中43%的人觉得自己承受了来自职业的巨大压力,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教龄段。(教龄1~5年间的教师中,27%的人感觉压力非常大;10年以上教龄者中,感到压力大的人占31%。)  对此,研究人员分析说,如果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几个阶段的话,最开始的1~5年属于“关注生存阶段”。此时的教师会把搞好师生关系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的适应和经验的积累也会随着成就感的提升而逐渐增长。6~10年的阶段被称为“关注情境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通常关注的焦点是提高学生成绩、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问题。同时,很多教师也开始担当毕业班教学和管理的重任。但这时他们的教学技能还远未成熟,随着对新工作热情的逐渐消失,以及对来自教学、人际关系和学生的压力逐渐增加,教师的情感便会逐渐衰竭,产生“倦怠”情绪。而进入10年之后的“成熟阶段”之后,随着工作经验和教学技能的增长,职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轻车熟路,对工作中的压力应对方式也逐渐成熟,成就感又会逐步上升。  某中学教务主任吴刚就正处在最最艰难的第二阶段。更糟糕的是,即使是打算换个工作从头再来,但身处高位的现实反而成了他另谋发展的阻碍。  吴刚从事教师职业已经8年了。在外人看来,他应该很满足了――地位有了,薪水不错,环境也好,这样的状态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可吴刚自己却觉得有苦难言。“8年,太累了。”  凭着自己英语专业的底子,吴刚想换一种活法――下海,去做英语培训,哪怕是从头做起也心甘情愿。可这个决定却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理由很充分:吴刚现在的经济收入不错,工作稳定,事业上也做得有声有色,有了地位,学生、家长都十分尊敬他。放着这么好的饭碗去冒险干别的,何时才能拼来今日所得?  就这样,吴刚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针对类似的情况,本次调查显示,有48%的教师考虑过转行。关于下一步的打算,有21%的受访教师想转行但还未确定,43%的人则表示要积极调整自己,还有36%的人表示不清楚。  本次调查发现,当问到是否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时,回答喜欢的占21%,一般占52%,还有27%表示不喜欢。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时,有46%的受访者认为“工作稳定”,15%的人是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21%的人则是“圆自己儿时的梦想”。  当被问及“你的倦怠状态会不会影响教学”的问题时,32%的教师认为“会,但会努力将影响降至最低”,39%的人则表示,将努力把个人情绪与工作分开。(本报记者&龚瑜)
(责任编辑:杨卓)
相关新闻:?
08:16:06.203724?
08:45:50.658572?
08:40:32.107841?
11:21:56.734378?
09:19:51.737203?
09:13:59.98607?
09:42:11.731745?
08:09:15.88044?
10:15:28.107102?
11:14:54.179259
&&&E-mail推荐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夜你会不会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