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题二年级快乐挑战数学题

广州市萝岗区枫下小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生伟业,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新网站正式投入使用,您对新网站的看法,请在下方选择:栏目设置更加合理信息内容更加丰富页面布局更加美观网站服务功能增强网站服务功能增强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编辑日期:&&作者:枫下小学&&&&阅读次数:
小学教材分析
&&&&&&&&&&&&&&&&&&&&&&&&&&&&萝岗区枫下小学&何兰清
教材,,,。,,。,,。,,,,。
一、教材特点
教材具有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首先,在“解决问题”单元,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教材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计算问题。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然后通过“做一做”让学生自己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试着独立解决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初步理解什么是数学问题,现实生活存在着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等,从而逐步形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其次,与上二年级上册相同,本册实验教材仍然注意结合计算教学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将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表内除法(一)当中的解决租船问题和分筷子问题,还有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当中解决的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等等。同时,在其他教学内容的教学中也注意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例如,在“克和千克”“统计”等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每一学段、每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本册实验教材结合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建立数感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教材的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可容纳一万人的体育馆的主题图,让学生对10000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其次,提供一些有关三位数、四位数有多大的具体而生动的实际例子,例如“广场上有330只鸽子”“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有六、七千颗”,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感受这些大数的含义。第三,安排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几个三、四位数的相对大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第四,安排了结合实际认识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教学,以及让学生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第五,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中出示多种算法和估算等。这样,在上述丰富具体的素材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1)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本册实验教材集中安排表内除法的教学。“表内除法(一)”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表内除法(二)”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首先,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与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样,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春游前的准备活动。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平均分”以及计算平均分的结果的问题,为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做了准备。第二,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段进行。“平均分”通过组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除法”则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了解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
&&&(3)集中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之后,在“表内除法(二)”中,实验教材集中安排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4)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学习除法的含义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
比如教材《表内除法二》,主题图就提供了丰富的包含有用除法计算问题的素材。在“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1中,引导学生探索“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几面”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同时,学习了用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又如,在教学过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教材安排了“解决问题”一节,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除法计算教学与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结合编排,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除法计算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在“图形与变换”单元安排了认识锐角与钝角、简单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和图形变换应用的素材。例如在“游乐园”的主题图中展示了本单元要学习的所有内容的实际应用;接着分别用&“斜拉桥”“缆车”“升降机”“推拉窗”&“生活中的数学”等实例,展示实际生活中角、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使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使学生获得了有关图形以及图形变换的丰富的感性经验。其次,教材为每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折纸、制作、作图、拼摆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锐角、钝角、平移、旋转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感知和体验图形的变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等。另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既具探索性且生动有趣的操作活动。例如,练习十的“拉一拉”“拼一拼”“转一转”以及实践活动“剪一剪”等。让学生在这些充满童趣的操作或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在每个教学单元的开始,教材都安排了即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又包含有所学数学知识的主题图。使各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或现实背景引入。例如,“表内除法(二)”的教学,在“欢乐的节日”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布置联欢会的会场时“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的问题。又如“万以内的加减法(一)”的教学,在“参观鸟岛”&背景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乘船的问题等。
(2)许多内容的教学都注意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教学万以内加、减法估算时,教材不仅展示了用两种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情境,还提供了让学生继续提出问题并继续探索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的线索。如果学生提出“第一、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通过继续探索,学生会发现估算时只需把第四周收集的219个看作220个,就可以与第一周收集的180个相加,求出大约收集了&400个。这种经常出现的探索要求和线索,不仅可以养成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另外,教材继续注意提供既丰富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例如,在“找规律”单元,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又如在“图形与变换”单元,让学生用学具制作美丽而有趣的玩具等,这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邻万
、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
、了;能根据统计图表
、,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得意识;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定如下:
单元结束时
平均错误率
平均错误率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三、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
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的态度及敢于质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难点:⑴学会使用小括号。⑵学会看题目的已知条件,并会提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并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学生在不断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难点:除法的含义,平均分的意义:把总数分成几份时,每一份要分得同样多。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会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16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1、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⑴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⑵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难点:⑴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向上下左右平移后的图形。⑵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一周或半周后的图形。
让学生借助活动和教具的演示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学具的操作学会能辨认锐角和钝角。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1、⑴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⑵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法、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3、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使学生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1~13课时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⑴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⑵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2、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和读写的规则。
难点:掌握多位数中间或末尾带零的数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10~12课时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1、⑴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⑵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重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通过活动帮助学身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⑴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⑵能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会用数的组成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难点:理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判断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通过学习是学生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第八单元《统计》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掌握统计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统计,并能分析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的方法,并能正确地绘制统计图。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统计的有关的知识。
第九单元《找规律》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重难点: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第十单元《总复习》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的:“”
、,例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书中的主题图:三个同学摆飞机,用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提供的内容进行学习。如果参用,由于用的小棒多、摆的时候要求技巧强,学生摆的时候注意力都集中在摆好、摆象“飞机”上,没有精力去观察思考,摆的速度很慢,展示时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去就更加困难了。这一活动费了很长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
(一)有关“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
1、“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如何把握?
实验教材中没有了以往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而安排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单元,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何区别等存在疑惑,所以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比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这里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是不变的初衷。
2、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有些老师提出在教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只解决一步就结束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看图,明确题意。因为现在的实际问题大都用图示来呈现,要让学生能从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因为本单元解决的是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在引入时,老师可以从一步过渡到两步。比如教学例1时,老师可以先从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这样的情境: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现在看戏的还有多少人?然后自己解决。接下来,老师再出示又有13人来看戏,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来的人数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把中间的过渡问题去掉,让学生直接解决: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又有13人来看戏。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在学生交流分析思路时,老师要强调为什么用两步,在学生汇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问一问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书写格式的要求。
教材在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的两种形式,而且在连减中的不同方法中认识了小括号,在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的解决问题中出现了用递等式的书写形式计算综合算式。老师也就自然想知道: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要求必须列综合算式和使用小括号呢?综合算式是否一定要用脱式计算?还有要不要写答语等。
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至于是用分步列式还是列综合算式,只是书写形式的不同,对解决问题的要求没有影响。教材在这里介绍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是让学生知道两步计算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表示,同时也是初步渗透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列综合算式解决的,老师可以加以引导和介绍,但对列综合算式或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不作统一要求。另外,教材中缺少四则运算的练习,为了后续的学习,老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部分的单项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初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关于写答语,在本册教材不作要求,学生可以口答完成。到了四年级,会作具体的要求。至于用递等式的脱式计算,教材在这里也只是介绍了这种写法,对学生也不做统一要求,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正式教学。
(二)是否要求学生看除法算式说意义。
有老师问:要不要求学生看除法算式说意义,比如:18÷6=3&表示18里面有3个6还是6个3?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对于单独的除法算式,一般不要讨论它的意义,除法的意义最好结合具体的情景来理解。对于除法的意义,要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操作体会除法的意义。
(三)&“平移和旋转”教学中的问题。
  1、如何准确的数出平移的格数。
关于平移的教学,老师们反映,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认识到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但比较困难的是当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时,如何准确地数出图形平移了几格。如下图中,学生很容易认为房子向上平移了2格。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判断房子平移了几格,可以在房子上选择一个点,看这个点移动了几格,房子也就移动了几格。有的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比如蚂蚁搬家。两只蚂蚁分别位于房子的两个点上(当然最好是方格纸的格点上,这样方便学生数格子数),比如房子左上角和右下角的点上,它们把房子向左平移到虚线处后,两只小蚂蚁争吵起来。一只蚂蚁说:“我搬得远!我搬得远!”另一只也不示弱:“我搬得比你远!”老师根据小蚂蚁的争吵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快帮小蚂蚁数一数,哪只蚂蚁平移的格数多?”接下来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数出两只小蚂蚁平移的格数,让学生发现虽然是房子上两个不同的点,但是它们平移的格数相等。进一步还可以继续创设情境:假如房顶上有一只小蝴蝶,小蝴蝶平移的格数又是多少呢?它和小蚂蚁平移的格数相等吗?通过数格数,让学生明确在数物体平移的格数时,只要确定一个点,数出这个点平移的格数,就是物体平移的格数了。
当然,还可以看一条线段,比如上下平移时,可以观察最下面的这条线段,左右平移时,看左右两边的线段都可以。实际上这里也渗透了物体平移的特性:物体上每个点的平移方向和距离都一样。所以在数格数时,选择一个点或一条线的平移格数就是这个物体平移的格数。当然,在这里还不要求学生掌握平移的特性,学生在五年级还会进一步来学习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2、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材中平移练习中安排了判断图形平移后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对于后一种练习,我们只要求学生能画出顶点在方格纸的格点上的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让学生理解只需把每个顶点按要求平移后,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比如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2题,第44页第5题中平移图形的一个顶点不在格点上,而是在两个格点中间,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加以引导和帮助。
3、旋转的定义。
旋转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能找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至于有关旋转的特性等更多的知识我们安排在五年级继续学习。在这里,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旋转的概念有疑惑,比如学生列举的秋千、钟摆、跷跷板等的运动是不是旋转呢?
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旋转现象,以此来判断秋千、跷跷板不是旋转现象,属于摆动现象。
事实上,旋转的定义是: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也就是说旋转是物体在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的现象,不一定要作圆周运动。因此摆动也是旋转,所以秋千、钟摆、跷跷板的运动是摆动,同时也是旋转。但这里我们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认识作圆周运动的旋转,比如风车、飞机的螺旋桨、转椅等的运动。学生如果说出秋千,老师也应该给予肯定,但还是尽量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像电风扇扇叶的转动这样的旋转现
(四)“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的问题。
1、“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的问题。
有些老师觉得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认为学生已经有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数的组成、计数关系等就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比如有的老师整堂课都在让学生估数,认为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数感,而把计数单位、数的组成等作为练习让学生自己完成。
当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也是应该的,但是应该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另外也要注意估数只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方面,而且估数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例如要有一个参照物,因此学生首先要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
1)数的现实含义;
2)与自己熟悉的数建立联系;
3)建立数的表象。
首先,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中有868人跑马拉松,让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来理解。为了了解868到底有多大,学生要将868和自己熟悉的数建立起联系,比如学生对100都很熟悉,这里就可以将868和100建立起联系,学生知道868大约有8个100。在这个基础上建立868的表象,比如学生可以想象有一个10×10(100人)的方阵,那么868有几个这样的方阵呢?从而建立起868人的表象。
那么如何把“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落到实处呢?教学中还是要从计数单位、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全面认识1000以内的数。首先让学生通过数数,从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到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再一百一百的数,10个百是一千,认识记数单位个、十、百、千,同时渗透相邻记数单位之间十进的关系。接下来借助计数器来数数,由于学生对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往往弄不清楚下一个数到底是几十、几百,借助计数器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数数的难点。然后再让学生口头数数。再接下来通过计数器拨数结合数位表教学写数和数的组成,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巩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结合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要求。
教材第93页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时,既呈现了一般的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很多老师就问是不是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关于口算,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教材呈现了不同的口算方法,我们觉得有的学生可能会有通过想竖式来口算,所以就呈现了这种方法,主要也是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用他喜欢的方法正确的口算,对于这种想竖式口算的方法不作统一要求。&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是粗浅地谈了我的想法和意见,再一次感谢各位老师,欢迎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
-- 政府网站链接 --
广东省政府网站
广州市人民政府
-- 省教育类网站 --
广东教育考试服务网
广东省教育厅
-- 区教育类网站 --
广州市萝岗区福洞小学
广州市萝岗区九龙第三小学
广州市萝岗区九龙第四小学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 其他友情链接 --
龙讯信息科技
版权所有:广州市萝岗区枫下小学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枫下村枫贤路68号
电话是:020-  技术支持: 
访问人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