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二鸟赋》翻译器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①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_百度知道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①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①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②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感二鸟赋》,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韩愈之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之心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③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注】①疏:注释。②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神尧,指唐高祖李渊,他的谥号为“神尧皇帝”。③贱远:指职位低贱、被朝廷贬斥在远方的人。这里暗指范仲淹等。1.第①段作者“始读翱《复性书》”后不以为然;“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后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读《幽怀赋》”后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阅读第②段,比较韩愈写《感二鸟赋》和李翱写《幽怀赋》“之心”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韩愈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翱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本文写作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A.借题发挥B.以小见大C.抑扬结合D.对比映衬4.宋代李涂说,欧阳修许多论及时政的文章“有‘呜呼’二字,固是世变可叹”。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有“呜呼”二字,请概述其所感叹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者采纳
1.李翱不得志而为,但评价韩愈“好贤”得当;赞叹李翱的《幽怀赋》,为不能与李翱生逢同时而深感遗憾。2.不得志而发牢骚而已;鄙夷叹老嗟卑之人,忧国伤时3.B 4.本文借读李翱的文章,赞李翱的为人,倾泄自己对时世的忧念和对阻挠忧世者的愤懑。而《伶官传序》一声嗟叹,表达对历史兴替、人生荣辱的感慨。(意对即可)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荐进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荐进[jiàn jìn]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jiàn jìn ㄐㄧㄢˋ ㄐㄧㄣˋ
荐进(荐进) 
(1).推荐引进。 汉 刘向 《·楚庄樊姬》:“ 樊姬 谦让,靡有嫉妬,荐进美人,与己同处。” 唐 韩愈 《感二鸟赋》:“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 宋 李纲 《与张相公第二十六书》:“荐进人材,调护将帅,措置边防,均理财用。”
(2).进献。 汉 刘向 《说苑·贵德》:“圣人之於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所者,则孝子不敢以其物荐进。”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未来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未来是什么意思?
未来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未来wèi lái 基本解释1. 将来的光景例句如:美好的未来2. 从现在往后的时间例句如:未来的一年3.将来例句如:中国为未来之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还没发生且暂无可预见的将来
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未来就是可是改变的历史。
1. 没有到来;不来。
  《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北史·乐运传》:“婴径尺之鳞,其事非易;下不讳之诏,犹惧未来。更加刑戮,能无钳口?” 唐 韩愈《感二鸟赋》:“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而莫至。”《水浒传》第十八回:“知县相公早衙方散,一应公人和告状的都去吃饭了,未来。”
  2. 谓尚未发生。
  晋 葛洪《抱朴子·安贫》:“明哲消祸於未来,智士闻利则虑害。”
  3. 佛教语。指来生,来世。
  《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佗……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历三世,识神常不灭。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 唐 寒山 《诗之二六八》:“...
就是还没有 发生的事情
很久以后的日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唐宋八大家散文。_百度知道
唐宋八大家散文。
一谈到唐宋散文,多数人都会立即想到「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俪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蔚为一股风潮。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著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目前高中国文各家版本所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颇多,综计有二十七篇,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且篇篇皆具特色,值得细心赏读。以下即分别择要说明八大家的散文风格,并一一举例,以略明其梗概。一、韩愈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健将,毕生以发扬儒家学说,排拒佛、老思想为己任,主张文道并重的散文。他的散文气势雄奇,语言精鍊,笔力遒劲,条理明畅。如为了阐述从师问学及尊师重道之理而作的〈师说〉,文中反覆议论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独特的见解,其结构谨严、脉络通贯,句型骈散兼用,笔法亦错综而变化多端,是论说文中的典范。另〈原毁〉也是韩愈极有名的论说体散文,旨在探究毁谤恶习的根源。文章以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修养作对比,从而析出今之君子的「怠」与「忌」,实为「毁」的根源。全篇逐层阐析,说理透彻,富於逻辑,遣词用字虽平浅,却颇有古劲之风。〈送董邵南序〉是一篇为朋友送行而写的「赠序」,但韩愈意在言外,旨在劝阻朋友远行,因不便直说,故含蓄委婉地於文章中旁敲侧击,或以「古」「今」对比,或从「有合」之意转折至「不合」。文虽不长,却富於情理,极尽曲折跌宕之能事,可见得韩愈高奇的文才及风格。〈张中丞传后叙〉则是为了阐发和补充李翰所作的《张巡传》而写的史传文章。韩愈以侧面方式描写,透过遗闻轶事,表达出张巡、许远及南霁云等人的爱国形象与坚强性格。全篇於叙中带议,议论处理直气壮,记叙处生动逼真,充分掌握了人物的精神,使原本琐碎的材料能杂而不乱,读来也能一气呵成,是韩愈传记文的力作。韩愈除了擅长於立意说理的议论文之外,写起感怀悼亡的抒情文章,也同样哀恻动人。如〈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了自己情同手足的侄子韩老成遽逝而写的悼亡之作。文中写幼时孤苦相依的情景、聚少离多的感慨、生死无常的哀痛,皆属真情至性之语,从肺腑中自然流出。全篇造语恳挚,不假雕饰而有无限凄怆的情韵。又如〈柳子厚墓志铭〉则是为好友柳宗元所写的墓志铭。文章从柳宗元一生遭遇、为人、文章成就和两人间的深厚感情著笔,对於柳宗元的坎坷命运寄予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当时的世态人情,也流露出激情的感慨。全篇立意深切,情挚语真,文笔简鍊,其中亦可见韩愈为文犀利奔放的风格。二、柳宗元柳宗元和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文坛常以「韩柳」并称,都是杰出的散文作家。柳宗元文章风格雄深雅健,峻洁精奇,为文勇於创新,尤擅长於山水游记、寓言、传记及议论体文章的写作。在柳宗元的手中,「古文」写作的技巧手法更为提高,表现艺术也更显成熟。首先,在游记方面,以贬居永州时期所写的〈永州八记〉为最著。这八篇游记散文,各自成篇,但又互相连续,就像一卷精美的山水画长轴,把秀丽的奇山异水,描绘地形神毕肖。由於柳宗元此时身处怀才不遇的郁闷中,故寻幽访胜之际,每能获得游心物外的理趣。如八篇之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写柳宗元登临游赏西山的过程中,所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感悟,而之前因长期贬谪的郁闷心情也一扫而空。作者将自己的心情与西山奇丽的山水风光结合,在情景交融的状写中,展露了自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旷远心境。全篇字琢句鍊,笔调明快,而情思亦隽永遥深,读来尤能令人回味无穷。又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则写钴鉧潭西小丘景色的奇异,和它为人遗弃的遭遇,并从而寄托作者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小丘的被弃,正像是作者自己在宦途上的挫折,其境遇相似。但在买丘、赏丘的过程中,也意外得到豁然开朗的喜悦。这两篇山水游记,在清丽的叙事笔触中,也寄托了作者的感怀,情景交融间,更有千般余韵隐含其中。「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所穷」,予人广阔无际的浩瀚情怀;「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则透显出凄幽的情调。将丰富的感情与奇丽的景观融为一体,使得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格和意境,这也正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能独步千古的原因吧!其次,在寓言方面,柳宗元关心时政,为文常以「寓言」方式来揭露世态人情的流弊与病态,从而发挥讽谕或鉴戒的功能。篇幅虽多属简短,但含意却深长。如〈三戒〉即为公认的名篇。〈三戒〉是以「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则组成,皆以动物作为故事的主角。主旨是要讽刺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的人物,寓言中麋、驴、鼠三种动物都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其构思巧妙、形象鲜明,文笔犀利,极具警世意义。另如〈蝜蝂传〉则是一篇借用传记方式来寄托讽意的寓言。蝜蝂善负、好上高、至死不变的行为,正像一些世人贪得无餍、至死不悟的贪婪本性。这也是一则短小精警、意味深长、耐人寻思的故事。至於〈种树郭橐驮传〉则属於一篇寓言性质的传记文章。文藉郭橐驮所述种树之理,申说施政治民之道。虽是传记,但人物、情节似实亦虚,在问答之中揭明植木之理,并继而引申出为官之道。文章构思奇崛,立意深刻,蕴含浓厚的理趣。再者,在议论文方面,柳宗元以睿智的眼光,立新题,寓新意,故常能发人之所未发。如〈捕蛇者说〉是透过捕蛇人之口,揭露赋敛之毒更甚於蛇的社会现实,对於当时民生的苦况,寄予无限的关怀与同情。捕蛇人对自家悲惨遭遇的伤心自述,是全文的重心,表现了人民百姓无奈的控诉。本文在写作上与《礼记??檀弓》「苛政猛於虎」立意相近,但规讽之意旨则更为深刻,文章波澜也更显得起伏多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另外,〈送薛存义序〉一文中,柳宗元藉为薛存义送行的机会,於文中抒发为官之理,并以本文相赠,是一篇前议后叙的赠序文章。文中以为官吏应为人民公仆,应服务人民,而不能役使人民,否则可加以责罚、罢免。如此先进的见解,可作为研究柳宗元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其立意精警、义旨显豁,是理长而味永的名篇。清代刘熙载曾将本文和韩愈的〈送董邵南序〉相提并论,以为〈送董邵南序〉「可谓变化之至」,而本文则「可谓精能之至」,指出本文内容精深独到,语言精洁隽永的写作风格。三、欧阳修欧阳修在北宋文坛倡导诗文革新,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明道致用的文学主张。他不仅是古文家,在诗、词、赋的创作上也极有特色和成就。欧阳修的散文平易流畅,清新自然,具有婉约含蓄之风貌。如其最有名的〈醉翁亭记〉,写於贬知滁州之时,欧阳修寄情山水,从而领会到山水之乐、游宴之乐及与民同乐之乐。文章以「乐」字为主线贯串全篇,脉络清晰,形成往复回环的韵律,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自己以顺处逆的怡然心境。全篇笔致清丽细腻,文词练达,韵致无穷,是山水游记的千古佳篇。至於〈纵囚论〉则是欧阳修翻案文章中的名篇,旨在对唐太宗纵囚史事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既是翻案,文章势必有破有立。文中除了驳斥唐太宗纵囚将致「上下交相贼」,其目的不过在於施恩求名,因此认为圣王治国应「本於人情,不立意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以建立常法。全篇剖事析理,缜密周到,透辟深刻,其逐层论辩,极能令人信服,如「刀斫斧截,快利无双」(《古文观止》吴楚材之评语),是一篇发挥雄辩之才的力作。欧阳修除了是文学家,也是杰出的史学家。他所奉诏修撰的《新唐书》,及独力撰述的《新五代史》,都是别具文学特色的史学名著。如〈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为了表彰在乱世中特立独行、有益风俗教化人士所撰〈一行传〉的序文。文中感叹五代之世伦常败坏、廉耻不复之际,其间能洁身自负之士鲜见於世。欧阳修撰史为扬善彰名,於残阙史料中搜罗,而略可叙录者仅得四、五人而已,从中可见欧阳修仿《春秋》笔法褒善贬恶、端正人心的批判精神。全篇文笔简鍊明净,很能发挥序文钩稽作意的功用。四、曾巩曾巩的文章醇厚,颇有平和之气,风格和欧阳修相近,古来并称「欧曾」。曾巩长於议论,为文讲究布局章法,故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如〈墨池记〉是藉王羲之墨池学书之事,来揭明「勉学」的主旨。文虽以「记」为名,但实际上是一篇议论文,勉励学者应勤学苦练,深造道德。全篇即事说理,托物言志,在诘问转折的语气中,可得纡徐委婉的韵致,而其文字简鍊朴实,寄意渊雅深邃,读来尤能发人省思。五、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所作文章多关於政令教化、经世致用。其学术根柢渊博,故为文文笔遒劲,思虑缜密,风格则刚峻峭拔。如〈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议论说理取胜的山水游记。王安石借游褒禅山为题,抒发游山探洞的感想与心得。全文先叙后议,结构谨严,从中寄寓了积极进取的襟怀和贯彻志向理想的精神,并勉学者应「深思慎取」,是一篇借题发挥的游记散文。就如同〈墨池记〉,本文由景生情,因事见理,全篇融情、景、事、理於一体,表现出宋代散文长於议论、结合叙议的风格特色。又如〈伤仲永〉也是一则叙议结合的短文。文章透过一个神童因失学而终沦为常人的故事,说明天赋并不足恃之理,并强调受教学习的重要性。文章或叙或议,皆有条不紊,深入浅出,尤其在精简、朴质无华的文辞中,却仍能富含警惕世人的深意。另外,〈读孟尝君传〉则是王安石在阅读《史记??孟尝君列传》之后所写的一篇翻案文章。文从孟尝君重用鸡鸣狗盗之徒而使有志之士不至,因此无法得到真正贤才之理,驳斥孟尝君能得士任贤的传统说法。全文篇幅极短,但气势劲健,雄辩有力,可见王安石读书能不拘於定见,并勇於提出独特观点的识力。在政论文方面,〈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就新法答覆谏官司马光的书信。文中针对司马光所指「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逐一提出剖析辨驳,并重申变法的决心。文章理足气盛,在委婉和易的语势中,却充满劲悍刚锐之气,其推行新法的坚定决心,昭然可见,不但充分显现了王安石的人格与风格,也证明了文章风格与作家个性人格两者间的密切联系。除了展现刚正性格的文章外,如〈祭欧阳文忠公文〉则是一篇较为柔婉,深具情致的祭奠散文。王安石和欧阳修在政治理念上的歧异,并未影响两人之间的深厚交谊。在文中,对欧公的文章、气节、功业、品德,皆推崇备至,并申一己向慕瞻依之情。语语发自心坎,一吟三叹,极尽哀伤沉郁的情思。六、苏洵苏洵为文得力於《战国策》、《史记》,故所为文简直老练,颇有先秦古劲之风。由於长於史论、策论一类的议论文章,故文章之论点鲜明,说理透辟,如他著名的史论名篇—〈六国论〉,是藉战国时六国因赂秦而自取灭亡的事例,以讽北宋当时对契丹、西夏纳币求和的屈辱政策,其主旨的言外之意,实在於鉴古讽今也。苏洵以为六国灭亡之因主要在於「赂秦」,且「不赂者以赂者丧」,全文便以此为中心论点,各段紧扣此论点,从正反面多方逐层展开申论,其条理清晰,语言犀利明快,精鍊准确,气势亦跌宕雄奇。就布局结构上,或就修辞手法上来说,本文都可谓为论说文的上乘之作。七、苏轼苏轼一生的宦途虽坎坷,但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却是享誉千古的。他继欧阳修之后,完成北宋的诗文革新,为文坛领袖,与其父洵、弟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思想气度恢宏,才气纵横,诗、文、词、赋、书、画皆所擅长。其文章汪洋恣肆,清新自然,「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但常行於所当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说〉),尤长於说理,举凡论辨策议,皆有佳篇。如〈留侯论〉是苏轼著名的史论,全篇以「忍」字贯串,评价张良的一生,并列举史实,摆脱世俗陈见,翻出新意,指出张良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其关键在其「能忍」。文章围绕「忍」字,展开层层论证,文势往复曲折,立意奇颖,论点集中,颇能引人入胜,正表现出苏轼为文气势恢宏的一面。取与同是翻案文章的〈纵囚论〉并观,则欧、苏这两大文豪援古事以证辩的学养,勇於推陈出新的才识,皆使论文之中寓含理趣,尤其文章信笔挥洒,收放自如,更能展现两人纵横古今的深湛才学。再如〈教战守策〉,为苏轼策议类文章的名篇,充分显现了苏轼谋议时政的高远识见与尽忠之忱。他在文中主张国家在承平时也应懔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让民众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战阵的攻防技能。苏轼在权衡北宋的国策与国势后,而提出这般建言,实是有为而发。尤其全篇陈言剀切,观点鲜明,析理透辟,深中时弊,文中有喻有证,在明快斩截的逐层论析中,语语精警,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至於〈方山子传〉一文,则是苏轼文章中别具面貌的传记作品。这是他为一位隐逸的友人陈慥所写的一篇小传,旨在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人品,也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愤。本文篇幅虽不长,但言简意丰,有叙有议,在取材、写作笔法及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皆可见其传神之处。文末以「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作结,寄慨於叹,更蕴生余波荡漾、含蓄不露的奇气。八、苏辙苏辙的个性沉静敦厚,在其父兄的薰陶下,所作文章立意平稳,汪洋澹泊,语言朴实淡雅,如其为人。文学成就则以散文较高,尤其策论更是著称於世。在记游方面的作品则以〈黄州快哉亭记〉最具代表性。苏辙作此其记,在阐发其兄苏轼为亭命名「快哉」的深意,也藉慰解张梦得之余,抒发自己坦然自适、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全文七处点出「快」字,围绕「快哉」二字著墨,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议论鎔为一炉。其文笔秀杰洒脱,风趣悠远酣畅,足见苏辙汪洋澹泊,纡徐条畅的风格,翫味之余,令人有超然物外之思。宋人李涂曾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说的就是韩、柳、欧、苏这四大家的文章风格各有异趣。但若具体概括而言,韩愈之文雄奇奔放,柳宗元之文雄深雅健,欧阳修之文委婉含蓄,曾巩之文淳厚平和,王安石之之文刚峻峭拔,苏洵之文古劲简直,苏轼之文汪洋恣肆,苏辙之文汪洋澹泊。八家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极高,且异采纷呈,各树一帜,反映出绚烂多姿的风格面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师说》《毛颖传》讳辩 送穷文 进学解 原道 杂说四...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段太尉逸事状 始得西山宴游记 封建论 捕蛇者说....欧阳修:朋党论 醉翁亭记 与高司谏书 秋声赋 六一居士传...苏洵:六国论 管仲论 广士 上欧阳内翰书 名二子说 仲兄字文甫说...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留侯论 贾谊论 喜雨亭记 祭欧阳文忠公文 超然台记 方山子传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孟德传 武昌九曲亭记 黄州快哉亭记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寄欧阳舍人书 醒心亭记 墨池记 越州赵公救灾记...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伤仲永 答司马谏议书 游褒禅山记 祭欧阳文忠公文...
  作者小传
  杂说四·马说
  杂说一·龙说
  争臣论
  论佛骨表
  获麟解
  进学解
  送穷文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答李翊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蓝田县丞厅壁记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杨少尹序
  《张中丞传》后叙
  子产不毁乡校颂
  柳子厚墓志铭
  祭鳄鱼文
  祭十二郎文
  圬者王承福传
  毛颖传
  补充阅读
  答吕璧山人书
  读苟子
  对禹问
  《感...
书中选取了“八大家”在各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其中的大部分篇目人们耳熟能详,小部分篇目则是我们向读者推荐的精品,相信广大读者一定能通过《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赏和领略到“八大家”散文的独特魅力。此外,考虑到“八大家”生活的年代距今比较久远,其语言习惯和行文风格与现代有很大不同,我们特意给每篇散文配上了题解和白话译文,希望能帮助广大读者消除阅读上的障碍,让读者朋友更轻松、更全面地去理解“八大家”散文的精妙所在。
1·韩愈 《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答李翊书》2·柳宗元 《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捕蛇者说》 《黔之驴》3·欧阳修 《醉翁亭记》《秋声赋》 《丰乐亭记》《五代伶官传序》4·曾巩 《墨池记》《醒心亭记》《拟岘台记》 《南轩记》 5·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上人书》 《原过》 《原教》 《伤仲永》6·苏洵 《战国策》《管仲论》 《六经论》 《谏论》7·苏轼 《方山子传》《赤壁赋》 《后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8·苏辙 《墨竹赋》 《答黄庭坚书》《黄州师中庵记》 《武昌九曲亭记》
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3.2 熟读韩文|毛泽东
《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3.2 熟读韩文
从在东山小学接触到《新民丛报》的时候起,毛泽东就很喜爱梁启超的文章,这不但由于其思想内容多是介绍西方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就是文笔,也明白晓畅,富有感情,长于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毛以梁文为范本,也是很能写出这种笔法的论文的。
进入第四师范,教国文的是袁仲谦老师,学生们背地里叫他做“袁大胡子”。这位清朝的举人,可是不佩服梁启超的文章,跟当年许多老学究斥梁文为“野狐禅”一样,贬之为半通不通。袁老师很看重毛泽东的才气,只是认为学梁启超走错了门径,这不过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主张学韩文,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不论论说驳难记事抒情,无不佳妙;作文以为师法,门径就正了。韩愈为文,气象清新,善于造句炼字,“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袁老师认为以毛泽东的才华研习韩文,作文必大有长进。要知道旧时的读书人,只要写得一手好文章,就敲门砖在手,不愁找不到饭碗。
韩愈(768―824)是唐代著名的儒学代表人物,所谓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实韩愈其人其文,主要还是宋人欧阳修等抬举起来的。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潮州韩文公庙碑》)这也是过分夸大了的。韩愈本人在《答李翊书》中说自己,“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他反对六朝骈体文,以为华而不实,只是尚辞藻,重文采,堆砌典故,而内容贫乏。他主张“文以载道”,学习质朴实用的秦汉散文。由于那时皇室崇尚佛教,他企图以古文来宗经明道,尊儒排佛,尊王攘夷,以儒家的入世观反对佛家的出世观。自汉代受辞赋影响,逐渐倾向骈俪体裁,到了六朝,一切散文、韵文都骈偶化了。当时北方学人颜之推即极力反对,北朝就有过复古运动。魏晋六朝的抒情散文,一直为后人推崇(章太炎、鲁迅都是非常赞赏魏晋文章的),唐初陈子昂等也提倡秦汉散文。各个时代各有其流行口语,时代变迁,几千年前的直言口语,便显得古朴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即是平文(白话文)运动,古文正同骈文对立。按现代学者的研究,唐宋古文和唐宋传奇文乃孪生姊妹,前者鼎盛之时,也是后者风行之时,而古文巨子又多传奇大家。传奇文实是古文运动另一支生力军。陈寅恪说,唐代古文运动必然与传奇小说之勃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韩愈也写传奇文,《毛颖传》即最著名者。风气所及,传奇文成为唐代士子干谒的敲门砖。唐代古文运动有其时代意义,韩愈乃是主将。不过韩愈虽以儒家道统继承者自居,在宋儒眼里,他仍然是一个相当驳杂的文人。从文章来说,他虽极力推崇秦汉古文,实际上自己不仅能写富有辞采的散文,也能写铿锵上口的骈体文;他继承遗产,融合众体,既不失优良传统,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有名的歌颂隐者、讥讽豪门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不过600字,骈散为一,偶句铺陈,间夹韵脚,并以歌词结尾。古今论者都称道这篇杰作,实开唐宋古文赋(如《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的先河。
毛泽东于是来到玉泉街,长沙过去有名的旧书铺街。韩愈的书不止一个版本,善本价贵,不是穷学生买得起的,毛在一家旧书铺里找到了一部廉价的宝庆版《韩昌黎诗文全集》。宝庆(今邵阳)旧时文化颇为发达,是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的故乡,有刻书业。毛泽东把这书买回来,发觉不但页面有破损,文字也有讹误。他于是到学校图书室借来一部善本《韩集》,逐页逐字校勘,改正讹误,修补破烂。这样花了几个月的闲余工夫,居然也成了一部“善本”了。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清早都朗朗诵读韩愈的诗文。当然不像幼时读私塾只知死背了。当时的同班同学周世钊回忆说:“读韩集时,除开那些歌功颂德的墓志铭,叹老嗟卑的感伤诗一类毫无意义的作品外,他都一篇一篇地钻研阅读。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首先凭借一部字典和注释的帮助,进行了解、领会,使其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复的默读和朗读,这样就懂得更深,记来易熟。通过这样持久地努力,韩集的大部分诗文都被他读得烂熟,背得很流利。”①
经过理解的诵读熟记,就如钱存在柜中,可以随时取用。“他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不但注意它的文字技巧,更注意的是它的思想内容。凡是他认为道理对、文字好的地方,就圈圈点点,写上‘此论颇精’、‘此言甚合吾意’等眉批;认为道理不对,文字不好的地方,就画叉画杠,写上‘不通’、‘此说非是’等眉批。他不因为这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师韩愈的文章,就不问青黄皂白地一概加以接受,却要在同一个人的作品中认真深入地分辨出它的是非优劣,以期达到吸取精华,吐弃糟粕的目的。”①
《讲堂录》的后部分,有大量关于韩文的笔记,共包括七篇诗、赋、论,即《元和圣德诗》、《改葬服议》、《谏臣论》、《省试学生代斋郎议》、《感二鸟赋》、《复志赋》、《闵己赋》。每篇后面有多条词、句的释义,以及有关内容的评介和议论。如《闵己赋》后,记有苏轼《颜乐亭诗并序》中的话:“古之观人也,必于其小者观之,其大者容有伪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孰知箪食瓢饮之为哲人之大事乎。”又记司马光《颜乐亭颂?序》中评论韩愈的话:“光谓韩子以三书抵宰相求官,《与于襄阳书》,求朝夕刍水仆赁之资,又好悦人以志诏而受其金,其戚戚于贫贱如此,乌知颜子之所为乎?”然后引用韩愈为自己辩护的议论:“司马、苏氏之论当矣。虽然,退之常答李习之书曰:孔子称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不亦难乎。”由此一例,可见周世钊有关毛泽东读韩文的回忆是很确切的,毛对韩文确是熟悉之至。
毛泽东的文章从来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看来也颇有得自韩文之处。在《毛泽东选集》里,不但常常可遇到韩文中的词语,就是句法和结构等等,都往往可以看到韩愈的影响。例如,《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两句,就出自韩愈的《原道》。《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两句,出自韩愈的《送穷文》,还从韩愈的《进学解》中引了“行成于思”一语。在评白皮书的时候,毛提到韩愈的《伯夷颂》,以为现在应该写闻一多颂、朱自清颂。1956年12月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毛又提到韩愈的《送穷文》,他说,我们也要写《送穷文》,中国要几十年才能把穷鬼送走。《送李愿归盘谷序》中的这两句:“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以之形容优柔寡断,动动摇摇,不敢前进,不敢直言,也是在讲话或作报告时,人们听到过的。他对韩愈的诗也有好感。在给陈毅的信(日)中说:“韩愈以文为诗;有些人说他完全不知诗,则未免太过,如《山石》、《衡岳》、《八月十五酬张功曹》之类,还是可以的。”文章格局和思想方面的影响,这里就不举例了。
和韩愈并称的古文运动柱石是柳宗元,后人以韩柳为古文宗师。柳宗元一生坎坷,因参加“势必失败”的王叔文一派党争,被贬后处于蛮荒之地十多年,死在柳州。他的文章精练整洁,尤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精如珠玉;他的胸襟与视野都比韩愈广而深。章士钊以半生精力研究柳文,于20世纪60年代写成100万字的大著《柳文指要》,从多方面论证柳宗元在历史上的进步性,跟韩愈对比,称颂柳“以民为主”的思想,驳斥韩“以民为仇”的观点。毛泽东对此书兴致很高,曾通读一遍,还表示过要读第二遍。给别人的信中,说这部书“颇有新义”,“大抵扬柳抑韩、翻二王、八司马之冤案,这是不错的。又辟桐城而颂阳湖,讥帖括而尊古义,亦有可取之处。惟作者不懂唯物史观,于文史哲诸方面仍止于以作者观点解柳(此书可谓解柳全书),他日可能引起历史学家用唯物史观对此书作批判。”日复章士钊的信中说:此书“大问题是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但此事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经固定之老先生们,故不必改动。嗣后历史学者可能批评你这一点,请你要有精神准备,不怕人家批评。”①“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流行过尊柳贬韩的说法:柳是唯物主义者,韩是唯心主义者;柳是“法家”,韩是“儒家”。由于毛泽东的关怀,此书于1971年得以问世。
毛泽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时候,袁仲谦早已不在人世,他还要求湖南地方当局对袁的遗孀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足见学生对当年这位老师的感激之情。据袁仲谦的后人说,抗日战争时期,他家清理旧书时,还发现过当年夹在书中的毛泽东借书、还书的条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