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us微信是什么么意思

十、直翅目Orthoptera
包括蝗虫、螽蟖、蟋蟀、蝼蛄等。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前翅狭长皮质成覆翅,后翅膜质,多呈褶扇状迭置前翅下,少数无翅或短翅,后足跳跃足。多为植食,少数肉食,拥用许多大害虫。
(一)蝗总科瘤锥蝗科
Aulariches miliaris
(Linnaeus)
体长:雄37毫米—43.5毫米、雌48.5毫米—54.5毫米。头、前胸背板黑色,有的前胸背板前后缘黄色,前缘两圆形瘤橘红色。前翅淡青绿色,具70—82个橙黄斑;后翅暗褐色。腹部黑色,各腹节后缘橘红色。60年代在粤西及海南岛广泛发生危害木麻黄,若虫群集发生成灾,还为害相思、甘蔗、柚木、椰子、槟榔、芒果等多种农林作物。此虫年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老龄若虫和成虫可上大树咬断小枝。
Aulariches miliaris
(Linnaeus)
(二)蝗总科斑腿蝗科
Oxya chinensis (Thunberg)
体长:雄25毫米—30毫米、雌28毫米—35毫米。黄绿至黄褐色。头在复眼之后沿前胸背板两侧具深褐色纵条纹。前胸背板中隆线明显,无侧隆线,三横沟明显,前胸腹板呈锥状突起。前翅常达后胫中部。为全省稻田之常见危害种。
另有一近缘种丁氏稻蝗O.TINKHAMI UVAROV 前翅甚短,未达后腿之中部。为广东省特有种。
Hieroglyphus tonkinensis
体长:雄31.5毫米—38毫米、雌42毫米—47毫米。黄绿至橄榄绿色。头颜面微向后倾。前胸背侧观鞍形,三条横沟明显黑色,沟前区的长度约为沟后区的2倍;前胸腹板突圆锥形,端尖。前翅超过后腿端。雄性尾须宽,顶端分二枝,上枝短而钝圆,下枝细长,向下弯曲。危害甘蔗、水稻,亦常在竹林食叶。广东全省分布。
印度黄脊蝗
Patanga succincta Johansson
体长:雄41毫米—48毫米、雌55毫米—63毫米,体黄褐色。体背具黄色纵条纹向后沿伸。前胸背板侧片的中部和底缘具黄色条纹。前翅端半具许多狭条形暗斑纹。头颜面微向后倾斜。前胸背板中隆线低细,被3条横沟切断,无侧隆线;沟前区长于或相等于沟后区。前胸腹板突柱状,端尖,略向后斜。危害水稻、甘蔗、玉米、木麻黄、相思树及椰子等。广东全省分布。
越北腹露蝗
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体长:雄25毫米—28毫米、雌28毫米—33毫米。触角基部两节淡褐色,端部数节暗红褐色,余为珊瑚红色。头大而短,颜面隆起而略倾斜。前胸背板中隆线明显但较低,无侧隆线,3条明显的横沟切断中隆线;沟前区为沟后区长度的1.2—1.4倍。前胸腹板突圆柱形,顶较尖。前翅长过后腿端。雄性尾须端部略膨大,顶端钝角状。粤北阳山一带曾大量发生。
Sinopodisma yingdensis Liang
体长:雄19毫米—22毫米、雌26毫米—30毫米,体黑褐色,颜面、颊、前胸背板下半部黄绿色;前翅黑褐色,近后缘部分鲜绿色。头宽短,约为前胸背板长之半。前胸背板缺侧隆线;前胸腹板突圆锥形。前翅鳞片状,侧置。后足胫节缺外端刺。雄性尾须顶端较宽,中央略凹,但不分成上下两枝。该蝗在英德县发现。
Sinopodisma yingdensis Liang
海南龙州蝗
Longzhouacris hainanensis
Zheng et Liang
体长:雄18.1毫米—18.5毫米,雌23毫米—24.1毫米。体黄绿色,具深绿色眼后带。前翅具绿、黑、淡红色条纹。头大,短于前胸背板。前胸背板具粗大刻点和皱纹,无侧隆线;前胸腹板突小,锥形。前翅长卵形,在背部相毗连,到达第三腹节背板中部或后缘。后足缺外端刺。雄性肛上板四边形,中央具纵沟;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在突起的两侧各具一小齿突。该蝗仅在海南岛尖峰岭发现。
海南龙州蝗Longzhouacris
Hainanensis Zheng et Liang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体长:雄32毫米—42毫米,雌39毫米—51.2毫米。体绿或黄绿色。前胸背板中隆线两侧具暗色纵条纹,散居型不明显或消失。后足胫节桔红色,群居型稍淡。头大,颜面垂直。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侧面观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前后翅发达,常超过后足胫节的中部。广东大陆年生3代,海南岛可发生4代。
东亚飞蝗是国内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海南岛及雷州半岛历史上曾有多次蝗灾记录。如乾隆二十年(1755)《崖州志》记载:乾隆元年,蝗食苗。次年,米贵。七年,旱,蝗。米价愈贵。建国后亦发生多次,如1955年大旱,高雷半岛及海南岛普遍发生东亚飞蝗、云斑车蝗、印度黄脊蝗和稻蝗混杂为害。海南岛持续到1957年。1987年7月海南岛西南部爆发蝗灾,损失3000万元、防治费600万元,扩散面积曾达4.7万hm2。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Ceraeris kiangsu Tsai
体长:雄28毫米—32毫米、雌34毫米—40毫米,黄绿至绿色。头背面中央和前胸背板沿中隆线有淡黄色纵条纹。头顶突出如三角形,颜面倾斜。前胸背板中隆线低而明显,缺侧隆线,具3横沟,沟前区明显长于沟后区。前胸腹板平坦。前翅长过后腿端。本省竹乡均有发生,年生1代,成灾时大面积竹林受害而枯死,并可转移害水稻、玉米、甘蔗、棕榈等。1962年全省竹蝗发生面积7.5万亩。1980年南雄县受害竹林6 660公顷。广宁县自1972年发生竹蝗为害,至1987年达5万多亩。
近似种青脊竹蝗 C.nigricornis Walker 的额顶至前胸背板纵条纹为翠绿色。
(三)蚱总科 扁角蚱科
南昆山扁角蚱蝗
Flatocerus nankunshanensis
Liang et Zheng
体长:雄9.8毫米—11毫米,雌12.5毫米—13.4毫米。体色暗褐。头不向前突出,头顶宽与一只复眼等宽。颜面隆起在触角间向前突出。触角12节,位于复眼下缘,近顶端五节明显侧扁扩大,似长方形。前胸背板屋脊形,上缘侧面观呈弧形,前缘中央呈角形突出,后突超过后足股节端部。前翅长卵形。后足第一跗节与第三跗节等长。分布于省内中部及北部林区。
南昆山扁角蚱蝗
Flatocerus nankunshanensis
Liang et Zheng
(四)螽斯总科 拟叶螽科
别名:黄褐树螽。
Callimenellus ferrugineus
体长:30毫米—45毫米。黄褐色,触角有不等距的白斑。头圆柱状,前胸多皱瘤,前翅短。在海南岛危害橡胶、菠萝、可可、益智等热带作物。
(五)螽斯总科 织娘科
别名:络纬螽、络丝娘。
Mecopoda elongate (Linnaeus)
体长:雄30毫米—32毫米、雌45毫米—60毫米。褐色或绿色,前胸背板侧片上部黑色。头顶宽圆,颜面垂直。触角丝状,细长。前胸背板有二条横沟,两纺织娘MECOPODA ELONGATE沟间有“V”型浅沟。前足胫节听器内、外两侧均为开放式。前胸腹板具一对特别长的刺。雌产卵瓣红褐或黑褐色,军刀形向上弯,长约20毫米—26.5毫米。取食南瓜、丝瓜、桑芽等,鸣声如织纺。广东全省分布。
Mecopoda elongate (Linnaeus)
(六)蟋蟀总科 蟋蟀科
别名:大头蟋蟀、大土狗、玛瑙蟋蟀、台湾大蟋蟀、华南大蟋蟀。
Tarbinskillus
portentosus(Lichtestein)
体长:雄35毫米—45毫米。前翅长20毫米—毫25米。黄褐至暗褐色。头大于前胸,单眼排列基本呈一直线。后足股节长20毫米—25毫米,后足胫节背侧有五对强制;跗节第一节最长,但明显短于第二、三节之和,背侧有4-5对强刺。危害花生、玉米、桉苗和橡胶等多种农林作物。在海南岛、湛江地区特别严重,年生1代广东全省分布。
Arbinskillus
portentosus(Lichtestein)
Velarificforus micado
(Saussure)
体长:16毫米—18毫米。黑褐色,单眼排列呈三角形,侧单眼间具粗细较一致的黄色横条纹。雄虫中单眼与唇基间不具三角形淡黄斑。广东大陆分布。生活于草丛砖石间,亦危害农作物。鸣声悦耳,性好斗。唐朝已有斗蟋取乐之风。屈大均《广东新语》记:“于草中出者少力。于石隙竹根生者坚老善斗。然多以东莞熊公乡所产为最。”1980年后还收购出口,以从化县盛产的正江蟋蟀驰名于港澳地区。
Velarificforus
micado(Saussure)
污褐油葫芦
别名:黄褐油葫芦、南方油葫芦。
Teleogryllus testaceus (Walker)
体长:21毫米—26毫米,污褐色。头顶和头后部黑色,前胸背板侧片全褐色。前翅长13毫米—18毫米,雄性前翅镜膜明显长大于宽。栖息于地枯叶下,危害蔬菜及菠萝等。广东等地分布。
(七)蝼蛄科
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雄体长:25毫米—35毫米。灰褐色,密被细毛。头圆锥形,前胸背板长7.5毫米—10毫米,卵圆形,中央具一个凹坑。前翅长8毫米—13毫米,覆盖腹部一半,后翅超过腹端。前足适于开掘,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动棘刺。食性杂,危害多种农林作物的苗期。广东全省分布。
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十一、纺足目(Embioptera)
亦称足丝蚁目,鉇目,奇虫目。体暗或黑,似黑蚁,口器咀嚼式,前足第一跗节膨大,具纺丝器,能纺丝成隧道。在广东较为常见,多在桉树等树干缝隙、树皮下,或有地衣处生活。
等尾丝蚁科
Aposthonia hainanensis Lu
雄体长:14.3毫米。体栗褐色。头圆形,触角28节。前胸背板梯形,狭于头。前翅R1脉粗,两侧镶有紫红色条纹。第十腹节的右半背板突起长,伸向左后方,端部明显地分裂为二叉形,左半背板突起宽,似匙形,右边缘弓形,左边缘波浪形。广州、海口、香港等地桉树皮上常见种为桑氏丝蚁 Oligotomsa sanudersii (Westwood)。
十二、革翅目(Dermaptera)
称作蠼螋,耳钳虫。前翅革化成小覆翅,后翅膜质,大而折叠,咀嚼式口器,腹端县钳状尾铗。生活于土、石、树皮下、仓库中。
Labidura japonica De Hean
体长:25毫米—28毫米。深褐色。触角27—28节。前胸背板具中纵沟。前翅革质,较短。腹末尾铗圆锥形,尾端略向内弯,内侧具不规则小齿。取食小虫,常见于仓库和肥料堆中。广东大陆等地分布。
十三、同翅目(Homoptera)
头部后口式,口器刺吸式;前胸小,有翅或无翅,有翅者,前翅革质或膜质、质地均一。分头喙亚目,触角较短,有蝉、叶蝉、飞虱等;胸喙亚目,触角较长,有蚧壳虫、蚜虫、木虱、粉虱等。
别名:黄蚱蝉。
Cryptotympana mandrina
体长约45毫米,连翅约62毫米。黑色有光,被金黄短毛。前胸背板有“X”形隆起。翅透明,前翅基1/2处烟褐色。成虫夏季出现,雄虫鸣声聒耳。蝉蜕入药有解热、消炎、镇痉作用。广东全省分布。
别名:红娘子、黑翅红蝉。
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
体长19毫米—23毫米,连翅26毫米—32毫米。头、胸部黑色,中胸背两侧各有大朱红斑,腹部除第1节黑色外,全部红色,前翅暗黑色,翅脉黑色。广东4月即出现。以干燥虫体入药,有毒,多入丸散用,但不应随便服用。分布于广东等地。
Huechys sanguinea(De Geer)
(二)角蝉科
Elaphiceps cervus Buckton
体长:10毫米—12毫米。体型奇特。前胸背板黑色,被细毛。前角突直立成塔柱状,顶端向两侧分出上肩角,后方生出后突起;上肩前缘近中部再分枝,后突起端尖锐,伸达前翅内角之外。珍奇种类,寄主为板栗等。分布于广东等地。
白条弧角蝉
Leptocentrus albolineatus
Funkhouser
体长:8毫米—8.5毫米。黑色,胸部有白绒毛组成的6条宽条纹。前胸上肩角长细,三棱形;前胸背板后缘强突出,其基部向上弯曲而远离小盾片,端部1/3与前翅外缘相接触,末端尖锐。寄主是可可、胡椒、红桑、咖啡等。广东全省分布,为本省较常见的一种角蝉。
(三)沫蝉科
斑带丽沫蝉
别名:吹沫虫,红背隆沫蝉。
Cosmoscarta bispecularis
体长:13毫米—15.5毫米。颇美丽,头部、前胸背板和前翅桔红色,黑斑带明显。取食茶、咖啡、桑、橡胶。若虫从肛门排出泡沫遮盖身体。广东有分布。
(四)叶蝉科
二点黑尾叶蝉
别名:浮尘子。
Nephotettix virescens (Distant)
体长:4毫米—4.5毫米。黄绿色,复眼间缺黑横带,前胸背板前缘黄综色。雄虫前翅端2/5为黑色,翅中通常有一大黑点,雌前翅端淡黄褐色,中缺黑点。在本省佛山、肇庆、惠阳为优势种,危害水稻,严重时后期烂秆倒伏,并能传播水稻病毒。广东曲江年生7代,广州年生8代。
本省稻田中的另一优势种二条黑尾叶蝉 N.nigropictus (St█l) 复眼间具黑横带,前胸背板前缘明显黑色。
别名:白翅浮尘子。
Thaia rubiginesa Kuoh
体长:3.3毫米—3.6毫米。头、胸橙黄色,头前缘两侧各有月牙形白斑纹,前胸背板有褐色横菱形斑,中央有一纵线分隔。前翅白色,半透明,闪红彩。本省山区稻田发生较多,除水稻外还危害甘蔗。70年代开始在封开县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
芒果扁喙叶蝉
Idioscopus incertus (Baker)
体长:4毫米—5毫米。楔状,赭色。头较宽,喙甚长,端节膨大且扁平。小盾片大,基部具三个斑,端部乳白色。前翅几透明,近基部具1条乳白色横带。是芒果的主要害虫,并导致煤烟病。广东全省分布,海南岛年生8代。
近缘种龙眼扁喙叶蝉I.clypealis (Lethierry) 淡黄色,小盾片基部具2个三角形黑斑,危害龙眼、芒果等。广东全省分布。
(五)蜡蝉科
别名:长鼻子。
Fulgora candelaria
(Linnaeus)
体长约40毫米。头前端突出略上曲似鼻。体橙黄带绿,背面红黄色,下面黄色。前翅密布网脉,中央及翅基有带状黄纹数条,外半部有14个圆形黄斑;后翅橙黄色,翅顶黑褐色。是本省龙眼、荔枝常见害虫。
(六)蛾蜡蝉科
紫络蛾蜡蝉
别名:白蛾蜡蝉、白翅蜡蝉。
Lawana imitata Melichar
体长:14毫米—25毫米。淡紫或碧绿色,体被白蜡粉。头顶尖出,前胸背板向头部呈弧形凸出。中脊突出,小盾片具3条细脊隆起。前翅三角形,粉绿或黄白色,翅脉紫红,后翅白色或淡绿。静止时,双翅呈脊状。危害芒果、荔枝、黄皮、柑桔、木菠萝、咖啡、番石榴等多种果树林木。广东全省分布。
(七)飞虱科
别名: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l
长翅型体长:3.6毫米—4.8毫米,短翅型体长:2.5毫米—3.2毫米。体具明显的油光,分深浅两色型。深者褐至黑褐,浅者黄褐。随季风气流远距离迁飞。仅危害水稻,是本省早、晚稻的重要大害虫,大量发生时影响谷粒饱满,严重时造成全田荒枯。广东中部年发生8—9代,南部10—11代,海南岛南部13代。
本种与稻田中的并不危害水稻的拟褐飞虱和伪褐飞虱相似,应予识别。拟褐飞虱额中部凹陷,中脊中断。伪褐飞虱体无油光。褐飞虱阳茎侧突不分叉,后两种均分叉。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长翅型体长:3.8毫米—4.6毫米,短翅型体长:2.5毫米—3.5毫米。雄虫黑褐色,雌灰黄褐色。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中央均为黄白色,两侧褐色。本省年生7—8代,危害水稻,亦可取食甘蔗等,晚稻受害最重。广东全省分布。
Laodelphax striatellus
长翅型体长:3.5毫米—4.0毫米,短翅型体长:2.2毫米—2.6毫米。额颊区黑褐色。雄虫的面部与中胸背板黑褐色,前胸背板淡黄褐色,可与其他飞虱区别。雌虫不易和白背飞虱区别,后者头顶显著突出,长度大于两复眼间距离。此虫原属温带稻区的害虫,1974年起本省危害渐重。
(八)木虱科
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
体长:2.8毫米—3.1毫米。青灰色带褐斑纹,被白粉。头颊圆锥状,触角稍短于头宽。10节,端具2不等长的刚毛。胸隆起,前翅半透明,散布褐色斑纹。主要危害柑桔、柚类。若虫群集嫩梢,头向上,尾端斜翘,排出粘液分泌蜡丝,污染致霉,并能传染黄龙病。本省桔园中全年可见各虫期。
(九)粉虱科
别名:柑桔刺粉虱。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体长:0.96毫米—1.30毫米,橙黄色,薄被白粉。前翅紫褐色,周缘有7个白斑。蛹壳宽卵形,漆黑有光,边缘锯齿状,周缘附白绵状蜡边;背中央脊状隆起,两侧缘黑刺毛10—11对。幼虫群集叶背吮吸汁液,形成黄斑,并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导致枝叶发黑枯落,是柑桔园的常见害虫,在粤北严重危害茶树。
(十)倍蚜科
别名:角倍蚜、倍蛋蚜。
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
五倍子为角倍蚜在盐肤木上寄生后所形成的虫瘿。每年9—10月间,翅蚜由盐肤木飞迁到冬寄主青苔上,胎生出幼蚜,分泌白蜡丝成球状越冬,次年3—4月羽化翅蚜至盐肤木,在嫩叶的总轴两侧取食,叶片受刺激后造成虫瘿。五倍子是单宁酸、没食子酸和焦性没食子酸等化工产品的原料,同时也用作中药,具收敛止血功效。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一)绵蚜科
白兰台湾蚜
别名:白兰花桂蚜,丽绵蚜。
Formosaphis micheliae
活体灰绿色,被白粉和蜡毛。有翅孤雌蚜,头、胸黑色,腹部斑纹明显,触角3—5节的感觉圈为75—78,45—70,25—65个。无翅孤雌蚜,体长1.6毫米—2.0毫米,无腹管,尾片光滑。是广州白兰树的大害虫,春秋最烈,大发生时,爬满树干,枝条及裸露的根部,似涂上一层灰白粉末,严重时使树木枯死。分布广东等地。
(十二)蚜科
甘蔗粉角蚜
别名:甘蔗绵蚜。
Ceratovacuna lanigera
活体灰褐色,被白絮状蜡丝。有翅孤雌蚜,头胸部黑色,腹部有淡色斑纹。触角节3—5的环形感觉圈依次为20—22、5—8、4—7个。无翅孤雌蚜体长1.9毫米,无腹管,短筒状,长为尾片的1/3。是本省甘蔗的大害虫,不仅减少产量,并使糖质变劣。年发生约20代。分布于广东等地。
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
活体黑褐或红褐,有翅孤雌蚜,触角节3有圆形感觉圈5—6个。前翅中脉分2叉。无翅孤雌蚜体长约2毫米,体背有网纹,腹管长圆筒形,为尾片1.2倍。是两广的优势种,危害柑桔、茶、咖啡、可可、香蕉等,常在冬、春大发生。分布广东等地。
香蕉交脉蚜
别名:蕉蚜、黑蚜。
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oguerel
活体红褐至黑褐色。有翅孤雌蚜体长1.7毫米—1.8毫米。头顶两侧有明显额瘤,触角3—5节的次生感觉圈依次为9—10、5—10和2—8个。前、后翅脉褐色,前翅有四边形闭室。无翅孤雌蚜体长1.4毫米,腹管长筒形,为尾片的3.7倍。是香蕉的主要害虫,在嫩顶、幼叶及地下部常大量发生,传播香蕉束顶病而造成严重损失。分布于广东等地。
别名:菜缢管蚜。
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
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 (Davis)
有翅孤雌蚜体长1.6毫米—1.8毫米。头、胸部漆黑,其他部分黄绿至绿色,腹背有黑色横带斑。触角3—5节的感觉圈依次为21—29、7—14和0—4个。无翅孤雌蚜全身黄绿色,薄被白粉,触角无感觉圈。腹管长筒形,长为尾片的1.7倍。危害十字花科蔬菜、茼蒿、番茄等。广州年可发生46代,常在短期内爆发成灾。分布于广东等地。
别名:烟蚜、桃赤蚜。
Myzus persicae (Sulzer)
活体黄绿色,夏季色淡,秋季带红褐色。有翅孤雌蚜体长1.8毫米—2.1毫米,额瘤显著,触角节3有小圆形次生感觉圈9—11个。无翅孤雌蚜体长2.6毫米,肥大。腹管细长,为尾片的2.3倍。多食性,危害桃、蔬菜、烟草多种经济作物,并传播烟草花叶病。本省年发生30—40代。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三)珠蚧科
别名:吐棉蚧、绵团介壳虫。
icerya purchasi Maskell
雌成虫体长5毫米—7毫米,桔红色或暗红色。体表生有黑色短毛,背面被白色蜡粉并向上隆起,体缘有白色、黄色蜡质物。卵囊自体腹部呈45度后伸出,其上有纵纹14—16条。危害极为广泛,是广东柑桔园中常见害虫。还常见于木麻黄、相思、木豆、山毛豆护田林上。1956年8月电白县博贺木麻黄林带10万株受害约2万多株,1957年释放澳洲瓢虫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广东一年发生3—4代。
广东常见的近缘种银毛吹绵蚧 I.SEYCHELLARUM
(WESTWOOD),体背有稠密的细长蜡丝,体缘有淡黄色条状的蜡质物。卵囊分裂成瓣状。
(十四)粉蚧科
柑桔堆粉蚧
别名:堆蜡粉蚧、桔鳞粉蚧。
Nipaecoccus vastator
雌成虫体长2.5毫米—4.0毫米,长椭圆形,紫褐色。体背被较厚的白蜡粉,每节分成4堆,由前至后成4行。体缘蜡丝粗短,体末1对显著突出。常见危害柑桔、黄皮、柚子、大红花。嫩梢受害后不能抽发,果实受害畸形,早落。广东常见种。广州年生5—6代。
Pseudococcus adonidum
(Linnaeus)
雌成虫体长约3.5毫米,长椭圆形。体被白色蜡质分泌物,体缘有17对白色蜡刺,尾端2根特别伸长。此种常见于省内较热地区,危害胡椒等多种热带作物。另有两近缘种,桔小粉蚧 P.citriculus Green 和柑栖粉蚧 P.gahnii Green,体缘17对蜡刺均较粗短。危害柑桔、茶、菠萝等。
别名:糖粉蚧。
Saccharicoccus sacchari
(Cockerell)
雌成虫体长约5.0毫米,卵圆形而扁平,暗桃红色。体表被白色蜡粉。足退化,爪下表面无小齿。主要危害蔗苗及蔗茎下部,寄生在节间蜡粉带上及叶鞘间隙。产卵盛期可见许多白色棉絮状分泌物,所排泄的蜜露引起煤烟病。广东7—9月发生最多。
(十五)蚧科
别名:咖啡绿软蜡蚧。
Coccus viridis (Green)
雌成虫长约2.5毫米,椭圆形,前端稍狭。活虫绿色。体背稍硬化,中部有深色纵向弯曲的纹带。是咖啡的重要害虫,还危害柑桔、茶、芒果、龙眼等。广东分布。
别名:网珠蜡蚧、咖啡半球蚧、半球盔蚧。
Saissetia hemisphaerica
(Targioni-Tozzetti)
雌成虫活体黄褐色。介壳半球形,黑褐色,高度硬化;在显微镜下观察,有许多圆形或卵形网眼。危害咖啡、油梨、芒果、橡胶、柑桔、茶等多种植物。广东全省分布。
另一常见近缘种黑盔蚧S.oleae (Bernard),体背面呈“H”形突起,别名土字盔蚧。
(十六)胶蚧科
别名:紫胶虫。
Laccifer lacca (Kerr)
雌成虫介壳半球形,紫褐色,壳背较平,中部有3个分泌白蜡丝孔,体侧缘各有6个突起,后期各胶壳紧接,形成厚胶层,覆于寄主枝条。雄虫胶壳锥状,较小,紫褐色。紫胶是国防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广东放养的寄主颇多,主要有岭南黄檀、木豆、气达榕、大叶千斤拔、疏毛金合欢等。
(十七)盾蚧科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一龄若蚧壳圆形,白色,边缘半透明。二龄若虫性分化前圆形,介壳中央可见桔红色蜕皮,性分化后雌介壳增大,雄介壳变为长卵形,色渐深至浅褐,壳点突出于一端。雌成虫孕卵前介壳近圆形,中心略高,桔黄色,内圈淡褐,外圈灰白色;孕卵后介壳增厚,似梨形,壳上皱纹呈大波浪形。
此虫首先发现于台湾省,日本冲绳诸岛亦见分布。1982年5月开始在澳门和珠海市发现危害马尾松。在珠海年生5代,林间终年可见各种虫态。1983年9月迅速扩展至近邻9个县市,发生面积171.5万亩。1986年9月扩展至16个县、市达470万亩,其中120万亩连片枯死。1987年普查达629万亩,平均每年因枯死而砍伐更新的面积达20万亩。1984年林业部将此虫列入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
黑褐圆盾蚧
别名:褐叶圆蚧、田螺丕、茶黑介壳虫。
Chrysomphalus aonidum
(Linnaeus)
=C.ficus Ashmead
雌成虫介壳圆形,紫褐色。第一次蜕皮壳位于中央,如帽顶状;第二次蜕皮壳颜色稍淡,两壳点均在中央相重叠,呈螺形环纹。寄主极杂。广东常见种,年生5—6代,主要危害柑桔、茶、香蕉、椰子等,受害柑桔果失去商品价值。广东全省分布。
别名:黑点蚧、芝麻蚰、油麻虫。
Parlatoria zizyphus (Lucas)
雌介壳近长方形,约1.25×0.65毫米;黑色。背面有2条纵脊,有一白蜡后缘,第一壳点黑色,位于第二壳点前端,宛如龟形。雄介壳白色,长形,壳点黑色,位于头端。广东普遍发生于桔园,严重时,叶片、树干、果实,满盖黑虫。
另一种黄片盾蚧P.proteus (Curtis) 雌介壳棕黄色,边缘白色。雄介壳浅棕色。危害多种植物。本省常见于柑桔、茶、苏铁,是广州墨兰的重要害虫,可使整株枯死。
桔白轮盾蚧
别名:米兰白轮蚧、茶花白轮蚧。
Aulacaspis crawii (Ckll.)
雌成虫介壳圆形,雪白,壳点黄色,位于介壳亚缘部。雄介壳长形,白色,溶蜡状,可见纵脊三条。危害柑桔、茶花等。在广州严重危害苗圃米兰,在粤东及云浮等地严重危害苦楝和川楝,受害树干和枝条常呈白色一片。
考氏白盾蚧
别名:白桑盾蚧、椰子拟轮蚧。
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
雌成虫介壳梨形或近圆形,白色。蜕皮壳点二个突出于头端,壳点黄褐色。雄介壳白色,长形,背面略显一条纵脊。为国内南方油茶主要害虫。广州年生5—6代。严重危害白兰、含笑、桂花、芒果、苏铁、兰花、杜鹃等。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四、半翅目(Hemiptera)
通常称作蝽象或蝽。体多呈椭圆形,较扁平;头小,口器刺吸式;前胸大,具4翅或2翅,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后胸腹面有1对臭腺孔。陆生,少数水生,植食性,捕食性。
油茶宽盾蝽
别名:油茶蝽、蓝斑盾蝽、油茶盾蝽。
Poecilocoris latus Dallas
体长16毫米—20毫米,宽椭圆形。黄、橙黄或黄褐色,具蓝或蓝黑色斑,泛金光。前胸背板有4块黑斑,小盾片有7—8块蓝黑斑,斑边橙红色。体腹面橙黄,足蓝黑色。危害油茶、茶。广东年生1代。分布于广宁、连县、荔蝽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饶平、南澳等地。1982年全省发生虫害面积1.26万公顷,成灾0.4万公顷,惠阳地区受害最重。
别名:臭屁虫、臭屁蛋、臭乌龟,金背。
Tessaratoma papillosa
体长:21毫米—31毫米。体盾形,黄褐色,腹面被白色蜡粉。前胸背板基部中央向后延伸成宽舌状,覆于小盾片基部。成虫及若虫刺吸荔枝、龙眼的嫩梢、花、果,若虫为害尤重,严重时减产二成以上,甚至失收。受扰后射出臭液。广东等产区年生1代。
Tessaratoma papillosa
别名:健腿蝽。
Eusthenes robustus
(Lepeletier et Serville)
体长30毫米—38毫米,椭圆形。深紫褐至墨绿色,具光。前胸背板刻点密,前缘具卷边,前角略突出,侧角圆,稍外伸。足黑褐,雄虫后腿生一巨刺。广东年生1代,多集中在鸭脚木上。
别名:黑兜。
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体长16毫米—20毫米,卵圆形。体及足紫黑或黑褐,稍带铜光。触角基4节黑色,端节黄色或桔红。前胸背板及小盾片有近乎平行的不规则横皱。腹侧缘区各节黄黑相间。是瓜类主要害虫,成虫可入药。分布于广东等地。
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Cressona valida Dallas
体长:22毫米—26毫米,叉前端间宽13毫米—15毫米,黄褐色。前胸背板前部向前侧方延伸成的角状突短于头与前胸背板中线长之和,夹角约40度。仅在广宁发现,若虫、成虫刺吸青皮竹、粉单竹、撑篙竹造成叶落枯枝,严重之处,一片枯黄。1980年广宁局部地区发生面积133公顷。
Cressona valida Dallas
Cantheconidea furcellata
体长12毫米—13毫米,长椭圆形,黄褐或黑褐混杂相间。前胸背板侧角黑色,呈剑叉状突出。广东及海南岛4—5月间盛发生。每头成虫每天可刺食油棕刺蛾幼虫5—6头,亦可危害多种植物。
别名:柑桔棱蝽、长吻蝽、角肩蝽。
Rhynchocoris humeralis
(Thunberg)
体长16毫米—24毫米,长盾形,青绿色。前胸背板前缘两侧角成翼状伸出,前缘黑色,角尖后指。成虫、若虫危害柑桔,造成落果、枯梢。广东省内年生1代。
Scotinophara lurida
(Burmeister)
体长4.5毫米—10毫米,长椭圆形,黑褐至黑色。前胸背板前角刺向侧方平伸,侧角近平伸。小盾片舌形,长几达腹端,宽则不能全盖腹侧。腹下臭腺区为无光泽的皱褶。广东多发生于丘陵、山区的坑田,叶色浓绿的早稻易受害。可造成枯心、白穗。年生2—3代。
Nezara viridula (Linnaeus)
体长12毫米—16毫米。分全绿型、黄肩型、点斑型和综合型。全绿型,小盾片基部有3个横列的小白点。黄肩型,头前段及前胸背板两侧角之前为黄色。点斑型,前胸背板小盾片及前翅革片端具多个点斑。综合型,头前半和前胸背板前半均为黄色,两者后半均为桔红或深黄色,并有多个点斑。常聚集在抽穗灌浆的水稻上为害,空壳粒可达10%以上。还危害大豆、花生多种蔬菜和柑桔、竹、油桐等。广东中部年生4—5代。
(二)缘蝽科
Notobitus meleagris
体长18毫米—25毫米,梭形,深褐至黑色。前胸背板具黄“领”,翅红褐,长过腹端。雄虫后腿端部下方1/3处具1大刺。危害丛生竹,尤喜食麻竹、钓丝竹的笋。分布于广东等地。
Notobitus meleagris
Cloresmus modestus Distant
体长15.5毫米—17.5毫米,长椭圆形,褐色。后腿及腹部下面红棕色,前胸背板梯形,中央凹陷,侧角圆,稍隆起。前翅膜片不及腹末,后足基节外侧有一小齿。雄虫后腿节腹面中央具一根长刺。危害竹笋,广东6—8月为害最烈。
Cloresmus modestus Distant
别名:稻蛛缘蝽。
Leptocorisa acuta Thunberg
体长15毫米—19毫米。体狭长,黄绿或茶褐色。触角基节浅色。前胸背板刻点浅褐色,中央有一纵脊,侧缘有浅色小颗粒,侧角圆钝。1959年、1973年广东南部稻田曾大面积发生,造成白穗、秕谷。
(三)长蝽科
甘蔗异背长蝽
Cavelerius saccharivorus
体长6毫米—9毫米。长形,黑色,有长、短翅型。前胸背板中央凹陷,前侧缘弧形,侧角圆,两后侧缘平行,后缘凹入。前翅短,仅及腹中部,短翅型更短。足黄褐,腿端较粗大。主要危害甘蔗。造成心叶萎黄,重则枯死。分布于广东等地。
(四)红蝽科
Macroceroea grandis (Gray)
体长28毫米—59毫米、宽7毫米—9毫米,红色。体背有不同黑斑。触角基节长于头、胸之和,雄虫几达2倍。前胸背板侧缘上卷,中央横缢。足细长,前腿粗,腹面有两列小锯齿,端刺明显,中、后足腿节基部和端部红色,余为黑色。本种体型奇特。分布于广东等地。
Macroceroea grandis (Gray)
(五)网蝽科
别名:香蕉冠网蝽、亮冠网蝽。
Stephanitis typica (Distant)
体长2.1毫米—2.4毫米。头、胸褐色,其余呈玻璃状透明。前胸背板形状特异,具网纹,侧背板呈翼状扩展,并翘起,前部形成囊状头兜。前翅网纹状,具彩光。对老蕉园危害较重,还危害番荔枝、桑科、姜科植物。广州年生6—7代。分布于广东等地。
(六)花蝽科
南方小花蝽
Orius similis Zheng
体长2毫米—2.5毫米,黑褐色有光。前翅革片污黄色,膜片透明或具烟色云斑。前胸背板前端领片不明显,后叶刻点粗糙,略成横皱纹。猎食蓟马、蚜虫、螨类及木虱的若虫和卵,及鳞翅目的卵及初孵幼虫。为南方农林果树、蔬菜、花卉害虫的有效天敌。
(七)猎蝽科
别名:木虱王、红带椎蝽、家室猎蝽。
Triatoma rubrofasciata (De
体长19毫米—25毫米,深褐色,具棕斑。体背颗粒和横皱明显。头柱状,长为宽的2倍。喙粗直。前胸背板前角突出,侧角圆,前侧缘略内凹;小盾片三角形,端角短刺状。广东南部全年可见,夜出活动,危害人体,禽畜等。受害处形成肿块,严重时全身不适。各龄若虫需经一次血食后方脱皮。
2Triatoma rubrofasciata (De
黄带犀猎蝽
别名:中黄猎蝽。
Sycanus croceovittatus Dohrn
体长20毫米—25毫米,黑色有光。前胸背板前侧角有小瘤状突起。小盾片中部有1个端部分叉的刺突。前翅革片端半部金黄或淡草黄色。省内常见。捕食叶蜂、蚜虫、蝗虫、松毛虫等各种害虫,是森林害虫的有效天敌,亦吸食蜗牛、人血。广州年生2代。
黄带犀猎蝽
Sycanus croceovittatus Dohrn
(八)盲蝽科
别名:茶角盲蝽、可可盲蝽、点腿刺盲蝽。
Helopeltis fasciaticollis
体长5毫米—7毫米。土黄色。复眼球状突出。触角约为体长的2倍。前胸背板前方缩小呈颈状;小盾片后方具一弯曲的直杆状突起,端部圆球状。前翅淡灰色,具虹彩。危害可可、茶、腰果、胡椒、红毛榴莲等。对可可果实造成严重危害。分布于海南岛等地。
(九)臭虫科
别名:床虱、壁虱。
热带臭虫 Cimex hemipterus Fabricius
温带臭虫 C.lectularius Linnaeus
体长4毫米—6毫米。腹背扁平。红褐色,被短毛,前胸大而明显,前缘凹入,头后缘嵌入其中。温带臭虫前胸前缘凹深,两侧角明显前耸;热带臭虫则前缘凹浅,两侧角稍突起。省内以热带臭虫为主,韶关是温带臭虫分布的南界。吸食人血为主,也能吸鼠、鸡、兔等血。
(十)黾蝽科
别名:水马、水和尚。
Limnogonus fossarum
体长约10毫米,纺锤形。胸背黑色,中央具红褐色纵纹;前胸侧线下方黄褐;中胸特大,下方灰白色。中、后足甚长,跗节密生细毛,奔滑于水面,捕食蝇类、飞虱等小虫。广东年生大大5—6代。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一)负子蝽科
别名:桂花蝉。
Kirkalolyia deyrollei
Vuillefroy
体长约66毫米,宽约26毫米,略扁,灰黑褐色。前胸背板发达,梯形,中央具纵纹,中后处具横沟;小盾片三角形,较大。前足发达,腿节特大,中、后足有游泳毛,腹末端呼吸管伸出。喜居深水,捕食小鱼。加工后可作食用,在广州常与龙虱同时出卖。
分布于广东等地。
Kirkalolyia deyrollei
Vuillefroy
十五、啮虫目(Psocoptera)
体柔软,头大,下口式,口器特化咀嚼式,有翅或无翅,前翅大多有斑纹和翅痣,翅脉简单,静止时呈屋脊状。生活在野外和仓库、图书馆等室内。
别名:书虱。
Troctes divinatorius Müller
体长1毫米—1.5毫米,扁平,柔软,灰白色至草黄色。头大,前胸狭如颈状,通常无翅。后足腿节扁平膨大。腹末有不明显的小黑斑1个。以谷物制品、动植物碎片为生,是图书馆、博物馆、仓库的害虫。繁殖盛期,危害颇重,通常多与螨类及尘虱同时发生。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六、食毛目(Mallophaga)
亦称羽虱目和毛虱目。体小,坚韧,扁平而无翅,头大,口器咀嚼式,前胸小能活动。一般寄生于鸟类,少数于寄生哺乳动物,取食毛、羽。
短角鸟虱科
火鸡短角鸟虱
Menacanthus stramineus
体长2.7毫米—3.1毫米,淡黄色。触角4节,末节圆柱状,无分节痕迹。前胸背面有“H”形隆起线。本种最初发现于野生火鸡,后发现广泛寄生于家鸡、孔雀等。除以寄主的羽毛和皮肤分泌物为食外,也能吸血,是家鸡的重要害虫。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七、虱目(Siphunculata 或 Anopleura)
体微小至小型,长扁,蟹形,头小,前口式,口器刺吸式,无翅,胸部各节愈合。哺乳动物外寄生昆虫,人虱传播斑疹伤寒、回归热和战壕热等传染病。
有二亚种:体虱Pediculus humanus humanus Linnaeus,
别名衣虱,寄生于体表。体长3.5毫米—4毫米,灰或灰白色,腹部边缘色浅。头虱Pediculus humanus capitis De Geer,寄生于头部。体长2.5—3.5毫米。深灰黑色,触角较短粗,腹部边缘暗黑色。还有一种阴虱Phthirus
pubis Leach, 体长1.5毫米—2毫米,灰白色。外形似蟹,体长宽几相等,中、后足粗大,爪粗壮,附于阴毛。
人虱主要寄生于人,偶而在动物园中的猴子、猩猩身上发现。体虱可传染回归热、流行斑疹伤寒等病。体虱多发生于北方温带地区,但此3种人虱均易发生于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个人。广东均有分布。
十八、缨翅目 (Thysanoptera)
亦称蓟马目、总翅目、泡足目。体细长而略扁,头近方形,下口式,口器锉吸式;翅狭长,膜质,翅缘有长缨毛,或缺翅;足跗节1或2节,顶端常有小泡。是植物的重要害虫,也有捕食性的益虫。
(一)纹蓟马科
Aeolothrips fasciatus
(Linnaeus)
体长1.3毫米—1.7毫米,棕黑色。触角9节,第六至九节连接紧密。前胸背板无长鬃,前翅宽阔,具两个完全分离的暗棕带,前缘无缘鬃和长缨。后翅透明,前缘无长缨。产卵管背向弯曲。捕食红蜘蛛,及其他蓟马、蚜虫、粉虱、粉蚧等小型昆虫。分布于广东等地。
(二)蓟马科
别名:瓜亮蓟马。
Thrips flavus Schrank
体长1.0毫米—1.1毫米,黄色。触角1—2节橙黄色,3节黄色,4节基部黄色端部暗灰色,5—7节灰黑色。前翅色淡,上脉端鬃3条,下脉鬃11—13条,第八腹节后缘栉毛完整。为广东瓜类、茄、枸杞等重要害虫,在广州秋季节瓜受害尤其严重。
别名:花蓟马。
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
体长约0.9毫米—1.4毫米,体褐色,胸部橙黄色。触角7节,只有第三节淡黄色。前翅下脉鬃15—16条。栖花种类,主要危害花朵,可侵害香蕉,少量时可利于传粉。分布于广东等地。
Scirtothrips dorsallis Hood
体长约0.9毫米,橙黄色。触角8节,暗于体色,3—5节基部较淡。头宽为长的2倍,短于前胸。前翅上脉端鬃3条,下脉鬃2条,腹部2—7节背板前缘各有囊形暗褐色斑纹。危害茶、芒果、葡萄。茶叶受害时沿主脉两侧有两条至多条纵列红褐色条痕,新梢极易被害。广东以7月至次年2月发生最多。
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
体长1.1毫米—1.4毫米,暗褐色。触角7节,第二节端部和第三、四节色淡,其余与体同色。前翅灰褐色,近基部有淡色斑,下脉鬃9—12条。稻苗受害严重时,状如火烧。分布于广东等地。
别名:台湾蓟马。
Frankliniella intonsa
=F.formosae Monlfon
雌体长1.3毫米—1.5毫米,黄色。头短于前胸;触角8节,第三节通常长为宽的2.5倍,单眼内缘有橙红色月晕。前胸背板前角具1长鬃,腹部背片第八节后缘梳完整。成虫有很强的趋花性,危害兰等多种花卉。分布于广东等地。
别名:蔗腹齿蓟马。
Fulmekiola serratus (Kabus)
体长1.2毫米—1.4毫米,暗褐色。触角7节,3—5节色淡。头与前胸近等长。前翅灰色,下脉鬃12—14条。腹部2—8节后缘有栉状小齿。危害甘蔗心叶。分布于广东等地。
温室网纹蓟马
Heliothrips haemorrhoidalis
体长1.3毫米—1.5毫米。头及胸部褐色,腹大部黄褐色。体背呈网目状,头、胸部尤为显著。触角8节,2节球状,7节最短,8节细长,刚毛状。翅透明,较长,前翅基部宽大,鬃微小,前缘缨稀疏。危害茶、柑桔、芒果、金鸡纳等多种作物。分布于广东等地。
(三)管蓟马科
中华管蓟马
Haplothrips chinensis
体长1.6毫米—2.0毫米,红褐或黑褐。触角8节,3—6节黄色,余节褐色,复眼后鬃,前胸鬃及翅基鬃尖端扁钝。复眼后鬃长度等于其复眼宽度。危害豆类、果树、菊花、玫瑰等的嫩叶、花和幼果。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九、鞘翅目(Coleoptera)
称作甲虫、硬壳虫。前翅坚硬,称为鞘翅,后翅膜质,口器咀嚼式。生活习性大多陆生,植食性的有叶甲、天牛、金龟子等以花、叶、果实、种子、木材等为食,捕食性的有步行虫、瓢虫等,多为益虫,水生甲虫龙虱、牙甲等危害鱼苗,杂食性昆虫如屎克螂清除粪堆等。鞘翅目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目,世界已知33万种,占昆虫纲的1/3强。
(一)虎甲科
Cicindela chinensis De Geer
体长17.5毫米—22毫米。蓝绿色,具强金光。上颚强大,前胸背板金红或金绿,每鞘翅具3个黄斑。沿地飞走,捕食昆虫。幼虫在土中建直筒穴,取食昆虫。分布于广东等地。
(二)步甲科
双斑青步甲
Chlaenius bioculatus
Motschulsky
体长11.5毫米—14毫米。头、前胸背板绿色,稍带紫铜光,小盾片绿色。鞘翅青铜色或近黑色,被黄色毛,后部有两较大而近圆形的黄斑。捕食鳞翅目幼虫。分布于广东等地。
近似种黄边青步甲 C.circumdatus Brulle), 鞘翅侧缘黄色。此种在广州菜田中常见,捕食多种害虫。
(三)龙虱科
东方真龙虱
别名:水龟、水鳖子、泽劳。
Cybister tripunctatus
orientalis Gschwendtner
体长约27毫米,长卵形。上唇及唇基黄色。翅缘黄边基部明显宽于前胸背板,黄边末端钩状。腹面有黄、黑两色,侧缘黄色,中间黑色。前胸腹突黑,腹部黑色或深棕色。鞘翅不具瘤突及刻痕。
粤闽人食用龙虱,最早记载于明末,方以智()记“熏乾油润去甲翅啖,似火鱼之变味”。乾隆时《澄海县志》记“以盐蒸食。土人以为味甚美”。民间药用治小儿遗尿,老人夜尿频繁。食用种类多为真龙虱 (Cybister spp.)常见种。分布于广东等地。
东方真龙虱
Cybister tripunctatus
orientalis Gschwendtner
(四)隐翅虫科
青翅隐翅虫
Paederus fuscipes Curtis
体长6.5毫米—7.6毫米。头黑褐色,胸部和腹前4节红褐色,腹末黑色,鞘翅蓝色,盖及腹部第一节,足黄褐。是广东稻田中的益虫,可捕食多种水稻害虫。分布于广东等地。
(五)叩甲科
松丽叩头虫
Campsosternus auratus
大型艳丽种。长约42毫米,宽约14毫米。铜绿色,前胸背板和鞘翅周缘具金色或紫色反光。寄主松树。分布于广东等地。
(六)吉丁虫科
日本脊吉丁
Chalcophora japonica
chinensis Schauffuss
体长32毫米—35毫米,长纺锤形。金铜色,前胸和鞘翅上具黑色纵行隆起。鞘翅外缘后端成锯齿状。危害松杉、木麻黄、桉树等。分布于广东等地。
柑桔爆皮虫
Agrilus auriventris Saunders
体长5毫米—9毫米,核仁形。紫铜色。前胸背板与头部等宽,前缘弧形,后缘波浪形,其上满布细皱纹。鞘翅具金黄色绒毛形成的花斑,其端部有细小齿状突起。主要危害柑桔,受害树树皮爆裂,使大枝乃至整株枯死。分布于广东等地,省内仁化县受害甚烈。
(七)皮蠹科
Dermestes maculatus De Geer
体长6毫米—10毫米,长椭圆形。赤褐至黑色,头及前胸背板两侧被淡白毛,腹面大部密被白毛,后胸腹板前侧、腹部两侧及腹末为黑褐色毛斑。鞘翅末端具细锯齿,沿中缝处两侧的刺尖而强突出。危害生皮、干水产品,动物药材,皮革制品及槟榔、核桃等,幼虫能在木质物内凿洞化蛹,曾有危及船体下沉的记载。分布于广东等地。
(八)锯谷盗科
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innaeus)
体长2.6毫米—3.5毫米。体细长而稍扁,淡红褐至深褐色。复眼后方强突出,突出大而钝。前胸背板侧缘各有6个锯齿状突起。鞘翅每侧各有4条纵脊。危害贮粮、干果、中药材等。分布于广东等地。
另有近缘种大眼锯谷盗 O.mercator (Fauville) 复眼后方突出小而尖。
(九)瓢虫科
Rodolia cardinalis Mulsant
体长3毫米—3.9毫米,长圆形。背面红色,前胸背板基部黑色,小盾片黑色,鞘翅中缝黑色,中间形似箭斑,每侧各具2个异形黑斑。1955年通过苏联植物检疫室引入广州饲养,1957年2月在电白博贺林带散放,对防治危害木麻黄的吹绵蚧取得明显效果。此虫已在广东定殖成功。
孟氏隐唇瓢虫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体长4.3毫米—4.6毫米,椭圆形。被灰白细毛。头、前胸背板红黄色,小盾片黑色,鞘翅黑色,端末红黄色。1955年和澳洲瓢虫同时从苏联引进,年在华南农学院及省昆虫所繁殖散放,防治粉蚧。1979年在广州和佛山发现该虫,控制石栗粉蚧的虫口。现该虫已能在柑桔园和荔枝园中见到。和澳洲瓢虫同属国内引进定殖成功的范例。
广东食螨瓢虫
别名:广东颏瓢虫。
Stethorus (Stethorus)
cantonensis Pang
体长1.37毫米—1.46毫米,卵圆形。黑色,唇基与两复眼间前部相连成黄额斑。触角、口器、足腿节端和胫节亦为黄色。取食柑桔、木瓜等的叶螨。分布于广东等地。
八斑和瓢虫
Harmonia octomaculata
(Fabricius)
体长5毫米—6.6毫米,卵圆形。头橙黄色,前胸背板几为黑色,仅前缘和侧缘黄褐色。小盾片黑色。鞘翅橙黄色,各具4条不整齐的横带,鞘翅缝黑色,其黑斑纹常有变异。取食蚜虫。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斑大瓢虫
Megalocaria dilatata
(Fabricius)
体长9毫米—13毫米。圆形,光滑。体背橙黄至桔红色,前胸背板两侧近基部各有1黑斑,小盾片黑色。鞘翅上各有5个黑斑,鞘翅外缘有黑色窄边。取食竹蚜、甘蔗、粉角蚜等蚜虫。分布于广东等地。
六斑月瓢虫
Menochilus sexmaculatus
(Fabricius)
体长5毫米—6.6毫米。长圆形,光滑无毛。头黄白色,前额中部有时具三角形黑斑。前胸背板黑色,前角前缘及侧缘黄白色,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至桔红色,鞘缝及鞘翅周缘黑色,每鞘翅上具黑横带,通常三条,但变异颇大。取食蚜虫、粉虱、木虱等。分布于广东等地。
Micraspia discolor
(Fabricius)
体长3.7毫米—5.0毫米。卵圆形,红至桔红色。前胸背板沿基缘的中部有弧形黑斑或少数黑斑,通常3对。鞘缝黑色,鞘翅外缘常有黑色细窄边。取食蚜虫、介壳虫、水稻、油菜、玉米的花药及花粉。分布于广东等地。
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
体长3.8毫米—4.7毫米。体背面黄色。前胸背板中央有大黑斑,小盾片黑色。鞘缝黑色,鞘翅背面的黑斑形同龟纹。取食蚜虫、叶螨、木虱。分布于广东等地。
大突肩瓢虫
Synonycha grandis (Thunberg)
体长11毫米—14毫米。近圆形。体背光滑。前胸背板黄色,中央具梯形大黑斑,小盾片黑色。鞘翅黄色,上有13个黑斑,中鞘缝1/3处的最大。取食甘蔗粉角蚜、竹蚜等蚜虫。分布于广东等地。
茄艹八星瓢虫
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Fabricius)
体长5.2毫米—7.4毫米。体背黄褐或红褐色,被金黄细密短毛。前胸背板有7个黑斑点。鞘翅具28个黑圆斑点。后胸腹板大部分黑色。危害茄、辣椒、枸杞、番茄等蔬菜。分布于广东等地。
变斑隐势瓢虫
Cryptogonus orbiculus
(Gyllenhal)
体长2.2毫米—2.9毫米,短卵形。头部黄(雄)或黑(雌)。体背黑色,前胸背板前缘及两前角棕红色。鞘翅中央各具黄褐至红褐斑点,黑色型此斑缩小至消失,而浅色型此斑扩大成卵形或两斑相连。捕食蚜虫及介壳虫。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芫菁科
别名:斑蝥、黄黑小斑蝥。
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体长11毫米—19毫米。头、胸、体腹面和足黑色,被黑毛。鞘翅基部有两眼状黄斑,其后有2条黄宽横纹在黑翅上。成虫危害瓜、豆、番茄、花生等。
近缘种大斑芫菁 M.phalerata Pallas,体长21毫米—31毫米。鞘翅基部黄斑大而不规则。本种和大斑芫菁及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含斑蝥素,药理上有抗肿瘤、发泡、抑菌作用,剧毒,制成药出售。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一)拟步甲科
Martianus dermestoides
体长6毫米—7毫米,略扁平。黑褐色,有光泽,腹部与足赤褐色。触角11节,自节4起渐向内侧扩展成明显的锯齿状。复眼大,背面观,1个复眼约占头宽的1/3。危害中药。但对此虫饲以花生仁、枣、莲、核桃、槟榔、红花等,供作滋补食用。分布于广东等地。
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
体长14毫米—15毫米,深褐色,有光泽。触角11节,节3为节2的2倍,短于节1和节2之和。前胸背板刻点密而匀近光滑。鞘翅各有9条刻点行。老熟幼虫体长28毫米—32毫米,黄褐色。内唇前缘两侧各有6根刚毛。各足转节腹面近末端有2根刺。第九腹节宽大于长。危害仓库地脚粮。人工饲养幼虫作为鸟类、蝎子等动物的食料。分布于广东等地。
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
体长3毫米—4毫米,扁平,褐至赤褐,有光泽。复眼大,腹面观,两复眼间距等于或稍大于其复眼横径宽度。雄前足腿节腹面有一卵形浅窝,内生黄毛。危害粮食,油料、动植物性药材,多发生于面粉厂,分泌异臭味,使面粉变质。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二)粉蠹科
Minthea rugicollis Walker
体长2毫米—3.5毫米,稍扁平。赤褐色有光泽,被直立的灰白色鳞毛,前胸背板密布小颗粒状突起,中央有1个近椭圆形凹窝。鞘翅每侧有6行鳞毛。危害木材、竹制品、中药材。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危害普遍而严重。分布于广东等地。广东年生2—3代。
(十三)长蠹科
别名:竹长蠹。
Dinoderus minufus
(Fabricius)
体长2毫米—3毫米。圆筒状,红褐至黑褐色。前胸背板前缘具许多细齿突,后缘正中有两凹窝。
近缘种,日本竹长蠹(D.japonicus Lesne),体长3.5毫米—5.0毫米。前胸背板前缘具一排较大的钝状齿突,其后有3排较小齿钩。是国内南方竹材的主要害虫。
双钩异翅长蠹
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
(Waterhouse)
体长6毫米—10毫米,圆柱状,赤褐色。触角球状部3节,超过全长的一半。前胸背板前缘弧凹,前缘角具大齿状突起,背面前半部密布锯齿状突起,后半部颗粒状。鞘翅具刻点沟,在后端倾斜面的两侧,雄虫有2对钩状突起,雌虫仅微隆起。是海南岛常见木材害虫,除危害原木和锯材、胶合板外,还危害门窗、家具。从东南亚进口的木材中常传进此虫。
(十四)窃蠹科
别名:书窃蠹。
Falsogastrallus sauteri Pic
体长2.2毫米—2.5毫米,椭圆形,暗褐无光。头球状,缩入,前胸背板梯形,前缘两侧向下卷超过半圈。鞘翅无刻点,侧缘隆起成细边。是危害图书、档案、胶合板、皮革等的常见害虫。广东年生1代,4月中下旬出现成虫。
(十五)锹甲科
Prosopcoilus cilipes Thems
不连上颚体长20毫米—37毫米,体褐色,鞘翅红褐。雄虫大小二型。大型上颚约2倍于体长,颚内侧基部有1个端部二裂大齿,颚端叉状,近端部2—4个大齿,其后为大小不等钝齿状。小型上颚约1.5倍于体长,颚基有1个大齿,至颚端排列数个不规则小齿。危害柑桔、沙田柚的幼树和嫩枝的表皮为主,能造成树木的死亡或干枝。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六)鳃角金龟科
中华褐裸金龟
别名:华脊鳃金龟。
Holotrichia sinensis Hope
体长15毫米—23毫米,棕红或棕褐色。体背裸出,密布小刻点。鞘翅具4条暗纵纹。臀板宽,刻点不匀。胸腹面被黄白色长绒毛,腹面半透明。成虫食性杂,取食榕、相思、桉、荔枝、板栗、苦楝、柑桔、橡胶等多种树木叶子。分布于广东等地。
二白点粉金龟
别名:痣鳞鳃金龟、粉点鳃角金龟。
Lepidiota stigma Fabricius
体长34毫米—47毫米。栗褐至黑褐,密被灰白或黄褐鳞片。鞘翅端具两白斑点。臀板近三角形,末端圆钝。前胸腹面有锥形垂突。成虫取食榕、桉、荔枝等多种树木叶子,幼虫期在粤西长达600余天,体大、食量大。危害林木幼苗、花生、豆类等甚为凶残。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七)丽金龟科
红脚丽金龟
Anomala cupripes Hope
体长18毫米—26毫米。体背青铜绿色,腹面及足紫色泛金光。前胸背板前、后缘边框近完整或中断;前、后侧角皆钝角形,侧缘边框显著。臀板三角形密被鳞状横皱,端部绒毛甚多。前足胫节外缘2齿,末跗节下面中点有1个齿突,前、中足之内爪端部分裂。成虫于5—6月出现,取食多种经济树木叶子,在粤西、海南岛年生1代。幼虫危害幼苗根部,对橡胶、咖啡、桉树可造成严重损失。分布于广东等地。
中华弧丽金龟
别名:四纹丽金龟。
Popillia quadriguttata
体长7.5毫米—12毫米。体色多变,通常墨绿色带金花。唇基梯形、较短,前缘强上卷,常皱刻。前胸背板前角刻点粗密,多不被毛,两侧刻点密但几未融合。鞘翅近扁平,背面有6条粗刻点沟,行2散乱未达翅端,肩疣外侧缺平边,前面观侧缘与肩疣之间近直。臀板隆凸,基部有2个白毛斑。前中足大爪分裂,后胫内侧缘具1列长毛。本种食性甚杂,是国内常见的大害虫。过去误定为“日本金龟甲”P.japonica
Newman。 广东过去墨绿色个体长期沿用名为P.Chinensis Frivaldszky,
亦即此种。分布于广东等地。
海南弧丽金龟
Popillia hainanensis Lin
体长11.5毫米—12毫米。钢蓝色,头和前胸背板带绿金光。臀板无毛斑。前胸背板后缘沟长未及斜边一半。小盾片三角形,沿中央具1浅纵沟,中部浅陷。鞘翅背面有5条等距粗刻点深沟,行2短。采于海南岛尖峰岭。
(十八)金龟子科
神农洁蜣螂
Catharsius molossus
(Linnaeus)
体长27毫米—34毫米,短宽的卵圆形,黑色带红棕或黑褐色。雄虫头中央有尖锥形角突,雌虫头中央具1小锥凸。前胸背板宽大,雄虫具两前侧角突。鞘翅圆隆,背面有7条纵线。臀板近半圆形微隆。前足胫节外缘3齿,中后胫节后方扩大呈喇叭形。成虫趋粪,制粪球产卵,有清洁作用。《神农本草经》有药用记载。分布于广东等地。
(十九)犀金龟科
双叉犀金龟
别名:独角仙、独角蜣螂虫。
Allomyrina dichotoma
(Linnaeus)
体长35毫米—60毫米。红棕至黑褐色,泛光,体被柔毛。雄虫头部有1长角状突起,端部分4叉,前胸背板中央有1短壮呈燕尾状叉突。雌虫头部缺角状突起,额上横列短棘状突起3个。成虫危害桑、榆、无花果等,幼虫栖于朽木、锯屑、肥料垃圾堆中。雄虫可入药。分布于广东等地。
双叉犀金龟
Allomyrina dichotoma
(Linnaeus)
别名:黑色蔗龟、犀金龟。
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体长13毫米—18毫米,黑褐带光。头近三角形,前端微开叉,具2个乳突。前胸背板密布刻点,其上具一个明显的横形突起和后凹。鞘翅具明显纵线8条。广东年生1代。成虫危害蔗芽、蔗苗,幼虫危害地下茎根,蔗芽,是珠江三角洲蔗区的重要害虫。
在广东还有近似种光背蔗龟(A.pauper Burmeister),其前胸背板无突起。危害较轻。分布于广东等地。
单叉犀金龟
别名:橡胶犀金龟。
Dynastes gideon Linnaeus
体长26毫米—48毫米,宽大。棕红至黑褐,光亮。雄虫头上有近三棱形强大角突,端分叉向后钩弯。前胸背板中央有1个前伸的粗强角突,端部微分叉,并向下弯。雌虫无上述角突。危害橡胶、咖啡、腰果、槟榔、油粽、椰子、甘蔗等热带作物。分布于广东等地。
别名:椰蛀犀金龟。
Orytes rhinoceros Linnaeus
体长35毫米—50毫米,深褐色,颇光亮。雄虫头上有一角状突起,弧弯向后。前胸背板阔大,前半部呈圆形凹下,凹区中有两瘤向前突起,两侧各成两凹斑。雌虫角状较短。成虫取食椰树心叶,严重时将椰树蛀死,还危害油棕、桄榔、王棕、蒲葵等棕榈科植物和甘蔗、剑麻、凤梨、芋头、露兜等。幼虫在椰树残椿、堆肥中生活。分布于广东等地。
(二十)花金龟科
暗蓝异花金龟
Thaumastopeus pullus
(Billberg)
体长23毫米—29毫米。深蓝至墨绿或黑色。前胸背板后缘中段几乎覆满小盾片。臀板短宽,中部甚突出,密布同心皱纹,在两侧各形成1个同心圆。中胸腹突甚细长,前端强烈收狭,稍上翘。危害柑桔、麻栎及果树和林木的花。广东等地分布。
(二十一)天牛科
别名:银星天牛、花牯牛、水牛姆。
ANOPLOPHORA CHINENSIS (F█RSTER)
体长19毫米—39毫米,漆黑有光。鞘翅具小型白色毛斑。通常每翅约有15—20个,排成5行。前翅背板中瘤明显,侧刺突粗壮。是国内最常见的天牛,危害多种树木。在省内造成经济损失的树种主要有柑桔、木麻黄、苦楝、油桐、板栗等。1981年电白县晏镜林场2—4年生的8.7公倾木麻黄林,受害株52%。全省分布,年生1代。
桔光绿天牛
别名:光盾绿天牛、枝尾虫、吹箫虫。
Chelidonium argentatum
体长24毫米—27毫米,墨绿色,具金光,腹面绿色被银灰色绒毛。头部刻点细密,两复眼间具明显的中沟。前胸背板具细密皱纹和刻点,侧刺突短钝。鞘翅密布细刻点,微显皱纹。是广东柑桔的主要害虫。在化州,3月出现成虫,4—6月盛发。
桔光绿天牛
Chelidonium argentatum
别名:松墨天牛、松天牛。
Monochanus alternatus Hope
体长14毫米—28毫米,橙黄至暗褐。前胸背板有2条宽的锈黄色纵纹,小盾片密被锈黄色绒毛。每鞘翅具5条纵斑。前胸侧刺突粗大,端钝。在广东危害马尾松、湿地松等生长衰弱的树木或新伐木,并传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ILUS),引起成片松林枯死。80年代深圳沙头角的马尾松林受害成片死亡。分布于广东等地,年生2—3代。
<段文松褐天牛
Monochanus alternatus Hope
别名:凿点天牛、长角栎天牛、干木虫。
Stromatium
longicorne(Newman)
体长14毫米—28毫米。棕至红棕色,密被细绒毛。前胸两侧圆形,背面具4个不明显的钝瘤。鞘翅基部及缝两侧具大型凿点,其前缘隆起,呈瘤状,并着生1根长毛。在广东南部及海南岛严重蛀害房屋建筑及家具,其损失并不亚于白蚁,使用Ⅲ至Ⅴ类木材作的桁条,10年左右就需更换。但未见加害活树。约1—5年完成1代。
Rhytidodera bowringii White
体长25毫米—35毫米。体狭长,栗至栗黑色。前胸背板被金黄色绒毛,前后端具横脊,中间具19条纵脊。每翅有金黄毛排列成5纵行长斑。是广东、海南腰果、芒果的常见害虫,还危害人面子、朴树、刺槐等树木。危害细叶榕的榕脊胸天牛 R.INTEGRA KOLBE,其前胸背板中间纵脊排列弯曲,非平行。在海南儋州完成1世代需308—566天。
灭字脊虎天牛
别名:咖啡灭字虎天牛。
Xylotrechus quadripes
体长10毫米—17毫米。体黑色,被黄色和灰绿色绒毛。前胸球状,中央具大圆斑,两侧各具一小斑。鞘翅上具淡色灭字纹,其后具两斜纹。严重危害小粒种咖啡,其他寄主有芒果、菠萝蜜、柚木、蓖麻、厚皮树等。在海南岛年生3代以上。分布于广东等地。
别名:木棉丛角天牛。
Diastocera wallichi (Hope)
体长27毫米—42毫米。体背橄榄绿,带紫铜闪光。腹面被红蓝色绒毛。触角蓝绿闪光,节3至5各具1束黑簇毛。每鞘翅上有3条横黑斑。前胸背板侧刺突小,前面有1瘤突。是国内天牛中最美丽的一种。在广东危害木棉、杉树。
Diastocera wallichi (Hope)
咖啡皱胸天牛
别名:咖啡胖天牛、造茧角胸天牛。
Plocaederus obesus Gahan
体长25毫米—43毫米。体较短宽,红褐色,密被棕灰色短绒毛。背面金黄色,腹面浅灰色。前胸背面具不规则的粗皱脊,侧刺突发达,端尖锐。前胸腹板凸片有1个竖立瘤突。危害咖啡、橡胶、腰果、芒果、木棉、椰子、石梓等多种经济林木。海南岛1年左右1代,幼虫在石灰质硬茧中化蛹。分布于广东等地。
皱鞘双条杉天牛
别名:粗鞘双条杉天牛。
Semanotus bifasciatus
sinoauster Gressitt
体长5毫米—20毫米,大小差异颇大,体扁阔。前胸背板黑色,中部有5个光滑的瘤突,呈梅花形排列,两侧圆弧形,具较长的淡黄色绒毛。鞘翅棕黄色,在中部及末端为黑色宽带,翅端圆形。是广东1966年后杉树林普遍发生的一种严重蛀干害虫,在杉木“小老头”的林地特别严重,年生1代。
蔗根土天牛
别名:蔗根锯天牛、食根缘齿天牛。
Dorysthenes granulosus
体长15毫米—63毫米,棕红色。头中央有1条深纵沟,前胸背板侧缘具3个尖锐齿,中齿向后稍弯下。鞘翅具细刻点和微皱纹,每翅有2、3条纵脊。是甘蔗的主要害虫,宿根茎受害严重。在粤西及海南岛危害橡胶、油棕、椰子、甘蔗、木薯、木麻黄、苦楝、菠萝蜜等树。海南岛年生1代。
近缘种长牙土天牛 D.walkeri (Waterhouse),体较大,黑色。雄虫上颚颇似象牙,伸至后胸腹板,前胸背板侧缘亦具3锯齿。危害橡胶。分布于广东等地。
合欢双条天牛
别名:青条天牛。
Xystrocera globosa (Olivier)
体长11毫米—33毫米,红棕至棕黄色。前胸背板周围和中央及鞘翅中央和外缘具有金属蓝或绿色条纹。广东常见,危害羊蹄甲、合欢、楹树、相思、菠萝蜜、桃树等。分布于广东等地。
别名:龟背簇天牛。
Aristobia testudo (Voet)
体长20毫米—35毫米。体背被黑色和虎皮黄色的花斑纹。触角自节3起呈火黄色,节3具环状黑色长簇毛。主要危害荔枝。华南农学院荔枝园中的黑叶品种因受害严重而被迫全部砍掉。年生1代。其他寄主有龙眼,番荔枝、苦楝、乌桕、木麻黄等。分布于广东等地。
Aristobia testudo (Voet)
(二十二)豆象科
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体长2毫米—3.5毫米,卵圆形,深褐色。复眼马蹄形包围触角基部,额具中纵脊。前胸背板中央具两小白毛斑,后缘中有1对白毛瘤突。臀板被灰白毛,或有4个褐斑。蛀食多种豆粒,绿豆尤易受蛀。广东年生9代。分布于广东等地。
(二十三)叶甲科
黄足黑守瓜
Aulacophora cattigarensis
体长6毫米—7毫米。触角,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和后胸腹板橙黄或橙红色,足部分黑色,鞘翅黑色,具蓝紫或青光。主要危害丝瓜、苦瓜,也危害葫芦瓜、节瓜、冬瓜。广州年发生约3代。
近似种黄守瓜 A.femoralis (Motschulsky),分布更为广泛。鞘翅全部红黄色。除危害瓜类外,也危害豆科、十字花科等作物。分布于广东等地。
黄曲条跳甲
别名:菜虱、狗虱虫。
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ricius)
体长1.8毫米—2.4毫米,黑色光亮。每鞘翅中央具1中等宽度黄色纵条,外侧凹曲较深,内侧较浅。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广州年可发生7—8代。分布于广东等地。
别名:黑壳虫、乌壳虫。
Phaedon brassicae Baly
体长3毫米—4毫米。雌虫椭圆形,雄近圆形。蓝黑色,有强光。鞘翅刻点排列成整齐的11行。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广州西洋菜苗种受害较重。分布于广东等地。
柑桔恶性叶甲
别名:软虫、恶性桔啮跳甲。
Clitea metallica Chen
体长2.8毫米—3.8毫米,长椭圆形。深金绿或古铜色,胸部腹面黑色,足及腹部腹面黄褐色。鞘翅上有纵列小刻点10行半。后腿膨大,为中腿宽的2倍。幼虫群集柑桔危害新芽、嫩梢,粪便和分泌物污染嫩叶,成虫还危害花和幼果。潮汕地区受害较重,年可发生6—7代。
Podagricomela nigricollis
体长3毫米—3.7毫米。卵圆形。头、前胸背板和足黑色,鞘翅和腹部枯黄色。触角丝状,基3节黄褐,余为黑色。鞘翅纵列刻点通常11行,后足腿节膨大。成虫取食柑桔嫩叶、嫩芽,幼虫潜叶,隧道蜿蜒,叶片枯黄脱落。
近缘种枸桔潜叶甲(P.weisei Heikertinger),头黄褐色,前胸背板及鞘翅金绿色。危害枸桔最烈,甜橙受害尤重。分布于广东等地。
(二十四)铁甲科
石梓翠龟甲
Craspedonta leayana insulana
(Gressitt)
体长11毫米—14毫米,长圆形。鞘翅翠绿或翠蓝,闪金光。头及前胸背板,体腹面及足大部分姜黄至棕红色,触角端末4、5节黑色。前胸背板前狭后阔,两侧较斜。危害海南石梓木,5、6月猖獗成灾,吃光树叶,在尖峰岭年生5—6代。分布于海南岛等地。
别名:泡桐金花虫、中华叶甲。
Basiprinota chinensis
(Fabricius)
体长13毫米—17毫米,卵圆形,黄绿色。前胸背板背区常有1对酱色斑,鞘翅基缘为狭黑边,敞边后部1/3具大黑斑。危害泡桐。龙门县蓝田林场1981年造林4000多株,80%受害。成灾时叶全被吃光。广东年生2—3代。
甘薯蜡龟甲
别名:甘薯褐龟甲、甘薯大龟甲。
Laccoptera quadrimaculata
(Thunberg)
体长7.5毫米—10毫米。体近三角形,棕色。鞘翅有黑色花斑,变异很大。鞘翅驼顶明显突起,前坡黑色,盘区刻点粗密具许多不规则横皱纹,敞边区刻点粗大,部分成穴状。为南方重要的甘薯害虫,严重时幼苗可全部被毁。广东省年生6代。
(二十五)长角象科
Araecerus fasciculatus (De
体长2.5毫米—4.5毫米。短椭圆形,暗褐至灰黑。触角基至8节丝状,黄褐色,端3节似片状,黑色。鞘翅密被褐和灰白色卧毛,形成行列整齐的花纹。腹末外露部分三角形。危害中药、薯干、咖啡、可可等,广东出口的蒜头中常见受害。分布于广东等地。
(二十六)蚁象科
Cylas formicarius
(Fabricius)
体长5毫米—8毫米。细长光亮,形同蚂蚁。头黑色,前胸和足红褐色,其余为蓝黑色而带金光。在南方危害甘薯甚为严重。广东年发生6—8代。干旱,土面龟裂,连作区最易发生。分布于广东等地。
(二十七)象虫科
香蕉黑筒象
别名:香蕉根象虫。
Cosmopolites sordidus
体长10毫米—11毫米。黑色,有蜡光,密布刻点。前胸长筒形,中央纵线的中段有1条光滑无刻点的直带纹。幼虫蛀食香蕉近地面的茎和根,受害植株叶片卷缩变色,结实少,或茎部腐烂而死亡。广东3—10月间发生较多,年生4—5代,世代重叠。
别名:香蕉双带扁象。
Odoiporus longicollis
体长10毫米—13毫米。背面红褐或带黑,带光。前胸背板两侧各具黑色纵带纹1条。足短,腿棒状,胫节内端角有钩,跗3节扩展如扇形。广东终年发生,幼虫多蛀食蕉茎上部。
芒果切叶象
别名:芒果剪叶象。
Deporaus marginatus Pascoe
体长4毫米—5毫米。头和前胸枯黄色,触角浅灰黑色,端3节灰黄色。鞘翅黄白色,周缘黑色,鞘翅刻点纵列约9—10行。芒果嫩叶被雌虫产卵后而切断脱落地上,幼虫再入土化蛹。海南岛年生约9代。
别名:笋虫、竹象鼻虫、直嘴、笋尾蠄。
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
体长18毫米—35毫米,体菱形。红褐至褐色,光滑。前胸背板基部中央有一不规则的黑斑。鞘翅臀角无突刺。前足腿、胫与中足腿、胫等长,前胫内侧棕毛短而稀。成虫、幼虫取食竹笋,造成大量退笋、断头竹和畸形竹。广东年生1代。主要危害青皮竹和山竹。
另一近缘种竹横锥象(C.buqucti Guer),别名横嘴夜锥虫。前胸背板中央黑斑为箭头状,鞘翅臀角具一小尖突。幼虫常将整个笋蛀空,危害粉单竹最烈。
1958年广宁受害1.3万多公顷,一般减产40%—50%。
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
Cyrtotracnelus buqucti Guer
别名:山茶象。
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
体长6毫米—11毫米,黑褐色,略发光,疏被白鳞片。头喙极为细长,触角约着生于中段后。前胸背板后角、小盾片处呈白斑状。鞘翅中间后白斑呈横带状。幼虫蛀害油茶果,造成大量落果。1982年普查,全省发生虫害面积3.8万公顷,以韶关、梅县、惠阳山区受害严重。广东两年1代。
别名:水稻象鼻虫。
Echinonemus squameus
体长4.5毫米—5.5毫米,褐色近黑,密被灰白至黄褐鱼鳞片。鞘翅每侧具10条纵沟,中3行后具1白斑。为广东水稻主要害虫,成虫害叶,幼虫害根。幼虫危害本田最烈,常使稻苗连片“坐蔸”枯萎。茂名、化州在建国前及50年初期为重灾区,7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受害面积不断上升。
别名:金粉象、蓝绿象。
Hypomeces squamosas
体长13毫米—15毫米。体梭形,黑色,密被蓝绿的泛金光的鳞片。头喙扁平,中沟宽深,长达头顶,两侧各有2条浅沟。广东野外常见,危害柑桔、桑、茶、橡胶等多种植物。
Rhynchophorus ferruginus Olivier
体长30毫米—35毫米,红棕色。象鼻和头长约为体长的1/3。前胸背板有6个黑斑,排成前后两行。鞘翅较腹部短,具天鹅绒光,并有6条纵沟。危害椰子、油棕、龙舌兰、甘蔗等。油棕、椰子生长点受害后,易受风折和死亡。分布于海南岛等地。
Shirahoshizo patruelis
体长约为6毫米,暗褐色。头喙较长,弯向腹面。前胸背板有横向排列小白点4个。鞘翅中央有4个明显小白点。在广东马尾松衰弱林木中易见。
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
体长2.4毫米—2.9毫米,红褐至沥青色。雄喙粗短,雌细长。前胸背密布圆形刻点,仅中央有一条光滑无刻点的纵纹。鞘翅基部和翅坡处各有一椭圆形黄褐至红褐色斑。雄阴茎背面无纵沟,雌“Y”形骨片两臂钝圆。危害稻谷、大米、玉米、小麦、中药材等,是常见的仓库害虫。
另一近似种玉米象 S.zeamais (Motschulsky),前胸沿中线刻点数目多于20个。阴茎背面有2条沟,雌“Y”形骨片两臂尖锐。分布于广东等地。
(二十八)小蠹科
咖啡黑枝小蠹
Xyleborus morstatti Hagedorn
体长1.0毫米—1.8毫米,雌大于雄。椭圆形,黑色,稍具光泽。前胸背板近球形,前部具同心圆,排列成小突起。雄虫前胸背板前部扁平具凹陷,后部凸起。鞘翅上具较细刻点,主要危害中粒咖啡,引起枝条干枯,或被果实压折。海南兴隆咖啡产地年生6—7代,以1—2月及5—7月发生数量较多。分布于海南岛等地。
Xyleborus fornicatus
雌体长约2.4毫米。体褐至黑褐色,具强光泽,额中部有大片光亮区。前胸背板弓曲,颗瘤退化,茸毛疏少。鞘翅背面观由基至端均匀弓曲,似舌形,侧面观斜面占翅长的3/4。是危害茶树的常见种,其他寄主有蓖麻、柳、樟、洋槐等,在粤西和海南岛还危害橡胶树。
铲尾长小蠹
Platypus calamus Blandford
体长3毫米—6毫米。红褐色,腹后端黑褐色,富光泽。鞘翅末端突然下折如铲,斜面卵形。前足基节大,呈块状,中足基节球形,后足基节长形,横置。危害合欢及橡胶树,蛀道方向与树干垂直,蛀道圆而光滑。海南岛橡胶园中常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old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