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初中数学题库不太会写家长怎么和老师沟通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教学科研栏目
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的艺术
【字体: 】
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的艺术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云南昆明龙泉育才学校& 涂兰琼
有人说沟通改变人生,此言不虚,学会沟通才能改善与同事,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学会沟通,才能使你的要求尽可能得到满足,如果你是老师学会和家长沟通,那么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顺利进行,还有你的班级巩固率就能保持和提高,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也是个老话题,我在昆明育才学校十年了。十年来,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自己的教学成绩和教学水平有了多大的提高,而是如何与家长沟通问题。在私立学校当班主任和在公立学校当班主任是有些差别的,一句话就是比在公立学校艰难得多,因为公立学校学生流动性极少。班主任没有后顾之忧,私立学校班主任每到期末和开学初总是为生源是否流失深感不安,保住生源就是保住了学校的生命线,回顾十年来的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学生巩固率的保持和提高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与家长成功的沟通从而取得了家长的信任。如果在沟通过程中不注意方法和艺术,就会使教育工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巩固率,那么,怎样才能融洽地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沟通的方式
现在是电话网络信息时代,家访相对的少了,我们和家长沟通的手段主要靠电话,发信息,当面交流等。但我们也要分析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联系方式。用电话联系多是不太爱发信息或者不会发的很少来学校看孩子的家长,当面谈话主要对象是放大周假来接孩子的家长,这时无论多忙,你都应该主动和家长聊几句本周孩子在校表现。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很在乎他的孩子。我记得三年前,大周放假一位家长来接孩子回家,找数学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我把他带到数学老师面前。这位数学老师也是班主任。她也在忙着写出门条,家长站在她旁边很久她连头都不抬一下,也不打个招呼,等了好长时间,最后还是遗憾的离开了,结果下学期家长就把孩子转走了,我问了原因,家长告诉我是因为数学老师不想和她沟通。而发信息也是我常用的沟通方式,有些话电话和当面不好意思说出来,就用文字来表达。如有些家长有意给孩子转学,我就在信息里强调孩子在校几年和我相处的时间比他们多,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在文字中表露出来了。当然编制信息时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文学功底,用优美的文字打动家长的心。即使放假回家过年我也忘不了给每一位家长发一个信息祝福,更多的是感谢家长支持之类的自己编写的话,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友情,同时认可我们语文老师的知识水平,所以编写时我都反复斟酌文字。让家长从简明扼要的文字中明白意思。
二、沟通的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基督教徒在教主的监督下做祷告。有两个教徒烟瘾发了想抽烟。一个说:“教主,作祷告的时候能抽烟吗?”教主严厉地说:“不行,这是对真主的极大不敬!”他只好忍住烟瘾而作祷告。另一个过了一会儿说:“教主,抽烟的时候能作祷告吗?”教主谦和地说:“完全可以,这是对真主的极大尊敬!”另一个开始抽烟。同样一件事情,由于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其效果截然不同。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我们教师与家长沟通,也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那就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沟通无限”,方法不拘一格。和家长沟通时老师的态度要诚恳,谦逊,温和,让家长知道班主任对学生怀有一片赤诚之心。为学生成长而忧,为学生进步而急,与家长谈话时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给人可近、可亲的感觉,这样孩子的妈妈会敞开心扉,向你诉说心里话。才能赢得家长信赖,放心的把孩子常留在我们学校就读。有四位学生的妈妈因为家庭出现裂痕向我诉说,请教我如何面对,有的是单亲家庭和前夫为孩子闹僵,我都从中做调解,化解了矛盾。去年我班有一名学生刚从老家转过来期中考试成绩排在中间,回家告诉家长,家长很生气的给我打电话说:“你们是怎么教学生的,我孩子在老家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前三名,来这里怎么落到二十几名去了。我很怀疑你们学校的教学水平。”我在电话里笑着说。“您先别生气好吗?听我慢慢解释,有句话叫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如果你孩子的来到这里后成绩还是前三名,我班的学生都比你孩子差,那才说明我们的教学水平确实有问题,你想呀,来到这里连个竞争对手都没有了,你儿子和谁竞争呢 ?没有竞争怎会有进步呢.你孩子很聪明的,请你不要担心,接受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总有个适应的过程吧?”这些话让家长茅塞顿开,一再说不好意思。我想这就是沟通的语言艺术,一、不否认自己的教学水平。二、暗示老家的那边教学比这里差,三、夸他孩子聪明,成绩排在中等只是暂时的,这样能让家长心服口服。
三、沟通的态度---坦诚
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都不一样,有修养的家长在交流时她就很希望老师指出学生的不足,如王一飞家长是个律师,说到孩子的优点总是很不在意,提到缺点她就很感兴趣,在电话里经常发出爽朗的笑声一再感谢我,回头就严肃批评孩子和他讲道理。当然也有“护短”的粗鲁的家长, 他们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就是老师也不得轻易去“碰”。加上他们做生意很有钱,财大气粗不把老师看得很重。孩子成绩不好不找孩子原因,只会挑老师毛病,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对这样家长我们沟通时就要注意策略,调整方法,不能曲意思逢迎,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懦弱求人,即便如此,与他们时交谈,态度也要坦然大方,开诚布公地指出学生的缺点,不要说话吞吞吐吐,含糊其辞,生怕不给家长面子,好象班主任对学生无可奈何,有求于家长,只有请家长“帮帮忙”才能管住他似的。这样家长会觉得班主任性格懦弱,缺少经验,不可信赖,内心里瞧不起你。
有一位家长,刚转到我班时他妈总是夸他的孩子在原来学校表现怎么好那边老师又怎样夸他。当时我也很高兴,心想终于收到了一名优秀生,接触几天我傻了,他的行为习惯极差,上课不听,爱打人,成绩很差,又十分懒,最让你头疼的是不肯写作业,而且那个字啊像鸡爪在地上扒似的,头两次写作业他都不肯动笔,我就当他面给他妈打电话告诉她说孩子行为习惯很不好,可是他妈反而问我“是不是你布置作业太多,孩子受不了?在原来学校他可不是这样,很乖的。” 很明显家长在找我们的碴。当时我很生气但还是克制了,不亢不卑地说“作业不多,只是练写九个生字,你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很理解你疼爱儿子的心情,但你的孩子才转来,这些毛病早就有,你却忽视了,可能那边学校的老师只会对你说孩子的好话吧?但我不会撒谎,我想改变他,但是如果你总是护短,我再努力也是白费的。”说完我就挂断了电话。第二天家长打来电话向我道歉,后来逐步也改变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久这位学生改变了坏习惯,成绩也提高了。第二学期这位还介绍了两名学生到我们学校就读.此外我们老师在教学教育工作中,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家长对我们有意见是很正常的,遇到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要有自知之明,和家长交谈时,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要炫耀自己,什么“你的孩子么很怕我这个班主任等。” “他的功课没问题,绝对考得前几名等。” 结果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班主任的形象会大打折扣,过头话同样会损坏老师的形象。有些学生学习退步了,在家不会写作业,家长询问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学生,比如说有一位年轻的老师当家长质问他时,他非常生气,就和家长顶撞起来:“你不看看你孩子的德性,不爱学习懒得像一只猫,怎么怪起我来呢?”结果把家长气得面红而赤。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质问,但是我首先反省自己说:“对不起,我这段时间可能对你孩子忽视了,关心不够,谢谢你提醒我,回头我得多注意辅导他。”这样即使我们的工作中有不足之处,家长也能体谅。
四、沟通的心态---宽容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宽。忍一下风平浪静,宽容是一种美德,当你和家长交流时有些冲突,我们千万不要斤斤计较或者针锋相对,这样就会激化矛盾,如果能大度一点宽容一点,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宽容这一美得感化对方,从而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当然和家长发生矛盾是极少的,但也不可能不发生。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最让人头疼和烦心的就是处理学生在校意外受伤的事,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就处理过好多件学生受伤的事,每一次都能妥当处理不需要学校领导出面解决,沟通的方式就是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尽管我们没有什么责任,但我们也要理解家长因为孩子受伤后难过的心情,当他们批评我们工作失误时我们要认真的听,不要为自己辩解什么,随后真诚的向他们道歉,切不可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过失,才造成的意外受伤,这样家长会体谅我们。上学期班上小洪在饭堂的门口的横杠上吊着,向端瑞傻乎乎在下面仰望,另一个男生走过来突然抱住小洪的脚把他托下来,小洪一松手,得!门牙齿砸在向端瑞头上,磕破了一个口,出了血要缝针,校医先给他消毒,用纱布捂住。家长来了,怒气冲冲地进教室要和我讨个说法。其实向端瑞也是个十分顽皮的孩子,我吃完饭走出饭堂曾大喊让他赶快回教室,但他就是不听,面对脸色发青的家长,我首先把事情发生的经过向家长说明,然后向家长真诚道歉。承认自己工作失误没看好学生,最后建议家长赶快带孩子到昆船医院处理伤口,如果没带钱我先垫着,至于医药费一是由保险公司赔偿,余下由那名学生家长赔偿,我也有责任,我就出一部分吧,家长这下脸色由阴变晴了。临走时连说几句谢谢。可是这事还没完,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伤口但医院要照CT,医药费250元,保险公司认为是人为不愿赔偿,这样我又要做那名家长的工作,可是家长也不愿赔偿,说在学校发生应该由学校负责赔偿,我心平气静地告诉家长说:“如果你的孩子花了钱到公园去玩,无意中把一个人撞倒了,那个人受了伤,医药费是不是由公园出呢?随后我告诉他其实钱不是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闯一些祸,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监护人都有义务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你不愿出也可以那我来赔偿吧,但你必须告诉孩子,医药费是你出,而不是我出的,让孩子知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后果,千万不要莽撞,出了问题,父母都要承担责任赔偿损失。我的宽容大度终于感动的家长,第二天就把钱送过来了。并向我道歉,连说不好意思,对不起。
由于沟通的成功,我的班级巩固率一直持续上升,一年级头一个学期我班人数只有32人,到了五年级发展为55人,最后不得不分班,五年级下学期巩固率达到百分之百.有三名学生走读生家住昆明育才学校的附近的大石坝,学校搬到龙泉学校后意味着学费提高几倍,对下岗的学生家长来说是个很重的负担,考虑到他们的经济困难,我曾经动员他们转学,但是他们竟义无反顾地说,我们最多省吃省用一点。涂老师到哪我们让小孩跟到哪,一直跟到小学毕业。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文章录入:yucai&&&&责任编辑:yucai&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国家级教育网站 中国教育信息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
省级教育网站 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教育装备网
市级教育网站 昆明市教育局 宜宾市教育
区县教育网站 宜宾县教育信息网 呈贡县教育网
集团学校网站 宜宾育才学校 呈贡育才学校
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主办 网站设计:玉林木风工作室 网站备案编号:
建议使用IE7.0及以上版本 在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杨杰老师--《打磨好和宝贝沟通的细节—以8件小事为例》
杨杰老师--《打磨好和宝贝沟通的细节—以8件小事为例》
亲子公益讲座直播群(2012总第14期)QQ群联合在线直播
时间:日(星期五)
下午:13:00—15:30杨杰老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研士
曾做过教育期刊的编辑
著有《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目前专职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
(人在北京)
杨杰老师博客:
杨杰老师微博:
杨杰老师天涯:
《玩是最高级别的学习》--杨杰:
杨杰老师讲座提纲:
1. 理解孩子的感受
2. 做父女沟通的桥梁
3. 虚假的选择权
4. 避免先扬后抑的夸奖
5. 引导孩子与他人交流
6. 揣摩孩子成功的感觉
7. 识别孩子的积极行为
8. 在冲突中及时转折
管理*月夜荷爸:很早之前,南昌悠妈就帮咱们邀请到杨杰老师来讲座,之前杨杰老师一直忙于精心写作打磨新著《让孩子心悦诚服》,这本书刚刚交付,即来咱们这里给家长朋友进行公益讲座,在此,对杨杰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杨杰老师新著《让孩子心悦诚服》即将于九月由磨铁文化出版发行,敬请期待!这次能够有幸邀请到杨杰老师作专题讲座,其中南昌悠妈前前后后做了很多的努力,在此表示感谢南昌悠妈
杨杰老师:呵呵,谢谢荷爸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也谢谢南昌悠妈的联络!
管理*月夜荷爸:好了,不过多占用杨杰老师和大家更多的宝贵时间,下面,就有请杨杰老师进场做精彩讲座。
大家欢迎!
掌声鲜花!
杨老师:呵呵,谢谢大家哦,好开心能与大家做这样的分享!
那现在就正式开始了哈!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育儿话题。
我曾经是家族里的“孩子王”,非常喜欢小孩,童年里的主要经历,就是带着一群孩子玩耍,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关于这一段经历,在《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另外,新书《让孩子心悦诚服》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现在,我的工作主要是做一对一的家庭教育咨询,因此,积累了很多案例,我也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教育心得。这次,我选了工作坊里面的例子,来谈沟通问题。这期工作坊的原始文字,超过20万字,我选取了前面的一部分,这样比较有连续性。
本讲座中,共涉及三个孩子,案例3是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案例5是个四年级的男孩。其余的都是关于欣欣的案例,欣欣,四年级,女孩,她家的沟通问题比较突出,亲子矛盾非常激烈,也比较有代表性。
欢迎大家提问,请大家的问题尽量具体一些,我也尽量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问题比较多,我会在后续的时间,选择比较典型的问题,回复到我在天涯的一个帖子上,请大家留意。
帖子地址:
1.理解孩子的感受:
家长日志:
晚上回到家是6:30,她说累了,要放松,不能立刻写作业,还说这两天总是困,要8:30睡觉。我说那你想几点写,她说,6:50开始,我说好。然后我问她是不是下周三该考试了,她说不知道,说语文还要一个单元的作文没写,我想起前几天她写过一篇作文,老师说不合格让重写,就问她那篇作文合格了吗,她说没有,我说那我帮你看看,她不让。然后说她前几句就是按我那天说的写的,就不合格,还说老师根本没认真看她的作文,就拿眼一瞟,就说不合格。并且强调说每次都是瞟一眼就说不合格完事。我说我看看你写的,是不合格吗。她说,我不让你看,我扔了,我对老师有意见,她总是一眼都不看,就说不合格,让我重新写,重写,重写,我看她让我写多少遍!我说以我对你们老师的了解,他是很负责的老师,不可能不给你看就让你重写,而且老师让你重写是重视你,如果不重视你的话,就不管你了,人家还轻松了呢。
案例分析:
完成家庭作业,是孩子放学后的主要任务。妈妈提醒孩子做作业,孩子答应,以欣欣和妈妈的关系现状来判断,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对于欣欣来说,能顺利开始做作业,已经很不容易。这时候,妈妈又提起考试和作文,得知作文不及格,妈妈又要帮着看看。因为妈妈说话常常口不择言,看了作业,总是挑出一大堆的毛病,因此,欣欣非常抗拒妈妈看她的作业,还经常因为妈妈看她作业而发脾气。
从时机选择来看,妈妈这时候提起考试和作文,在事实上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专注,但是,自己说话却不注意时机——孩子关注话题A的时候,她聊起话题B,等孩子关注话题B的时候,她又说起话题C……事实上,这个行为本身就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家长为什么会这样呢?深究下去,主要是家长自己的焦虑和贪心。以这位妈妈为例,平时孩子做作业是个大难题,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孩子的状态稍微有所好转,于是,她把自己担心的事情一股脑地说出来了:你的考试,你的作文……,其实,这是把自己的压力转移给了孩子。而且,看到孩子的一点转变,恨不得孩子全方位变好,于是,就容易说出一串任务来,殊不知,这往往会南辕北辙——看到父母贪得无厌,孩子感到了压力,就会通过抗拒眼前的事情,回避可能的任务。结果,又回到了原来的循环:妈妈想方设法地压制孩子,孩子不假思索地反抗父母。
这位妈妈提起作文,本意是为了监督和提醒,结果却引发了孩子对老师的激烈抱怨,从妈妈的回应方式来看,依然是老生常谈:老师管你,是为了你好;老师很负责,不可能这样做。不难推测,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更加生气。孩子有可能在心里反驳:瞟了一眼就说不合格,这是负责任?这是重视我?哼,鬼才相信!孩子说:“我不让你看,我扔了,我对老师有意见,她总是一眼都不看,就说不合格,让我重新写,重写,重写,我看她让我写多少遍!”这些话表明:老师的态度和做法,已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对老师有着明显的对抗情绪。此时,孩子需要的就是关注和回应她的这种负面情绪,从心理上得到抚慰。妈妈没能意会,一味站在老师的角度劝说孩子,孩子的对抗情绪不但没消除,还会指向妈妈,从而导致孩子负面情绪的积聚。
给家长的建议:
(1)这件事情,如果深入分析,对于“瞟了一眼”,老师和孩子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老师每天批改作文,孩子的作文又很短小,瞟一眼就看完了,或者直接看到问题所在,比如字迹凌乱,页面不够整洁,等等。但孩子不了解这些,把“瞟了一眼”解读为轻视和不耐烦,认为老师很轻蔑,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极度愤怒。家长如果把这层意思分析透彻,孩子就明白,原来,老师“瞟了一眼”,是因为老师很专业,阅读速度很快,未必有轻视的意思,这样,就解开了孩子的心结。以后,遇到同类问题,她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2)站在孩子的角度,呼应孩子最核心的感觉。
比如妈妈可以顺着孩子的话说:“啊,老师看都没看,就说不合格,我们也是辛辛苦苦写成的,至少也得认真看一下吧。”再如,半开玩笑地说:“直接说我们不合格,我们好伤心啊。”最后将话题收回:“下次咱好好写,让老师见识见识咱的真实水平,下次咱吓她一跳,让她对咱刮目相看”,以此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
(3)我们曾经是孩子,但依然对孩子的心理把握不准;孩子不曾做过大人,对成年人的内心更是捉摸不透。
因此,老师和孩子之间,经常会发生类似的误解,因此,家长要注意协助孩子进行积极性的解读。
比如,依然是这个孩子,有一天,妈妈收到老师夸奖孩子的短信,就给她看,结果,她却有点不高兴,因为老师说了孩子的进步,又补充了一句:欣欣的作文还不够完美。在孩子看来,这哪里是表扬,分明是批评嘛!
如何面对这个情况呢?经过讨论,建议妈妈对“完美”一词进行积极性解读,比如:“完美”代表的是100分,“不够完美”说明还没达到100分,但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对于孩子的真实感受和负面情绪,很多父母会本能地回避。当孩子表达的时候,总是立刻否定或辩解。这会造成双重危害,首先是眼下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释放,孩子依然会愤愤不平;其次,孩子不再信任老师和家长,不再表达真实感受。
从长远来说,这是在阻塞亲子沟通的渠道。其实,孩子表达了真实感受,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可怕,宣泄了情绪,内心就回归平静;如果仅仅是压抑了情绪,才更具危害性。
2.做父女沟通的桥梁:
家长日志:
回家后,我在客厅找东西,不小心把一瓶花露水碰到了地上。她爸爸听到哐当一声,以为她在淘气,就说:闺女,你干嘛呢?人家楼下都睡觉了!她就嚷:是我吗?是我吗?我赶紧说:是我碰的。她跑到爸爸那,喊:“是我吗?是我吗?你干嘛说我!”还说了什么,我记不清了。就见她爸爸追她出来,要打她。我赶紧把她爸爸推走,一边想,我应该怎么说。然后到小卧室问她:你爸爸说是你碰到的,你是不是觉得委屈?你觉得委屈可以告诉爸爸不是你,不应该和他喊。她说:“本来就不是我,他干嘛说我!他错了!我就嚷!”她边说边走出卧室:“不是我,我就嚷!”故意让她爸爸听见。她爸爸拿着拖鞋要打她,被我推走了。欣欣见我把她爸爸推走了,又要从小卧室出来,我怕她找她爸爸喊,不让她出来,她说去拿袜子。虽然她没说话,但我感觉她好像故意去找他爸爸挑衅:看你能把我怎么样。等她睡了,我问她爸爸,她说什么了,让你拿着拖鞋要打她。她爸爸说,忘了,反正她跟我嚷,我就得揍她。
案例分析:
妈妈不小心碰倒了花露水,爸爸以为是孩子淘气,错怪了孩子。这是一个误会,本来说清楚就可以了,却引发了父女冲突,孩子得理不饶人,爸爸面对孩子的嚷闹,态度粗暴,要打孩子。
如果用对错来判断,双方都有责任,首先是爸爸有错在先,没有问明情况就责备孩子。孩子的反应则是大声地质问,妈妈解释之后,还是不断去挑衅,最后终于激怒了爸爸。爸爸要追打孩子,被妈妈推走以后,孩子依然故意去挑衅。
从这件事情来看,这一家人都习惯于用直接、激烈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类似的事情,经常在这个家庭中发生,因此,我重点和这位妈妈讨论,当父女激烈冲突的时候,妈妈扮演什么角色?孩子为什么会如此挑衅爸爸?主要是因为平时对孩子的批评和指责太多,而且言辞都非常激烈,不注意孩子的感受,通俗地说,平时都是父母得理不饶人,抓住一点小错没玩没了地说她。这次,孩子终于逮着一个机会,既然错误完全在爸爸身上,因此,她就毫无顾忌地“反攻”。说到底,是这个家庭的历史遗留情绪在推波助澜。
妈妈的任务比较“艰巨”,不但要处理眼下的冲突,还要引导父女二人形成新的沟通方式。其实,这两个任务可以合二为一
给家长的建议:
从妈妈的处理方式来看,主要是息事宁人,先把爸爸推走,然后再安慰孩子几句。这时候,妈妈也很认真地考虑怎样抚慰孩子的情绪。妈妈说:“你爸爸说是你碰倒的,你是不是觉得委屈?你觉得委屈可以告诉爸爸不是你,不应该和他喊。”结果孩子立刻就嚷了起来:“本来就不是我,他干嘛说我!他错了!我就嚷!”
其实,这位妈妈前几句话说的很对孩子胃口,也起到了抚慰情绪的作用。真正的问题出在最后一句——“不应该和他喊”。这个孩子经常受到严苛的指责,因此,对这样的话非常敏感,听了这话,孩子会觉得妈妈偏袒爸爸:他可以错怪我,我却不可以和他喊,凭什么?我现在就喊给你看!于是,这个回合的调节,以失败告终。
我给这位妈妈的建议,其实,就是把她的思路稍微修改一下。
首先,妈妈要澄清一下:是我碰的,不是孩子!咱姑娘懂事着呢,时间晚了,她知道小心的,不会吵到楼下。今天是我吵到楼下了,以后我也小心点,像咱姑娘一样!(这段话,妈妈澄清了事实,同时给予孩子肯定的评价,并且做了自我批评,这样,就稳定了孩子的情绪)。
其次,拦住孩子的挑衅,抚慰孩子的情绪:“你爸爸说是你碰倒的,你是不是觉得委屈?有了委屈咱得告诉爸爸:爸爸,不是我碰倒的,是妈妈!”(这句话,一方面,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同时,妈妈亲自给孩子做出示范,妈妈用这个行动告诉孩子:被错怪的时候,请用平静的方式告诉爸爸,而不是对着爸爸喊。当我们用行动做出示范,而不是用语言责备孩子,孩子感觉妈妈站在自己这一方,理解自己的感受)。
第三,妈妈可以建议孩子:咱们现在就对爸爸说一遍吧——爸爸,不是我碰倒的,是妈妈!然后,妈妈可以转向爸爸:爸爸也是好心,怕咱们吵到楼下,不过,下次可得问清楚了,不能再错怪咱女儿了!如果气氛比较好,妈妈可以建议爸爸真诚地给孩子道个歉,这件事情就皆大欢喜了。(让孩子用平静的语言表达一遍,孩子便获得了新的经验和感受,不知不觉覆盖了原来大喊大叫、拼命攻击的方法,孩子这样表达,爸爸也能保持平静的状态,接纳妈妈的建议,下次不会想当然地错怪孩子。)
通过妈妈的穿针引线,在父女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父女俩都学会了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孩子平静地表达委屈,爸爸问清事实再提醒。这个改变虽然微小,但坚持下来,可以极大地改变一家人互相责备、互相攻击的局面。
3.虚假的选择权:
家长日志:
从商场出来旁边是蛋糕店,我问他要不要吃面包,后来商量好买切片。到店里他看到大包的他就要买(片数多)我说那不是全麦的,拿了一包全麦的。
店员在推销水果起司,他很快被冰柜里五颜六色的杯装起司吸引了,想买,我告诉他那都是冰的,而且上面都是果酱(他不喜欢),然后他指着一个中型不带果酱的起司蛋糕,我告诉他这个起司就象上次妈妈从冉冉家里带回来的一样,你当时只吃了两口,他说要不我拿个小的尝尝吧!说着拿了杯小的,我问他这个盒子可以用吗?他想了一下说太小了。然后我指着刚才的中型起司重述了一次口问,问他买不买,他还在犹豫,我问店员免费品尝的那种口味比较接近,给他尝了一口,他点点头,我又问这个盒子可以用吗?他确认可以,我们才排队付了款。
案例分析:
这是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妈妈提醒孩子,要不要吃面包,然后商定买切片面包。进入面包店以后,孩子想买大包的,妈妈说不是全麦的,给否决了。孩子想买起司,妈妈说有冰和果酱,特意表明是“他不喜欢”,也给否决了。孩子选择中型不带果酱的,妈妈说,这和从冉冉家带回来的一样,上次你只吃了两口,也给否决了。孩子拿了个小杯的,妈妈说盒子不可以用,也给否决了。最终,在妈妈的提示和暗示下,孩子买了中型起司。
现在,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认为要给孩子自由和选择权,事实上,却像这位妈妈一样,一步步地否定孩子,最终,把孩子导向自己心中的目标,这样的选择,体现的并不是孩子的意志,而是家长的意志。我们以为给了孩子自由和选择,其实,只是更隐蔽的命令。以前,家长是明目张胆地强迫孩子,现在,则变为不着痕迹地强迫孩子。
看了这个案例,我心里在想:既然最终买了妈妈中意的面包,不如妈妈直接选择呢,省了这劳心费神的诱导过程,孩子也不必承受多次的否定,而且还要揣摩妈妈的意图。
家长这样否定孩子,孩子也学会了这个否定的方法,妈妈的另外一段日志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他让我给他出题,我说好吧;还没等我说他就抢在我之前说要不3加1吧,我说5加1,他写下并算了出来,第二题,我说7加8,他想想说太难了,我又说0加5,他说1加5吧。我问他老师是让妈妈出题还是自己出题,他说让妈妈出,然后他说老师说了不能写0的,我说是吗?那明天我得好好问问老师,他没说话,我又接着问是老师不让写还是你不想写呢,他低着头说:是我不想写,我记错了。我没有多说什么。接下来的出题我说一个题他总是自己又说一道题跟我讨价。
给家长的建议:
学会选择,这是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一课,因此,我很赞成这位家长的思路,从生活小事开始,给孩子选择权。不过,我不同意她的方法,这样做,只是给了孩子虚假的选择权,而且,还有一个后遗症——亲子之间互相否定。
我建议这位妈妈,既然想给孩子选择权,又怕孩子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个选择权,那么,不妨给孩子划定一个范围,既是规定,又是指导。比如,可以按照价格来约定,也可以按照类别来约定,总之,在这个范围内,让孩子自由选择。比如,“10元以内的全麦面包”,具体选择哪一个,孩子说了算,哪怕没有买到我们心仪的类型,也尊重孩子的选择。
既然给孩子选择权,在孩子选择的范围内,就不要用隐蔽的方式控制或者诱导孩子符合自己的意愿。既然孩子在学习选择,难免有失误,就算选择失误,也是孩子学习和反思的过程,没必要责备孩子。经历过多次失误的选择和不理智选择,孩子选择的准确度才会不断提高。
4.避免先扬后抑的夸奖
家长日志:
她开始写作业。没一会儿就写完了。我说,你写的挺快么。就是不太工整,她没说话。我说,那还不到30分钟,咱们把英语和国学读了吧。读英语课文时,我让她读整篇课文,其实一共就十几句话。她说老师说旁白不用读,就读对话就行。我说,那你们老师真不负责,都是一篇课文里的内容,怎么能不读呢?你在家就听我这个马老师的。她没说话,就是笑。然后就把课文读了。读完后,我问她,还有什么作业。她说还要仿写一段话。要用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里的过渡句。然后问我,妈妈咱们都去过什么地方儿?我说,都是咱们俩一起去的,你对那里印象深,就写哪就行。她说,那就写科技馆吧。我说行。她在纸上写上题目,姓名。我说,你的字写工整点不好吗?她没说话。磨叽了一会儿说,困了,想睡觉。我说那这段话什么时候写,她说,早晨叫我我再写。就睡觉了。
案例分析:
“你写的挺快么,就是不太工整”,这句话实在太平常了,几乎不像个案例,而是家长的习惯用语。在咨询中,这样的句式比比皆是。就如一位家长的留言:全天下的妈妈,仿佛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
这句话,如果只是说一遍,危害似乎也不大,因此,大家都不在意。许多时候,这样的话,往往是冲突的原始诱因。妈妈的本意,是客观地指出孩子做的好的和不好的地方,在孩子听来,这句话的重点在后半句,是纯粹的批评;至于前半句,不过是为批评做个铺垫而已。如此说来,夸奖的目的没有达成,却起了反作用。
给家长的建议:
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通常的方法都是立刻指出来,并且一遍遍地提醒、批评,似乎这样有利于孩子改正错误。事实上,这是在对孩子进行负强化。
我建议这位妈妈,不断强化孩子的优点,比如,字写得很快,和以前是不同的,怎样做到的呢?这样,孩子会自己回头总结经验,比如,写字的时候专心点,尽量不想别的,抄写的时候,一眼多看几个字,等等。这成功的经验和体验,都是可以迁移和复制的。在其他的事情上,孩子也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于是,孩子就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了。
觉得孩子的字写得不工整,那么,在不工整的字里面,也能挑出几个相对工整的吧?找出工整的字,孩子得到肯定,更容易把字写好,而且,是在愉悦的情绪的推动下,而不是迫于父母的监督和压力。
5.引导孩子与他人交流:
家长日志:
今天早上在轻轨上,碰见一颇有风度的老者,一看估计是做学问或教书的。他在我们身边坐下,看到瑞瑞的校服和我拨弄他的书包带子(带子拉丝了,感觉会断),问瑞瑞,读几年级,瑞瑞眼睛仍看着他的前方,小声的说,四年级。老伯伯没听见。我提醒他大点声,他仍是没看旁边的他,低声回答。我笑着说,咱们看看老爷爷。说着想将他的头转过来,可人家不转。我就没强求他了,那老人的孙子也曾在瑞瑞的小学读书,他也在教育局工作过,感觉对附近的学校和那里的老师挺有感情,他说好多学校的老师都是他的学生。我就着老伯的话,谈论了好一会。瑞瑞一直默默听着,也没做声。老伯问,小孩想考外校的话,小孩关键考个好初中,我说小儿数学挺好的,语文也不错。当然这话是说过瑞瑞听的。
案例分析:
瑞瑞和妈妈在轻轨上偶遇一位老爷爷,妈妈想引导孩子主动与他聊天,方法是提醒他要大声回答、看着老爷爷说话等,可孩子并没按妈妈的提醒去做。这样的场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那么,如何在偶遇状态下引导孩子与不熟悉的人交谈呢?
我发现,许多家长会以“要有礼貌”为由,逼着孩子问好,然后回答对方的各种问题,哪怕对方的问话和玩笑无视孩子的感受,也不许孩子流露出来,认为那样没礼貌。
还有的家长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认为是否打招呼、是否回答,要看孩子的心情,所以,有的孩子则完全不搭理别人。当然,更多的孩子呢,客气地问好之后,就陷入了沉默,不知道怎样和人聊天。
其实,礼貌只是交往的敲门砖,能否与不熟悉的人进行交流,不但是礼貌问题,也是能力问题。不管是偶遇陌生人,还是遇到左邻右舍,这个交谈本身并不重要,但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提升孩子的沟通能力。
给家长的建议:
这位妈妈开始是要求孩子大声点,并且看着爷爷,孩子比较抗拒,她便不再强求,而是接过话题,与老爷爷聊了起来。此后,孩子一直默默地听着,但没有介入话题。
我和这位妈妈讨论,能否将细节更加完善一些:
首先,把机会交给孩子,看孩子能否接住对方的话题。既然孩子已经小声回答读四年级,那么,妈妈如果不强求孩子大声点、看着爷爷,孩子可能还会更放松一些,看样子,这位老爷爷也很会聊天,慢慢的,两个人极有可能聊到一起。如果这样,大人在过程中帮衬几句就可以,如果两个人聊得比较投机,大人都没必要介入。
其次,如果孩子完全不开口,或者接不住对方的话题,那么,大人先帮忙接话。这时候,孩子既不是主角,也不是局外人,孩子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通过聊天的内容,慢慢把孩子带入这个对话的情境。比如,老爷爷既然对教育很熟悉,说到某个教师的时候,不妨转向孩子,问他是否认识,如果聊到了老爷爷和孩子共同认识的人,那么,他们就找到了共同话题,妈妈可以慢慢退到听众的位置上。
以前,我带着我的小侄女曼曼下楼玩,也经常遇到左邻右舍的长辈和她聊天,她不想聊,我就先把话题接过来,并找机会把她带进来,比如:曼曼,阿姨说她家宝宝最喜欢的裙子是绿色的,你最喜欢的是红色的吧?曼曼一听,马上回应说:姑姑,你记错了,我最喜欢的是粉色的。阿姨,你知道吗,我的粉色裙子可漂亮啦,是我妈妈买的……这样,孩子很自然地参与进来,我就轻松地做她们的听众,这样高兴地聊几句,曼曼自己也很开心。
第三,遇到不礼貌的问话,或者过火的玩笑,孩子无法应对,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帮孩子挡一下。“要有礼貌”这个要求,对孩子和成人同样适用。有的成年人和孩子打招呼,虽然是善意的,但一点都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比如,一见面就要抱抱孩子,或者逗弄孩子,向孩子要吃的要玩的,甚至与孩子开过火的玩笑。
比如,有个人见面就扯小男孩的裤子,孩子一脸窘相,他却很开心。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幽默、迂回的方式,化解这个尴尬:宝宝,叔叔和我们开玩笑呢,不过,这样我们很害羞的!我们来和叔叔说,别扯我们的小裤裤嘛!
这位妈妈的处理思路是合理的,不过,如果前面不那么急着勉强孩子,孩子和老爷爷的交谈有可能自然的进行下去;另外,妈妈接过话题,属于一个过渡,在适当的时机,还要把话题“还”给孩子,让孩子参与进来。
6.揣摩孩子成功的感觉
家长日志:
下午去学校接她,到了4点40她就出来了,出乎我的意外,我以为又要像以前似的,等到5点呢。她见到我,高兴地说:今天听写单词一次就过了!我说:是吗?太好了!来庆祝一下!然后和她击掌。
她说:我饿了,咱们去食堂吃饭吧?我说:好,是应该去庆祝一下。今天一遍听写就过了,感觉怎么样?她没说话。我说,我感觉很爽。
她说:我就有一个next to 写错了,是因为昨天你给我听写,只让我写next ,没让我写next to .其实我是给她听写的next to ,但是没有反驳她。然后,就去食堂。到了食堂,发现还没开饭,菜刚刚炒出来。她跑过去,问:阿姨,现在卖饭吗?人家告诉她说可以卖。她很高兴,说:真好!都是我爱吃的!然后就要了三个菜。吃饭时,我说:今天感觉真好!以前,咱们都是人家快下班才来,饭菜都快凉了,今天的菜刚好炒熟。她说:嗯,这个大锅菜和小炒没啥区别!吃完饭,我看看了表,跟她说:现在刚5点,以前这时候你刚从学校出来,今天咱们都吃完晚饭了。她也很高兴。
案例分析:
整个互动状态非常愉悦,这是母女之间难得的温馨时刻。妈妈为孩子的成功庆贺时,问孩子“感觉怎么样?”,孩子没有答话,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对孩子来说,细致描摹自己的感受,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孩子要么简单回答“很好”,要么沉默应对,话题便就此中断,非常可惜。
给家长的建议:
如果想与孩子继续聊下去,就要降低孩子回答的难度,因此,我们不妨把开放性问题变为封闭性问题——我们来揣摩孩子的感受,孩子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
比如,从具体的细节和感受切入: “做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自己特快?”“你没想到老师这么早放你出来吧?”“老师听写,你都会,这样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好”等等。这样问,不但能把话题继续下去,最重要的,孩子觉得父母能读懂自己。
接下来,家长也可以询问孩子是如何做到的?引导孩子反思自己。如“背单词时,有意识地加快速度,与自己比赛”、“听写的时候不慌张”,“上课的时候,不会的单词多看两眼”等等。
这样的总结,强化了孩子的积极行为,今后,孩子会习惯性地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用于其他部分、其他科目的学习,这比生硬地给孩子讲道理有效得多,孩子也会觉得很轻松。
我们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错误上,而是重点关注孩子成功的感觉和所用的方法,接下来,孩子便会通过重复这美好的感觉,而不断超越自己。真正优秀的孩子,都不会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他们很善于捕捉积极的感受,并不断激励自己。
7.识别孩子的积极行为
家长日志:
她拿出国学书,我说,今天该读新内容了。她不干,说明天再读。我说:明天下午得去扎针,更没时间读新的。她说:那就后天,反正今天我就不读!然后就斜靠在沙发上。我想了想,不知怎么办,就自己读了起来。
读了一段,告诉她,今天就读这段吧。她从沙发上起来问:你说读到哪?我给她指了指。她说:不行,太多。自己又找了一段很短的。我说,那太短了,要不咱俩各让4行吧。她说行。
读了一遍,她就跪在地上,上身趴在沙发上,不看书只跟着我读。我让她看着书读,她就不看,一直在沙发上趴着。我说,你起来一边看书一边读。她不情愿地坐起来,在书上瞎画,我一把夺过她的笔,扔到桌子上,她拿起另外一支笔摔在桌子上,大吼:你干嘛?就知道扔扔扔!我的笔帽儿!我也生气了,问她:你到底读不读?她说,我本来就有点不愿意读。我生气地说:那你告诉我,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读?如果一点都不愿意读的话,那就别读了!她说:我有点不愿意。我说:你只回答我,读还是不读!她说:我有点不愿意。我的火又起来了,喊道:那就别读了!结果国学就没读。后来的事记不清了。
她就去厕所,出来后,说要做数学训练,我没理她。她就自己把作业做了。我又让她把单词背了一遍,读了英语。自己找书看了会儿。这天,除了读国学,别的还都顺利。
案例分析:
妈妈让孩子读国学,孩子不情愿,讨价还价,而且态度也不够认真,妈妈对此表示不满,引发母女之间的冲突,最后,妈妈发火,赌气说别读了,之后,孩子自己完成了其他的作业。
看了这段日志,我曾经问这位妈妈:在这件事情当中,孩子有进步吗?妈妈不假思索地说:没有呀,还是不读,还是找各种理由,还是态度不认真……我继续追问:“真的没有吗?”这位妈妈有点茫然。
我对这位妈妈说,识别孩子的进步,不是与我们心中的理想目标做比较,而是要以孩子从前的行为作为参照。事实上,与从前相比,孩子在这件事情上,有好几个可圈可点的进步。
我们眼里的讨价还价,换个角度,则叫做“协商”。一个孩子,学会与父母进行协商,懂得满足双方的愿望和需求,是了不起的进步。比如,关于读国学的时间,欣欣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断然拒绝,而是说明天或者后天读。关于内容多少,她嫌多,就说出来,妈妈说各读四行,她也欣然同意。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一直在沙发上趴着,以前,她要是不想做作业,会找个干脆彻底的理由:我困了。然后,爬到床上去睡觉,妈妈拖都拖不起来。对于欣欣来说,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能在原地坚持,已经是很大的进步。看到欣欣不在状态,妈妈很不满,夺过孩子的笔扔在桌上。以前,妈妈一发火,孩子比妈妈还暴躁,而且直接罢工,任凭妈妈暴跳如雷,也坚决不再做作业,为此数次把妈妈气哭。
这一次,孩子并没有“迎战”,只是抱怨了一句:你干嘛?就知道扔扔扔!我的笔帽呢?与从前相比,孩子收敛了很多,在妈妈发脾气的情况下保持克制,非常难得。
妈妈逼问孩子读不读,孩子说“我有点不愿意读”,而且重复了三次。说实话,看了这个细节,我的心中竟然是莫名的感动。看得出,孩子的内心处于矛盾纠结状态,知道应该读,又不想读。
难能可贵的是,她对妈妈说了心里话,而且是用平静的语气。这是在工作坊的中间阶段,妈妈的方法已经有所改变,而孩子对妈妈的信任也在增加,因此,她试探着说了真话。
可惜的是,妈妈并没有识别出孩子的进步,反倒被这句话给激怒了,并且赌气说“不读了”,这个过程,妈妈只发泄了情绪,并没有解决问题。
其实,“我有点不想读”这句话反过来理解也能说得通:我还有点想读! 如此看来,孩子内心的力量在悄然复苏。
在咨询中,这样的细节,往往预示着重大的转变。尤其难得的是,妈妈赌气不理她,她竟然自己把后面的作业做完。最后,妈妈也承认,除了国学,其他的都比较顺利。
给家长的建议:
看孩子的行为,要看主要方面。孩子不想读国学,但并没有直接罢工,说好各读四行,她也接受了。至于暂时的心不在焉状态,没必要马上干涉,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读国学上,过一会儿,孩子有可能会进入状态。而且国学内容很少,几分钟就读完了,妈妈如果多一点耐心,就可以避免冲突。如果这位妈妈能识别出孩子的细微进步,那么,当孩子说“我有点不想读”的时候,不妨用积极的态度来处理。
比如:欣欣,虽然你有点不想读,但是一直在坚持,而且,态度还特别好。妈妈听出来了,其实,你也有点想读,国学内容很少,几分钟就可以读完,咱们坚持一下吧,或者,休息两分钟也行,你来选吧!从当天的气氛来判断,如果妈妈态度好点,孩子极有可能坚持读完。
在咨询中,我常常就某个细节问家长:这算孩子的进步吗?家长常常慨叹:你要是不问,我还真没发现孩子的进步!
孩子的改变,通常不会排山倒海地到来,这些细碎的进步,往往夹杂在错误的缝隙,不易识别。孩子的进步随处可见,关键需要我们有发现进步的眼睛。
8.在冲突中及时转折
家长日志:
过了一会儿,她问我吃什么,我说吃炒饼。她问我放没放醋,我说放了。她立马大喊大叫起来:你知道我不爱吃醋,还放醋,我不吃了!
我说:我告诉你我放醋的理由,第一,你前几天吃饺子时吃醋了,我就觉得你能吃。第二,吃醋可以减肥,第三,吃醋对身体有好处。第四我就放了一点,怕你吃不了,没敢多放。她说:反正我不吃了。我说,不吃就不吃,把水果吃了,喝点粥。她说:吃不饱!就气呼呼地去洗脸。
我说:闺女,你想想,我为什么等你,现在不上班,为什么早起做饭?给谁做饭?过了一会儿,她气呼呼地出来了,说:你就知道放醋!干嘛不把醋放在你的碗里?我没说话,就在一边吃饭,她把水果拿过去吃。还是气呼呼的说:吃不饱!我说:吃不饱,一会儿给你钱,你出去吃。她问我,昨天的烧饼还有吗?我说还有。她说吃烧饼。我就去给她热烧饼。跟她说:你不想吃醋,可以好好告诉我,不能跟我嚷。给她切了两块牛肉放在桌子上。一会儿,她自己去电饼铛那,把那两块肉放进了电饼铛。
我说,你干嘛呀?她说,热热再吃。用电饼铛的余温就能热好,昨天我就是这么热的。我说,你还挺能干!我都没想到用电饼铛热,看来以后不用我照顾你了。吃饭时,她说:你送我去学校。我说:你这么说,妈妈,您能送我去学校吗?她重复了一遍,(以前她可是不愿意重复的)。我说:好,这种口气我喜欢!炒饼你不吃,那我带走中午吃。她说:你也挺能干!还带饭。我把炒饼放到饭盒里,一边夹了一口吃,说:嘿!真好吃!等我把饭盒拿出去,她拿过去说想尝尝,然后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我说,你不是不能吃醋吗?刚才还跟我嚷。她笑了笑没说话。
案例分析:
这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片段!看开头的架势,以为母女俩又要针锋相对,没想到,后面竟然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在此之前,关于如何处理冲突事件,与这位妈妈有过很多回合的讨论,重点是,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要立刻迎战,不要总想赢了孩子,或者一定要压制住孩子,体现大人的“权威”,这样的方法,必将导致更大的反弹,使得母女关系跌入冰点。
我建议这位妈妈,先倾听内容,再关注情绪。比如,孩子因为醋的事情发火,那么,我们先关注醋的事情,为什么要放醋,已经放了怎么补救?最后再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
这位妈妈也是这样做的,解释了放醋的理由,然后建议孩子喝粥、吃水果,吃不饱的话,就去外面买。这时候,孩子的情绪也平静了,也想着怎样解决问题:热烧饼。这时候,妈妈简单提示孩子,不吃醋说出来,不用嚷。用最简洁的方式,处理了发脾气的问题。
接下来,因为孩子巧用电饼铛的余热,妈妈夸奖她“真能干”,紧张的气氛彻底缓和下来,关于上学的事情,妈妈趁机教孩子运用请求的语气,孩子居然重复了一遍,妈妈感到很意外。
妈妈说带炒饼上班,孩子竟然立刻回赠了一句“你也挺能干”,感觉很温馨。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孩子主动提出要尝尝炒饼,最后竟然大口吃了起来。
综观整件事情,孩子真正在意的,并不是放醋,而是觉得妈妈没有照顾她的口味,不重视她。这次,妈妈改变了处理冲突的方法,孩子体会到了理解与尊重,便主动收起了坏脾气,最后,也不再抗拒放了醋的炒饼。
给家长的建议:
这件事情,家长处理得很精彩,如果非得“鸡蛋里挑骨头”,有两个细节还有必要稍加注意。孩子说喝粥吃不饱,气呼呼地去洗脸,妈妈讲的几句道理,可以省略——“闺女,你想想,我为什么等你,现在不上班,为什么早起做饭?给谁做饭?”妈妈也反思,自己有爱抱怨的习惯。
另外,最后孩子大口吃了炒饼,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孩子的转变,心领神会便是,再多说什么,反倒是画蛇添足。妈妈说:你不是不能吃醋吗?刚才还跟我嚷。这会让孩子感到难为情,甚至可能再次激起孩子的对抗情绪。
并不是每个分歧,都会引发激烈的冲突。亲子之间,陷入连环的争吵,往往是因为家长总是先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且试图用自己的负面情绪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于是,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我们不妨把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事情得到公平恰当的处理,负面情绪会自行消失。我总是给家长打个比方,我们感冒了,打喷嚏,医生会治疗我们的感冒,而不是喷嚏,感冒好了,喷嚏自然就消失了!
讲座就到这里,各位辛苦了哈!
鲜花与掌声感恩杨老师!
提问解答时间
杨老师:呵呵,先回答一个问题哈
我孩子今年四岁半,上幼儿园小班,有人和他说话就跑到妈妈身后去了。不愿主动和别人打招呼,非常害羞。他小时候还挺爱喊人,越大点越不开口了,我一直鼓励他,从没有因此批评他,但他仍然表现得非常羞涩。象他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引导他呢。
我的回答:
这个问题刚才已经讲到,再简单回复一下。
1. 尊重孩子的状态。如果孩子很害羞,见面立刻打招呼,可能有难度。有的孩子属于慢热型,可以稍微等一等,让孩子熟悉一下,再引导孩子进行交流。你们一直“鼓励”他,这个鼓励,有可能变成孩子的压力哦,因此,建议淡化处理。
2. 提供背景信息。孩子不打招呼,可以先介绍一下对方,比如:宝贝,这是张叔叔,你的变形金刚就是他送的,他可喜欢小朋友了,尤其喜欢你啊!这样,孩子便有了熟悉感和亲近感,更容易开口。
3. 寻找机会,把话题交给孩子。(讲座里说的比较详细,这里不再重复)
关于3岁宝宝家长和老人的育儿观念不合,以致冲突。举例有一次孩子自己站在小凳子上在洗手盆里洗手,爷爷进去看见了,说不准洗了,一会衣服弄湿了,一会该摔倒了……,孩子一下子冲出来告诉我说:妈妈,爷爷打扰我洗手!我当时说的是,没关系,你再回去洗吧,爷爷不会打扰你了! 问题1: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处理更为合适?因为我感觉我上面的回答跟撒谎似的。问题2:老人希望我从现在起就教孩子识字,我觉得还不是时候,我给孩子一直在看图画书,孩子自己识字的意愿不太强烈,我该怎样和老人沟通呢?
我的回答:
老人的做法未必妥当,但出发点是好的。建议接纳老人的善意,同时,消除老人的担心。
你可以在孩子和老人之间穿针引线。比如,宝宝,爷爷怕你把衣服弄湿了不舒服,也怕你摔倒了,那样爷爷很心疼的。其实,你很有办法的,对不对?你和妈妈说说,怎样才不会弄湿衣服呢?怎么做才不会摔着呢?
然后,引导孩子和爷爷沟通:爷爷,你看,我很小心,把袖子挽起来,就不会弄湿的,站稳了也不会摔倒的……
老人如果看见孩子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他也就不担心了。
孩子在看图画的过程中,也会零散地接触到一些字,如果发现孩子不知不觉学会了一些字,就告诉爷爷,这样,爷爷知道孩子在学习,就会更加放心。
乐乐还差一个就满4周岁。有次在小区下面玩,一小男孩突然对着乐乐吐口水,一直吐,乐乐像我求救,我说,这种不礼貌细微你可以不理睬,乐乐说,她还吐我,我说,你可以反击,狠狠的反击,吐了几口,乐乐不擅长,又像我求救,我说,这种行为,你不必要在意,做自己事情,乐乐就走开了,想请问,在公共场合,如何处理类似事情,乐乐是那种文静,类似“软弱”的孩子,我像让她懂的保护自己,上述做法欠妥吗?
我的回答:
小男孩向乐乐吐口水,乐乐没有办法,才向大人求救。您给出的建议,是不予理睬、狠狠地反击,不要在意。孩子之所以多次求救,是因为这些建议并没有帮到她。
既然大人在场,而且那个小男孩的行为确实不妥,孩子求救的时候,我们不妨有限度地介入,做孩子的坚强后盾。至少要告诉那个孩子,不许这样向乐乐吐口水!
那个小男孩吐口水,可能是故意挑衅,也可能是想和乐乐一起玩。有些孩子,不太会与小朋友交往,就通过类似的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因此,也可以尝试问问小男孩:你是不是想和乐乐一起玩?如果是这种情况,引导两个人用友好的方式玩耍。
孩子五岁,学舞蹈一年半了,去看她跳舞,发现她不认真,我就尽量用平静的语气指出来她的不认真,说完一通后我让她说看法,爸爸过后跟我讲出我的问题:你让她说看法如果她真说我不想学了,你能接受吗?我也反省我自己了。遇到这种事怎么办呢?该怎么指出孩子的问题呢?
我的回答:
那么,在这里我反问一句:就算孩子愿意说,被你说了一通之后,一个五岁的孩子,能说出怎样的看法呢?或者说,你期待她说出怎样的看法呢?是希望孩子表决心吗?进一步假设,孩子如果把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你是否会接受呢?
在这里,我很关心孩子“不认真”到什么程度,其实,不认真,有的时候是客观现实,有时候,则是因为我们心中的目标和期待过高。
关于怎样指出孩子的问题,附上一篇博文《错误一定要指出来吗?》
要不要还手?————以前的一篇博文,补充刚才的问题哈
孩子5岁,在幼儿园朗读比赛,进了班上前三,老师让他回来再准备下,第二天pk,选一个出来代表幼儿园去比赛。晚上,喊他一起再练习,他根本不配合。他爸说,你不重视这个事,我们就告诉老师不参加了,反正你不在乎。儿子发火了。他爸走开了,我想继续,把他喊到一边,继续给他讲故事。还是不配合,继续扭,我也灰心了,放弃了,随他,所以,第二天,他很正常的么有pk赢,我想就这个事,再教育他。不付出努力,不坚持,有天分,是么有用的,是拿不到第一的。
我的回答:
首先问一句话哈,是孩子想拿第一,还是你们想拿第一呢?如果孩子不想拿第一,那么,他的状态就可以理解。
另外,孩子进了前三,此前,这个练习是否反复进行过呢?对孩子来说,这个练习有意思吗?如果让一个5岁的孩子连续做一个枯燥的练习,他肯定打不起精神,不配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果希望孩子练习,那么,就尽量把这个过程变得好玩、愉快,孩子享受了过程,自然也会有好的结果。
我孩子7岁,下半年上二年级。我也想问孩子时间观念、做事专注力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刷牙齿,他会拿着牙刷在家里走来走去,一边刷牙一边做别的事。洗个澡,一定要去床上脱衣服,然后再在床上翻滚老半天,在我们的催促下才能去卫生间,洗澡时又要玩到我们去提醒他该结束了才行。同样的做作业也是极少能能快速完成的。东看西摸。写个字是写了擦,擦了写,作业本惨不忍睹。别人晚饭前能完成的作业,他总要到睡觉前才能勉强完成。请问老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
我的回答:
在咨询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表面上看,问题都在孩子身上,磨磨蹭蹭的,让父母感到很崩溃。
不了解你家的具体情况,参照以往的咨询经验来判断,这个问题形成的根源,往往是大人的急躁、焦虑和代劳。孩子从小没有养成为自己负责的习惯,身后总是有大人比他更焦虑、更着急。大人一边催促批评,一边帮忙代劳。
改变孩子的状态,要从改变大人开始。
102 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体验
工程师爸爸微信二维码
儿童应用群:
儿童阅读群:
免费订阅每周儿童应用和读物精选
请您放心,我们跟您一样讨厌垃圾邮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